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52,2,共13页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流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繁荣,同时也因超出以往王朝行政、金融、财政管理的经验范围而加速了明朝帝制体系经济功能的失序。明朝政府经济干预的三个杠杆,赋税制度、政府财政支出、货币管理在明中期以后都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动向,但又都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帝制体系本身的僵化和明王朝自身进入衰败期之后的调整乏力。变化中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可以容纳更大规模的商业繁荣,但是并不构成产业升级的直接基础,距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尚远,是一种帝制农商社会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经济结构 赋役 货币 市场 人口
下载PDF
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被引量:9
2
作者 薛政超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4-96,共13页
唐宋以来的富民阶层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富民收纳佃户,管理并监督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次,富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富民虽可逃脱赋役,但也要付出由贿赂、诉讼与... 唐宋以来的富民阶层凭借其经济优势,在乡村社会经济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富民收纳佃户,管理并监督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次,富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富民虽可逃脱赋役,但也要付出由贿赂、诉讼与诡寄等费用构成的沉重代价,造成其整体贫困化。再次,富民是国家赋税征发和维持地方治安等乡治的主体。其四,富民通过减少政府开支和向贫民提供救灾物资等方式而成为社会灾荒之时的稳定器。另外,富民还在其他公共设施与公益事业的建设与管理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以来的"富民"群体成为了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和主导社会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民”阶层 社会生产 赋役 乡治 灾荒 唐宋
原文传递
明代中后期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与赋役制度变迁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晓龙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6,共13页
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 以盐场实现对产盐的管理并为开中法服务是明代财政的一项重要制度。明代盐场制度的本质是税收管理,它经历了从管理生产者与产品的基层行政机构到生产监督机构的转变。就广东盐场的地方治理而言,开中法、央地政策以及州县与盐场赋役关系是理解盐场制度运作和变迁的关键。明代中叶,广东余盐抽银、商引等开中的实施,促成场课折银和场盐"听灶户自卖",开始改变灶户办课的性质。正德以后,朝廷对广东地方余盐盐利的干预,促使盐场管理的重心转向限制余盐私卖、主抓场课无征,引致盐场与州县赋役矛盾的激化。御史解冕及其继任者先后推行的余丁佥补、以田报丁和重造盐册等措施,促成盐场的课与盐分离,进而州县取代盐场,成为场课征收和管理的重要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盐场 赋役 盐场制度 开中法 地方治理
原文传递
明代多籍宗族的形成与赋役承担——以福建晋江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叶锦花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116,共10页
明初以来,福建晋江沿海地区灶户编佥、军户登记及垛集、抽籍等都未设定明确的地理范围,使得当地出现灶户、军户和民户杂居共处,甚至一家多籍的现象。与之相应,当地明代所建宗族普遍拥有灶、军、民等户籍。多籍宗族往往形成多个赋役团体... 明初以来,福建晋江沿海地区灶户编佥、军户登记及垛集、抽籍等都未设定明确的地理范围,使得当地出现灶户、军户和民户杂居共处,甚至一家多籍的现象。与之相应,当地明代所建宗族普遍拥有灶、军、民等户籍。多籍宗族往往形成多个赋役团体以应对各类赋役,赋役的具体承担方式则与户籍的构成情况相关。一般而言,由独立登记户籍的各支派构建的宗族,赋役归各派独自承担;由同时登记了军、民、灶等户籍的人群构成的宗族,赋役由族人通过多种协议共同应对;户籍若由不属于同一宗族的群体构成,户下多个宗族或势力必须共担赋役。户籍登记与赋役负担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势豪将赋役摊给弱小群体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多籍宗族 赋役 应役方式
原文传递
清代图甲与保甲关系新论——基于徽州赋役合同文书的考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忠鑫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在徽州赋役保甲合同文书的语境中,清代保甲的推行主要以图甲为基本框架,是在图甲基础上添设的一个职役,长期沿用或模仿图甲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徽州民间长期存在图(里)、保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功能或有重合的情况,却没有发生更替。这说... 在徽州赋役保甲合同文书的语境中,清代保甲的推行主要以图甲为基本框架,是在图甲基础上添设的一个职役,长期沿用或模仿图甲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徽州民间长期存在图(里)、保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功能或有重合的情况,却没有发生更替。这说明了都图里甲体系为主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甲 保甲 职役 赋役 徽州
下载PDF
唐代周边内附诸族赋役问题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义康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6-64,共9页
唐代周边内附诸族承担赋役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内附诸族注籍以编户身份承担额税,其中包括内迁唐正州境内的北方蕃胡按户等、丁口承担定额税及交纳畜产税,由唐境外迁入正州境内的归化蕃人在减免赋税十年后与华夏百姓承担相同的赋... 唐代周边内附诸族承担赋役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内附诸族注籍以编户身份承担额税,其中包括内迁唐正州境内的北方蕃胡按户等、丁口承担定额税及交纳畜产税,由唐境外迁入正州境内的归化蕃人在减免赋税十年后与华夏百姓承担相同的赋税,南方夷獠按户等输纳岭南诸州汉人税米户税额的一半,以及岭南局部地区夷僚户按丁口承担区域性统一额税。第二类,内附诸族以集体为单位承担赋役,包括羁縻州以上贡形式向中央交纳赋税,羁縻州土长刺史以进献形式向所管州府纳税,或正州内蛮獠集体承担固定数量的赋税。唐代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内附民承担不同形式的赋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体现了唐治理周边内附诸族不同于内地行政制度的指导思想,具有羁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内附诸族 赋役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南粮与北漕供应体制的关系及其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阮宝玉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7,共15页
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 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负责解运的南粮粮长和北漕粮长之运役合并,南粮考成亦并入北漕体系,运费实现定额化。清代废除明代南京留都地位后,南粮转变为地方兵饷和漕运运费,在延续明代南粮与北漕合征趋势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赋役货币化进程,是明清赋役改革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京制 洪武体制 赋役条鞭 南粮
原文传递
明代青浦县的定位——兼论明末清初松江府的分县趋势
8
作者 谢春晖 《上海地方志》 2023年第1期67-75,94,共10页
明代松江府青浦县的置废、复立过程,以及复县后的治理问题,都显示分县无法解决逋赋问题。即便如此,分县在此之后仍然是调节赋役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明末金山卫改县的议论,以及清初娄县的分立,均显示分县的这一用意。最终,分县反而加重了... 明代松江府青浦县的置废、复立过程,以及复县后的治理问题,都显示分县无法解决逋赋问题。即便如此,分县在此之后仍然是调节赋役问题的重要手段,如明末金山卫改县的议论,以及清初娄县的分立,均显示分县的这一用意。最终,分县反而加重了政区内部以及同级政区间赋役负担不均的情形,引发进一步的赋役改革。在梳理上述分县议论及其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察知分县的直接动力来自地方官完纳税粮的压力,而地方士人出于对分县导致赋役不均的了解,往往发出拒绝分县的声音。此中体现了国家收取财赋与地方赋役不均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县 青浦县 松江府 赋役 明代
下载PDF
元代佛教寺院赋役的演变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高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5-15,共11页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佛教 寺院 赋役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凌云 褚玉清 《辽宁警专学报》 2010年第1期70-72,共3页
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它是历代王朝控制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兵役的重要考据,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古代户籍 土地 赋税徭役 基层治安
下载PDF
两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赋役政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冀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12-16,共5页
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初级阶段,两汉时期的中央政府在对少数民族赋役政策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贡纳羁縻之、以兵役统率之、以赋税汉化之的特点。这为后世封建王朝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借鉴,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东汉 政府 少数民族 赋役政策 民族融合 西汉 汉代
下载PDF
唐代老人赋役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春花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9期182-185,共4页
唐代对老人及其侍养者有蠲免赋役的政策。一方面,唐代的确把这些政策付诸了实施,而且优免年龄有时甚至早于法定入老年龄。另一方面,这些政策的执行又是不规范、不严格的。在某些情况下,老人被征发之事屡见不鲜。
关键词 唐代 老人 赋役
下载PDF
生产组织还是税收工具:明中期广东盐场的盐册与栅甲制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晓龙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3-16,共14页
明代,作为广东盐场管理制度核心的栅甲制并非管理灶户共同作业的生产组织,而是在重新确立一套规范化的赋役体系之下实现场课完纳的税收工具。这套制度是在天顺前后广东盐场场课陷入"无征"危机的情况下,以盐册为基础,编定栅甲... 明代,作为广东盐场管理制度核心的栅甲制并非管理灶户共同作业的生产组织,而是在重新确立一套规范化的赋役体系之下实现场课完纳的税收工具。这套制度是在天顺前后广东盐场场课陷入"无征"危机的情况下,以盐册为基础,编定栅甲,并以栅长、灶排等役来重新实现场课的有效征收。它的实质是结合盐册的场课定额化,确立栅长负责完纳场课的税收机制。随着栅甲制的推行,广东盐场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定,并为实现场课折银奠定了制度基础。回到"区域"的制度实践,我们更能体会盐场制度作为赋役机制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 盐场制度 灶户 盐册 栅甲
下载PDF
唐前期西州民间工匠的赋役
14
作者 刘子凡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89,139,共14页
西州民间工匠的赋役以役和杂徭为主。官府征发工匠上役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工匠除了在官府作坊中服役外,还被配去充驿丁、烽子等徭役性色役。西州民间工匠还会与百姓一同从事力役性的杂徭,而且也经常被征召杂使。
关键词 唐前期 西州 民间工匠 杂徭 赋役 吐鲁番文书
原文传递
赋役折银与明代中后期太仆寺的财政收入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利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8-90,共13页
明代中后期随着赋役折银制的展开,太仆寺的马户、草场、马匹等马政资源以各种形式逐渐转化成白银,成为其财政收入。作为马政机构的太仆寺因之兼具财政机构之性质。据估算,太仆寺每年的实际财政收入从正德八年的近18万两增至隆庆初年的7... 明代中后期随着赋役折银制的展开,太仆寺的马户、草场、马匹等马政资源以各种形式逐渐转化成白银,成为其财政收入。作为马政机构的太仆寺因之兼具财政机构之性质。据估算,太仆寺每年的实际财政收入从正德八年的近18万两增至隆庆初年的78万两,隆、万之际降至40余万两,万历三年以后则保持在五六十万两左右;太仆寺的白银存量在嘉、隆之际则高达一千余万两,对当时国家财政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折银 明代中后期 太仆寺 财政收入 估算
原文传递
汉唐赋税制度比较及其对税收现代化的启示——理想、技术与效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志波 张卫国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100,共12页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 阐述了汉代的“税赋役”和唐代的“租庸调”及“两税法”,并从理想、技术与效能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汉唐的赋税制度,发现汉唐赋税征管组织体系松散,税收征管成本过高,治理效能偏低,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治理幅员太大,地理阻隔导致物流成本过高,税收征管技术有限。汉代和唐代的赋税制度演化史对现代税收治理的启示在于:税收制度理想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所有的制度均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税收制度体系必须有税收治理技术配套,变通执行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秩序失范问题;税收基础必须建立在具有弹性的标的上,税收治理应当随着社会条件而动态调整;税收治理必须考虑治理规模与治理成本,在既有约束条件下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税制度 税收治理 税收现代化 汉代赋税 唐代赋税
下载PDF
明清时期徽州的里书更换与私册流转——基于民间赋役合同文书的考察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忠鑫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105,共8页
徽州民间留存的合同文书,记录了明清赋役史的关键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掌握赋役册籍的里书职役在地方社会的更替情况以及鱼鳞册交易并逐步私册化的过程,通常为传世文献所不载,或语焉不详。透过这些赋役合同可以发现,里书人选... 徽州民间留存的合同文书,记录了明清赋役史的关键细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掌握赋役册籍的里书职役在地方社会的更替情况以及鱼鳞册交易并逐步私册化的过程,通常为传世文献所不载,或语焉不详。透过这些赋役合同可以发现,里书人选存在着由一个大型宗族垄断或若干个小型宗族轮流承担的现象,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土地交易、税粮推收具有重要影响。万历清丈后编修的鱼鳞册,在官府和民众的推动下成为私册,甚至发生流转,往往被地方宗族势力保管、控制,并在清初的土地清丈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细节表明,在宗族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重要职役的世袭、赋役册籍的私册化与土地资源的控制形成了有机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明清时期 里书 私册 赋役合同文书
原文传递
赋役制度与政区边界——基于明清湘鄂西地区的考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孟凡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9,117,共11页
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 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役规避问题。清雍正间,通过改卫归流与改土归流,三者之间的土地与赋役纠纷随着卫所、土司的取消与州县政区主体地位的确立而逐渐消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制度 政区边界 容美土司
原文传递
明代浙江永嘉盐场的赋役改革与地方变迁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锐彬 谢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66,共6页
文章从明代两浙盐政变革的制度背景出发,考察永嘉盐场成弘时期的盐课改折、嘉靖前期的盐课转嫁、嘉靖后期的私盐倭乱、隆庆年间的赋役改革等历史事件,探讨该过程中州县官府与盐场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对永嘉盐场的个案研究,或... 文章从明代两浙盐政变革的制度背景出发,考察永嘉盐场成弘时期的盐课改折、嘉靖前期的盐课转嫁、嘉靖后期的私盐倭乱、隆庆年间的赋役改革等历史事件,探讨该过程中州县官府与盐场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对永嘉盐场的个案研究,或许有助于增进我们对明代盐场赋役制度运作和东南沿海社会变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永嘉 盐场 赋役改革 地方权力
下载PDF
江口出水赋税银锭与明末四川社会变迁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世松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40,155,共15页
彭山江口出水的崇祯末年四川五十两大银锭,其铭文之清晰,税种之多样,版式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承载信息量之大,堪称罕见,弥足珍贵。这批银锭涉及到不少税银科目,其中如四司银、行税银、行银、牙行银等,过去仅见于历史文献,少有文物实证支... 彭山江口出水的崇祯末年四川五十两大银锭,其铭文之清晰,税种之多样,版式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承载信息量之大,堪称罕见,弥足珍贵。这批银锭涉及到不少税银科目,其中如四司银、行税银、行银、牙行银等,过去仅见于历史文献,少有文物实证支撑。从历史学角度对这批银锭铭文进行考释,不仅有助于纠正此前存在的铭文识别错误,更为研究明代赋役制度,深入解剖张献忠入蜀事件与明末四川社会变迁,提供最新文物实证与可靠史料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锭铭文 赋役征收 税银科目 官银解运 “一条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