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城市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100
1
作者 王顺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8-151,共4页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才经济社会,人才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环境,人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综合考虑影响人才的各个要素和中国城市特点,在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量化为主的人才环...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才经济社会,人才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环境,人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综合考虑影响人才的各个要素和中国城市特点,在人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的、量化为主的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人才环境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建设 人才环境 综合评价指标 人才流动
下载PDF
科技人才流动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徐倪妮 郭俊华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4-421,461,共9页
基于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视角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宏观环境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 基于2005-2016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宏观视角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区域的宏观环境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别;东中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动受R&D经费投入强度的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及第二产业发达的中部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纳能力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偏弱。最后,提出了促进区域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影响因素 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 被引量:48
3
作者 孙丽丽 陈学中 《商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1-134,共4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式,即: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人才流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高层次人才集聚作为人才流动的一个特殊行为,促进人才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层次人才有四种集聚模式,即:收益优势依傍型、产业集聚推动型、“领头羊”效应吸引型和政府牵引型。分析人才集聚所产生的效应,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流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利于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集聚发展,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才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 集聚模式 人才流动
下载PDF
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流动趋势——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例 被引量:43
4
作者 周亮 张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49-1763,共15页
院士作为国家高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引领,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科学院755名院士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流动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求... 院士作为国家高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引领,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科学院755名院士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流动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求学、就业与工作地变更三种空间流动规律。结果表明:①院士出生地或籍贯集聚分布在经济条件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学历取得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与江苏等985、211高校聚集省区;初次工作地点在不同时代表现各异;最终工作地呈现向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聚集的特征。②求学(出生地-大学)流动由东部多个省份向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近距离流动。毕业首次就业流动空间聚集程度小,且流向随院士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变化。③46.23%的院士有工作地变更流动趋势。变更一次的院士其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向东指向性和空间聚集性;变更两次及两次以上的院士,除最后一次流动外无明显空间指向性。④流动指数分析表明,北京与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区既是强流入中心也是强流出中心,双向流动量大;而西藏、海南、澳门、内蒙古及广西等省份流动指数为0,属于附属型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人才 创新驱动 空间分布 人才流动 聚集特征
原文传递
冬季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38
5
作者 孙民康 龚丽景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8-97,共10页
运动选材是支撑竞技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科学有效地选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传统的选材方法容易忽视人体发育的非均衡性和个体差异,存在能力发展空间和时间一致性欠缺等局限,不能准确预测少年儿童的专项潜能,在一... 运动选材是支撑竞技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科学有效地选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传统的选材方法容易忽视人体发育的非均衡性和个体差异,存在能力发展空间和时间一致性欠缺等局限,不能准确预测少年儿童的专项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浪费,影响体育人才的培养效益。冬季项目的项目多、普及程度低、投入高的特殊性使得传统运动选材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也催生了早期无组织运动员跨项。早期无组织跨项是非正式、非结构化的,没有固定的计划和严密的组织。跨项选材的成功案例零散且不具备持续性,但为有组织跨项选材积累了经验。英国钢架雪车率先完成跨项选材并取得持续成功,为有组织跨项选材提供了“道路自信”,开始发展跨项选材的国家随之增多。然而,跨项选材理论在起始概念、研究意义和运动员的选择等诸多问题上尚存在争议,现有冬季项目跨项成功案例多局限于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目间跨项。冬季项目跨项选材实践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和理论革新的“深水区”,我国为备战2022年冬奥会,正开展世界范围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选材范围最广、项目覆盖最全面的冬季项目跨项选材实践,大规模实践将成为跨项选材理论充实与完善的新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项目 跨项选材 人才流动 人力资本
下载PDF
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王全纲 赵永乐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4,共4页
高端人才的流动与集聚对于全球高端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影响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关键因素,通过现有的条件来分析高端人才的集聚与流动现象趋势,并据此来研究与分析我国相关方面的政策来提升高端人才的集聚。
关键词 高端 人才集聚 流动趋势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及其有效治理 被引量:34
7
作者 刘强 赵祥辉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49,共10页
"双一流"建设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学术人才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促进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术人才的创造潜能,释放高校的整体效能。然而,随着"双一流"建设的... "双一流"建设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学术人才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促进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术人才的创造潜能,释放高校的整体效能。然而,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高校为快速提升学校排名而急功近利地"抢人""挖人",导致高校人才流动陷入片面集聚的失序状态,引发严重的"马太效应",使高校人才竞争陷入"零和博弈"乃至"负和博弈"的不利境地,对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人才市场监管机制的缺失、"重点建设"政策的利益诱导、高校人才评价制度的偏向激励和学术人才市场的畸形发展等一系列制度性因素使然。因此,为推动高校人才流动走向合理有序,政府需要通过构建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化高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规范学术人才市场机制,构建高校人才竞争伦理的约束机制等,以强化对高校人才流动的制度性约束,实现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人才流动 人才竞争 学术人才市场 制度性成因
下载PDF
国内外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福波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18-122,共5页
人才流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在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该主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状,探讨了各家理论的意义与研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评价,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人才流动 人力资本 公务员
下载PDF
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赵曙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9-126,共8页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区域一体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泛长三角四省一市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应在建立有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以及高等教育投资合作化、社会保障机制规范化和统一化、企业人才开发层次化和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区域一体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泛长三角四省一市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应在建立有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以及高等教育投资合作化、社会保障机制规范化和统一化、企业人才开发层次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协作,充分利用四省一市在人力资源结构上的互补性,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市场流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长三角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培养 人才流动 人才市场
下载PDF
科技人才流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关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李培园 成长春 严翔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31-136,共6页
通过对科技人才流动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两者互动关系。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二阶滞后PVAR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 通过对科技人才流动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两者互动关系。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998-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二阶滞后PVAR模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流动存在非对称互动关系,即经济高质量发展会显著促进科技人才流动,而无效的科技人才流动则会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于此,针对如何促进科技人才流动、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城市落户门槛变化如何影响人才流动与产业创新 被引量:29
11
作者 宋弘 罗吉罡 蒋灵多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95,共14页
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依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从落户政策角度出发寻找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新渠道,对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毕业... 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依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在此背景下,从落户政策角度出发寻找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新渠道,对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毕业城市选择为切入点,考察城市落户门槛变化对人才流动和产业创新的影响。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落户门槛的高低与大学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概率成反向关系,落户门槛的上升使得城市内大学毕业生留在本城市的概率平均降低7.69个百分点,换言之,高门槛或将带来潜在的人才流失问题;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落户门槛的变化对毕业生群体中高能力者的影响相对较小,政策效应对女生、农村学生、非技术类人员等群体的影响更大,政策效应在福利水平高的城市影响更大;第三,由于落户门槛变化引起人才数量和人才配置发生变化,政策也会进一步对城市产业创新产生影响。在各地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城市落户条件快速变化的当下,本文通过探究落户门槛与人才流动的关系,为城市落户政策的设计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了实证证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户门槛 户籍制度 人才流动 产业创新
原文传递
人才流动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吗——来自技术转移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6
12
作者 楚尔鸣 曹策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112,共14页
在理论假说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关系,并利用2001-2016年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的人才分布不均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同... 在理论假说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关系,并利用2001-2016年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造成的人才分布不均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同时人才流动有利于技术创新,并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由于技术缺乏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动力,通过市场化技术转移渠道不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而通过政府主导方式向具有后发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技术转移,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技术转移 区域经济差距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企业人才流失状况的判定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李业昆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4-56,74,共4页
人才流失是企业中人才流动超过其合理限度的部分。对企业人才流失状况的判定,不仅要衡量人才流失的总体水平,而且要从结构上对人才流失进行衡量,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定企业内的人才流失状况。
关键词 人才流动 人才流失 总流失率 可避免流失率
下载PDF
高铁开通、人才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4
14
作者 谭志雄 邱云淑 +1 位作者 李后建 韩经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139,共12页
高铁开通能够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促进知识积累,增加创新产出。该研究借助空间双重差分法,运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沿... 高铁开通能够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促进知识积累,增加创新产出。该研究借助空间双重差分法,运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创新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创新水平;同时,高铁开通通过加速高素质人才自由流动,带来地区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与竞争,从而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通过加速人才流动促进大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但对中小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高铁开通对中部城市创新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创新发展,且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远高于西部城市;人才流动是高铁开通影响东西部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传导机制,且该机制在解释高铁开通促进西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中作用更大。上述结论表明: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因地制宜加快高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对区域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西部开通高铁城市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欠发达城市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开通高铁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大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本地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高铁开通 人才流动 空间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人才流动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培峰 王兴宇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5-26,共2页
市场经济新秩序过程中 ,体育运动商业化、体育人才流动化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是社会多层次的需要。体育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运用价值规律才能有效发挥体育人才的作用 ,把体育事业办得更好。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体育 人才流动 价值规律
下载PDF
推拉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流动困境及其治理路径 被引量:20
16
作者 黎庆兴 李德显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6-52,共7页
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以及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 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呈现出区域流动失衡与校际流动失衡并发、整体流动率偏低与明星学者流动频繁并存,以及人才违约流动与高校限制流动的零和博弈等困境。推拉理论对分析高校人才流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从推拉理论出发,要实现高校人才流动的良性治理,一是政府要发挥“中间障碍”作用,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监测和约束功利化流动行为;二是高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制定合理合法的人才引留政策,发挥“拉力”和“粘力”的作用;三是人才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利用和化解“推拉力”,积极参与流动的同时,严守学术道德,拒绝功利化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拉理论 高校 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困境 人才流动治理
下载PDF
企业视角下人才流动动因研究——来自珠三角854家企业数据 被引量:20
17
作者 汪志红 谌新民 周建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9-155,共7页
当前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动动因的研究较少,且样本异质性不足。使用Price-Mueller雇员离职模型原理构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在增强样本异质性条件下,采用有序和多分类离散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视角定量研究其不同性质、结构形式... 当前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动动因的研究较少,且样本异质性不足。使用Price-Mueller雇员离职模型原理构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在增强样本异质性条件下,采用有序和多分类离散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视角定量研究其不同性质、结构形式、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人才流动性风险概率和动因。结果显示:民营/私营企业、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流动风险较大,人才流动具有主营收入和人员的规模效应;各分类条件下流动影响动因差异显著,一般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较多关注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科研和管理型人才更注重培训、学习、晋升机会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同时不少人才逐渐将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环境作为其流动主要动因,人才流动新特征逐渐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流动 LOGISTIC模型 人才流动风险 人才流动动因
下载PDF
取消高校教师事业编制管理的理性之思 被引量:22
18
作者 田贤鹏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施行高校教师事业编制管理有其历史功绩,也有其历史痼疾。取消高校教师事业编制管理是新时期全面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其内在的统一变革逻辑。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释放制度创新空... 施行高校教师事业编制管理有其历史功绩,也有其历史痼疾。取消高校教师事业编制管理是新时期全面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其内在的统一变革逻辑。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释放制度创新空间,落实高校自主管理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逻辑;优化教师发展生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是教师公平自由发展的逻辑。取消高校教师事业编制意味着政府教师管理职能的转变、高校教师管理权限的扩增、教师终身职业身份的打破,但在实践操作中不可盲目推进,需注意高校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健康人才流动市场的培育、配套协同政策措施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事业编制 人才流动 自主管理
原文传递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科技人才流动模式研究——基于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峰 徐付娟 郭江江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以2000—2019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66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高端人才群体从出生地、教育地到成就地的流动轨迹总结出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科技人才流动... 以2000—2019年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661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一高端人才群体从出生地、教育地到成就地的流动轨迹总结出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的科技人才流动模式。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的科技人才流动分别呈现为“单核吸引”“自产自销”和“创新吸引”模式。三个区域的科技人才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在地化流动现象,区域内部人才流动不平衡、不通畅。为实现各区域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本文建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将科技人才流动模式分别转变为“单核辐射”“内循环”和“合力吸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人才流动 人才一体化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现象探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冬梅 汪波 张保银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100,共4页
根据被调研高新区科技人才变动工作比例及影响因素,结合各年龄段科技人才的共性和特性,引入生态系统生态位概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科技人才生态位模型;分析了科技人才流动现象与所在生态位关系,提出五点建议,以期为高新区政府及... 根据被调研高新区科技人才变动工作比例及影响因素,结合各年龄段科技人才的共性和特性,引入生态系统生态位概念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科技人才生态位模型;分析了科技人才流动现象与所在生态位关系,提出五点建议,以期为高新区政府及高新企业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需求层次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