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被引量:202
1
作者 刘东生 郑绵平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 本文基于对我国新生代环境记录的分析,揭示出在早第三纪,气候带大致呈行星风系控制下的东西走向格局。东南部地区在渐新世开始湿润化,显示了东南季风的雏形,可称为雏形季风阶段。中新世中期东南和西南部显著湿润化,标志着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形成,可称为成形季风阶段。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形成的“红粘土”的风尘特性是冬季风和中国北方与中亚干旱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纪以来中国环境发生的重要转变表现为季风强度的变化与气候波动周期的改变。上述重大环境事件在时代上分别与两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东亚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这种季风一冰盖一构造的耦合关系可能是通过不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系统 起源 冰盖 区域构造运动 古气候
下载PDF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169
2
作者 王英民 金武弟 +5 位作者 刘书会 邱桂强 李群 刘豪 辛仁臣 杨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3,214,共6页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 ,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 ,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 (断阶 )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 ,从而从陡坡带到缓坡带依次发育有凸起 -陡坡边缘、陡坡 -洼陷边缘、凸起 -缓坡边缘、缓坡 -洼陷边缘等断裂坡折带。在这些坡折带附近的较小的同沉积调整断层可以形成更次级的断裂坡折 ,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坡折平面组合样式。在凸起边缘断裂坡折带的上下有时会形成侵蚀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主要与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相伴生 ,其中在中央背斜带两翼、陡坡带的滚动背斜带和缓坡带的鼻状构造的两翼最为发育。沉积坡折带发育在大型三角洲前缘 ,以沿长轴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前缘最为典型。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体以及岩性 -构造复合圈闭的发育 ,沉积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高位滑塌浊积扇以及岩性圈闭的展布 ,而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 ,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削蚀尖灭线以及对地层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 ,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隐蔽圈闭 低位域 断陷盆地 东营凹陷 第三系
下载PDF
晚第三纪中国西北干旱化的发展及其与北极冰盖形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被引量:111
3
作者 郭正堂 彭淑贞 +2 位作者 郝青振 陈习慧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56-567,共12页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 对甘肃酉峰晚第三纪红土标准剖面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红土下部(6.2MaB.P.前)是红化的土壤物质与其它物质一起经水流搬运(坡积作用为主)再堆积的产物;中部(6.2~3.4MaB.P.)未发现再搬运的痕迹,是风尘堆积经风化和频繁地下水位波动作用所形成,不具明显的土壤发生学层次,其中的碳酸盐富积层不是成壤碳酸盐,而与地下水作用密切相关;上部(34~2.6MaB.P.)是典型的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由于中国西北和中亚干旱区的存在是黄河中游风尘堆积的前提条件,该区风尘物质的堆积起始于6.2MaB.P.前后标志着源区干旱化的加剧,并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对整个序列的分析表明,源区干旱化程度在6.2~5.4MaB.P.期间较高,此后降低,在3.4MaB.P.和2.6MaB.P.又两次显著增强。上述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若干重大转变与青藏高原隆升也有时代上的耦合性。本文认为,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旱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于旱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三纪 中国 干旱化 北极 冰盖形成 高原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蒸发岩与生油岩共生沉积作用研究 被引量:88
4
作者 金强 查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65-473,共9页
许多人认为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盐湖环境不利于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生油岩。作者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 (E3和 N1)蒸发岩沉积成因和生油岩有机质富集状态的研究 ,发现优质生油岩 (TOC>1 % ,干酪根类型为 型或 1... 许多人认为柴达木盆地第三纪盐湖环境不利于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生油岩。作者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 (E3和 N1)蒸发岩沉积成因和生油岩有机质富集状态的研究 ,发现优质生油岩 (TOC>1 % ,干酪根类型为 型或 1型 )恰好发育在石膏、芒硝和岩盐最发育的构造部位和层位 ,提出了一种“大咸盆套小盐湖”的蒸发岩与生油岩共生的沉积模式 ,认为第三纪盐湖的水体深浅既控制了蒸发岩沉积和分布 ,又控制了一般生油岩和优质生油岩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生油岩 沉积模式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第三系盐膏质盖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5
5
作者 周兴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1-57,共7页
库车坳陷的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岩性致密、突破压力高、地层压力也很高的特点 ,属于封闭性特别强的区域盖层 ;在坳陷的成藏系统中 ,起着应变分隔带、流体压力屏障、油气成藏机制分界线的作用 ;在其上下出现了两种... 库车坳陷的第三系盐膏质区域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广、岩性致密、突破压力高、地层压力也很高的特点 ,属于封闭性特别强的区域盖层 ;在坳陷的成藏系统中 ,起着应变分隔带、流体压力屏障、油气成藏机制分界线的作用 ;在其上下出现了两种成藏模式———克拉苏模式和大宛齐模式。这套盖层是坳陷油气富集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也是我国最优良气田———克拉 2大气田形成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其下还会有更多的克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第三系 油气成藏 成藏模式 盐膏质盖层
下载PDF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a:a forty-year growing track of bedside work 被引量:67
6
作者 Gen Li Jianfang Ma +4 位作者 Shishuang Cui Yixi He Qin Xiao Jun Liu Shengdi Chen 《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 SCIE CAS 2019年第1期270-278,共9页
The number and health burd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crease rapidly in China.It is estimated that China will have nearly half of the Parkinson’s disease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in 2030.In this review,we present an ... The number and health burden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crease rapidly in China.It is estimated that China will have nearly half of the Parkinson’s disease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in 2030.In this review,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epidemiology and health economics statu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cross China and discuss the risk facto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From the 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we also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linical trials,diagnostic biomarkers,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tertiary network and post-occupation education in Chinese Parkinson’s disease cli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tertiary network Clinical research Diagnosis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组合模式 被引量:56
7
作者 隋风贵 赵乐强 +1 位作者 林会喜 李军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共5页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分布极为广泛,基于地层油藏分布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地层油藏的发育与不整合密切相关。剖析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特征,将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不整合构建样式划分为16种类型,指出有4种不... 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分布极为广泛,基于地层油藏分布特征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内地层油藏的发育与不整合密切相关。剖析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特征,将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不整合构建样式划分为16种类型,指出有4种不整合构建样式控制着地层圈闭的形成,并在盆缘斜坡上的古鼻状构造带形成地层圈闭群。研究了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认为油源断层、骨架砂体、不整合体组成的“T—S”型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与输导能力是地层油藏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第三系地层油藏组合模式。探讨了地层油藏的勘探经验与勘探部署中须重点关注的三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系 地层油藏 不整合 构建样式 油气输导 组合模式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探讨 被引量:54
8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1 位作者 邱隆伟 王居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10,共5页
对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 (侵入岩、喷出岩和火山碎屑岩 )的分布及其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油源、富油源是火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②火成岩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 ,其形成与盆地内区域性的构造断裂、构造运动和火成... 对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火成岩 (侵入岩、喷出岩和火山碎屑岩 )的分布及其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近油源、富油源是火成岩成藏的基本条件。②火成岩储层以构造裂缝为主 ,其形成与盆地内区域性的构造断裂、构造运动和火成岩的多旋回性活动有关 ,浅埋藏、成岩作用弱是火成岩中原生孔隙得以良好保存的重要条件。③火成岩成藏过程中的油气运移、聚集模式可分为同层运聚型、上层运聚型和下层运聚型 3种类型。其中同层运聚型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 ,是渤海湾盆地中最常见的成藏模式。分布在近油源、近断裂带的火成岩具有有利的成藏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第三系 火成岩油气藏 成藏条件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鹏 赵澄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5,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青海油田三大产油气区之一。该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E3)到下油砂山组 (N12 )地层中 ,前人认为此地层主要以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为主。对该地区的地面、井下岩性和岩相进一步研究表明 ,自下干柴...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青海油田三大产油气区之一。该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于下干柴沟组(E3)到下油砂山组 (N12 )地层中 ,前人认为此地层主要以河流相和泛滥平原相为主。对该地区的地面、井下岩性和岩相进一步研究表明 ,自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的储集砂体主要为滨—浅湖滩坝亚相和湖泊三角洲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滨-浅湖滩坝亚相 湖泊三角洲相 碎屑岩储层 沉积相 特征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 被引量:53
10
作者 赵加凡 陈小宏 杜业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至茫崖地区以及一里坪至一里沟一带是重要的沉积中心。根据对沉积演化史的分析,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具有以逆冲断层为边界的断陷湖盆性质,昆仑山北缘和阿尔金山前两组逆冲断裂系的活动以及古构造、古地形的差异控制了湖盆特殊的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纪 逆冲断层边界 沉积演化 沉积中心迁移
下载PD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the immunotherapy era 被引量:54
11
作者 Sterre T.Paijens Annege Vledder +1 位作者 Marco de Bruyn Hans W.Nijma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842-859,共18页
The clinical success of cancer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has refocused attention on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across cancer types.The outcome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 ha... The clinical success of cancer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has refocused attention on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across cancer types.The outcome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in cancer patients has been linked to the quality and magnitude of T cell,NK cell,and more recently,B cell responses with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State-of-the-art single-cell analysis of TI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nd clonality has revealed a remarkable degree of 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distinct patterns of immune activation and exhaustion.Many of these states are conserved across tumor types,in line with the broad responses observed clinically.Despite this homology,not all cancer types with similar TIL landscapes respond similarly to immunotherapy,highligh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derlying tumor-immune interactions.This observation is further confounded by the strong prognostic benefit of TILs observed for tumor types that have so far respond poorly to immunotherapy.Thus,while a holistic view of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and dysfunction on a single-cell level is emerging,the search for response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is just beginning.Within this review,we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IL biology,their prognostic benefit,and their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B cells T cells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MMUNOTHERAPY
原文传递
莺-琼盆地海相烃源岩特征及高温高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 被引量:51
12
作者 黄保家 黄合庭 +1 位作者 李里 王丽芳 《海相油气地质》 2010年第3期11-18,共8页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存在渐新统海岸平原-半封闭浅海相和中新统浅海相两套海相烃源岩。其中,渐新统烃源岩发育于琼东南盆地早第三纪半地堑,存在海岸平原和半封闭浅海两类烃源岩组合。海岸平原含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富含陆源有机质...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存在渐新统海岸平原-半封闭浅海相和中新统浅海相两套海相烃源岩。其中,渐新统烃源岩发育于琼东南盆地早第三纪半地堑,存在海岸平原和半封闭浅海两类烃源岩组合。海岸平原含煤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富含陆源有机质,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半封闭浅海相烃源岩TOC含量总体低于1.0%,但其规模大且存在TOC>1.5%的较高丰度段,故亦具有较大的生气能力。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莺歌海盆地裂后热沉降形成的中央坳陷,其有机质丰度横向变化比较大,位于中央坳陷带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大多在0.40%~2.97%之间,有机质以气型干酪根为主。盆地的高地温为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热流体活动使浅层有机质超前熟化,但地层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盆地模拟结果显示,莺-琼盆地主要凹陷烃源岩大量生气时间较晚,与圈闭形成期的时空配置好,有利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琼东南盆地 第三系 海相烃源岩 地化特征 有机质热演化 油气潜力
下载PDF
Eastern Asian endemic seed plant genera and their paleogeographic history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被引量:45
13
作者 Steven R. MANCHESTER Zhi-Duan CHEN +1 位作者 An-Ming LU Kazuhiko UEMURA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2,共42页
We review the fossil history of seed plant genera that are now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have no known fossil record at all, 54 genera, or about 9%, are reliably kn... We review the fossil history of seed plant genera that are now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have no known fossil record at all, 54 genera, or about 9%, are reliably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Most of these are woody (with two exceptions), and most are today either broadly East Asian, or more specifically confined to Sino-Japanese subcategory rather than being endemic to the Sino-Himalayan area. Of the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so far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the majority formerly occurred in Europe and/or North America, indicating that eastern Asia served as a late Tertiary or Quaternary refugium for taxa. Hence, many of these genera may have originat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expanded their ranges across continents and former sea barriers when tecton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llowed, leading to their arrival in eastern Asia. Although clear evidence for paleoendemism is provided by the gymnosperms Amentotaxus, Cathaya, Cephalotaxus, Cunninghamia, Cryptomeria, Glyptostrobus, Ginkgo, Keteleeria, Metasequoia, Nothotsuga, Pseudolarix, Sciadopitys, and Taiwania, and the angiosperms Cercidiphyllum, Choerospondias, Corylopsis, Craigia, Cyclocarya, Davidia, Dipelta, Decaisnea, Diplopanax, Dipteronia, Emmenopterys, Eucommia, Euscaphis, Hemiptelea, Hovenia, Koelreuteria, Paulownia, Phellodendron, Platycarya, Pteroceltis, Rehderodendron, Sargentodoxa, Schizophragma, Sinomenium, Tapiscia, Tetracentron, Toricellia, Trapella, and Trochodendron,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neoend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for herbaceous taxa in the present-day flora of Asia, particularly in the Sino-Himalayan region.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paleobotanical occurrence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document newly recognized fossil occurrences that expand the geographic and stratigraphic ranges previously known for Dipelta, Pteroceltis, and Toricel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eastern Asia ENDEMIC PALEOBOTANY phytogeography tertiary.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7-762,共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 .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渐新世晚期(E3 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 .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渐新世晚期(E3 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三系油气成藏也主要发生在这 2个关键时期 .油藏原油组成和石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证明第三系油气藏存在不同期次的油气充注历史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存在 2期油气充注 ,渐新世断层活动破坏侏罗系古油藏并连通侏罗系烃源岩 ,导致古油藏中的低成熟石油和侏罗系烃源岩新生的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构成第 1期油气充注 ;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期间 ,继续活动的断层导致侏罗系烃源岩高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形成第2期油气充注 .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为一期充注 ,即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新生断层破坏下第三系油气藏 ,部分油气沿断层充注到上第三系合适的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在柴北缘第三系油气藏形成过程中 ,断层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 油气运移 断层 石油包裹体 石油充注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友川 邓运华 +2 位作者 张功成 傅宁 孙玉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孢粉组合及有机质组成等分析表明,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其形成与河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发育的环境密切相关。平面上,盆地或凹陷边缘发育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而盆地或凹... 孢粉组合及有机质组成等分析表明,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其形成与河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发育的环境密切相关。平面上,盆地或凹陷边缘发育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而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海侵体系域能够形成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保存及海相烃源岩的发育。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发现的原油明显存在珠海组海相烃源岩的贡献,海相烃源岩可能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外围盆地的主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第三系 海相烃源岩 深水区 油气勘探潜力
下载PDF
栎属的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周浙昆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3年第1期21-33,共13页
本文根据现有化石资料,讨论了栎属起源的时间和地史分布。白垩纪以前的壳斗科大化石的记录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壳斗科大化石见于古新世。最早的、无疑问的栎属化石产于美国始新世,而且当时的栎属化石已经有了较大分化。被定为栎粉属的栎... 本文根据现有化石资料,讨论了栎属起源的时间和地史分布。白垩纪以前的壳斗科大化石的记录是不可靠的。可靠的壳斗科大化石见于古新世。最早的、无疑问的栎属化石产于美国始新世,而且当时的栎属化石已经有了较大分化。被定为栎粉属的栎属花粉化石在地层中的比例,由古新世的偶有发现逐渐增大,到渐新世达38%以上。据此推测栎属起源的时间不早于白垩纪晚期,亦不晚于始新世,最可能的起源时间是古新世最早期。中国可靠的栎属大化石见于抚顺始新世。青冈亚属的现代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表明:该类群的现代分布格局在中新世就已经形成。高山栎类的化石分布格局在中新世就已经形成。高山栎类的化石记录始见于中新世、上新世以后,这类植物成了植被的优势成分。落叶栎类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常绿栎类出现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属 第三纪 地史分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40
17
作者 郝诒纯 陈平富 +1 位作者 万晓樵 董军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7-245,共9页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自晚第三纪海侵以来 ,可划分出 3个二级层序和 1 3个三级层序 ,利用生物化石 (主要为浮游有孔虫 )基准面确定层序的界面年龄值 ,自上而下分别为 1 .9Ma、2 .2Ma、 2 .8Ma、 3 .4 Ma、 5.1 Ma、 6.0 Ma、 1 0 .2 Ma、 ...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自晚第三纪海侵以来 ,可划分出 3个二级层序和 1 3个三级层序 ,利用生物化石 (主要为浮游有孔虫 )基准面确定层序的界面年龄值 ,自上而下分别为 1 .9Ma、2 .2Ma、 2 .8Ma、 3 .4 Ma、 5.1 Ma、 6.0 Ma、 1 0 .2 Ma、 1 2 .6Ma、 1 5.2 Ma、 1 9.6Ma、 2 1 .0 Ma、2 3 .7Ma、 2 5.5Ma、 3 0 Ma。通过各层序沉积期的环境演变 ,探讨了海平面变化的周期性 ,并与同时代的全球海平面旋回作了对比。本区最高海平面时期为早上新世 ,即相当于浮游有孔虫N1 9带至 N2 1 带下部 ,其次为中中新世早期 ,相当于浮游有孔虫 N9至 N1 2 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层序地层学 海平面变化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临沧超大型锗矿床有机质与锗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3
18
作者 庄汉平 刘金钟 +1 位作者 傅家谟 卢家烂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52,T002,共10页
临沧锗矿床是一产于第三系含煤岩系中的超大型矿床。矿床的最初锗源与盆地西缘的二云母花岗岩有关。主矿体产于下煤组沉积旋回的早期地层中,每一沉积阶段早期形成的褐煤和碳质泥岩中富含锗,最高含量达1470x10 ̄(-6)。褐煤... 临沧锗矿床是一产于第三系含煤岩系中的超大型矿床。矿床的最初锗源与盆地西缘的二云母花岗岩有关。主矿体产于下煤组沉积旋回的早期地层中,每一沉积阶段早期形成的褐煤和碳质泥岩中富含锗,最高含量达1470x10 ̄(-6)。褐煤和碳质泥岩在矿化过程中平均富集了164-169倍。根据锗含量,褐煤和碳质泥岩可分为锗含量小于12x10 ̄(-6)的低锗煤(泥岩)和大于90x10 ̄(-6)的高锗煤(泥岩)。高锗煤中有机质富含氧官能团。同低锗煤相比,高锗煤还富含团块腐殖体、藻类体和菌类体,而缺少结构腐殖体和凝胶腐殖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矿床 有机质 矿化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35
19
作者 余心起 舒良树 +2 位作者 邓平 王彬 祖辅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侏罗纪 第三纪 陆相地层 沉积特征 白垩纪 地层分布 太平洋扳块 中生代 区域地层单位
原文传递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分析 被引量:37
20
作者 武法东 张燕梅 +2 位作者 周平 贾健谊 刘金水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东海陆架盆地属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具有构造活动多期、反转构造明显和盆地动力背景复杂的特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是陆架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楔入造成的远程影响是导致构造应力场反转、... 东海陆架盆地属大陆边缘裂陷盆地,具有构造活动多期、反转构造明显和盆地动力背景复杂的特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深部地幔柱的活动是陆架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楔入造成的远程影响是导致构造应力场反转、触发和促进盆地裂陷作用的重要动力来源;盆地晚期自东向西的挤压力是第三位的构造力。根据可容纳空间的概念,从控制层序构型的影响因素,即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补给等方面讨论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沉积构造动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沉积动力 第三系 东海 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