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明泰昌元年大统历》考 被引量:4
1
作者 汪小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5,73,共6页
《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大统历日汇编》收录《大明泰昌元年岁次庚申大统历》残卷,经对比发现,该历年份非庚申。据残历之纪年表推断,其年份当属下一年,即辛酉年。该年历日颁发之前,因皇位更替,二度改元,出现了两次变更历日年号的特殊情况。&q... 《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大统历日汇编》收录《大明泰昌元年岁次庚申大统历》残卷,经对比发现,该历年份非庚申。据残历之纪年表推断,其年份当属下一年,即辛酉年。该年历日颁发之前,因皇位更替,二度改元,出现了两次变更历日年号的特殊情况。"泰昌元年"或有所本,建议仍据原笔书题写《大明泰昌元年大统历》定名。辛酉年历日之印造颁行过程,可为今人审视传统颁历制度提供一个有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大统历 泰昌 纪年 颁历
下载PDF
参军色渊源考 被引量:3
2
作者 黎国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72-76,共5页
引戏色是宋杂剧五大脚色之一,它源出于宫廷教坊乐官"参军色",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参军色更早的渊源是什么,则极少有人论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参军色指挥乐舞时所持的道具"竹竿子"入手进行研究。因为... 引戏色是宋杂剧五大脚色之一,它源出于宫廷教坊乐官"参军色",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然而,参军色更早的渊源是什么,则极少有人论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参军色指挥乐舞时所持的道具"竹竿子"入手进行研究。因为竹竿子这一道具与更古老的旌旗、晕干等存在源流关系,由此也找到了它与古代礼乐之官太常的联系,因为太常的命名就是根据古代旗帜"太常"而来的。太常官在唐代又衍生出"司功参军"一职,负责地方上各类的礼乐活动,遂成为参军色的渊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军色 竹竿子 旌旗 太常 司功参军
下载PDF
小祀乐用教坊,明代吉礼用乐新类型(上) 被引量:39
3
作者 项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0年第3期25-35,共11页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 本文从《明集礼》和《太常续考》所载明代国家制度中"小祀乐用教坊"理念的提出切入,并对唐宋以降教坊用乐与府县音声用乐机构的上下相通性做出梳理,对地方官府在籍官属乐人承载下的小祀乐曲构成与个案把握等诸多层面进行辨析,认知明代吉礼用乐以宫廷为主要的大祀和部分中祀用雅乐类型,以各级地方官府为主要小祀用教坊乐的非雅乐类型。文章着重论证全国性吉礼小祀乐用教坊的重要意义,试图接通历史上国家礼乐制度中吉礼小祀用乐与当下各地民间信仰祭祀用乐传统之环节,并辨析小祀用乐音声类型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吉礼 《太常续考》 《明集礼》 小祀乐用教坊
下载PDF
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学习札记三则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国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1-36,共6页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一书是日本著名音乐学家岸边成雄先生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学术界影响巨大。本文就“唐代的内教坊”、“唐代太常四部乐”、“宋初教坊四部之名”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 岸边成雄 《唐代音乐史的研究》 内教坊 太常四部乐 教坊四部
下载PDF
唐代大曲承载机构研究
5
作者 柏互玖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98-106,共9页
大曲,体制之庞大、结构之繁复、表演技艺要求之精湛,决定其乐曲的创作和表演、乐人的教习和培训均需有机构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不仅如此,音乐的性质亦与承载机构的性质相互对应,互为存在。音乐的性质决定其承载机构的性质,反之亦然。唐... 大曲,体制之庞大、结构之繁复、表演技艺要求之精湛,决定其乐曲的创作和表演、乐人的教习和培训均需有机构和制度层面的保障。不仅如此,音乐的性质亦与承载机构的性质相互对应,互为存在。音乐的性质决定其承载机构的性质,反之亦然。唐代大曲有礼、俗之分,它们分别具有相应的承载机构,大体而言,唐代礼乐大曲的承载机构有太乐署、禁中内教坊;俗乐大曲的承载机构有清商署、蓬莱宫内教坊、外教坊、梨园、太常梨园别教院、仗内教坊、宣徽院;礼俗兼掌的音乐机构有率更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大曲 俗乐大曲 太常 教坊 梨园
下载PDF
试论魏晋南北朝太常职掌及其演变
6
作者 谢小强 《凯里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6-49,共4页
对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太常职掌的不变与变展开论述,认为太常作为国家中央官制体系中的重要职官,列于九卿之首,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常系统比较稳定,具体行政上基本沿袭两汉之旧,这大概是因为太常在这个时期不是实权部门的缘故。
关键词 魏晋 太常 执掌 演变
下载PDF
学官、礼职分立与北齐文风畸变
7
作者 孙宝 《兰州学刊》 CSSCI 2021年第10期5-17,共13页
高演将国子学升格为国子寺,改变了汉代以来学官长期依附礼职的局面,不仅推动了国学、太常两大官系的政治生态演变,也对具有两大官系背景的文林分化、文风形成产生潜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高氏政权为了制衡洛阳旧官群体,... 高演将国子学升格为国子寺,改变了汉代以来学官长期依附礼职的局面,不仅推动了国学、太常两大官系的政治生态演变,也对具有两大官系背景的文林分化、文风形成产生潜在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高氏政权为了制衡洛阳旧官群体,大力吸纳燕赵寒儒进入晋阳东馆及中央官政体系,后者文史水准普遍不高,致使高齐学术文风呈现浅白古拙之弊;第二,行政体制的独立化运作,使国子学官在文林的号召力锐降;加之国子学官选拔、迁转渠道愈加封闭、固化,进而引发国子博士的群体化焦虑。刘昼、石曜否弃“作赋始成大才士”的论调而撰著子书,客观上引领了周隋宗经复古文风;第三,太常寺太乐署、鼓吹署因高齐皇室热衷胡戎乐而得以强化,以淫艳为特征的市井通俗文学大兴;同时,胡戎乐的繁荣有利于北齐声律、音韵之学的发展,音韵学养作为士林谈谑与诗赋创作的根底,又推动了周隋俳谐文学、尚“清”诗风的时代性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官 礼职 太常 博士 畸变
下载PDF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太常郡”初探 被引量:7
8
作者 孔祥军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56,共5页
肩水金关汉简涉及到了西汉太常郡,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前182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 肩水金关汉简涉及到了西汉太常郡,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前182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是西汉时期的特殊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水金关汉简 太常郡 西汉政区地理
原文传递
汉官太常寺的组织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9-72,共4页
文章通过对汉朝中央政府行政部门太常寺的组织学分析,指出汉九寺行政体系各部门职能交叉,存在着组织目标不明确,机构冗散问题。太常寺设官渊源悠久,组织机构庞大,列于诸寺之首,但行政功能分散,不担当重要政务,后沦为清水衙门。
关键词 太常寺 三公九卿 博士 太史令 祝官
下载PDF
宋代的警场用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卫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33-48,M0002,M0003,共18页
警场用乐源于周代,秦汉、魏晋酝酿,正式形成于隋唐,其时名之为“夜警”“晨严”,北宋时始有“警场”之称。北宋初期警场用乐在制度上继承了前代,在实践上有发展。北宋中期对警场用乐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作了某些减省,增加了新的使用场合,... 警场用乐源于周代,秦汉、魏晋酝酿,正式形成于隋唐,其时名之为“夜警”“晨严”,北宋时始有“警场”之称。北宋初期警场用乐在制度上继承了前代,在实践上有发展。北宋中期对警场用乐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作了某些减省,增加了新的使用场合,创作了新的曲目等。南宋初期相对于北宋来说,较少变革,更多的是丰富其内容,发展至成熟。南宋中期,在孝宗“省约事件”影响下,警场用乐式微,而理宗朝对礼乐的淡化,终使警场用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警场用乐在宋代形成体系化的发展,几乎历代皇帝都对其进行过改革,在人员组成、乐器、管理机构、乐曲、歌词、仪式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在《中兴礼书》中,其仪注的记录是警场用乐动态、立体的展示。警场用乐是宋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鼓吹乐、宫廷音乐的研究,已经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场用乐 鼓吹乐 《六州》 《十二时》 《太常因革礼》 《中兴礼书》
下载PDF
规划盐泰锡常宜铁路长江桥位线路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跃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14,共5页
针对盐泰锡常宜铁路越江问题,分析区域沿江城市规划、区域过江通道、水文、地质特征与河势,提出长江桥位线路方案。最后,通过长江特大桥建桥条件及引入泰锡常地区条件等全面系统分析,选出江阴铁路大桥方案为合理方案。
关键词 盐泰锡常宜铁路 常泰锡地区 桥位 方案研究
下载PDF
“告哀”列入《太常因革礼·废礼》质疑
12
作者 张志云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太常因革礼》之"废礼"是北宋《开宝通礼》已有但建隆之后不再实行的礼仪事项,具体包括废止的礼仪细节及"未行之礼"。这些"未行之礼"是存于《开宝通礼》中,但在北宋建隆至嘉祐时期不仅未实行,且无其他... 《太常因革礼》之"废礼"是北宋《开宝通礼》已有但建隆之后不再实行的礼仪事项,具体包括废止的礼仪细节及"未行之礼"。这些"未行之礼"是存于《开宝通礼》中,但在北宋建隆至嘉祐时期不仅未实行,且无其他相关礼典中的礼仪来取代的仅仅停留在文本上的礼仪。然而"告哀"礼在北宋前期一直实行,尤其以宋仁宗时期居多。因此,《太常因革礼》将其置于"废礼"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哀 《太常因革礼》 废礼 未行之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