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分析的地质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甫 陈刚 +3 位作者 张文龙 田雯 田涛 赵雪娇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221-229,共9页
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同时测定的原位微区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测年方法之一,对锆石形貌学、内部结构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是正确理解、解释锆石原位微区分析测年结果的关键。通过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 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同时测定的原位微区分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质测年方法之一,对锆石形貌学、内部结构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是正确理解、解释锆石原位微区分析测年结果的关键。通过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CL)、背散射电子图像(BSE),结合锆石的Th/U比值及稀土配分模式曲线特征,可判别不同锆石的成因类型;通过锆石的微量元素分析,可判别锆石寄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形成环境;利用Ti温度计可限定岩体的岩浆源区深度范围,结合锆石寄主岩石类型及寄主岩石中深源包裹体的研究,可进一步推断锆石母岩浆的起源。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分析相结合的地质测年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最大沉积地层时代限定、碎屑岩物源分析以及古洋盆演化过程约束等方面,且具有强有力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PB定年 微量元素 th/u比值 稀土配分模式
原文传递
吉林安图海沟岩群的解体:地质与锆石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颉颃强 万渝生 +2 位作者 周晓东 任鹏 李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0-1159,共20页
对吉林安图地区原划为中元古代构造地层的海沟岩群进行的野外地质工作和锆石 SHRIMP U-Pb 年代学工作表明, 海沟岩群不同岩组的变质程度和形成时代都存在明显差异。 以条带状含铁建造为特征的四岔子岩组受到高级变质作用改造, 变质程... 对吉林安图地区原划为中元古代构造地层的海沟岩群进行的野外地质工作和锆石 SHRIMP U-Pb 年代学工作表明, 海沟岩群不同岩组的变质程度和形成时代都存在明显差异。 以条带状含铁建造为特征的四岔子岩组受到高级变质作用改造, 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并伴有深熔。 侵入 BIF 铁矿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给出的形成时代为 2 554 ± 3 Ma 或更老, 变质时代为 2 528 ± 11 Ma, 表明四岔子岩组应当老于 2 554 Ma。 结合区域对比, 推测其为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 而东方红岩组虽然变形作用强烈, 但仅为绿片岩相变质。 该岩组中的变流纹岩形成年龄为 178 ± 2 Ma, 表明其为早侏罗世火山岩, 受到后期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新资料表 明原划的海沟岩群需要解体, 其中既包括太古宙变质基底, 也包括受到变形影响的中生代地层。 太古宙地质体在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古亚洲洋闭合及造山后构造作用下, 呈岩片出露在年轻地质体之间。 本文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变质增生边和变质新生锆石具有异常高的 Th/U 比 值, 推测其和变质过程中高 U 矿物的形成有关。 高 Th/U 比变质锆石和低 Th/U 比岩浆锆石的实例表明:对锆石成因进行判别时, Th/U 比值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沟岩群 SHRIMP u—Pb定年 锆石th/u 太古宙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 安图地区
下载PDF
不同成因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3
作者 雷玮琰 施光海 刘迎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284,共12页
对近年来不同成因锆石(岩浆锆石、变质锆石和热液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方面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反映主岩的成分演化,共生分离结晶相,混合以及熔融源区性质等诸多信息。对于岩浆锆石,其微量元素... 对近年来不同成因锆石(岩浆锆石、变质锆石和热液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方面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能够反映主岩的成分演化,共生分离结晶相,混合以及熔融源区性质等诸多信息。对于岩浆锆石,其微量元素组成随岩浆分异演化系统地变化,从超镁铁质岩到花岗质岩,锆石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上增长。幔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弱的Eu负异常或没有异常,重稀土部分相对平缓,而壳源岩浆锆石微量元素含量较幔源锆石高,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强烈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岩体中单一颗粒岩浆锆石和颗粒之间微量元素组成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结晶出锆石的岩浆组成的演化。对于变质锆石,在进变质、退变质以及热峰条件等宽泛的温压条件下,通过原岩锆石的固态重结晶、溶解再结晶、含Zr矿物变质反应释放Zr进而成核结晶等机制形成,其内部生长结构复杂,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反映生长机制、共生矿物和形成环境等信息。热液锆石形成有类似岩浆锆石的生长环带,流体包裹体、热液矿物包裹体的存在可以指示锆石确切的热液成因。热液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能够反映不同的热液矿物组合以及流体组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Ce4%PLuS% Ce3%PLuS% th u比值
下载PDF
大别山变质岩锆石微区稀土元素和Th,U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倪涛 陈道公 靳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9-258,共10页
对进行过微区UPb定年和阴极发光成像研究的大别山辛店榴辉岩、双河榴辉岩、黄镇榴辉岩和双河硬玉石英岩中锆石,进行了微区核部与边部稀土元素测定。结合UPb年龄和CL图象,探讨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锆石到变质锆石的变化。结... 对进行过微区UPb定年和阴极发光成像研究的大别山辛店榴辉岩、双河榴辉岩、黄镇榴辉岩和双河硬玉石英岩中锆石,进行了微区核部与边部稀土元素测定。结合UPb年龄和CL图象,探讨了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稀土元素从原岩锆石到变质锆石的变化。结果表明,原岩锆石和变质锆石有很不相同的稀土元素含量,它取决于变质锆石是由变质重结晶还是变质增生作用形成及形成时间。一般说来,边部变质锆石比原岩锆石亏损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并且有更低的Th/U比。变质锆石的稀土元素和Th/U比可以为变质锆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环境和变质锆石成因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CL成像 REE u-PB年龄 th/u比值
下载PDF
地球中微子:来自地球深部的信使 被引量:1
5
作者 韩然 牛耀龄 +9 位作者 李玉峰 李志伟 徐亚 习宇飞 高若菡 王安东 曹俊 赵亮 何锦成 冒鑫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7期2853-2862,共10页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是我国第二个大型国际领先的中微子实验站.地球中微子(geo-neutrino)是地球内部天然放射性元素(主要是^(238)U,^(232)Th和^(40)K三种同位素)...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单元之一,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正在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JUNO)是我国第二个大型国际领先的中微子实验站.地球中微子(geo-neutrino)是地球内部天然放射性元素(主要是^(238)U,^(232)Th和^(40)K三种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反电子中微子.它们在衰变过程中也同时释放出大量热能,是驱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地热能来源之一.地球中微子的通量和产生的热能成固定比例.因此,测量地球中微子的通量,可以获得放射性元素分布及其对地热能的贡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探测器质量为2万吨,运行一年所获取的地球中微子事例数达到400个以上,超过全球已有地球中微子探测器10年所探测事例的总和.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周围500 km以内贡献50%以上的地球中微子事例数,利用地球科学手段可合理、有效估算实验站周围及邻区地壳的贡献,实验站测量总数减去地壳贡献,可得到地幔的贡献.因此,有效充分利用实验站可望帮助解决放射性元素衰变对地热能的贡献、测量Th/U比值和来自地幔的放射性地热等问题,并推动国内中微子地球科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球内部有关热量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地球中微子可能的贡献,其次介绍了地球中微子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精确地壳结构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着重介绍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地球中微子探测潜力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探测优势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最后给出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中微子 放射性生热 th/u 地幔放射性地热能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
原文传递
未知钍-铀比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维达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40-243,共4页
研究了在任意Th、U含量和Th-U比覆盖整个范围(即0≤Th/U≤∝)时总α计数率对年剂量的转换因子及其误差。结果表明,当不测定Th-U比而只测量总α计数率时,最终引起的年龄误差对0≤Th/U≤∝来说为±5.1%-±8.3%,对1.1≤Th/U≤9.... 研究了在任意Th、U含量和Th-U比覆盖整个范围(即0≤Th/U≤∝)时总α计数率对年剂量的转换因子及其误差。结果表明,当不测定Th-U比而只测量总α计数率时,最终引起的年龄误差对0≤Th/U≤∝来说为±5.1%-±8.3%,对1.1≤Th/U≤9.5来说只有±2.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断代 钍-铀比 误差分析 年龄
下载PDF
Potential of geo-neutrino measurements at JUNO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然 李玉峰 +3 位作者 占亮 William F McDonough 曹俊 Livia Ludhova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9-36,共8页
The flux of geoneutrinos at any point on the Earth is a function of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within our planet. This flux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tected by the 1-kt Kam LAND and 0.3-kt Bo... The flux of geoneutrinos at any point on the Earth is a function of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within our planet. This flux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tected by the 1-kt Kam LAND and 0.3-kt Borexino detectors, with these measurements being limited by their low statistics. The planned 20-kt JUNO detector will provide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to obtain a high statistics measurement, which will provide data to address several questions of geological importan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JUNO detector design concept, the expected geo-neutrino signal and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s. The precision level of geo-neutrino measurements at JUNO is obtained with the standard least-squares method. The potential of the Th/U ratio and mantle measurements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neutrinos JuNO precision th/u ratio mant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