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大震断层面参数方法及其在唐山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3
1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3 位作者 刁桂苓 王福昌 胡新亮 盛书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3-804,共12页
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位置及其误差的稳健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给出了估计在已求得的断层面上的滑... 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位置及其误差的稳健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参数,给出了估计在已求得的断层面上的滑动角的方法.该方法还可用于小震活跃地区活断层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的确定.将这种方法用于唐山地震序列,采用2002年4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发生在地震破裂区的精定位地震目录,求得了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宁河及卢龙断裂带的断层面走向、倾角、位置及滑动角参数.与前人给出的断层面解进行比较,发现利用小震精定位资料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得到的结果与前人采用其他资料和方法得到的结果近似,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另外,本研究首次发现滦县地震区东部的小震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成丛发生,可精确刻画为一条断裂带,较为精确地确定了此断层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该断裂及宁河断裂在唐山地震序列发生时是否破裂需要运用其他资料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面解 小震丛集 最小二乘解 唐山地震 滦县地震
下载PDF
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 被引量:88
2
作者 张本 张凤阁 +12 位作者 王丽萍 于振剑 王长奇 王思臣 郭印川 徐广明 岳玲梅 苗丽玲 马文有 姜涛 张朝新 王馨 牛俊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9-473,共5页
目的:调查30年后唐山大地震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并探讨PTSD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PTSD诊断标准对260例地震所致孤儿进行诊断;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 目的:调查30年后唐山大地震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并探讨PTSD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PTSD诊断标准对260例地震所致孤儿进行诊断;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地震后急性应激反应、地震后生活状况和目前心理健康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260例孤儿中有32例为现患PTSD(12%)。患PTSD的孤儿组SAS(47.8±14.5/40.3±10.3)、SDS(53.0±12.0/45.2±11.7)、SCL-90总分(156.6±65.5/127.9±41.0)高于非PTSD孤儿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PTSD的预测因素,分别为经历地震时的年龄、神经质、内外向、地震发生后强烈的精神痛苦、反复出现噩梦和消极应对方式(OR值分别为4.5、0.2、5.5、3.5、5.4、3.9)。结论:灾难后孤儿幸存者30年后仍有较高PTSD现患率,青少年阶段、地震创伤的严重程度、人格倾向性及应对方式与现患PTS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横断面调查 唐山大地震 地震所致孤儿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尤惠川 徐锡伟 +1 位作者 吴建平 何正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71-582,共12页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 ,它们组成 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 -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浅层地震探测 地壳结构 深浅构造关系 唐山地震
下载PDF
唐山地震桥梁震害回顾 被引量:46
4
作者 丁剑霆 姜淑珍 包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对唐山桥梁震害加以回顾分析,并参照国内外地震有关桥梁的震害规律,为今后灾区破坏桥梁的修复和重建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唐山地震 桥梁震害 桥梁重建
下载PDF
对1976年河北唐山M_S7.8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及位移特征的新认识 被引量:28
5
作者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6-524,共19页
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 1976年河北唐山MS7.8地震发生之后,诸多资料报道了唐山市南侧展布的长8~11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由10余条NE方向、具右旋走滑特征的地表破裂呈左阶形式组成,总体走向N30°E,最大右旋位移2.3m,多数地段的垂直位移为0.5~0.7m。近年有学者提出,在更大范围内出现的地表破坏现象。分辨这些地表破坏现象构造属性的有效途径是,采用地质学的方法揭示地表破裂两侧的地层分布及其位移特征。在分析前人资料和对唐山地震地表破裂遗迹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在唐山市南侧31km范围内,选择3个具有唐山地震地表破裂现象的地点实施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并在其中一个地点实施了开挖探槽。这3条钻孔测线相距4km及27.5km,共钻孔28个,总进尺1217m,采集了51个地层样品进行年代测试,其中包含7个14C测年样品。调查结果表明,这3条钻孔测线揭示出,地表之下20~60m冲积平原黏土和粉细砂地层与滨海平原淤泥质黏土和粉砂互层的地层断错现象。这些地层的断错特征是随着深度加大地层断错量值呈现单次位移量的倍数增加。孙家楼探槽开挖证实了孙家楼钻孔揭示的断层存在。由此表明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向南可延伸至丰南县西河以南,总长度>47km。这次大地震是晚第四纪曾发生多期位移事件的唐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移特征是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西升东降垂直位移;南段以东升西降的倾滑活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活动。这种位移特征不能单独用断层的逆冲或正倾滑活动给予解释,而是断裂带右旋走滑位移场的体现。将该项研究获得的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及活动方式与唐山地震后依据形变资料展示的唐山地震垂直位移场和水平位移场进行比对,显示了两者之间空间位置及运动方式的吻合。此外,文中根据该地区地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钻孔 探槽 唐山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区现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宏志 刁桂苓 +3 位作者 陈祺福 胡新亮 王晓山 张跃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976年唐山地震震区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998个高精度结果,据此将震区划分为中、东、西3个分布特征不同的区。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中区南部地震分布走向NNE,主震震中北部转...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976年唐山地震震区近年来发生的中小地震重新定位,获得1998个高精度结果,据此将震区划分为中、东、西3个分布特征不同的区。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中区南部地震分布走向NNE,主震震中北部转为NE向;滦县7.1级余震所在的东区地震分布呈"丁"字形;宁河6.9级余震所在的西区地震分布没有明显优势方向。反演得到198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进一步划分的5个子区分别给出平均解的应力轴取向,并结合震源位置讨论了唐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震源构造 精确定位 震源机制 长期活动
下载PDF
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究--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静 杨旭光 王静爱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6-91,共6页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影响具备整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以家人平安为对照组,对家人轻伤、重伤和死亡3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自身安全者为对照组,对受压埋者和逃出建筑物者两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灾后6个月内搬进简易房为对照组,对六个月内尚未搬进简易房的研究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家庭破裂、亲人失散会造成心理恢复极大的障碍,社会需要关怀失去亲人的灾民,尤其是孤儿;灾民消极态度与自身受伤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身体的康复,灾民心理也能较快恢复;从地震棚搬入简易房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灾民的情绪稳定。对幸存者的灾后恢复研究有助于灾后救助和社会安定,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存者 心理恢复力 唐山大地震 灾后救助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地震震时和震后变形的模拟 被引量:23
8
作者 孙荀英 刘激扬 王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5-55,共11页
本文采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方法拟合唐山地区1976—1985年观测到的地震震时和震后的水平与垂直地形变,反演华北板块下方深部物质的流变学性质.模型采用多层弹性覆盖层与线性粘弹性层的有限块体,发展断层面上存在着位错运动,... 本文采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方法拟合唐山地区1976—1985年观测到的地震震时和震后的水平与垂直地形变,反演华北板块下方深部物质的流变学性质.模型采用多层弹性覆盖层与线性粘弹性层的有限块体,发展断层面上存在着位错运动,并用正交设计法拟合观测数据.模拟计算表明,华北板块下方软流层粘度为7.1×1018Pa·s;上地幔粘度为2.1×1019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时 震后 地变形模拟
下载PDF
有关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层的讨论 被引量:23
9
作者 江娃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2-318,共7页
对《地震地质》刊登的两篇文章中有关唐山断裂是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断裂及唐山市东侧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如果唐山地震断层是西倾的逆冲走滑活动,需要考虑唐山逆冲断裂的活动方式与唐山市西... 对《地震地质》刊登的两篇文章中有关唐山断裂是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断裂及唐山市东侧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观点进行讨论。笔者认为,如果唐山地震断层是西倾的逆冲走滑活动,需要考虑唐山逆冲断裂的活动方式与唐山市西侧第四纪凹陷之间的关系;如果付庄-西河断裂是唐山地震震源构造的地表破裂,需要解释该西倾的倾滑断裂带与唐山市内走滑地裂缝带的成因联系。此外,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排除该地表破裂带是次生构造破裂的可能。建议对控制草泊第四纪凹陷的活动断裂开展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断层 唐山地震 第四纪凹陷 次生构造破裂
下载PDF
新发现的唐山地震大断层 被引量:23
10
作者 邱泽华 马瑾 刘国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9-677,共9页
在对唐山地面塌陷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条与唐山地震相关的大断层,该断层至少长90km,地面垂直错距3m,明显具有铲形正断层特点。该断层倾向NW,可分为南、北2段。南段的确定主要依据震后地面形变野外调查、水准形变资料、航片解译和石油地球... 在对唐山地面塌陷的研究中发现了一条与唐山地震相关的大断层,该断层至少长90km,地面垂直错距3m,明显具有铲形正断层特点。该断层倾向NW,可分为南、北2段。南段的确定主要依据震后地面形变野外调查、水准形变资料、航片解译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北段的存在则有强烈线状喷沙冒水分布以及地震反射测深资料作为证据。唐山地震主震的余震大致分布在该断层地表出露迹线的NW侧,这种位置关系显示了新发现的断层对唐山地震的控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断层 塌陷 喷沙冒水 航片解译
下载PDF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4-579,658,共16页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且前兆很复杂,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此外,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观测 地震前兆 地震监测 地震预测 地震预报 可行性
下载PDF
渤海及邻区3次7级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孙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3,54,共4页
对人工地震剖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插值处理,得到了渤海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图,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结果,对1969年至1976年在渤海及邻区发生的3次7级以上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渤海地区为一上地幔隆起中心,最薄处地... 对人工地震剖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插值处理,得到了渤海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图,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结果,对1969年至1976年在渤海及邻区发生的3次7级以上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渤海地区为一上地幔隆起中心,最薄处地壳厚度只有28km;同时,该地区也是高热流值中心、地壳垂直形变中心和居里面上隆中心;隆起区为一北北东向条带,与郯庐断裂位置相吻合;渤海、海城和唐山3个大地震均发生于该隆起区的边缘,可能与上地幔隆起作用所引起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活动所引起的热应力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渤海地震 大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上地幔隆起
下载PDF
唐山大地震震害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苏幼坡 张玉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1,共4页
利用唐山大地震后对7772个自然村的实际震害调查数据,研究了唐山地震灾区的主要震害及其与地震烈度的关系、人员死亡率与建筑物倒塌率的地域分布,揭示出唐山大地震震害的实际状况与分布规律。探讨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震害普查 震害分布 实用性
下载PDF
唐山地震孤儿30年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丽萍 张本 +8 位作者 姜涛 张顺 于振剑 王长奇 岳玲梅 苗丽玲 马文有 张凤阁 王思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58-563,共6页
目的: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唐山地震后30年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 目的:调查唐山大地震30年后地震孤儿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以整群抽样的方法于唐山地震后30年选择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6个单位的全部地震孤儿共260例(孤儿组),同时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抽取曾经经历唐山地震的非孤儿241例作为对照组,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ession Scale,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进行施测。结果:孤儿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如SAS标准分:(41.07±11.61)vs.(35.21±9.09),P<0.05];孤儿组EPQ的N量表分(EPQ-N)高于对照组[(47.65±11.41)vs.(44.92±9.46),P<0.05],E量表分(EPQ-E)低于对照组[(55.77±10.14)vs.(58.86±10.1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进入SCL-90总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和消极应对(β=0.454,0.094),进入SD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积极应对、受灾年龄、震后抑郁悲伤和客观支持(β=0.466,-0.173,0.148,0.119,-0.108),进入SAS标准分回归方程的变量有EPQ-N、震后紧张、社会支持总分、受灾年龄和震后出汗(β=0.461,0.171,-0.167,0.134,0.123)。结论:震后30年地震孤儿心理健康水平仍低于对照组,个性倾向内向不稳定,神经质和受灾年龄对焦虑、抑郁有正向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唐山地震 孤儿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温玉婷 李宁 +3 位作者 刘雪琴 吴吉东 张鹏 解伟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2期68-72,111,共6页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现在军队人数调动、受伤人口抢救、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国内外援助、保险再保险分担等方面。着重对比了以上几方面后得出结论:在各项应急预案颁布并实施后,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保险与再保险的参与也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灾民自主开展家园的恢复重建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地震 唐山7·8级地震 灾害救援 恢复重建
下载PDF
遥感图象自动识别城市震害房屋——以2001年印度库奇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被引量:13
16
作者 柳稼航 单新建 尹京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3-633,共11页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 ,完好房屋的表面呈现出均一的图象纹理特点 ,而对于倒塌房屋或半倒塌房屋 ,由于破坏截面比较粗糙 ,在图象上表现出斑块状的低灰度值区域 .用适当的灰度门限值截取图象亮度值时 ,在这些低灰度值区域会出现一系列互... 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 ,完好房屋的表面呈现出均一的图象纹理特点 ,而对于倒塌房屋或半倒塌房屋 ,由于破坏截面比较粗糙 ,在图象上表现出斑块状的低灰度值区域 .用适当的灰度门限值截取图象亮度值时 ,在这些低灰度值区域会出现一系列互不连通的“洞” .利用震后一景遥感影像上的各区域洞的个数、洞面积与区域面积之比等统计信息 ,可将完好无损的房屋与损坏的房屋区分开来 ,从而达到破坏房屋与完好房屋自动识别的目的 .基于这些特点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区域结构与纹理统计特性相结合进行损坏房屋自动识别的方法 ,并以 2 0 0 1年印度库奇 (Bhuj)地震 1m分辨率的iKonos卫星融合影像和 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的黑白航空影像为例 ,利用这些区域结构和纹理的统计特性 ,进行倒塌房屋的自动识别 ,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分析 震害识别 图象理解 库奇地震 唐山地震
下载PDF
我国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综述 被引量:15
17
作者 温瑞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0-563,共14页
本文概述了我国强地震动台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唐山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和2007年以来我国数字台网获取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几次典型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场地震动记录体现了近场的方... 本文概述了我国强地震动台网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唐山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和2007年以来我国数字台网获取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发生的几次典型破坏性地震的强地震动记录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场地震动记录体现了近场的方向性效应、上/下盘效应、速度脉冲、局部场地效应等多样性特征,可以进一步服务于地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强地震动记录 近场特征 工程应用
下载PDF
唐山大震地下水位前兆场的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模式 被引量:15
18
作者 车用太 鱼金子 +3 位作者 黄振义 王安滨 董守玉 万迪堃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33-39,共7页
本文利用IASPEI国际优秀震例评选的原理,在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位异常场的时、空、强演化特征,提出了地下水位前兆场形成的“场→带→源”的模式。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前兆场 模式 唐山大震
下载PDF
Late-Quaternary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76 M_s7.8 Tangshan earthquake,Hebei,as revealed by drilling and trenching 被引量:14
19
作者 GUO Hui JIANG WaLi XIE XinSh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696-1715,共20页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ing combined with tren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quire evidence of past ruptures of buffed active faults. In this study, three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es and a large-scale trench excavati...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ing combined with tren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quire evidence of past ruptures of buffed active faults. In this study, three composite borehole profiles and a large-scale trench excavation were carded out across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1976 Ms7.8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following three major conclusions have been reached. (1)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f the 1976 earthquake extends more than 47 km long to the south of Tangshan city, passing to the west of Sunjialou, to Daodi town in Fengnan County, to Xihe in Fengnan County. (2)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divided into south and north branches. The north branch has mainly fight-lateral strike-slip motion, 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rface is up on the west and down on the e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the south branch is up on the east and down on the west, accompanied by some right-lateral slip. Such a faulting style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movement of a single normal or reverse fault, bu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field induced by the fight-lateral strike-slip of the fault belt. The drilling and trenching data from this study verify that such activity continued through the Late Quaternary on the Tangshan Fault. (3) The fault planes exhumed by trenching and the dislocations of strata revealed by the boreholes indicate that multiple faulting events occurred on the Tangshan Fault in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timing of three ruptures prior to the 1976 earthquake was 7.61-8.13, 〉14.57, and 24.21-26.57 ka BP. Counting the earthquake of 1976,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four strong events is about 6.7 to 10.8 ka. On one of the three borehole profiles, the Niumaku profile, nine faulting events were detected since 75.18 ka BP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8.4 ka.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angshan city based on stratum da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shan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multi-stage activity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paleoseismic trench-ing borehole profile
原文传递
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12
20
作者 耿杰 张昭栋 +1 位作者 魏焕 王忠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5-260,共6页
对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正负区和异常特征区的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负值区的演化具有“收缩—扩展—急速扩展—发震”的特征... 对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正负区和异常特征区的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负值区的演化具有“收缩—扩展—急速扩展—发震”的特征;异常特征区的演化显示“迁移—扩展—稳定—发震—消失”的特征;滑动变差值显示“增大—减小—发震—急速减小”的变化过程。探讨了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演化与构造变形、断层运动和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关系,提出了唐山地震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场—区—源”的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异常 唐山地震 动态图象 地震前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