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2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606
1
作者 任国玉 初子莹 +15 位作者 周雅清 徐铭志 王颖 唐国利 翟盘茂 邵雪梅 张爱英 陈正洪 郭军 刘洪滨 周江兴 赵宗慈 张莉 白虎志 刘学峰 唐红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a和0·08℃/10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a和-0·22℃/10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影响 高空温度 中世纪温暖期 中国大陆
下载PDF
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被引量:228
2
作者 唐红玉 翟盘茂 王振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8-735,共8页
利用1951~2002年全国733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我国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变化不明显或呈弱... 利用1951~2002年全国733个台站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我国年、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我国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呈现北方增暖明显、南方变化不明显或呈弱降温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全国各地基本一致,呈明显的变暖趋势;无论是年还是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暖幅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幅;我国年平均日较差多呈下降趋势,并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各季平均日较差亦均呈下降趋势,并以冬季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在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呈现较为一致的步伐,即52年来主要的变暖均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均在90年代后期达到了近52年来的历史新高,近年来又略有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变化
下载PDF
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趋势变化的可能原因 被引量:131
3
作者 赵宗慈 王绍武 +3 位作者 徐影 任国玉 罗勇 高学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08-817,共10页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 多套观测资料检测表明,近百年来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变暖趋势达到0.2~0.8℃/100a,近50年变暖趋势更达到0.6~1.1℃/50 a.气候代用资料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的变暖在近千年中属于明显的,但对于20世纪是否为近千年中最暖的百年,还有待更多的观测研究验证.气候模式归因分析表明,20世纪中国的变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有关,近50年的明显变暖可能与人类排放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一定联系.但是,目前这一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由于中国区域辽阔,不同区域气候差异较大,而且20世纪前50年观测资料匮乏,近千年的代用资料分布不广,因此,应该进一步考证中国20世纪的气温变化和在近千年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变暖趋势
下载PDF
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5
4
作者 宋连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根据全国336个站逐旬地面气温资料,使用EOF分析、周期图等统计方法,揭示了最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和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差异。在总趋势升高的基础上,具有前期降温、后期升... 根据全国336个站逐旬地面气温资料,使用EOF分析、周期图等统计方法,揭示了最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气温年际变化和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季节差异。在总趋势升高的基础上,具有前期降温、后期升温,冬季升温、夏季降温等特点。而且在气温变化趋势上存在准周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时空变化 周期 中国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被引量:68
5
作者 赵铁良 耿海东 +3 位作者 张旭东 方国飞 王玉玲 赵清山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2,共4页
文章总结了 4 0多a来我国气温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有关资料 ,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等诸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国气候变暖 ,使我国森林植被和森林病虫害分布区系向北扩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期提前 ,世代数增... 文章总结了 4 0多a来我国气温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有关资料 ,分析了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等诸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国气候变暖 ,使我国森林植被和森林病虫害分布区系向北扩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期提前 ,世代数增加 ,发生周期缩短 ,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加大。年平均温度 ,尤其是冬季温度的上升促进了森林病虫害的大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森林病虫害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 被引量:73
6
作者 张雪芹 孙杨 +2 位作者 毛炜峄 刘芸芸 任雨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2-599,共8页
选取中国干旱区77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分析表明:①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且具有鲜明的区域... 选取中国干旱区77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均一化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分析表明:①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1961-2007年,我国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约上升了1.8℃,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39℃/10a,增暖幅度与波动幅度高于同期全球以及中国区域平均。②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季节与区域差异显著。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冬两季增温明显,冬季气温线性变化率最大,为夏季增温的两倍有余。年均温与各季升温幅度区域差异较大,其中北疆、阿拉善高原升温幅度最大,南疆与河西走廊升温相对较慢。③年均温与各季气温的年距平序列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研究区各站点普遍存在着16~17年的年代际变化和6~7年的年际变化。综合我国干旱区年均温距平序列及其突变时间和振荡周期,可推断出干旱区气温将会持续以较高的变暖速率上升,至少最近10年这种趋势不会改变。④我国干旱区水热相互反馈作用错综复杂,气候变暖如何影响干旱区水热相互反馈作用机制,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气温变化 区域响应 干旱区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暖期 被引量:71
7
作者 葛全胜 刘健 +4 位作者 方修琦 杨保 郝志新 邵雪梅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9-592,共14页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 根据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北半球与中国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的阶段性,辨识了百年尺度暖期的起讫年代及其与20世纪温暖程度的差别。结果表明:(1)最近新建的多数北半球温度变化序列显示公元1-270年温暖;271-840年冷暖相间,但总体偏冷;841-1290年温暖;1291-1910年寒冷;1911年以后再次转为温暖;这些冷暖阶段虽分别与Lamb指出的罗马暖期(约公元前1世纪-4世纪中期)、黑暗时代冷期(约4世纪末-10世纪前期)、中世纪暖期(约10世纪中期-13世纪末)、小冰期(约15-19世纪)以及20世纪增暖大致对应,但各阶段的起讫时间与Lamb确定的时段存在一定差别。(2)尽管过去2000年冷暖变化过程及其变幅大小在中国境内各个区域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全国平均看,中国与北半球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阶段基本一致,仅起讫年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公元1-200年、551-760年、941-1300年及20世纪气候相对温暖,其他时段则相对寒冷。(3)多数序列显示中世纪期间北半球的温暖程度至少与20世纪相当。中国941-1300年间的最暖百年和最暖30年(暖峰)的温度也略高于20世纪,551-760年间的最暖百年与20世纪基本相当,但1-200年间最暖百年的温暖程度则较20世纪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北半球 中国 温度变化 百年际暖期
原文传递
中国华北地区近40年物候春季变化 被引量:56
8
作者 韩超 郑景云 葛全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根据华北地区7个观测站物候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63-1996年及北京1963-2005年物候春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物候春季有明显提早来临的趋势,而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本地区近40 a来冬春季气温的明显上升... 根据华北地区7个观测站物候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63-1996年及北京1963-2005年物候春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物候春季有明显提早来临的趋势,而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本地区近40 a来冬春季气温的明显上升。其中1963-1996年间华北地区1-3月及4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上升了2.3℃与1.7℃,物候春季起止日期分别提前了9d和4d,因而使得春季长度也延长了5d;北京1963-2003年间1-3月及4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上升了3.5℃与2.6℃,物候春季的起止日期分别提前了11d和10d,但春季长度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物候春季 温度变化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气温序列的集成重建 被引量:56
9
作者 方修琦 侯光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5-393,共9页
从文献中搜集整理1 397条古气温记录,建立全新世古气温记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多数时间段每百年的记录在10个以上。利用经剔除奇异值后的1 140条有效记录,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定量重建中国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 从文献中搜集整理1 397条古气温记录,建立全新世古气温记录数据集,该数据集多数时间段每百年的记录在10个以上。利用经剔除奇异值后的1 140条有效记录,采用单样本区域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定量重建中国全新世百年分辨率气温集成序列。集成重建序列表明:全新世中国气温可以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早全新世(11.5~8.9 ka B.P.)为波动升温期;中全新世(8.9~4.0 ka B.P.)暖期的气温高出现代1℃上下,8~6.4ka B.P.的暖期鼎盛期高出现代1.5℃左右;晚全新世(4.0 ka B.P.以来)为变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变化 集成重建 中国
下载PDF
近50年来东北地区气温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0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93-1099,共7页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整个东北地区气温变化幅度最小的地区。东北地区气温年变化具有明显的14年振荡周期,年代际特征明显,突变点分别为1964年和1988年,后者为强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温变化 突变检测 周期 趋势分析
下载PDF
近百余年我国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刘莉红 郑祖光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8-383,共6页
用墨西哥帽小波和哈尔小波函数分析了我国气温变化的突变点位置 ,并用气温序列的 5 a滑动平均序列计算了信噪比 (S/ N) ,进一步验证了突变点的位置。同时还通过小波逆变换分析了我国温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从不同气候层次来看 ,192 0... 用墨西哥帽小波和哈尔小波函数分析了我国气温变化的突变点位置 ,并用气温序列的 5 a滑动平均序列计算了信噪比 (S/ N) ,进一步验证了突变点的位置。同时还通过小波逆变换分析了我国温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从不同气候层次来看 ,192 0年前后气温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目前我国气温处于偏高阶段 ,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中国 突变点分析 小波逆变换 墨西哥帽小波 哈尔小波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2
作者 房巧敏 龚道溢 毛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717,共7页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 中国总体冬半年降水总量、日降水强度以及强降水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西北地区的变化相对显著,其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及日降水强度都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跃变。华北和中部地区降水总量趋于减少。南方3区多为增加趋势,其中东南和华南与冬季风及欧亚遥相关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西南地区日降水参数则与温度和北极涛动指数显著相关。东北地区降水指标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半年 日降水 趋势 温度变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近40a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13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2 位作者 范广洲 程炳岩 李洪权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 利用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平均、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平均、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均具有很好的整体一致性,反映了年平均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60s到1980s中期经历了一个由暖变冷的过程后,1980s后期开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年平均最低气温从1970s就开始呈单调上升趋势。青藏高原东侧山脉走向对气温变化的东西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气温的主要空间异常可分为4个敏感区。小波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气温整体变化在近40a主要存在准8a的周期,其中四川盆地东部的气温在整个时段存在准20a和准8-9a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气温变化 时空特征 旋转主成分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影响 被引量:47
14
作者 崔林丽 史军 +2 位作者 杨引明 李贵才 范文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5-786,共12页
基于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象资料和区域人口资料,分析了1959~2005年和1981~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站之间的差异,以及城市化效应对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结... 基于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象资料和区域人口资料,分析了1959~2005年和1981~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站之间的差异,以及城市化效应对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贡献率。结果表明,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城市化效应 增温率 增温贡献率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关系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5
15
作者 时培建 池本孝哉 戈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49-1160,共12页
昆虫作为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研究温度变化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已构建了多个描述温度与昆虫增长速率的关系模型,用于解释温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这些模型大体可分为两类:没有热动力学基础... 昆虫作为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研究温度变化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已构建了多个描述温度与昆虫增长速率的关系模型,用于解释温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这些模型大体可分为两类:没有热动力学基础的纯描述性模型和有热动力学基础的应用性模型。本文在对现有的有关温度变化与昆虫生长发育关系的11个模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介绍了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为合理的、用以反映温度对昆虫发育速率影响的Sharpe-Schoolfield-Ikemoto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拟合了一组温发育速率数据用以展示这些模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线性模型 非线性模型 热动力学 Sharpe-Schoolfield-Ikemoto模型
原文传递
北京气温日变化特征的城郊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杨萍 肖子牛 刘伟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近4年6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北京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研究了城区、郊区气温的日变化差异及季节特征。此外,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不同单位时间间隔变温的... 本文利用北京地区近4年67个自动气象站的逐小时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北京地区气温的日变化特征,通过分析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研究了城区、郊区气温的日变化差异及季节特征。此外,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不同单位时间间隔变温的日变化特征,及最大变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城区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偏晚,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城区偏早于郊区,与郊区相比,北京城区站点温度的日变化特征更为一致,最高(低)温度出现的时间更加集中;温度日变化的特征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在秋、冬两季最为集中,在春季和夏季较为分散;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在春、夏两季最为集中,在秋季和冬季最为分散。一天中正、负变温过程具有非对称特征,正变温是比较急剧的过程,负变温相对比较缓慢,北京城区站点的变温幅度小于郊区,春、秋和冬季变温幅度较大,夏季变温幅度最小。不同单位时间内变温速率的分析表明,最强的变温过程一般在3小时以内;最大变温出现时间的概率分布分析表明,最大正变温出现时间在冬季最为集中,夏季最为分散;而最大负变温在秋季最为集中,在春季最为分散。最高(低)温度、变温的城、郊特征差异主要是由于城市热容量比郊区大,且具有更多变化的复杂性而形成的。温度日变化的特征和其区域、季节差异性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区域气候特征和城市化对气温的影响,也可以为做好精细化的天气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变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变温 城郊差异
下载PDF
冻土动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张淑娟 赖远明 +1 位作者 李双洋 常小晓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5-599,共5页
在围压为0.3~16 MPa,频率为2 Hz,温度为-4和-6℃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恒应力幅循环动荷载试验,发现冻土动强度的变化不仅跟破坏振次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吸收的有效能量(损失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根据损失能获得... 在围压为0.3~16 MPa,频率为2 Hz,温度为-4和-6℃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恒应力幅循环动荷载试验,发现冻土动强度的变化不仅跟破坏振次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围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吸收的有效能量(损失能)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根据损失能获得试样温度的变化,将冻土动强度与温度直接联系起来,表明振动荷载作用下损失能累积造成的温度额外升高是控制冻土动强度变化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动强度 损失能 温度变化
下载PDF
近60年来黑龙江省与东北及全国气温变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43
18
作者 周秀杰 王凤玲 +3 位作者 吴玉影 那济海 潘华盛 王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利用全国160站气温监测资料,分析了近60 a以来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气候变化(暖)的特征。结果指出,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年平均气温呈线性增加趋势,黑龙江省升温速率0.37℃/10a,远高于东北0.33℃/10a、全国0.22℃/10a的升温速率。黑龙... 利用全国160站气温监测资料,分析了近60 a以来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气候变化(暖)的特征。结果指出,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年平均气温呈线性增加趋势,黑龙江省升温速率0.37℃/10a,远高于东北0.33℃/10a、全国0.22℃/10a的升温速率。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年平均气温变化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51-1969年计19 a,黑龙江省、东北及全国处在低温时期;第2阶段,1970-1987年计18a,黑龙江省及东北气温处于正常时段,此时全国气温仍处在气温较低时段;第3阶段,1988-2009年计22 a,无论是黑龙江省、东北还是全国均处于高温时段。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升幅位于全国第1位,升温1.22℃,升温第2位是内蒙,升温第3位是吉林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变暖 黑龙江省 东北 全国
下载PDF
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周年 被引量:34
19
作者 葛全胜 方修琦 郑景云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1-317,共7页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 自竺可桢先生 1 972年发表《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以来的 30年中 ,我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 6个方面对此予以概括 :(1 )印证了竺可桢先生确定的主要冷期 ,并对寒冷状况进行了定量估计 ;(2 )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 ;(3)证明了中国存在中世纪暖期 ,并论证了该暖期是过去 2 0 0 0年中国最暖的时期 ;(4)修正了对汉代暖期和隋唐暖期温暖程度的认识 ;(5)发现了历史时期冷暖变化的千年周期 ;(6)定量估算了过去 2 0 0 0年温度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上述进展不仅证明了竺先生所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温度变化 中国 战国时期 唐朝 寒冷状况
下载PDF
近50a青海西宁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20
作者 梅朵 高原 +1 位作者 马艳 韩辉福 《干旱气象》 2013年第1期100-106,共7页
利用西宁市1961~2010年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最低温度,研究西宁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宁市4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略有回落,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西宁市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在线... 利用西宁市1961~2010年年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极端最高最低温度,研究西宁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西宁市4季和全年的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略有回落,其中冬季增温最明显。西宁市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在线性增温趋势的稳定性、倾向率和突变现象均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各季节的平均最高气温的线性趋势均稳定,平均最低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线性增温趋势稳定,最高气温的倾向率在各个季节或年平均上比最低气温的倾向率大得多,冷季的线性倾向率明显大于暖季;极端最高气温线性趋势呈上升态势,极端最低则为弱的下降趋势;极端最低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突变发生较早,在1963年附近,极端最高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时间大体一致发生在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非对称变化 突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