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沪浙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分布及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69
1
作者 仇娟娟 何立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利用1971—2006年气象记录月报表A文件资料及1999—2009年自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苏浙沪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华北冷涡背景条件下区域性冰雹与3小时降水量大于100 mm的极端降水过程环境场条件差... 利用1971—2006年气象记录月报表A文件资料及1999—2009年自计、自动站降水资料对苏浙沪地区短时强降水与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华北冷涡背景条件下区域性冰雹与3小时降水量大于100 mm的极端降水过程环境场条件差异进行了对比。归纳了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冰雹年发生频率先递减后略增,30~50mm·h^(-1)降水天气日数缓慢增加,高发区均位于江苏省北部。强降水较冰雹天气华北冷涡浅薄位置偏南,冷空气强度较弱,伴随低空急流,深厚湿对流明显;冰雹天气时高空急流强盛且偏南,上干下湿呈干对流风暴特征,两者均由低层不连续线触发。统计表明,0℃层高度、△T_(850-500)、K指数、可降水量和高空风切变等参数冰雹与强降水天气分别平均相差-1700 m、7℃、8℃、-37 mm和1.63×10^(-3)s^(-1),这些物理量用来区分对流天气类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时空分布 环境场条件 对流参数
下载PDF
孟加拉湾风暴时空分布和活动规律统计特征 被引量:47
2
作者 段旭 陶云 +2 位作者 寸灿琼 郭世昌 吕林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4-641,共8页
利用1945—2006年JTWC公布的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下称孟湾TC)生成个数年平均约为8.12个,全年均有发生,其中2~3月最少,之后开始增加,10月达到峰值;与孟湾TC不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下称孟... 利用1945—2006年JTWC公布的孟加拉湾风暴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热带气旋(下称孟湾TC)生成个数年平均约为8.12个,全年均有发生,其中2~3月最少,之后开始增加,10月达到峰值;与孟湾TC不同,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下称孟湾TS)呈双峰型分布,峰值为5月和9~10月。从孟湾TS的强度上看,达到H4标准的超级强风暴1971—1986年仅出现1次,而1987—2006年则出现了8次。孟湾TS生成位置、平均维持时间和最长维持时间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4~5月和10~11月为峰值。孟湾TS的生成位置10~11月峰值大于4~5月,而平均维持时间和最长维持时间则是4~5月峰值大于10~11月。孟湾TC登陆方向大部分为西北或偏西路径,占56.7%。孟湾TS登陆方向与TC有一些不同,主要差异是西北路径和未登陆次数减少,偏西和东北路径增加。由于4~5月是孟湾TS东北路径登陆的一个峰值,因此,与云南雨季开始期关系密切,对云南初夏降水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风暴 时空分布 统计特征 风暴登陆
下载PDF
三门湾海域冬夏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蒙蒙 徐兆礼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8,共8页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的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海域口足目与十足目中虾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 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6月三门湾海域的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三门湾海域口足目与十足目中虾类在冬季和夏季的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并结合该调查海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因素对虾类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其夏季种类数高于冬季,且夏季虾类质量和尾数密度均值亦高于冬季,夏季与冬季的虾类质量分别为93.32 kg/km2和31.97 kg/km2,而尾数密度分别为32.34×103 ind/km2和19.32×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的计算,得出该海域冬季最主要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夏季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夏季虾类种间分配较为均匀,致使该海域冬季虾类质量及尾数多样性指数值H'均值(1.58,1.33)皆低于夏季质量和尾数H'均值(1.78,2.18)。在冬季,三门湾口外海域水温较高,导致较多数量虾类出现。在夏季,湾口水域有不同盐度水团混合交汇,也使此处虾类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依据本文调查资料,三门湾海域十足目虾类种类数占浙江近海游泳虾类的25.00%,其种类丰富度要小于浙江近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虾类 种类组成 时空分布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太湖着生藻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袁信芳 施华宏 王晓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5-1040,共6页
2004年4月—12月选取太湖湖泊的草型、藻型及过渡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湖泊中着生藻类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分布上,着生藻类以绿藻门(44.74%)最多,硅藻门(34.21%)和蓝藻门(18.42%)次之,黄藻门(2.63%)相对较少,各... 2004年4月—12月选取太湖湖泊的草型、藻型及过渡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湖泊中着生藻类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种群分布上,着生藻类以绿藻门(44.74%)最多,硅藻门(34.21%)和蓝藻门(18.42%)次之,黄藻门(2.63%)相对较少,各采样点的优势种主要集中在硅藻门。在季节分布上,着生藻类以春季种类和数量最多而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藻型湖泊区域的种类明显少于草型和过渡型区域,而数量分布为藻型湖泊>过渡型>草型。根据各种藻类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响应情况,在太湖不同区域筛选出不同的生态敏感指示着生藻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时空分布 富营养化 太湖
下载PDF
天津海河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及与指示微生物的关系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继平 邱志刚 +8 位作者 袁兆康 杨栋 金敏 刘伟丽 李超 肖忠海 李君文 徐群英 谌志强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316,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海河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间分布规律及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海河流域7个采样点连续采集水样12个月,分别对水样中7大类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全年检出的8种抗生... 目的研究海河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间分布规律及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海河流域7个采样点连续采集水样12个月,分别对水样中7大类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全年检出的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79.8%),aac(6’)-1b(76.2%),blaNDM-1(60.7%),gyrA(57.1%),tetA(56.0%),clmA(53.6%),ermB(51.2%)和ampC(47.6%)。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最大拷贝数达到6.4×109copies/ml,为海河流域中的优势抗性基因。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春、夏季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秋、冬季,而各采样点抗性基因的分布无显著差异。erm B、aac(6’)-1b、clm A基因分布与2种指示菌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它5种抗性基因与指示菌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抗性基因在海河中呈现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规律,现有水中指示微生物指标对大部分抗性基因不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 抗性基因 指示微生物 时空规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中国MCC时空分布与天气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井喜 屠妮妮 +4 位作者 井宇 陈闯 万红卫 李晓利 高雪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97-1607,共11页
利用2005-2011年FY-2C卫星云图和MICAPS资料,对中国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时空分布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CC主要发生在4个不同区域,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是MCC多发区,且主要发生在5-8月,6月是MCC高发期,占总发生... 利用2005-2011年FY-2C卫星云图和MICAPS资料,对中国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时空分布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MCC主要发生在4个不同区域,云南、贵州、广东和广西是MCC多发区,且主要发生在5-8月,6月是MCC高发期,占总发生次数的57%;7月次之,占总发生次数的28%;19:00(北京时,下同)-次日06:00是有利于MCC发生的时段,其中00:00-03:00是最佳时段;MCC的发生大多伴有大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且在生成原地具有稳定少动的特点。以200hPa环流形势作为分型标准,MCC可分为5类不同的环流型:200hPa青藏高原东部短波槽前反气旋环流发展型、200hPa青藏高压中心东移发展控制型、200hPa西北急流区南侧中尺度反气旋环流发展型、200hPa华北高压东北侧气流分支辐散型和200hPa青藏高压东侧气流分支辐散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C 时空分布 天气学特征
下载PDF
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丽丽 周小玉 +7 位作者 刘其根 胡忠军 王钰博 江敏 刘军 李周永 郝志才 沈建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6-812,共7页
本文于2006年秋至2008年夏,对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的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集到布伦托海轮虫30种,主要优势种有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a longiseta)... 本文于2006年秋至2008年夏,对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的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集到布伦托海轮虫30种,主要优势种有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a longiseta)、奇异六腕轮虫(Hexarthra mira)、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quadrata)和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种类分布格局为:大湖多于湖湾(如骆驼脖子、73 km小海子和中海子),湖心区高于沿岸区;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却在骆驼脖子中达到最大,而湖心区又高于沿岸区;季节变化格局为:在2006年秋季和2007年夏季达到高峰,2006年冬季达最低;CCA分析表明,温度、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对针簇多肢轮虫等影响较大,透明度、Chl.a、枝角类生物量对轮虫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在季节变化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轮虫生物量呈正相关性,显示了其对轮虫生物量影响的主导作用;在空间变化中,起竞争作用的枝角类和起捕食作用的剑水蚤生物量与轮虫生物量呈负相关性,表明其对轮虫的下行效应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托海 轮虫 时空分布 生物入侵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太湖浮游植物和各形态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冯露露 李正魁 周涛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9-745,共7页
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和各形态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太湖全湖范围内选取9个采样点进行每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氮形式存在,前者占76%,后者占22%;太湖北部靠近西北沿岸的... 为研究太湖浮游植物和各形态无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太湖全湖范围内选取9个采样点进行每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和铵氮形式存在,前者占76%,后者占22%;太湖北部靠近西北沿岸的湖区以及竺山湾的铵氮和亚硝态氮浓度通常要明显高于其他点位.太湖各采样点TIN(总溶解性无机氮)的季节变化趋势很相似,都表现为春季最高,夏秋季降低,冬季又有所升高;夏季北部湖区TIN降幅明显大于南部,使得前者TIN/TSP(总溶解性磷)远小于后者.春季太湖南部的微囊藻复苏量大于北部,但夏秋季微囊藻的暴发主要发生在太湖北部,此时微囊藻大暴发的点位(如梅梁湾)通常都伴随着很低的硝态氮浓度和TIN/TSP,使得这些点位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发生N限制;Chl.a/浮游植物的比值与浮游植物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TIN/TSP的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当藻类大量暴发而TIN/TSP下降时,浮游植物单个细胞内的平均Chl.a含量会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绿藻、硅藻、裸藻和隐藻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相似性,而这四种藻与微囊藻则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浮游植物 微囊藻 无机氮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近40年湖南冰雹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志云 戴泽军 +2 位作者 彭志超 傅承浩 许霖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3-27,共5页
利用湖南省1967~2006年近四十年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湖南冰雹日数年代、年、季、月、旬、日际变化、地域分布特征及湖南前后二十年冰雹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湖南冰雹是典型的春雹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 利用湖南省1967~2006年近四十年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湖南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湖南冰雹日数年代、年、季、月、旬、日际变化、地域分布特征及湖南前后二十年冰雹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湖南冰雹是典型的春雹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4.9%;存在2年和4.8年的周期;日变化十分明显,多出现在午后到傍晚;地理分布呈西多东少,高山多于平原,洞庭湖北侧多于南侧的特点;近二十年冰雹呈减少趋势,多雹区更集中,主要出现在湘西北和湘东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时空分布 地形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川渝地区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白莹莹 张德军 +2 位作者 杨世琦 王永前 刘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19,共8页
利用1981-2014年川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川渝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雾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两种雾日观测资料的倾向率分别为-6d/10a和-8.2d/10a,研究时段内未出现突变点,80年代到90年代初,雾日变化... 利用1981-2014年川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川渝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雾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两种雾日观测资料的倾向率分别为-6d/10a和-8.2d/10a,研究时段内未出现突变点,80年代到90年代初,雾日变化周期以2~4a为主,21世纪后以8~10a为主.霾日总体趋势与雾日变化相反,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8.2d/10a,1997年开始发生突变,90年代变化周期以2~4a为主,2000年后4~10a周期变化较显著.在对雾霾与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讨论中发现,整个川渝地区雾与风速的变化趋势一致,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霾与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影响因子
下载PDF
1982—2000年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数据资料,研究了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地表反照率明显大于以东地区;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呈现缓慢下... 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数据资料,研究了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年均地表反照率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胡焕庸线以西地区地表反照率明显大于以东地区;年平均地表反照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不同地区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年均地表反照率显著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不同季节地表反照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冬季最大,春、夏季次之,秋季最小,且冬季平均地表反照率波动幅度比较大;不同地表覆盖的地表反照率的年际变化也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区域 NOAA—AVHRR 地表反照率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珠峰绒布河谷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2
作者 朱凌云 张美根 +3 位作者 马舒坡 李鹏 邹捍 李爱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08-1213,共6页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RAMS对2006年6月12~16日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的风温时空分布与风廓线仪LAP3000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绒布河谷地区的局地环流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至夜间盛行山风,可持续12h,且风速较大;在山风盛行期间,山风的影响高度可达400700m左右),其中下垫面不均匀性导致的温度差异是引起局地环流的主要因素;RAMS模式较好地反映了绒布河谷地区局地环流的时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峰地区 数值模拟 RAMS 山谷风环流 时空分布
下载PDF
1960-2008年淮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变化及径流响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晓红 陈兴 +2 位作者 罗连升 靳莉莉 王皓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051-2058,共8页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8年141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以及王家坝和吴家渡水文站的日实测流量资料,分析研究时段内淮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的响应,初步探讨实测径流量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60-2008年淮河流...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8年141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以及王家坝和吴家渡水文站的日实测流量资料,分析研究时段内淮河流域面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水文站实测径流量的响应,初步探讨实测径流量与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60-2008年淮河流域面雨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淮河流域面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且年际变幅大,区域差异明显。与面雨量相对应,淮河中上游主要水文站实测径流量存在明显年际震荡,这种年际差异在淮河中游更为显著,水资源更加不稳定。近50年来淮河中上游径流量变化趋势和其汇水区域面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降水是影响该区域实测径流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实测径流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面雨量 时空变化 变化趋势 实测径流 降雨-径流关系
原文传递
固沙植被区土壤质地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星宇 张志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79,共9页
土壤微生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成土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数量反映土壤质量,是判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选取沙坡头固沙植被区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恢复特征及影响因... 土壤微生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参与成土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数量反映土壤质量,是判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选取沙坡头固沙植被区土壤中的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恢复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固沙年限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夏秋季显著大于冬春季。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恢复曲线均呈现S型,在固沙植被建立18~24 a后恢复速率达到峰值,24~36 a后数量能够达到天然植被区的31.6%~83.7%。土壤微生物数量恢复过程主要受土壤细物质含量的影响,土壤pH是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状况与覆被变化敏感,能较早且敏感地指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被 微生物数量 恢复 时空格局 通径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山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模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秀英 冯学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3-127,共5页
在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确定阴影、提供的地图代数语言功能,模拟了甘肃定西安家沟小流域任意时段内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该模型借助于ArcGIS的地形分析功能,解决了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地形遮蔽对天文辐... 在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确定阴影、提供的地图代数语言功能,模拟了甘肃定西安家沟小流域任意时段内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该模型借助于ArcGIS的地形分析功能,解决了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地形遮蔽对天文辐射的影响。该模型是一个物理模型,对天文辐射能的时空分布可做出较精确描述,提供在常规条件下的重要参数。时空分布分析表明:地形对天文辐射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坡向的影响;天文辐射随着季节变化很大,从3月底开始直到6月上旬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然后下降;地形对天文辐射的影响程度随着季节不同有所不同,但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时空分布 数字地形模型 安家沟
下载PDF
黄河干流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冬梅 张龙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5-110,共6页
通过2003—2009年多个航次对黄河干流DOC(溶解有机碳)和POC(颗粒有机碳))及相关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TSS(颗粒悬浮物)为91.42~8188 mg/L,POC为0.65~24.20 mg/L,POC%(POC/TSS×100%)为0.44%~2.21%,DOC为1.57~4.77 mg/L... 通过2003—2009年多个航次对黄河干流DOC(溶解有机碳)和POC(颗粒有机碳))及相关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TSS(颗粒悬浮物)为91.42~8188 mg/L,POC为0.65~24.20 mg/L,POC%(POC/TSS×100%)为0.44%~2.21%,DOC为1.57~4.77 mg/L,有机碳沿程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花园口水文年调查中有机碳含量与流量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POC主要受冲刷影响,而DOC在不同季节分别体现出冲刷、稀释或浓缩效应。修建水库和调水调沙这2个显著的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有机碳的性质及输运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库区自生源对有机碳的贡献明显大于干流,DOC/POC为6.64~12.00,DOC是有机碳的主要形式,同时水库截流,颗粒物沉降降低了颗粒有机碳的输运量,而调水调沙却加强了有机碳的输运,该时期DOC/POC为0.01~0.47,POC是有机碳输运的主导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时空分布 人类干扰 黄河
下载PDF
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叶万花 王飞腾 +3 位作者 李忠勤 张慧 徐春海 怀保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59-1469,共11页
利用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时间尺度上,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 利用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数据,对平衡线高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亚洲冰川平衡线高度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时间尺度上,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平衡线高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在天山山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和Ts.Tuyuksuyskiy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在1960-2013年间,分别增加约116 m、80 m,二者相比,Ts.Tuyuksuyskiy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在阿尔泰山区,No.125(Vodopadniy)冰川、Maliy Aktru冰川和Leviy Aktru冰川在1983-2007年间,平衡线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都呈升高趋势,其中,Maliy Aktru冰川平衡线高度增幅最大,升高了约142 m;高亚洲定位监测冰川中,1962-2008年间,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升高速度最快,增幅最大,升高了约264 m,升高速度最为缓慢的是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其增幅最小,升高了约4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洲 定位监测冰川 平衡线高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基于灾情信息的1981—2017年北京地区降雹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虎雅琼 边宇轩 +1 位作者 黄梦宇 马新成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0-721,共12页
该文对1981—2017年北京地区1010个高精度冰雹灾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年代际变化看,1981—1990年平均降雹日数为10 d,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年平均降雹日数均有所减少(5.67 d和4.33 d),而从2011年起,年平均降雹日数急剧增加到21 ... 该文对1981—2017年北京地区1010个高精度冰雹灾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年代际变化看,1981—1990年平均降雹日数为10 d,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年平均降雹日数均有所减少(5.67 d和4.33 d),而从2011年起,年平均降雹日数急剧增加到21 d。1981—1995年年平均最大冰雹直径总体呈增加趋势,2002年开始总体较小。从年变化看,冰雹日数的年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即初夏峰型,4月起降雹日数逐渐增加并在6月达到峰值,其后缓慢下降。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地区的降雹分布十分广泛,但高频次降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西北部延庆区,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两次降雹,此外降雹高值区还出现在城区的海淀区。2010年后,降雹范围明显增大,同时降雹分布也由相对集中变为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灾情信息 冰雹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唐永兰 徐桂荣 万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2-224,共13页
长江流域(Yangtze River Basin,YZRB)是中国降水集中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短时强降水(Short-Duration Heavy Rainfall,SDHR)有增加趋势。2020年主汛期(6—8月)YZRB出现多轮强降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 长江流域(Yangtze River Basin,YZRB)是中国降水集中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短时强降水(Short-Duration Heavy Rainfall,SDHR)有增加趋势。2020年主汛期(6—8月)YZRB出现多轮强降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游(YR-A)、长江中游(YR-B)和长江下游(YR-C)三个区域SDHR时空分布以及不同类型短时强降水事件(Short-Duration Heavy Rainfall Event,SDHRE)的统计特征。得到结论如下:1)受地形影响,YZRB山区降水频次增加、降水强度增强,且地形作用会增加山区SDHR的频次,进而增强山区SDHR的降水量;YZRB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依赖于SDHR降水量的空间分布。2)YZRB三个区域SDHR降水量和频次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型,双峰时间在YZRB区域自西向东有从夜间移向白天的趋势,这与对流活动日变化的区域差异有关;SDHR的降水量和频次具有相似的日变化,说明SDHR的降水量主要源自其降水频次的贡献。3)在三种类型SDHRE中,增长型频次最高(约62.6%),突发型频次次之(约26.9%),而持续型频次最少(约10.5%);突发型SDHRE的高发降水量最小(约30 mm),持续型SDHRE的高发降水量最大(约90 mm),而增长型SDHRE的高发降水量介于两者之间(40~60 mm)。4)不同类型SDHRE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主要依赖于SDHRE频次的空间分布,增长型SDHRE因频次高于突发型和持续型,其降水量也高于后两种类型,但大别山地区因其地形作用成为持续型SDHRE的高发区,而突发型SDHRE更易在局地形成降水强度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地形
下载PDF
2001—2002年柘林湾大量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长江 杜虹 +3 位作者 陈善文 何歆 董巧香 黄文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9,共9页
2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 1 9个测站 ,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 2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在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及湾外附近海域布设 1 9个测站 ,对大量营养盐及相关的理化、生物因子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大量营养盐的平面分布呈由湾内向湾外、近岸向离岸递减的基本格局 ,而湾内则表现为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与外界水体的交换能力、周边地区的陆源排污及湾内海水增养殖业的结构是决定柘林湾营养盐平面分布格局的 3个主要因素。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磷、硅的年平均值分别为 2 5 92、1 0 7和 37 6 1 μmol/L ,与上一周年调查相比 ,氮的含量略有上升 ,而磷、硅的含量分别下降了 4 5 1 %和 37 0 %。调查海区无机营养盐的周年变化基本上表现为单峰型。受2 0 0 1— 2 0 0 2年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2 0 0 2年春季海区的地表径流明显减少 ,盐度显著升高 ,由此造成了海区无机营养盐在这一期间的显著低值 ,这应是海区磷、硅含量比上一周年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从上一周年的氮限制转变成本周年的磷限制(85 0 % ) ,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磷含量显著下降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柘林湾 时空分布 养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