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1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32
1
作者 靳立亚 符娇兰 陈发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7-572,共6页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75~105°E、35~50°N)最近44年(1958~2001年)77个气象台站观测的降水量、气温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75~105°E、35~50°N)最近44年(1958~2001年)77个气象台站观测的降水量、气温资料以及NCAR/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回归分析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的降水量偏多(偏少)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降低)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降水量随气温的变化存在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干旱区的西部(93°E以西)区域年降水量随全球气温升高呈现增加趋势,而东部(93°E以东)区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降水量 区域差异 全球变暖
下载PDF
华东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_2O排放研究 被引量:85
2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6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龚晏邦 张文 骆冬梅 金继生 李老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95-499,共5页
根据对华东稻麦轮作周期的N2 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连续观测结果 ,分析了N2 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施肥、灌溉、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速效N素含量对N2 O排放的影响 ,同时还比较分析了稻田N2 O和CH4排放 .研究结果表明 ,稻麦轮作周期内 ,水稻... 根据对华东稻麦轮作周期的N2 O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连续观测结果 ,分析了N2 O排放时间变化以及施肥、灌溉、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速效N素含量对N2 O排放的影响 ,同时还比较分析了稻田N2 O和CH4排放 .研究结果表明 ,稻麦轮作周期内 ,水稻生长季的N2 O排放量仅占 30 % ,稻田持续淹水可比常规灌溉增加CH4排放量 2 6% ,减少N2 O排放量 1 1~ 2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系统 生态系 一氧化二氮排放
下载PDF
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04
3
作者 吴志萍 王成 +1 位作者 侯晓静 杨伟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4-498,共5页
为合理安排树木的种植和配置结构,发挥绿色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研究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月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类型绿地空气PM2.5浓度差异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PM2.5浓度。结果表明:PM2.5浓度日变化... 为合理安排树木的种植和配置结构,发挥绿色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研究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月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类型绿地空气PM2.5浓度差异以及不同天气条件下PM2.5浓度。结果表明:PM2.5浓度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在同一季节内没有显著差异,从均值来看,春、秋、冬季有乔木的绿地内空气PM2.5浓度较低,夏季草坪内空气PM2.5浓度较低;阴天颗粒物的浓度比晴天高45%,雨后阴天颗粒物的浓度比雨后晴天高426%,降水对PM2.5的清除作用在雨后晴天发挥的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PM2.5浓度 时间变化
下载PDF
城市水生态足迹变化分析与模拟 被引量:68
4
作者 吴志峰 胡永红 +1 位作者 李定强 匡耀求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2-156,共5页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采用水资源与水产品消耗统计数据,对广州市1949年~1998年水生态足迹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建模分析。结果显示ARIMA(2,2,2)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广州市水生态足迹变化,模型误差在5%左右。广州市1949年至199...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采用水资源与水产品消耗统计数据,对广州市1949年~1998年水生态足迹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建模分析。结果显示ARIMA(2,2,2)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广州市水生态足迹变化,模型误差在5%左右。广州市1949年至1998年水生态足迹变化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978年之前为平稳期,1978年之后呈现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应用ARIMA(2,2,2)预测1999年~2003年的水域生态足迹,结果分别为:0.5935hm^2,0.6562hm^2,0.7147hm^2,0.7790hm^2,0.8402hm^2,模拟结果表明广州市1999年-2003年期间的人均水域生态足迹仍呈较快上升趋势,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水产品需求与水资源消耗的增长是水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足迹 ARIMA模型 时间变化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主离子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61
5
作者 唐玺雯 吴锦奎 +4 位作者 薛丽洋 张明泉 Frauke Barthold Lutz Breuer Hans-Georg Frede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通过对2006~2008年锡林河主要径流期内13个河水断面239个水样以及同期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主离子水化学进行分析,结合锡林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利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了锡林河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主离子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 通过对2006~2008年锡林河主要径流期内13个河水断面239个水样以及同期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主离子水化学进行分析,结合锡林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利用Piper三线图和Gibbs图分析了锡林河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主离子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锡林河河水TDS变化范围在136.7~376.5mg·L^-1之间,平均245.1mg·L^-1,为低矿化度河水;河水中主要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从HCO3-—Ca2+过渡到HCO3--Ca2+·Mg2+;河水主离子平均浓度年内、年际变化均不大,年内变化表现在5月主离子浓度高于其他月,年际变化表现为主离子在2007年的平均浓度均较小;空间上,Ca2+、Na+、Mg2+、K+、Cl^-和HCO3^-的浓度呈现沿程逐渐增加的趋势,SO4^2-的浓度变化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河水中主离子浓度值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之间,并且十分接近地下水浓度,说明地表水同时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并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Gibbs图显示河水离子组成主要与流域内的岩石风化有关,流域有一定量的蒸发岩存在,但蒸发岩对水化学的贡献弱于碳酸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离子 地表水 水化学 时间变化 空间变化 锡林河流域
原文传递
夏玉米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特性时间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许迪 Schmid R Mermoud A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4-70,87,共8页
以室外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和室内试验为手段 ,比较和评价了夏玉米生长期内不同耕作方式 (传统耕作、免耕及深松 )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定量描述了土壤干容重、地面入渗率以及饱和导水率等特性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内的时... 以室外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和室内试验为手段 ,比较和评价了夏玉米生长期内不同耕作方式 (传统耕作、免耕及深松 )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定量描述了土壤干容重、地面入渗率以及饱和导水率等特性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内的时间变异性。深松耕作方式明显地减少了耕层土壤的干容重、增加了孔隙度 ,土壤孔隙尺度分布状况的改变使得土壤饱和时土壤的水分传导性能得以改善 ,但干旱时土壤的持水能力相对减弱。耕作方式引起的耕层土壤特性变化在整个夏玉米生长期内呈现出较强的时间变异性 ,尤其体现在土壤干容重、地面入渗率和饱和导水率等性能上。尽管耕作活动带来的土壤特性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耕层 土壤特性 时间变异性
下载PDF
北京2015年大气细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45
7
作者 郭家瑜 张英杰 +2 位作者 郑海涛 王自发 孙业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09-2419,共11页
近年来,随着雾霾事件的频发,人们逐渐提高了对雾霾的关注度,PM_(2.5)作为其首要污染物对大气能见度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利用2015年北京12个环境监测站点的PM_(2.5)、PM_(10)、NO_2、SO_2、CO和O_3的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 近年来,随着雾霾事件的频发,人们逐渐提高了对雾霾的关注度,PM_(2.5)作为其首要污染物对大气能见度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利用2015年北京12个环境监测站点的PM_(2.5)、PM_(10)、NO_2、SO_2、CO和O_3的浓度数据和气象数据,综合研究了北京2015年大气细颗粒物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同时,利用空间差异率(COD)统计方法评估了不同地区细颗粒物浓度的差异程度,并结合2015年2次特殊事件(春节和阅兵),对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排放源控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重污染天气集中发生在秋冬季,且污染程度高、持续时间长.城区PM_(2.5)浓度比郊区高约12μg·m^(-3).东城区与对照区差异最大,COD值为0.24;东城区与西城区差异最小,COD值为0.05.春、夏、秋季颗粒物PM_(2.5)、PM_(10)浓度日变化较为平稳,在中午有所升高,冬季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呈现出夜间高于日间的污染模式.近3年PM_(2.5)与PM_(10)保持显著的相关性,但PM_(2.5)/PM_(10)比值呈降低趋势.阅兵期间采取的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和气象要素共同作用导致PM_(2.5)浓度下降约72%,市中心的首要污染物为NO_2,郊区首要污染物为O_3和PM_(10).春节期间烟花燃放对PM_(2.5)的瞬时贡献量很大,对比春节假期和非假期2个阶段的大气污染特征发现,人口和机动车减少及餐馆暂停营业并没有使北京局地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该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PM_(2.5)控制的同时也要对O_3浓度有所关注,同时也进一步支撑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需要京津冀协同控制这一重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阅兵 春节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 被引量:42
8
作者 李国平 赵邦杰 卢敬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7,共8页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动量输送系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53×10-3~4.99×10-3,热量输送系数为4.67×10-3~6.73×10-3,并且两种输送系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部分站点还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另外,还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地面风速等因子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可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输送系数 青藏高原 地面粗糙度 时间变化 影响因子 下垫面 大气 季风机制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龚强 汪宏宇 +5 位作者 张运福 蔺娜 晁华 顾正强 赵建云 于华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1-678,共8页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资源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气候变化 辽宁省
原文传递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35
10
作者 陈槐 高永恒 +4 位作者 姚守平 吴宁 王艳芬 罗鹏 田建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425-3437,共13页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长季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4.69mgCH4m-2h-1。同时根据2a数据,初步分析了甲烷通量及其对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甲烷排放昼夜变化具有双峰模式(主峰出现在15:00,次峰出现在06:00),可由土壤温度以及植物气孔开启来解释。(2)若尔盖湿地甲烷排放季节动态较为典型,即在7月份或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冬季甲烷排放较少。生长季,对3类群落类型,表面温度与甲烷排放显著相关(r2=0.55,P<0.05,n=30),地表水位和植物群落高度与甲烷排放相关性更为显著(r2=0.32,0.61,P<0.01,n=30)。分析认为该季节节律是由温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的,而水位则是使该节律发生波动的原因(高原气候)。(3)群落尺度下,物候学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甲烷排放通量均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植物生长高峰变异系数为38%,积雪融化高峰为61%)。通过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植物生长高峰期,地表水位和群落高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r2=0.43,0.59,P<0.01,n=30)。(4)景观尺度下,生长季,景观尺度下甲烷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湖滨湿地甲烷平排放量最高为11.95mgCH4m-2h-1,其次为宽谷湿地,其排放量为2.12mgCH4m-2h-1,河岸湿地表现为甲烷吸收,其吸收量为0.007mgCH4m-2h-1。地表水位、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高度能够很好地解释甲烷排放的景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室气体通量 景观 时间动态 空间动态 地表水位 植物高度
下载PDF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种群繁殖参数及其地理分异特征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杨再学 郑元利 金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25-2434,共10页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广大地区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4.81%。探讨其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动规律及其地理分异特征,对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87-2005年贵州省余庆县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共解剖标本5497只,其中,雌鼠2698只,雄鼠2799只,黑线姬鼠在当地1-11月份均可繁殖,主要繁殖期在3-10月份,每年4-5月份和8-9月份出现2次妊娠高峰。种群总性比(♀/♂)为0.96,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6.91%±6.79%,平均胎仔数为5.33±1.07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81±0.17,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13%±7.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繁殖力不断增加,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老年组是种群繁殖的主体。种群繁殖参数不同年度之间比较稳定,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变化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年均种群密度与年均繁殖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胎仔数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怀孕率、睾丸下降率、性比相关性不显著,繁殖指数是影响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重要因子。比较全国各地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的地理分异特征认为,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现象,胎仔数、生殖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具有随纬度的升高趋向增加的特征;在高纬度地区繁殖时间较短;性比与纬度、经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可排除海拔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繁殖参数 年龄变化 时间分异 地理分异
下载PDF
青岛大气臭氧及其前体物时间变化与污染特征 被引量:38
12
作者 杨雅琴 高会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2003年12月—2005年3月青岛八关山观测资料,分析大气中O3、NOX和CO浓度时间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探讨O3及其主要前体物NOX、CO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岛NO2日平均浓度年超标率为25%;受光化学反应及大气运动等影响,... 利用2003年12月—2005年3月青岛八关山观测资料,分析大气中O3、NOX和CO浓度时间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探讨O3及其主要前体物NOX、CO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岛NO2日平均浓度年超标率为25%;受光化学反应及大气运动等影响,NOX与CO浓度为冬季高、夏季低,O3与之相反;NOX与CO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日间高于夜间;O3浓度峰值出现于午后(滞后于NOX约5 h),阴雨天夜间浓度出现回升。经滞后相关分析,NOX对O3浓度变化的累积效应作用时间为5—6 h;O3与NO、NO2浓度比值可较明显地验证出辐射强度与尾气排放对青岛及其他地区污染特征的影响。青岛CO与NOX比值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维持在10.0左右,可用于定性估计其大气污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污染 臭氧 前体物 时间变化 滞后相关分析 污染特征 青岛
下载PDF
广东省柑桔园土壤养分肥力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姚丽贤 周修冲 +1 位作者 彭智平 李国良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4,共4页
掌握土壤养分肥力状况,是制定施肥策略的基础。本研究采集了广东省柑桔主产区果园土壤样本70个,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和N、P、K、Ca、Mg、S、Fe、Mn、B、Zn含量,评价土壤养分肥力现状并探讨其时空变化概况。结果显示:目前柑桔园土壤主要障... 掌握土壤养分肥力状况,是制定施肥策略的基础。本研究采集了广东省柑桔主产区果园土壤样本70个,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和N、P、K、Ca、Mg、S、Fe、Mn、B、Zn含量,评价土壤养分肥力现状并探讨其时空变化概况。结果显示:目前柑桔园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是低镁缺硼及钾、钙、镁养分不平衡;与20世纪80年代末相比,土壤有效磷、锌、钾和氮含量有较大提高,有效钙含量降低,其余养分变化不大。土壤钙、镁含量在低水平上渐趋于相对平衡,而钾、镁不平衡状态仍然存在,甚至有所加剧;柑桔园土壤pH及多个中微量元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建议在柑桔果园增施镁、硼肥及石灰或其它碱性肥料,减施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园土壤 养分肥力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时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3
14
作者 韩广轩 周广胜 许振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98-1705,共8页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连续2个生长季的观测,阐明了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特征,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土壤性质、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LAI)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曲线,最小值和最大... 基于东北地区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连续2个生长季的观测,阐明了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特征,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土壤性质、生物量及叶面积指数(LAI)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曲线,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3:00左右。2005年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均值为3.16μmol CO2·m-2·s-1,最大值为4.77μmol 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1μmolCO2·m-2·s-1,出现在5月4日。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玉米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二者可以解释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时间变异的87%;LAI和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说明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也有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碳氮比等土壤理化特性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较弱;玉米生长季追施氮肥明显促进土壤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土壤呼吸 时间变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山东省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5
作者 董旭光 邱粲 +4 位作者 刘焕彬 孟祥新 王栋成 王静 曹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运用山东省1970-2009年123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气候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对日照时数变化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的分时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 运用山东省1970-2009年123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气候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对日照时数变化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的分时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历年日照时数在1983、199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1997年的突变最显著;年日照时数呈大致的纬向分布,且具有典型的南少北多的特点,鲁北、山东半岛西北部最多,鲁南最少;年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达到-91.3h/10a(P<0.01),山东半岛东部和北部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小,个别站有增加的趋势,鲁西南、鲁西、鲁中山区及鲁北沿海等地年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四季中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明显,春季下降速率最小;各月中以5月日照时数最多;1997年以后总云量的显著增多对日照时数减少的贡献较大,整个分析期内水汽压的显著增大对日照时数减少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区域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滑动t检验 气候倾向率 空间变化 时间变化
下载PDF
2015年北京大气VOCs时空分布及反应活性特征 被引量:34
16
作者 张博韬 安欣欣 +3 位作者 王琴 闫贺 刘保献 张大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400-4407,共8页
2015年在北京市城区东四、东南边界点永乐店、以及背景点定陵进行了全年连续VOCs监测,其中市区的大气VOCs年均摩尔分数为(48.93±31.03)×10^(-9),东南边界的年均摩尔分数为(54.55±39.64)×10^(-9),背景点定陵年均摩... 2015年在北京市城区东四、东南边界点永乐店、以及背景点定陵进行了全年连续VOCs监测,其中市区的大气VOCs年均摩尔分数为(48.93±31.03)×10^(-9),东南边界的年均摩尔分数为(54.55±39.64)×10^(-9),背景点定陵年均摩尔分数为(28.25±21.26)×10^(-9).组分中烷烃占比最高,之后依次是含氧VOCs,烯烃、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等物质.VOCs浓度整体呈现冬天高,夏天低,夜间高,白天低的特点.城区乙炔在春、夏、秋季浓度较高,冬季东南边界点乙炔浓度较高.在人为源干扰较小的背景点,含氧VOCs每天的中午以及每年的夏天阳光充足时浓度较高.VOCs中年均摩尔分数较高的物种主要是乙烷、乙炔、乙烯、乙醛、丙烷、丙酮、正丁烷、二氯甲烷等低碳物质.高碳物质中苯和甲苯年均摩尔分数相对较高.从甲苯/苯比值发现北京VOCs除交通源外受到其他多种源的共同影响.而乙烷/乙炔比值发现北京受到气团老化影响较严重,尤其东南边界受到周边老化气团传输的影响较大.从异戊烷占总VOCs比例变化上发现夏季高温使汽油挥发情况比其他季节严重.从活性上分析,东南边界的臭氧生成潜势最高,市区其次,定陵较低.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物种是乙烯、丙烯、乙醛、间/对-二甲苯和甲苯,而摩尔分数较高的烷烃对臭氧生成潜势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挥发性有机物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活性特征
原文传递
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对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协同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30
17
作者 韩广轩 周广胜 +3 位作者 许振柱 杨扬 刘景利 史奎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基于2005年玉米(Zea mays)生长季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和季动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协同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分... 基于2005年玉米(Zea mays)生长季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子的动态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和季动态及其对土壤温度和生物因子协同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的日变化为不对称的单峰型,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3∶00左右;玉米生长季中,土壤呼吸速率波动较大,其均值为3.16μmol CO2·m-2·s-1,最大值为4.87μmolCO2·m-2·s-1,出现在7月28日,最小值为1.32μmol CO2·m-2·s-1,出现在5月4日。在土壤呼吸作用日变化中,土壤呼吸速率(SR)与10cm深度土壤温度(T)呈显著的线性关系:SR=αT+β。在整个生长季节,玉米净初级生产力(NPP)与直线斜率(α)呈显著正相关,生物量(B)也明显影响直线的截距(β)。基于此,建立了玉米地土壤呼吸作用动态模型SR=(aNPP+b)T+cB2+dB+e。土壤呼吸作用季节变化的大部分(97%)可以由土壤温度、NPP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来解释。当仅考虑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时,指数方程会过大或过小地估计了土壤呼吸强度。该文的结果强调了生物因子在土壤呼吸作用季节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土壤呼吸作用模型不仅要考虑土壤温度的影响,在生物因子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性时,还应该把生物因子纳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作用 土壤温度 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物量 时间变异性
下载PDF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Regional Dry and Wet Heatwave Events in China during 1960–2008 被引量:31
18
作者 丁婷 钱维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22-337,共16页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from 510 stat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0–2008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heatwave (HW) events. D... Daily maximum/minimum temperatures and relative humidity records from 510 stations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60–2008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geographic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heatwave (HW) events. Dry and wet HW events were compared by different definitions. Regionally, both dry and wet HW events are commonly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in the monsoon area, with neither type occurring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while the north-northwest region of the country experiences dry HW events and a few wet HW events.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ountry, site dry HW events occurred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and mostly in June, while site wet HW events occurred from April to October and mostly in September. In total, 163 regional wet HW events were identified. The ten longest regional wet HW events lasted for more than 20 days, while the mean duration for 163 events was about 11 days. For the top ten events, six occurred after the 1990s, compared with four before this time. Global surface warming was clear since 1979, but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regional wet HW event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1980s, increasing remarkably since the 1990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might be the strong interdecad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s well as water transport related directly to temperature contrasts in different regions, rather than global-mean temperatur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extreme HEATWAVE geographical pattern temporal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广东省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2
19
作者 邱军 李江南 +3 位作者 梁毅进 陈志芳 范绍佳 冯瑞权 《热带地理》 2008年第5期405-410,共6页
分析了1952—2002年广东省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持续性暴雨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持续性暴雨的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粤中地区是次多发区。持续性暴雨中心主要在沿山体南侧分布,即迎风向的山前和迎风坡,前汛期主要... 分析了1952—2002年广东省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对持续性暴雨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持续性暴雨的中心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粤中地区是次多发区。持续性暴雨中心主要在沿山体南侧分布,即迎风向的山前和迎风坡,前汛期主要以沿海的恩平、阳江和斗门为中心;后汛期主要以海丰、南澳为中心。全省各站都以持续2d的暴雨为主,持续性暴雨在前汛期发生的次数比后汛期多,最多的月份是6月。全省全年及前后汛期持续性暴雨次数的年代际变化相似;但从年际变化看,前汛期与全年发生持续性暴雨次数呈正相关关系,而后汛期与之则呈现一定的反相关关系。持续性暴雨有20~25a的长周期变化和2~4a的短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持续性暴雨 地理分布 时间变化
下载PDF
黄土性土壤剖面中N_2O排放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26
20
作者 梁东丽 同延安 +3 位作者 Ove Emterdy 李生秀 赵护兵 马林英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2-809,共8页
用田间原位土壤探头测定法和乙炔抑制未扰动土柱法 ,对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异。季节变化与田间水分因子密切相关 ,N2 O高峰常出现在灌水 (降水 ) 3天后 ,施... 用田间原位土壤探头测定法和乙炔抑制未扰动土柱法 ,对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黄土性土壤N2 O的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异。季节变化与田间水分因子密切相关 ,N2 O高峰常出现在灌水 (降水 ) 3天后 ,施肥处理和对照的趋势完全一致。全年中八月份各土层N2 O浓度最高 ;在最高峰值时 ,施肥处理的N2 O浓度几乎是对照处理的 2 .5倍。土壤剖面中N2 O的浓度的顺序是 1 0cm <30cm <1 50cm <90cm <60cm ,以 60~90cm土层最高。影响黄土性土壤反硝化的主要因子是作为微生物能源和碳源的有机物质 ,在碳源充足时 ,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和水分因子是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性土壤 硝化作用 时间变异 空间变异 反硝化作用 氧化亚氮 气体排放 排放通量 土壤氮素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