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7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80
1
作者 舒良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35-1053,共19页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 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早到晚,华南岩石圈经历了多期、幕式的生长,以侧向增生为主(块体拼合),垂向生长为辅(岩浆上侵)。到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华南盆岭构造。长期的板内构造演化和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使华南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成为各种矿产与资源的富集区。新元古代南华纪和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最有利的成矿期,尤以后者矿种最多、储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陆内造山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华南
下载PDF
新疆北部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359
2
作者 王京彬 徐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31,共9页
以夹于陆块间的蛇绿岩套构造就位及其伴随的区域变形变质、同碰撞花岗岩侵入时期,作为主碰撞期。后碰撞发生在主碰撞之后,并随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结束而结束。依此标志,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的主体时限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晚二叠世。... 以夹于陆块间的蛇绿岩套构造就位及其伴随的区域变形变质、同碰撞花岗岩侵入时期,作为主碰撞期。后碰撞发生在主碰撞之后,并随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作用的结束而结束。依此标志,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的主体时限为早石炭世维宪期—晚二叠世。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后碰撞阶段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旋回性、阶段性和方向性,经历了早石炭世伸展—晚石炭世挤压(隆升)和早二叠世伸展—晚二叠世挤压(隆升)两个伸展—挤压旋回。其中,早石炭世伸展可能与主碰撞导致的岩石圈板片拆沉有关,早二叠世伸展则可能与刚性增强的新陆壳下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由多陆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挤压应力,被后碰撞期不同机制幔源岩浆作用导致的阶段性伸展所消耗,由此逐步完成了碰撞后新陆壳的固结。新疆北部后碰撞的伸展阶段和挤压—伸展转变期,是大规模成矿的高峰期,并具有独特的成矿时空分布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时限 构造演化 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新疆北部
下载PDF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被引量:365
3
作者 舒良树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8-431,共14页
在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构造框架中,华夏地块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华夏地块在国内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其核心一是年龄,二是范围。根据出露在研究区的中一高级变质岩、韧滑流变形迹和近年大批高质量测年数据,认为华南曾经存在过一个... 在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构造框架中,华夏地块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华夏地块在国内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其核心一是年龄,二是范围。根据出露在研究区的中一高级变质岩、韧滑流变形迹和近年大批高质量测年数据,认为华南曾经存在过一个前成冰纪的古老基底,由元古代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原岩为碎屑岩、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最老年龄达2Ga,习称华夏地块,但范围比Grabau描述的要小。在8~9亿年间,伴随古华南洋的闭合,华夏地块与扬子陆块碰撞聚合,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聚合不久,受成冰纪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原华夏地块被肢解成浙南-闽北、赣中-赣南和云开大山三个古陆残块,中间是裂谷或海槽。其裂解残块集中分布在绍兴-江山-萍乡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之间的地带内,结束了其完整古陆块的历史。震旦纪-早古生代,这些海槽被进一步扩张变宽,其内被巨厚的碎屑岩(含灰岩)、浊积岩层所充填,但缺少同期蛇绿岩和火山岩,暗示拉张强度没有深达上地幔,为一被动陆缘环境。最新年代学结果表明,原定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和火山岩均为前震旦纪的年龄,8~9亿年居多,原先的早古生代构造格架需要再研究。到志留纪,华南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导致震旦纪-早古生代海槽关闭,巨厚沉积物褶皱隆升,在元古代变质基底上形成了加里东期褶皱造山带。其造山的驱动力目前尚未明确。此期褶皱变形、韧滑流变非常普遍,有推覆与走滑两种,变形峰期在420~400Ma。同时,还发生了强烈的花岗岩浆活动:岩浆峰期为430~400Ma,但绝大多数是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Ⅰ型花岗岩少见。之后,晚泥盆世砂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大规模地覆盖在整个华南前泥盆纪岩层之上;至此,研究区和江南等邻区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地块 加里东褶皱带 测年数据 构造演化 华南
下载PDF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26
4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3 位作者 德生 张朝军 孟庆任 石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7,共14页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 被引量:278
5
作者 李锦轶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4-322,共19页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对新疆东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对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本文系统讨论了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的地壳形成与演化。该区古生代的构造单元被划分为阿尔泰地块、额尔齐斯断裂带、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准...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对新疆东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对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本文系统讨论了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的地壳形成与演化。该区古生代的构造单元被划分为阿尔泰地块、额尔齐斯断裂带、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准噶尔地块、东天山造山带和库鲁克塔格地块。该区古生代地壳构造演化包括震旦纪—石炭纪洋陆格局的变迁、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后碰撞壳幔相互作用等两个阶段。其洋陆格局的变迁包括古生代早期萨彦洋、早古生代阿尔曼太尔洋、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洋、古生代北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打开与关闭,其中两个天山洋盆可能为一个洋盆,大体上可以对比为中亚地区的古亚洲洋北支斋桑洋,阿尔曼太洋和卡拉麦里洋可能为西伯利亚古陆的边缘洋盆;而古亚洲洋南支的乌拉尔—南天山洋向东是否延伸到新疆东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疆东部的后碰撞构造演化包括三期重大地质事件:① 300 Ma 前后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大规模岩浆活动;② 280 Ma 前后的包括幔源岩浆在内的双峰式岩浆活动;③ 二叠纪中晚期(可能延续到三叠纪)的大规模地壳走滑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仍然存在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古生代 地质构造 地壳演化 新疆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被引量:250
6
作者 侯贵廷 钱祥麟 蔡东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45-851,共7页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 根据中生界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和控盆断裂分布分析 ,中生代晚期晚侏罗—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平移导致郯庐断裂带以西自北向南发育了 3个北西向断堑系 ,即北部的渤海断堑系、中部的济阳断堑系和南部的鲁西南断堑系。从区域资料综合分析 ,渤海湾盆地的基本格局是早第三纪以来的新生代盆地格局。渤海湾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特征及热流值分布表明该盆地在新生代为拉分盆地。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各个坳陷内新生代各时期的地层分布、沉积厚度和控盆边界断裂在各时期的空间位置以及活动性质综合分析 ,恢复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格局。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沉积分布特征表明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新生代 构造演化 拉分盆地 叠合盆地 中生代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66
7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 被引量:232
8
作者 卢欣祥 于在平 +3 位作者 冯有利 王义天 马维峰 崔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成矿特点的研究 ,发现成矿多与中生代燕山期 (170~ 10 0Ma)的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有关 ,并生成一系列斑岩_爆破角砾岩型矿床。矿床具有深源、与岩体同时、同空间以及岩体的成矿元素丰度高等特点。矿床类型与岩浆成分有关 ,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 ,成岩成矿作用是燕山期中国东部在陆内俯冲的背景下 ,岩石圈巨大减薄 ,引起软流圈抬升和地幔上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背景 深源浅成型花岗岩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东秦岭 成矿时代
下载PDF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被引量:217
9
作者 冯益民 曹宣铎 +5 位作者 张二朋 胡云绪 潘晓萍 杨军录 贾群子 李文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0,共10页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 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在洋陆演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造山带 显生宙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造山带性质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被引量:196
10
作者 朱光 王道轩 +2 位作者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9,共14页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 1 2 7 62± 0 1 9Ma的40 Ar 39Ar年龄 ,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 Ar 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 ,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 1 2 7 62± 0 1 9Ma的40 Ar 39Ar年龄 ,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 Ar 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 ,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事件是伊泽纳崎板块突然发生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晚白垩世 早第三纪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 ,从而造成了郯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晚第三纪初期起动的挤压活动 ,使郯庐断裂带上的断陷盆地同步抬升和闭合 ;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则断续延至今日 ,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响应 ,而印度板块碰撞的构造挤出起着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构造演化 板块运动 太平洋板块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北山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87
11
作者 龚全胜 刘明强 +1 位作者 梁明宏 李海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7,共7页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 根据1∶25万马鬃山幅区调填图资料,从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火山-沉积建造、岩浆岩序列演化、变质变形特征及时空配位关系研究入手,应用大地构造相划分理论,根据北山多旋回复合造山带的特点,识别出15种大地构造相,并探讨了北山古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92
12
作者 赵振宇 郭彦如 +1 位作者 王艳 林冬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0,151,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古地理
下载PDF
对新疆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简要评述 被引量:168
13
作者 李锦轶 肖序常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5-419,共15页
本文简要评述了新疆地区前震旦纪构造格局、古生代洋盆打开与闭合的时限、北疆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新疆侏罗纪以来的陆内地壳演化、以及新疆地壳现今结构及其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关键词 新疆 地壳结构与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 被引量:174
14
作者 刘本培 冯庆来 +2 位作者 方念乔 贾进华 何馥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29-539,共11页
昌宁—孟连带位于保山—耿马和思茅一临沧地块之间,保存有多种缝合带记录和罕见的泥盆纪至中三叠世连续洋盆沉积序列,代表古特提斯多岛洋主支部位,临沧地块很可能是一个亲冈瓦纳的外来地体,晚二叠世前增生到思茅地块西缘。因此,澜沧江... 昌宁—孟连带位于保山—耿马和思茅一临沧地块之间,保存有多种缝合带记录和罕见的泥盆纪至中三叠世连续洋盆沉积序列,代表古特提斯多岛洋主支部位,临沧地块很可能是一个亲冈瓦纳的外来地体,晚二叠世前增生到思茅地块西缘。因此,澜沧江带和昌宁—孟连带晚二叠世前属于同一个洋盆,向南与泰国北部难河—程逸缝合带连接。古特提斯的最后封闭发生于晚印支期,以后又遭受新特提斯阶段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特提斯 构造演化 昌宁-孟连带
下载PDF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161
15
作者 刘志宏 卢华复 +5 位作者 李西建 贾承造 雷刚林 陈楚铭 王国强 范湘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2-492,共11页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 ,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 (距今 2 5Ma) ,叠置于晚二叠世 -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 ,是始新世末印度 -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 ,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 (距今 2 5Ma) ,叠置于晚二叠世 -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 ,是始新世末印度 -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其中的前陆逆冲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 ,其构造特征具有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的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都是伴随着中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形成的 ,由山前向盆地以背驮式渐次连续扩展 ,自渐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印度 -西藏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内俯冲及壳内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前陆盆地 前陆逆冲带 造山运动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71
16
作者 舒良树 周新民 +3 位作者 邓平 余心起 王彬 祖辅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76-884,共9页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中、新生代 盆-岭体系 构造演化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与扇体形成和分布 被引量:159
17
作者 雷振宇 鲁兵 +2 位作者 蔚远江 张立平 石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1,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期)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在新生代以后,表现出(类)前陆盆地性质,伴随区域构造运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冲断作用。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推覆性质,产生了与断裂带平行的褶皱构造。西北缘逆掩断裂普遍具有同生...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期)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在新生代以后,表现出(类)前陆盆地性质,伴随区域构造运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冲断作用。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推覆性质,产生了与断裂带平行的褶皱构造。西北缘逆掩断裂普遍具有同生活动性质,对扇体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冲断作用持续发生,上、下盘地形相差悬殊,自冲断席上剥蚀下来的碎屑物堆积于断崖根部而形成各类扇体(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等),阶梯式逆冲断裂则形成多级扇体。研究表明,从二叠纪到侏罗纪构造活动逐渐减弱,扇体规模逐渐变小;在平面上由于构造活动的位移,导致了扇体的迁移。总体来看,百口泉-夏子街地区活动性最强,延续时间最长,形成的扇体规模较大、叠置程度高、迁移明显;车拐-克拉玛依地区活动性较弱,形成的扇体规模小、叠置程度差、迁移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西北缘 构造演化 断裂活动 扇体迁移
下载PDF
青海省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153
18
作者 罗照华 邓晋福 +2 位作者 曹永清 郭正府 莫宣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6,共6页
从沉积建造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属性识别,认为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奠定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也是金与铜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双... 从沉积建造分析入手,通过对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组合的构造属性识别,认为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奠定了该区的基本构造格局,也是金与铜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成矿时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发育的双岩浆弧是在同一动力学机制下不同阶段形成的造山岩浆弧:陆缘的钙碱性岩浆弧和陆内的高钾钙碱性岩浆弧。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旋回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早期的俯冲造山阶段形成了与蛇绿岩有关的火山岩类和弧火成岩类,晚期的大洋闭合和碰撞造山阶段则形成了钾玄岩系列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火山岩 构造演化 印支运动 火山活动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时空演变、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意义——以中国阿尔泰为例 被引量:156
19
作者 王涛 童英 +5 位作者 李舢 张建军 史兴俊 李锦轶 韩宝福 洪大卫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5-618,共24页
阿尔泰造山带横跨中、俄、哈、蒙四国边界,是中亚造山带主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花岗岩等侵入体。本文研究总结这些岩体的时空演变、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并探讨其增生造山和地壳生长意义。依据锆石年龄,这些岩体可大致分为早中古生代的... 阿尔泰造山带横跨中、俄、哈、蒙四国边界,是中亚造山带主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花岗岩等侵入体。本文研究总结这些岩体的时空演变、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并探讨其增生造山和地壳生长意义。依据锆石年龄,这些岩体可大致分为早中古生代的470~440Ma(中晚奥陶世)和425~360Ma(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晚古生代的355~318Ma(早石炭世)和290~270Ma(早二叠世)以及早中生代245~190Ma(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3个阶段5个期次,其中425~360Ma花岗岩可进一步细分为425~390Ma和380~360Ma两个峰期。早中古生代(470~360Ma)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主要为钙碱性I型,多具不同程度变形,其中470~440Ma岩体变形极强(片麻岩体)。它们为同造山俯冲增生产物,形成于活动陆缘俯冲(470~440Ma)、继续俯冲弧后盆地伸展(420~390Ma)到聚合碰撞(380~360Ma)的过程中。早石炭世岩体发育于造山带南部,为不变形圆形状或不规则状,具典型碱性花岗岩特征,为晚(后)造山产物。早二叠世岩体主要发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少量分布于造山带内部,多为圆形,不变形,少量变形岩体集中在额尔齐斯构造带内,成因类型以I、A型为特点,伴生有大量基性岩脉(体),显示为后造山底侵伸展环境。早中生代岩体为不变形圆形或不规则状,具有高分异I型和S型花岗岩特征,伴有稀有金属矿产,具有板内环境特点。花岗岩体同位素填图显示,阿尔泰中部块体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值和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1.3Ga),暗示存在古老地壳基底;由北向南εNd(t)值增高,模式年龄变年轻,显示陆壳向南生长,其中水平和垂向生长率分别为18%~28%和7%~8%。中生代时期阿尔泰造山带保留水平增生结构,没有发生大规模构造块体垂向叠覆。阿尔泰造山带经历了古陆缘构造演化,奥陶纪—志留纪陆缘俯冲,泥盆纪陆弧及陆缘边缘裂解、弧后盆地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年代学 同位素 区域变形 构造演化 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 被引量:141
20
作者 葛荣峰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解国爱 徐士银 陈娟 王锡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95,共16页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 本文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方法,探讨了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松辽盆地基底是前侏罗纪古亚洲洋构造域众多微板块、地体拼贴形成的复合陆块。中—晚侏罗世,盆地基底受到郯(城)—庐(江)断裂系北段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强烈改造,派生NNE、NNW和近NS向次级断裂,控制了基底构造格局、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构造。断陷期可划分为早、晚两个脉冲式伸展阶段,早期阶段受多方向平面式正断层控制发育堑—垒构造,具有双向纯剪伸展的特点,但NNE向拉伸更显著,可能是深部岩石圈拆沉引起热穹窿与基底断裂持续左旋走滑拉分的叠加;晚期阶段受低角度犁式正断层控制发育西断东超的复合半地堑,受控于近EW向单剪伸展机制,是区域性地壳伸展拆离与岩石圈减薄的结果。拗陷期大规模热沉降是对古太平洋构造域向东迁移的响应。白垩纪末期盆地受到NWW向脉冲式挤压而发生反转,可能与伊泽纳奇板块消亡、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地体拼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体制转换 郯庐断裂系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