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罗山方言“把+O+V+它”式处置式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东 罗明月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4-87,共4页
河南罗山方言中"把+O+V+它"式处置式结构中的"它",在形式上、位置上、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以及词类分布上都比较复杂,论文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描写,以期为这类处置式的探讨提供某些新的材料。
关键词 中原官话 罗山方言 处置式
下载PDF
孝感方言中带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 被引量:3
2
作者 殷何辉 《汉语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51-59,共9页
孝感方言中带有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涉及以下四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兼语句和"把"字句套合而成的结构;兼语句;一般主谓句。文章通过对比孝感方言中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句尾无"它"的... 孝感方言中带有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涉及以下四种句式: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兼语句和"把"字句套合而成的结构;兼语句;一般主谓句。文章通过对比孝感方言中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句尾无"它"的形式,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句法限制和语义表达功能,认为孝感方言中句尾有"它"的这种结构在语义上都是表示祈使或命令的主观意愿,而相应的句尾无"它"的结构则用来陈述事实。文章还从方言共性的角度,讨论了"它"的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它"是由第三人称单数代词虚化而来的语气助词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尾成分 主观意愿 代词 虚化 语气助词
下载PDF
秦汉简帛中“它”“也”及从“它”、从“也”之字研究
3
作者 刘艳娟 张再兴 《中国文字研究》 2020年第1期98-110,共13页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 秦汉简帛中“它”“也”使用频率较高,从“它”、从“也”之字也比较多,共31个。由于“它”“也”字形相混,一些字从“它”还是从“也”学者们意见不一。我们比较分析了秦汉简帛中“它”“也”以及从“它”或从“也”的一些字的字形演变与用法,发现秦至西汉中期未见从“也”之字,“它”“也”字形相混大约始于西汉中期以后,随着二字相混,原本从“它"之字开始出现从“也”的变体,这种现象一致持续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此外,后世字书中常见的构件“■”大多是“它”或“也”的另一种楷写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简帛 构件
下载PDF
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攀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4,共7页
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 "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 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 "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 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论证 周代 经历 演变
下载PDF
英山话的“NP_1+让+NP_2+VP+它”句式
5
作者 胡海琼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7-81,共5页
英山话的“NP1+让+NP2+VP+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 英山话的“NP1+让+NP2+VP+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山话 “NPi+让+NP2+VP+”句式 结构形式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