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俊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4-109,共16页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是指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这两大作家群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艺术风格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究其原...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是指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主要来自中国台湾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组成的作家群。这两大作家群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艺术风格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征。究其原因,则在于分属这两大群体的作家们在时代环境、思想观念、教育背景、艺术追求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华文文学 台湾作家群 大陆作家群 比较
原文传递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双一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9年第4期86-96,共11页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台湾作家 祖国之旅 殖民现代性 台湾新文学
下载PDF
东亚文学场域与鲁迅台湾传播的多重路径——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文坛的鲁迅接受
3
作者 徐纪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58-66,95,共10页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复杂的东亚文学场域中,台湾知识分子对鲁迅的接受呈现了多路径的特征。1930年代初期,台湾知识分子通过阅读日本左翼作家的译介,接受了作为"战士"的鲁迅形象。1935年前后,左翼作家杨逵经由日本作家的中介及胡风的文学译介工作,使他与鲁迅产生了间接的精神联系。鲁迅去世以后,郁达夫在日本参加《大鲁迅全集》的编辑会议,并将台湾知识界所关心的关于鲁迅的信息带到台湾。中日战争时期,钟理和、蓝明谷等知识分子则在大陆接受鲁迅影响。历史地看,1928年之后,台湾文坛开始由前期关注鲁迅的小说转向更重视鲁迅的杂文以及与杂文紧密相关的抗争精神,并形成文化上的反殖民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台湾文坛 日本文学 东亚
下载PDF
张深切移居北京的背景及其“文化救国”实践——抗战时期居京台籍文化人研究之一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泉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2期80-88,共9页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虽与祖国分离,但与大陆、特别是大陆的沦陷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使得在殖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台湾人、特别是文化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交叉纠结。本文在简析不同沦陷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台湾作...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虽与祖国分离,但与大陆、特别是大陆的沦陷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使得在殖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台湾人、特别是文化人的身份认同趋向,交叉纠结。本文在简析不同沦陷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台湾作家张深切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七七事变后移住北京沦陷区的原因和“文化救国”的实践,对抗战时期台湾作家的民族国家认同,作一历时的个案考察,为客观地界定沦陷区作家的立场提供一种叙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区文学 台湾作家 文化身份认同 张深切
下载PDF
近十年闽台作家的交流现状及对策
5
作者 熊小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37-41,共5页
闽台作家深受其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两地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十年来,闽台两地作家交流发展迅速,在规模格局、交流层级、发展途径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但因社会大环境及作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市场化等因素影响,... 闽台作家深受其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两地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十年来,闽台两地作家交流发展迅速,在规模格局、交流层级、发展途径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但因社会大环境及作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市场化等因素影响,闽台作家还存在交流不够深入、交流内容不够全面、交流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作家 交流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有声之乐:张晓风散文中的声音
6
作者 曹爱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8-60,共3页
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她的散文如音乐过耳,读之,心中会响起万般音籁。张晓风用声音来为她的散文增色,构成了有声的乐章。
关键词 台湾作家 张晓风 散文 有声之乐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83,共8页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在继承和吸收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少数族裔身份,在诗作中注意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表达对于自身民族生存状况的焦虑与争取政治权利的追求成为当下台湾原住民诗人们的共同创...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在继承和吸收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经验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少数族裔身份,在诗作中注意突出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表达对于自身民族生存状况的焦虑与争取政治权利的追求成为当下台湾原住民诗人们的共同创作倾向。除此之外,人生终极关怀等自我意识的萌发与成长、回归原生态民族身份与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的悖论企盼,以及将现代派诗歌技巧渗入传统民谣的文体创新等也显示了他们独特的现代诗写作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作家 现代诗 写作智慧
下载PDF
旅京台湾作家与迁台“老北京”的北京想象——兼论台湾70年代“北京热”
8
作者 王璇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42,共10页
旅京台湾作家和迁台"老北京"是台湾70年代书写北京的文学潮流中的两股文学力量。他们虽共同推动了这一文学潮流的出现,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身份,其创作动能与指向是不完全一致的。旅京台湾作家对北京形象的塑造带有"异乡&qu... 旅京台湾作家和迁台"老北京"是台湾70年代书写北京的文学潮流中的两股文学力量。他们虽共同推动了这一文学潮流的出现,但由于不同的地域身份,其创作动能与指向是不完全一致的。旅京台湾作家对北京形象的塑造带有"异乡"感,移植北京经验成为他们的创作动能;"老北京"则更倾向于感怀旧的时代,展现出更深的历史脉络。北京形象塑造的背后,反映了70年代台湾的社会风貌和作家的身份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京台湾作家 迁台作家 北京形象 乡愁
原文传递
台湾原住民女作家作品试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秀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5-80,共6页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书写内容几乎整个涵盖在女性生命史的书写之中。对部落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有意识书写者应属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而对部落文化特质的使命感,无论男女作家的文本中都可窥见。以私领域的书写方式介入族群文化议题,以个别女性活动记忆为出发点的描写,展现了女作家文学不同于男作家的特色。以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观点检视原住民女作家作品,性别位置对于作品的确产生了相当影响。统整原住民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女作家作品为焦点,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文学 台湾原住民女作家 利格拉乐·阿乌 里慕伊·阿纪 白兹·牟固那那 女性文学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族女性书写中的族群民俗传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秀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4,共7页
台湾原住民族作家于1980年代开启了边缘发声的行动,在初始的文化发声期与汉族作家书写的发展历程一致,以"男性"为主流,至1990年代原住民族女作家始加入文化发声的行列。她们在追索自我存在的价值过程中,透过与女性生命历程相... 台湾原住民族作家于1980年代开启了边缘发声的行动,在初始的文化发声期与汉族作家书写的发展历程一致,以"男性"为主流,至1990年代原住民族女作家始加入文化发声的行列。她们在追索自我存在的价值过程中,透过与女性生命历程相关的民俗变貌书写,呈现族人的离散境遇与日渐疏离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族女作家 女性书写 民俗 离散
下载PDF
台湾“新世代”创作研究综述
11
作者 张琴凤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64-69,共6页
台湾新世代作家作为80年代后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他们以融合现代和乡土的多元整合视野和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前代作家划清界限,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目前对台湾新世代创作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从题材主题解读到审美艺术... 台湾新世代作家作为80年代后台湾文坛的主力军,他们以融合现代和乡土的多元整合视野和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前代作家划清界限,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目前对台湾新世代创作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从题材主题解读到审美艺术探讨都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方式向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台湾新世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世代 主题内涵 审美艺术 比较研究 中国 台湾省
下载PDF
台湾东北籍作家抗日小说创作概观
12
作者 陈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5,共6页
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的大陆作家中有一批东北籍作家。他们怀着对故土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抗日活动的小说。这些抗日作品感情真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但也夹杂着或多或少的反共情... 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的大陆作家中有一批东北籍作家。他们怀着对故土的挚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抗日活动的小说。这些抗日作品感情真挚、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但也夹杂着或多或少的反共情绪。《大风雪》、《滚滚辽河》、《北大荒风云》、《松花江的浪》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东北籍作家 抗日小说 《大风雪》 《滚滚辽河》 《北大荒风云》 《松花江的浪》
下载PDF
从“不幸的夏娃”到“自觉的信女”--论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3
作者 钱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3,共9页
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不仅是一位"社会意识强烈"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生存现状和生活方式的女作家。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长达40余年的小说创作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基本上可归结为"不幸的夏娃&qu... 中国台湾女作家陈若曦不仅是一位"社会意识强烈"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生存现状和生活方式的女作家。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长达40余年的小说创作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基本上可归结为"不幸的夏娃"、"落难的尤物"、"自立的主妇"和"自觉的信女"四种典型,其中蕴涵了作者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女作家 陈若曦 小说 女性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