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探析——以余华小说《第七天》英译为中心 被引量:9
1
作者 汪宝荣 崔洁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4期47-56,共10页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作品主要英译者、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三方面。白亚仁偏爱翻译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或真实描写或批判当代中国、人情味较浓、语言幽默生动、简洁朴实的作品;他主张译作应忠... 本文尝试探讨余华作品主要英译者、英籍汉学家白亚仁的译者惯习,具体体现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三方面。白亚仁偏爱翻译反映普通中国人生活或真实描写或批判当代中国、人情味较浓、语言幽默生动、简洁朴实的作品;他主张译作应忠于原作的内容和思想,但不宜过分拘泥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他在翻译《第七天》时采用的个性化翻译策略包括:删繁就简,将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针对中国文化专有词总体上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亚仁 译者惯习 翻译观 《第七天》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丽军 计昀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6,共6页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表后遇到较大的质疑。这与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作品"的自我评价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对《第七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第七天》的"鬼魂书写"阐释了余华在后现代...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表后遇到较大的质疑。这与他"迄今为止最为满意的作品"的自我评价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对《第七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第七天》的"鬼魂书写"阐释了余华在后现代语境下进行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野心。其次,从余华的创作历程分析了其创作转型,即从死亡叙述到后死亡叙述的"鬼魂书写"。"后死亡叙述"的新维度反映了作者对灵魂自我救赎主题的关注。最后,探讨《第七天》文学野心实现的程度及其内在的精神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余华 鬼魂书写 灵魂救赎 精神限度
下载PDF
《第七天》中“陌生化”成分英译研究
3
作者 郑红佳 《译苑新谭》 2024年第1期292-299,共8页
“陌生化”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文学性,如何翻译陌生化成分以再现原作的文学性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白亚仁翻译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在西方世界广受好评,表明其翻译陌生化文学作品的策略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本文通过分析白亚仁对陌生化... “陌生化”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文学性,如何翻译陌生化成分以再现原作的文学性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白亚仁翻译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在西方世界广受好评,表明其翻译陌生化文学作品的策略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本文通过分析白亚仁对陌生化成分的处理方法和效果,以期对中国先锋文学作品外译有所启发和借鉴。研究发现,小说的陌生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四个方面,译者选择以直译和类比式翻译为主,意译为辅,力图保留各陌生化成分;同时指出译者需要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必要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写,唯有在形式的再现与译文的可读性达到平衡时,译文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陌生化 文学翻译
原文传递
超越苦难与生死的高尚书写——评余华新作《第七天》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霞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7-83,139,共8页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 近日,搁笔七载的余华新作《第七天》问世。顿时,新作遭遇了毁誉参半、两极分化的批评。网络读者指责新作语言苍白、思想无力,缺乏文学性;但学院派学者却从新作的主题、语言、思想等角度肯定了作品。对此批评现状,笔者以冷静的态度、客观的立场细读作品,分别从多重主题的丰富表达、对人生苦难与生死的深层理解、对语言、细节的精心设置以及呈圆心辐射状的叙事方式和出神入化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等多方面来评价作品,认为新作的确不失为一部最能代表余华全部风格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超越 苦难与生死 高尚书写
下载PDF
虚构与非虚构:论余华的《第七天》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继续了在《活着》中展现得非常充分的才华,余华《第七天》成功的地方在于,尝试着以新的方式处理新的现实,并再次率先表现了对小说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特殊敏感;失败的地方在于,余华还没真正找到支配社会新闻这种新材料的恰切技艺。在虚构... 继续了在《活着》中展现得非常充分的才华,余华《第七天》成功的地方在于,尝试着以新的方式处理新的现实,并再次率先表现了对小说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特殊敏感;失败的地方在于,余华还没真正找到支配社会新闻这种新材料的恰切技艺。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余华尝试着跨界写作以追求现实与艺术之真,但最后还是不幸滑落到了虚构一边。如何艺术地把捉两者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余华以及所有当代中国小说家面临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第七天》 余华 虚构 非虚构 现实
下载PDF
被荒诞美学遮蔽的杂闻汇编——评余华的小说《第七天》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兴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9-74,共6页
虽然混杂着荒诞美学,同时汇编了时事杂闻,但《第七天》依然呈现出一种失真感。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媚俗趣味,是其迎合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必然结果。《第七天》的生产过程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商业写作模式的缩影,反思这种... 虽然混杂着荒诞美学,同时汇编了时事杂闻,但《第七天》依然呈现出一种失真感。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媚俗趣味,是其迎合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必然结果。《第七天》的生产过程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商业写作模式的缩影,反思这种写作模式对当代文学价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杂闻汇编 荒诞 媚俗趣味
下载PDF
等值的假象:《第七天》英译的文学文体学评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欣 《翻译界》 2020年第1期36-51,共16页
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自首次付梓便引发热议,更凭英译本享誉海外。尽管如此,译作重虚构现实而轻叙事话语的审美背离并非无迹可寻。在文学文体学的观照下,本文拟借用"假象等值"这一概念囊括叙事话语的审美考量在小说翻译... 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自首次付梓便引发热议,更凭英译本享誉海外。尽管如此,译作重虚构现实而轻叙事话语的审美背离并非无迹可寻。在文学文体学的观照下,本文拟借用"假象等值"这一概念囊括叙事话语的审美考量在小说翻译中蒙受遮蔽的消极现象,聚焦于具有典型性的句式层级,考查《第七天》英译本在节奏缓急、过程仿拟、伪共时性、叙事重心与累赘编码五个维度的假象等值局面,以求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视域下的小说翻译和翻译批评有所警示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文体学 句式 假象等值 《第七天》英译
原文传递
余华小说《第七天》语言新特色——小说语言的“新闻化”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瑛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39-42,共4页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小说语言新闻化
下载PDF
余华小说《第七天》中的生与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雪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34-36,共3页
《第七天》描绘了主人公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勾起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平等、和谐的死亡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没有痛苦或恐惧,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生与死的意义被颠倒,死亡世界接近理想中的现实世界,更加吸... 《第七天》描绘了主人公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勾起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平等、和谐的死亡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没有痛苦或恐惧,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生与死的意义被颠倒,死亡世界接近理想中的现实世界,更加吸引人们去向往。生与死由"爱"这条纽带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冰冷中感受到温情。这部小说也因为大量暴露现实而显得思想深度不足,出版后便备受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生死观
下载PDF
“伪经验”时代的“经验”危机与“现实”困境——以余华新作《第七天》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作为"对现实发言"的又一次努力,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并未彰显敏锐的"先锋"精神,反而陷入了深刻的"经验"危机和"现实"困境。小说重返"虚伪的形式",但余华已失去发掘蕴含着文化记忆... 作为"对现实发言"的又一次努力,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并未彰显敏锐的"先锋"精神,反而陷入了深刻的"经验"危机和"现实"困境。小说重返"虚伪的形式",但余华已失去发掘蕴含着文化记忆、存在感受和人性深度的"经验"的能力,"经验原型"已然耗散,"经验内聚力"日趋贫弱,余华的艺术"感觉"被围困在"伪经验"时代符号化、碎片化的"现实"之中。唯有突破充满"已然性"和"必然性"的"现实生活"的束缚,反抗传媒强加于"现实"之上的情绪性宣泄和符号性消费仪式,走向"可能生活"的境界,才能重获对于"现实"的想象力。因此,《第七天》对于认识余华新世纪以来的创作道路,反思"先锋"形式实验,以及审视整个当代文学创作,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经验” “现实” 虚构 余华
下载PDF
余华《第七天》中呈现的另一种现实主义风貌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瑶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5-147,共3页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呈现出一种面目新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细读文本后,从小说叙事层面分析,《第七天》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样貌,拓展了小说"怎样写"的新路径,又一次呈现出小说写法新的可能性的操作示范。从内容上...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呈现出一种面目新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细读文本后,从小说叙事层面分析,《第七天》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样貌,拓展了小说"怎样写"的新路径,又一次呈现出小说写法新的可能性的操作示范。从内容上看,作家承续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对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传统,以直面生活的道德勇气和艺术才华叙写当下中国转型期的生活真实,描绘出另一种现实主义风貌的时代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叙事 现实主义 风貌
下载PDF
论《第七天》中的亡灵世界:“实际生活经验”的角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沩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24-29,共6页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实际生活经验 第七天 亡灵世界
下载PDF
人性善的栖息地——评余华《第七天》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艳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3-25,共3页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 余华的叙事风格由前期的先锋写作转变到中期的趋向现实主义写作,再到今天的现实主义写作,可谓变化多端。在这些转变中,余华改变的是叙事风格、叙述语言、文本风格等,而对人性善的追求一直没有改变过,并且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人性恶进行斗争,经过多年的找寻,余华终于在《第七天》中找到了人性善的栖息地,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人性恶 人性善
下载PDF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谨柔 王莹莹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9-11,25,共4页
余华的《第七天》承继了先锋文学的存在主义思想,彰显了对现实的关怀。作品通过一个死者对生存意义的寻找过程,在"接近-远离"的叙述角度下贴近现实,并揭示人不断自我设计却最终归于毁灭的绝望处境。余华通过对死亡世界的建构... 余华的《第七天》承继了先锋文学的存在主义思想,彰显了对现实的关怀。作品通过一个死者对生存意义的寻找过程,在"接近-远离"的叙述角度下贴近现实,并揭示人不断自我设计却最终归于毁灭的绝望处境。余华通过对死亡世界的建构,探讨人的本质存在,为当代人寻找精神皈依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存在主义
下载PDF
从余华《第七天》看小说对社会新闻的借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仲凡 孙小娟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2-25,85,共5页
余华《第七天》借用大量社会新闻,并对这些新闻进行重构和改编。小说在对有些新闻的借用中,作者赋予了新闻原型中平面化符号化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但从总体上来看,余华未能处理好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转化,存在简单搬用、生硬搬用、细节不... 余华《第七天》借用大量社会新闻,并对这些新闻进行重构和改编。小说在对有些新闻的借用中,作者赋予了新闻原型中平面化符号化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但从总体上来看,余华未能处理好新闻和文学之间的转化,存在简单搬用、生硬搬用、细节不真实等问题。近年来,余华开始尝试在创作中借用社会新闻来表达他对现实的关注,但其实很难单纯通过新闻媒体全面而又深刻地了解和把握现实,此外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借用社会新闻时,需要清楚地知道文学与新闻之间的本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社会新闻 余华
下载PDF
新闻事件与小说文本的意义——以余华的《第七天》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婧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6期141-145,共5页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是一部可以被当作新闻阅读的小说文本。新闻事件经想象与虚构在小说文本中的运用既能体现出其现实价值,也反映出余华创作观念与方法上的一些变化。《第七天》里新闻事件与小说文本分别采用的官方报道与民间叙事立...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是一部可以被当作新闻阅读的小说文本。新闻事件经想象与虚构在小说文本中的运用既能体现出其现实价值,也反映出余华创作观念与方法上的一些变化。《第七天》里新闻事件与小说文本分别采用的官方报道与民间叙事立场的不同与对比,则是余华审视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探索方式。不过小说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失衡也折射出余华在直面现实时的精神焦灼以及艺术处理的不妥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事件 小说文本 民间叙事 《第七天》
下载PDF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词语搭配变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兆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128-130,共3页
余华作为新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让读者耳目一新,本文以余华沉淀七年的力作《第七天》为分析对象,从主谓结构搭配变异、偏正结构搭配变异、动宾结构搭配变异、介词短语搭配变异四方面感悟《第七天》的变异... 余华作为新时期很有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让读者耳目一新,本文以余华沉淀七年的力作《第七天》为分析对象,从主谓结构搭配变异、偏正结构搭配变异、动宾结构搭配变异、介词短语搭配变异四方面感悟《第七天》的变异修辞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词语搭配变异
下载PDF
荒诞中的真实:余华《第七天》中两个世界的叙事策略
18
作者 吴玉珍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21-24,共4页
余华的《第七天》以超现实的手法、非凡的想象叙写了现实与幽灵两个世界,既是对前期"苦难"与"死亡"主题的一种延续,又是作者在洞察人生苦难、关照现代人生存价值的意义上,确认了文学的本质。加之小说的视点切换及... 余华的《第七天》以超现实的手法、非凡的想象叙写了现实与幽灵两个世界,既是对前期"苦难"与"死亡"主题的一种延续,又是作者在洞察人生苦难、关照现代人生存价值的意义上,确认了文学的本质。加之小说的视点切换及结构主义叙事、象征主义手法的交错运用,显示了余华新世纪以来创作技巧日臻成熟,达到一种驾轻就熟地步,是质与形的完全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天》 两个世界 叙事策略
下载PDF
为那些疼痛而呐喊——解读余华的《第七天》
19
作者 赵靖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6-50,共5页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以新闻事件为题材,通过亡灵视角,以荒诞的叙事讲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疼痛和国家的疼痛。小说以既锋利又温情的笔触带给读者对现实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表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悲悯情怀以及致力于书写中国故事的巨...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以新闻事件为题材,通过亡灵视角,以荒诞的叙事讲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疼痛和国家的疼痛。小说以既锋利又温情的笔触带给读者对现实的重新审视和反思,表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悲悯情怀以及致力于书写中国故事的巨大诚意。但遗憾的是,被现实围困的余华没能从文学审美层面上很好地处理小说里的新闻题材,使得小说出版后毁誉参半,诟病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疼痛 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