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臭氧污染天气型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婷苑 陈靖扬 +2 位作者 翁佳烽 沈劲 龚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15-2024,共10页
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再分析数据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SOM,分季节、分区域诊断和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O_(3)污染天气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东省O_(3)污染逐年上升,其中2017~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2020年则明显下降,气象条件... 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再分析数据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SOM,分季节、分区域诊断和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O_(3)污染天气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2019年广东省O_(3)污染逐年上升,其中2017~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2020年则明显下降,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的变化均对O_(3)污染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2017~2020年广东省干季O_(3)浓度接近或超过湿季O_(3)浓度,干季污染城数亦接近湿季.弱冷高压脊天气型是影响广东省O_(3)污染的主导天气型,6a期间共造成526个污染城数.干季和湿季O_(3)污染的主导天气型分别为弱冷高压脊和台风外围,干季弱冷高压脊天气型污染天数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2019~2020年超过湿季台风外围天气型成为影响O_(3)污染最主要的天气型.在弱冷高压脊天气型下,影响四大区域O_(3)污染的外来源输送路径主要有东北路和沿海路,湿季珠三角台风外围和粤北变性高压脊天气型下,区域O_(3)污染则受本地排放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臭氧 天气型 变化特征
下载PDF
重庆市O3污染日的大气环流分型与传输特征 被引量:21
2
作者 蒲茜 李振亮 +4 位作者 张悦 高阳华 吕平江 张卫东 翟崇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7,共10页
通过分析重庆市主城区2015~2019年O3浓度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发现主城区O3超标日数、超标日O3中位值和90百分位浓度值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O3与温度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成负相关,高O3浓度对应每日最高温度区间为35℃以上以及相对湿度区... 通过分析重庆市主城区2015~2019年O3浓度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发现主城区O3超标日数、超标日O3中位值和90百分位浓度值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O3与温度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成负相关,高O3浓度对应每日最高温度区间为35℃以上以及相对湿度区间70%以下.采用T-mode主成分分析法(PCT)对2015~2019年的4~9月850hPa低层位势高度场和风场进行分型,总结出重庆市O3污染期间主要有8种天气类型,其中有利于出现高浓度O3现象的天气类型分别是低压西北侧型(T1)、低压后部型(T4)和高压西侧(T3),对应O3平均超标率分别为34.6%、17.0%和14.2%.利用HYSPLIT4模型后向轨迹聚类方法和潜在源贡献算法(PSCF),计算得到O3污染日的气团主要以中短距离输送为主,主要传输轨迹来自北、东北、南以及西南四个方向,从2015~2019年,主要污染来源有一个明显的从北转南的趋势,O3污染的潜在源贡献分析结果与全市工业源NOx、VOCs排放量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污染 天气分型 后向轨迹 潜在源区贡献
下载PDF
镇江雷暴气候特征及天气学预报方法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翠梅 沈兴建 +3 位作者 钱鹏 赵栋 田永飞 孙慧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3期8-13,共6页
雷暴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雷暴的发生发展地域性强,因此加强镇江本地雷暴特征的研究和预警工作十分必要。利用镇江市1959--2010年的雷暴气候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周期性、时... 雷暴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雷暴的发生发展地域性强,因此加强镇江本地雷暴特征的研究和预警工作十分必要。利用镇江市1959--2010年的雷暴气候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其周期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年(代)际、季节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镇江市雷暴呈现出市区少、周边地区多的特点,其中句容雷暴发生频率最多且持续时间长。2)镇江市平均雷暴日数存在4a、6a、10~12a左右、准20a的长周期振荡信号。从长周期分析,镇江市近几年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处于偏多周期时段。3)年平均雷暴日数距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21世纪的00年代是正距平,特别是2006--2010年连续5a的平均雷暴日数都大于气候值,是雷暴频发时期;80年代、90年代为负距平。1963年的雷暴日数最多,有53.3天;1979年的最少,为15天。通过对1999--2008年镇江市地面观测资料的194个雷暴天气过程个例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镇江市的雷暴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报镇江市雷暴天气的思路,为开展雷暴预报预警业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天气学分型
下载PDF
天气类型对天津大气PM_(10)污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晓勇 张裕芬 +4 位作者 冯银厂 韩素芹 韩博 李蕾 徐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5-1121,共7页
对天津地区出现的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轨迹进行模拟,并按照不同天气类型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天气类型下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对采暖期和非... 对天津地区出现的天气系统进行分类,利用后向轨迹模型对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轨迹进行模拟,并按照不同天气类型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天气类型下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到达天津地区的气团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南方向.对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天气类型的出现频率及其对大气中ρ(PM10)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气类型是影响天津地区ρ(PM10)变化的重要因素.2008年采暖期的有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为84.2%,比非采暖期(66.9%)多17.3%;同期不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为15.8%,比非采暖期(32.2%)低16.4%.虽然采暖期颗粒物排放源强有所增加,但是有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而不利天气类型出现频率较低,这是2008年采暖期ρ(PM10)比非采暖期略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PM10 天气类型 后向轨迹
下载PDF
珠海市暴雨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形势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郑浩阳 王丽文 《广东气象》 2014年第2期19-23,共5页
利用1962—2010年珠海市降雨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珠海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白天发生暴雨的次数比夜间多,但夜间暴雨的雨量比白天大;大部分暴雨都出现在... 利用1962—2010年珠海市降雨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珠海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白天发生暴雨的次数比夜间多,但夜间暴雨的雨量比白天大;大部分暴雨都出现在汛期,汛期暴雨具有次数多、雨量大的特点;暴雨占全年总降雨的比率越来越大,近阶段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的气象灾害。普查分析得出,影响珠海市暴雨的天气形势可分为热带气旋型、锋面低槽型、低空急流型、高空槽和切变线型、辐合带北抬型、副高边缘和东风波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暴雨 气候特征 天气形势 珠海
下载PDF
沈阳降水相态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段云霞 李得勤 +3 位作者 李大为 梁红 柴晓玲 张帅 《干旱气象》 2016年第1期51-57,74,共8页
基于2003-2012年1-3月与11-12月沈阳市浑南站近10 a常规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将影响沈阳地区的天气形势分为冷高前部、蒙古气旋、华北—河套气旋和倒槽—江淮气旋型,基于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和气压层间的位势厚度,建立沈阳不同天气形势降水... 基于2003-2012年1-3月与11-12月沈阳市浑南站近10 a常规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将影响沈阳地区的天气形势分为冷高前部、蒙古气旋、华北—河套气旋和倒槽—江淮气旋型,基于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和气压层间的位势厚度,建立沈阳不同天气形势降水相态预报的指标。不同天气形势对应的不同降水相态的温度及位势厚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冷高前部型对应冷空气最强,降水相态一般为雪,其温度指标较其他天气型更低,位势厚度指标也较其他天气型更小,另外3种天气形势的降水相态也能通过温度和位势厚度指标加以区分。此外,位势厚度作为预报指标较温度指标更易区分降水相态,尤其是700hPa与1000hPa之间的位势厚度(H700-1000)在不同天气分型条件下差别较大。通过与不同地区建立的降水相态预报指标对比发现,建立的预报指标与以往的研究比较接近,但基于天气分型建立的预报指标更有利于对不同降水相态的准确预报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分型 降水相态 指标 位势厚度
下载PDF
辽宁葫芦岛1~10d雷暴天气预报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秦春明 尚可政 +3 位作者 王式功 李艳 杨德保 陈亿 《干旱气象》 2012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利用葫芦岛附近4个站点(兴城、绥中、建昌和锦州)2000~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合雷暴发生时的高空图,对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划分;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与雷暴相关的物理量,作为... 利用葫芦岛附近4个站点(兴城、绥中、建昌和锦州)2000~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合雷暴发生时的高空图,对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划分;在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计算了与雷暴相关的物理量,作为雷暴预报的进一步判别指标,得到了葫芦岛1~10 d雷暴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发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1.3%;2)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划分为4种类型: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3)运用天气分型和物理量指标叠加,可起到双重消空作用,提高预报准确率,降低空报率;4)预报结果检验显示,24~72 h预报,TS评分在50.00%~88.89%之间,空报率在37.50%以下,漏报率在28.57%以下;96~168 h预报,TS评分在43.48%~83.33%之间,空报率在52.38%以下,漏报率在33.33%以下;192~240 h预报,TS评分在39.13%~82.61%之间,空报率在52.38%以下,漏报率在37.5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d 雷暴 T213 天气分型 指标叠加
下载PDF
典型时段区域污染过程分析及系统聚类法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康娜 高庆先 +3 位作者 王跃思 辛金元 蔺永耀 苏福庆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20-1127,共8页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08年12月4─17日全国86个城市由空气污染指数(API)反算的ρ(PM1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6个城市可以分为7个分区;根据ρ(PM10)的区域同步性特征及实况天气背景分析对7个分区进行了调整.在12月4─17日的区域污染过程...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2008年12月4─17日全国86个城市由空气污染指数(API)反算的ρ(PM1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6个城市可以分为7个分区;根据ρ(PM10)的区域同步性特征及实况天气背景分析对7个分区进行了调整.在12月4─17日的区域污染过程中,华北和华东2个地区为全国ρ(PM10)的高值区.对华北和华东地区城市群ρ(PM10)的区域环境过程同步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天气型演变规律对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城市及区域环境污染过程与天气型背景的关系概念模型,揭示出天气型组合系统、分布、尺度、移动和演变是造成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性、过程性特征和ρ(PM10)峰谷值出现的主要原因.用聚类分析方法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可对我国城市和区域环境污染分区控制和成因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型 聚类分析 区域污染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的华北区域夏季天气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代刊 金荣花 胡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01-812,共12页
对华北区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大气环流场与地面要素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s),基于1958—2002年夏季ERA-40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MSLPA),对华北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型,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 对华北区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大气环流场与地面要素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s),基于1958—2002年夏季ERA-40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MSLPA),对华北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型,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36种典型地面环流形势被识别出来,包括强北高南低、强西高东低槽、强西北低东南高和强东部高压西伸4种极端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天气型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二维自组织图上天气型的对称性体现了华北区域天气气候的一般性特征,而非对称性则体现其独特性。天气型演变特征分析表明高、低压系统越强,或以高压系统活动为主时,华北地区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反之则转变较快。年际变化分析指示出其中6种天气型出现较明显的年际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分析天气型相应的降水分布特征,表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降水来自不同天气型的影响,地面环流场的细小差别将会造成地面强降水中心位置的较大不同,且地形的影响将进一步放大该差别。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更完整和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华北区域夏季的天气分型特征,拓展其天气气候学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发展客观化的数值模式典型天气过程识别技术,以及作为区域气候情景分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气候学 天气型 降水分布 自组织神经网络 华北区域
下载PDF
基于自组织映射的长江中下游夏季天气分型及其降水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胜男 江志红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8-598,共11页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5年夏季6—8月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CN05.1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aps)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空间距平场的客观分型,得到该地区25种地...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5年夏季6—8月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CN05.1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aps)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空间距平场的客观分型,得到该地区25种地面天气型及其系统演变特征,发现天气型的稳定、转移与天气系统强弱有关。高低压系统越强,天气型停滞频率越高,天气型越稳定;反之,天气型越不稳定。基于SOM天气型转移概率,发现三条与局地降水联系的系统演变路径,其中1号路径暖空气势力强盛,副高北上,推动锋面北抬,产生江北降水型,多发生在7月;路径2反映冷空气势力强盛推动锋面南下的天气过程,产生沿江降水型,该天气型在6、7月均易发生;路径3表现为台风移动变化对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降水的影响,为江南降水型,且集中在8月。通过引入SOM方法对逐日天气尺度环流进行分型,从气候态上捕捉与降水有关的天气系统的移动变化特征,体现SOM方法在模拟天气系统演变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织映射 天气型 降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渤海中西部近海与沿岸海雾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怡 李冉 +2 位作者 史得道 王亚男 孙蜜娜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74-80,共7页
利用2004—2012年渤海湾埕北油田A平台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及塘沽、秦皇岛、兴城和龙口4个环渤海沿岸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渤海中西部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归纳了天气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气象要素的定量化指... 利用2004—2012年渤海湾埕北油田A平台的气象水文观测资料以及塘沽、秦皇岛、兴城和龙口4个环渤海沿岸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渤海中西部海雾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归纳了天气系统模型,并给出了相关气象要素的定量化指标。结果表明:渤海海雾年际变化明显,其中2005年出现频次最少,2007年最多,不同海区海雾月际变化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存在冬季高发期,且海雾高发期受到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08时海雾出现频次最多,其日变化特征受太阳辐射和海陆差异影响;依据高低空环流形势和地面主要影响系统,将渤海海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分为均压场型,倒槽冷锋型,低压场型和高压场型4种并分别给出概念模型,各海区均压场型出现概率最高,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倒槽冷锋型次之,辽东湾海区低压场型占比第二;渤海海雾在海气温差正负时皆可出现且差值多在2℃以内,总体盛行风向特征不显著,这些特征与黄海海雾预报差异较大;此外,沿岸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近海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风速在0—3级之间,低层大气存在逆温层时,有利于渤海海雾的生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西部 海雾 统计特征 天气系统模型
下载PDF
石家庄市采暖季霾日气象特征及其心理健康效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泽恩 马敏劲 朱安豹 《干旱气象》 2016年第1期136-144,共9页
选取石家庄2001-2010年12月至翌年2月28次空气污染过程,结合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总结出有利于霾发生的4种天气类型:槽脊型、纬向型、横槽后部型和鞍形气压场型。利用WRF模式对一次霾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霾生消与气... 选取石家庄2001-2010年12月至翌年2月28次空气污染过程,结合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总结出有利于霾发生的4种天气类型:槽脊型、纬向型、横槽后部型和鞍形气压场型。利用WRF模式对一次霾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霾生消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层持续的均压场和逆温层结造成大气污染物持续累积,霾得以持续数日。在霾持续期间开展心理问卷调查,分析霾对成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一周的霾会对人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对强迫、抑郁和焦虑3种症状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分型 数值模拟 心理健康
下载PDF
1991—2008年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义勇 王宏 余永江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6期38-43,共6页
利用1991—2008年强对流资料,分析福建省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和形成原因及主导天气型。结果表明:3—6月为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7—8月为次高发期;主要发生在14—20时,且多为孤立日,1—2个站次较为多见。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的地理分... 利用1991—2008年强对流资料,分析福建省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和形成原因及主导天气型。结果表明:3—6月为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7—8月为次高发期;主要发生在14—20时,且多为孤立日,1—2个站次较为多见。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差别,春季地域性强,内陆山区明显比沿海多,中北部地区明显比南部多,其他季节分布较为均匀。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强切变类天气形势下,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冬季,其中66.5%伴有低空西南急流,并以急流适中型和偏北型居多,≥3站次或≥10站次的主导天气形势为低槽型和低涡切变与高空槽配合型;弱切变类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7—9月,主导天气型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台风外围型。低层无西南急流,发生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天气型 福建省
下载PDF
Dominant Synoptic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M2.5 Pollution in Winter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 in China 被引量:5
14
作者 Yuzhi LIU Bing WANG +3 位作者 Qingzhe ZHU Run LUO Chuqiao WU Rui JIA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765-776,共12页
This paper concerns about the episodes of PM2.5 pollution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China in winter months.The severity of PM2.5 pollution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synoptic-sca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We combined ... This paper concerns about the episodes of PM2.5 pollution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China in winter months.The severity of PM2.5 pollution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synoptic-scale atmospheric conditions.We combined PM2.5 concentra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the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4)to investigate the dominant synoptic patter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PM2.5 pollution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and Yangtze River Delta(YRD)regions in the winters of 2014–17.The transport of PM2.5 from the BTH to YRD regions was examined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HYSPLIT4.It 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PM2.5 pollution over the BTH reg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ver the YRD region.The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the atmosphere wa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ver the BTH region.The episodes of PM2.5 pollution over the BTH region in winter were related to weather patterns such as the rear of a high-pressure system approaching the sea,a high-pressure field,a saddle pressure field,and the leading edge of a cold front.By contrast,PM2.5 pollution episodes in the YRD region in winter we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rnal transport of cold air,a high-pressure field,and a uniform pressure field.Clust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rajectories of PM2.5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patterns.PM2.5 would be transported from the BTH to the YRD within 48 h when the PM2.5 pollution episod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weather patterns:the rear of a highpressure system approaching the sea,the high-pressure field,and the leading edge of a cold front over the BTH region.This suggests a possible method to predict PM2.5 pollution episodes based on synoptic-scale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OLLUTION EPISODES synoptic patterns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原文传递
京津及河北平原凌晨强降水形势和环境条件
15
作者 刘菲凡 郑永光 罗然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北京、天津及河北平原大部(37°~41°N,115°~119.5°E)(简称BTH-P)为夏季强降水夜发性较突出的区域。基于2010—2021年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CFSR再分析数据集,对该区域6—8月42个凌晨时段强降水个例的天... 北京、天津及河北平原大部(37°~41°N,115°~119.5°E)(简称BTH-P)为夏季强降水夜发性较突出的区域。基于2010—2021年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CFSR再分析数据集,对该区域6—8月42个凌晨时段强降水个例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分类,统计了不同天气形势下强降水的环境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BTH-P区域凌晨强降水的天气形势可分为热带气旋类、低涡切变类、低槽冷锋类和副高边缘弱天气尺度强迫类,且低涡切变类凌晨强降水最为频发。统计不同类天气形势的降水环境物理量场特征分布发现,水汽条件都非常充沛,热带气旋类凌晨强降水水汽条件最优,其大气可降水量的中位数达72 mm;热带气旋类热力和不稳定能量条件不如其他类突出,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均最小,而副高边缘弱天气尺度强迫类的上述指数显著强于其他3类;热带气旋类降水相比其他类降水凌晨低层的辐合更为明显、垂直涡度也更大,低涡切变和低槽冷锋类降水的0~6 km垂直风切变最大、850 hPa与500 hPa温差显著大于其他类,表明其对流层中低层具有更强的斜压性。总体来看,该区域凌晨时段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为低涡切变、低槽冷锋和热带气旋,具有特别充沛的水汽条件、不太强的条件不稳定和中等偏弱的0~6 km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晨时段 天气形势 环境物理量
下载PDF
中山市2000~2014年霾天气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颖敏 邓雪娇 +2 位作者 邓涛 劳钊明 夏冠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8-1644,共7页
利用中山市2000~2014年气象资料及2013~2014年环境监测站资料,分析中山市霾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山市霾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最少为11d,出现在2005年;最多为134d,出现在2008年.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霾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月,... 利用中山市2000~2014年气象资料及2013~2014年环境监测站资料,分析中山市霾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中山市霾日数年际变化明显,最少为11d,出现在2005年;最多为134d,出现在2008年.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霾日数最多的月份是1月,平均为10.5d.霾日PM_(2.5)的平均浓度是非霾日的2.26倍,PM_(2.5)是霾天气的重要污染物.中山市霾日典型天气形势有7种:大陆高压型、海上高压型、均压场型、冷锋前部型、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型、槽前脊后型、低压槽型.其中以大陆高压型占比例最高,为52.03%,冷锋前部型造成的能见度最低.气流轨迹聚类分析表明,影响中山的气流轨迹有7类,主要来源于东北方向的大陆和偏东方向的沿海;在东北方向气流轨迹影响下,污染物浓度较高;在东部沿海的气流轨迹下,能见度较低,表明中山市的霾天气受区域传输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霾特征 大气污染物 天气形势 气流轨迹
下载PDF
北京市秋季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布特征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许万智 赵凤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05-2114,共10页
为了研究不同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对不同粒径段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布的影响,2010年秋季在北京市采用空气动力学粒径仪对0.5~20μm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形势和气团运动下,质量浓度谱分布差... 为了研究不同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对不同粒径段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布的影响,2010年秋季在北京市采用空气动力学粒径仪对0.5~20μm的大气颗粒物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形势和气团运动下,质量浓度谱分布差异明显.受到西北气流影响,在质量浓度较小的清洁天气,谱分布主要集中在粗粒径段(清洁天气).当天气以静稳为主,颗粒物质量浓度值中等偏高时,粗细粒径气溶胶分布中出现谱值相近的高峰(中等浑浊天气).在受到西南气流主要影响的高质量浓度的观测日中,细粒径气溶胶在谱分布中占主要地位(高浑浊天气).在相同气团影响的天气下,昼夜间质量浓度谱分布的谱型变化趋势一致.清洁天气保持了粗粒径段的单峰分布,中等浑浊和高浑浊天气呈双峰分布.清洁天气细粒径段谱值受光化学反应影响在日间略高于夜间.中等浑浊天气中质量浓度的谱值在夜间受相对湿度和温度变化影响有显著增加.高浑浊天气下,昼夜温湿差别小,谱分布未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气团运动 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布
原文传递
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污染天气型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浩 许冠宇 +1 位作者 白永清 刘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54-1463,共10页
基于湖北省PM_(2.5)大气成分逐日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EOF方法对2015—2016年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的污染分型并分析其天气特征,探讨PM_(2.5)质量浓度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关性,并计算得到海平面气压指数。结果... 基于湖北省PM_(2.5)大气成分逐日监测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再分析资料,利用EOF方法对2015—2016年湖北省近两年冬季月份PM_(2.5)的污染分型并分析其天气特征,探讨PM_(2.5)质量浓度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关性,并计算得到海平面气压指数。结果表明:冬季PM_(2.5)质量浓度湖北中部高于东西部,时间序列上存在较大波动,且近两年有明显下降趋势。湖北省冬季PM_(2.5) EOF前4个特征向量时间系数的方差贡献为86. 2%,能够反映PM_(2.5)空间场的主要特征。湖北省PM_(2.5)污染的天气型特征主要有两类:传输型污染和本地累积型,前者造成的PM_(2.5)污染浓度高于后者。传输型分别表现出全区污染、西部污染和中北部污染,全区污染时段湖北近地层以偏北气流为主,有利于将北方地区PM_(2.5)输送到湖北省;西部污染在于偏东气流将东部污染物以及沿海地区水汽输送到湖北省,同时受鄂西山脉的阻挡,污染物在湖北省西部地区聚积;中北部污染表现为东北和西北气流的汇集效应。本地累积型在静稳天气条件和地形共同作用下造成湖北东部污染和中南部污染。三种传输型污染物输送通道分别为北路输送、东路输送和东北路输送。东亚冬季风系统的高层东亚大槽和低层大陆冷高压减弱时,PM_(2.5)质量浓度增加。关键区的海平面气压相关指数与湖北省PM_(2.5)质量浓度和EOF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相关性较好,对预报预测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质量浓度 EOF分型 天气型 相关指数
下载PDF
The spring Yellow Sea fog:synoptic and air–sea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airflow paths 被引量:2
19
作者 HUANG Jian WANG Bin +3 位作者 WANG Xin HUANG Fei LU Weihua Tu J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0-29,共10页
The fog occurs frequently over the Yellow Sea in spring(April–May), a climatical period of Asian monsoon transi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haracteristic weather pattern and the air-sea condition is provide... The fog occurs frequently over the Yellow Sea in spring(April–May), a climatical period of Asian monsoon transition.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characteristic weather pattern and the air-sea condition is provided associated with the fog for the period of 1960–2006. The sea fog is categorized by airflow pathways of backward trajectory cluster analysis with the surface observations derived from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set(I_COADS) I_COADS datasets and contemporaneous wind fields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AR) re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airflow paths, the large-scale low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the associated surface divergence,the distribution of a vertical humidity, the horizontal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Four primary clusters of the airflow paths that lead to spring sea fog formation are identified. They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west, east,southeast and southwest of the Yellow Sea, respectively.(2) Springtime Yellow Sea fog occurs under two typical weather patterns: the Yellow Sea high(YSH) and cyclone and anticyclone couplet(CAC). Each pattern appears by about equal chance in April but the YSH occurrence drops to around one third and the CAC rises to around two third of chance in May.(3) The common feature in the two types of synoptic conditions is that surface divergence center is located over the Yellow Sea.(4) For the YSH type of fog, water vapor comes mainly from local evaporation with a well-defined dry layer present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for the CAC type of fog, however, water vapor comes mainly from areas outside the Yellow Sea with a thick surface layer of high humidity.(5)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weather patterns and its associate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umidity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there 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ingtime sea fog Yellow Sea airflow clusters synoptic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of sea fog
下载PDF
合肥冬半年降水及所处天气型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健 石春娥 +3 位作者 邓学良 程鲒 徐倩倩 孙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5-294,共10页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冬半年环境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降水强度及不同降水天气系统对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半年降水日PM_(2.5)、PM_(10)平均浓度较无...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冬半年环境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高空、地面天气图资料,运用常规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分析了降水强度及不同降水天气系统对PM_(2.5)、PM_(10)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半年降水日PM_(2.5)、PM_(10)平均浓度较无降水日分别下降18.1μg·m^(-3)(23.9%)、38.2μg·m^(-3)(37.8%);小于5 mm的日降水量对颗粒物清除效果不明显,且有28%样本PM_(2.5)和PM_(10)浓度不降反升;当日降水量大于10 mm,位于“优”等级的PM_(2.5)和PM_(10)浓度比例分别为54%和80%,显著上升.连续降水期间PM_(2.5)、PM_(10)日均浓度中位值和均值逐日下降,降水第2日PM_(2.5)、PM_(10)日均浓度降幅最大.合肥冬半年降水天气系统可以分为切变线Ⅰ型、切变线Ⅱ型、低槽冷锋型和西风槽型,其中切变线Ⅰ型对应的地面风速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对颗粒物的清除效果最为明显,对应着最低的PM_(2.5)、PM_(10)浓度;而西风槽型和切变线Ⅱ型由于风速和日降水量均低,对颗粒物清除效果差,在4类降水型中西风槽型对应的PM_(2.5)、PM_(10)平均浓度最高;低槽冷锋型风速最大,对颗粒物的清除能力仅次于切变线Ⅰ型,但由于日降水量不大,对应的PM_(2.5)、PM_(10)平均浓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强度 天气型 PM_(2.5/10) 合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