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结果可重复性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0
1
作者 安薇薇 王邦康 白玉兴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检验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将10枚T-scan感应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枚。随机选择5名受试者,从两组感应片中各抽取1枚用于记录其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每枚感应片在受试者端坐位和仰卧位均连续记录2次。对同一... 目的检验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结果的可重复性。方法将10枚T-scan感应片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枚。随机选择5名受试者,从两组感应片中各抽取1枚用于记录其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每枚感应片在受试者端坐位和仰卧位均连续记录2次。对同一体位下的连续2次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同一名受试者使用2枚不同感应片的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记录结果的可重复性。对同一名受试者不同体位下的记录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体位改变对记录结果的影响。结果经配对t检验,除接触点数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反映咬合接触特征的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为提高记录结果的可信性,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时,应在近似的咬合强度下至少记录2次,或使用2枚感应片分别记录,以中等咬合强度为宜,并保证支架的标志点正确就位。不推荐使用该仪器进行接触点数目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接触 T—scan 咬合分析仪 可重复性
下载PDF
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的T-Scan Ⅱ系统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程蕙娟 耿屹 张富强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闭合时咬合接触的情况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Scan Ⅱ扫描系统对30位咬合关系正常,没有肌功能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受试者进行咬合检查,记录其咬合力分布情况、咬合接触时间。采...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从下颌姿势位向牙尖交错位闭合时咬合接触的情况及其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Scan Ⅱ扫描系统对30位咬合关系正常,没有肌功能紊乱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受试者进行咬合检查,记录其咬合力分布情况、咬合接触时间。采用SAS 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状态下记录的两侧咬合力量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3242);受试者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力占累积最大[牙合]力的百分比平均为96.89%,可信区间为90.88%-100%;平均咬合接触时间为(0.2015±0.086)s,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咬合力中心的位置、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力与累积最大力的差值、咬合接触时间均可作为临床上判断咬合是否健康的指标,亦可应用于咬合治疗疗效的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 T-scan 系统 牙尖交错位
下载PDF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艳玲 韩凉 +1 位作者 张勇 张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错 T-scan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原文传递
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对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晓虹 高莹 +2 位作者 杨建浩 蔡留意 张月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7-381,共5页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 目的: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排齐整平前后咬合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4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非拔牙矫治。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排齐整平后的牙尖交错位、前伸咬合位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等不同[牙合]位的咬合时间、咬合力分布及咬合接触点等相关数据,分析排齐整平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排齐整平后咬合接触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及左、右侧方咬合分离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小;排齐整平后的[牙合]力百分比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小,尖牙前磨牙区增加;排齐整平后的[牙合]接触点数目在牙尖交错位的切牙区减少,磨牙区增加,前伸咬合位的切牙区及左、右侧方咬合位的工作侧增加(P<0.05)。结论: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能客观评估咬合功能;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存在早接触、[牙合]干扰等异常咬合,通过排齐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咬合功能趋向平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2分类 咬合功能 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
下载PDF
应用T-ScanⅡ系统对各类错及正畸治疗后患者咬合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琳 梁淑贤 +2 位作者 王明锋 刘兴华 王方园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24-426,430,共4页
目的比较Ⅰ、Ⅱ、Ⅲ类错及正畸治疗后患者与个别正常的咬合力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术后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来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无正畸治疗史的Ⅰ、Ⅱ、Ⅲ类错患者110例及正畸... 目的比较Ⅰ、Ⅱ、Ⅲ类错及正畸治疗后患者与个别正常的咬合力差异,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术后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选择来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无正畸治疗史的Ⅰ、Ⅱ、Ⅲ类错患者110例及正畸治疗后患者42例,另选择个别正常志愿者28名。采用T-ScanⅡ咬合力分析系统,对其力总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Ⅱ、Ⅲ类错的力总值均低于个别正常(P<0.05);正畸治疗后患者虽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力总值增加,但与个别正常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可改善咬合关系,增加力总值,但与个别正常的力总值仍有差异,推断牙齿在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后,仍需要一定时间的咬合面磨合、神经肌肉的改建,才能更好地发挥咬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验 个别正常[牙合]袷 T-scan [牙合]力总值
原文传递
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平 胡晓阳 周崇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8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咬合重建(10例)、咬合创伤(14例)及总义齿病例(15例)。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析咬合状况,并在其指导下调牙合,1周后复查咬合状况。对比分析患者主观感觉、异常... 目的:探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咬合重建(10例)、咬合创伤(14例)及总义齿病例(15例)。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析咬合状况,并在其指导下调牙合,1周后复查咬合状况。对比分析患者主观感觉、异常咬合接触点的数量、左右侧咬合力百分比差值及咬合力中心点(COF)的位置变化。结果:T-ScanⅡ系统能全面地分析患者的咬合状况。在其指导下调牙合后患者主观感觉良好。调牙合后异常咬合接触点基本完全消除,左右侧咬合力百分比差值显著下降(P<0.01),咬合力中心点也基本位于中心区。结论: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在修复临床中能准确评价患者的咬合状态,精确指导临床医师进行调牙合,有效消除咬合干扰和咬合创伤,达到咬合力量的均衡分布,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重建 调牙合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高莹 马明宇 +2 位作者 张晓虹 梁炎 张月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3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整平前后在最大牙尖交错位(MIP)、前伸运动及侧方运动的[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咬合接触时间(OT)和分离时间(DT)、[牙合]力百分比及咬合接触点数目。结果排齐整平后,MIP OT、COF和前伸运动DT均较排齐整平前缩短(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降低,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升高,Ⅱ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侧方运动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升高,非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咬合接触点均较排齐整平前减少,Ⅱ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磨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前伸运动Ⅰ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Ⅰ类侧侧方运动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非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P<0.05)。结论正畸排齐整平有助于调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的咬合接触关系,从而使全口咬合趋于协调稳定,但后期仍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咬合特征 T-scanⅢ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