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腓下联合分离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何勇 顾湘杰 +2 位作者 马昕 王旭 冯国璋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943-947,共5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胫腓下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探讨胫腓下联合固定的指征。方法12具新鲜膝关节以下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模拟内踝骨折和三角韧带撕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按该型骨折加重顺序依次切... 目的分析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胫腓下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探讨胫腓下联合固定的指征。方法12具新鲜膝关节以下下肢标本,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模拟内踝骨折和三角韧带撕裂的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按该型骨折加重顺序依次切断周围韧带,用压敏片和位移传感器分别测定每次处理后的关节接触面积和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分析各操作步骤对关节接触面积、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的影响。结果a组切断三角韧带、b组切断骨间韧带后,关节接触面积及胫腓下联合分离距离较基线状态均有明显改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关节接触面积和下联合分离距离呈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由踝关节内、外侧结构和中间的胫腓下联合共同维持,只有当三者中两处以上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时,踝关节的稳定性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胫腓下联合分离时,下联合固定应选择性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下联合分离 生物力学 踝关节骨折 位移传感器 压敏片
原文传递
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振宇 李成 马静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27-27,30,共2页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依后踝骨块大小决定是否进行螺钉固定。然后进行拉钩试验检测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加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术后均未发现下胫腓联合分离。后踝固定33例,未固定后踝20例。术中拉钩试验共发现14例下胫腓联合不稳,均为未固定后踝患者。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后踝固定组优良率为84.8%;未固定后踝组优良率为75.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与否是决定能否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胫腓下联合分离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俭波 谢国华 +3 位作者 侯为林 陈超 薛峰 陆根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46-947,共2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lO例,可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lO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O%。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分离
原文传递
三踝骨折中复杂型后踝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宇 秦晓东 +5 位作者 李翔 宋李军 陈群 吕天润 方加虎 胡军 《中国医药》 2018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复杂型后踝骨折的创伤解剖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复杂型后踝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CT轴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创伤解剖形态特点分为2组:A组无Di... 目的探讨复杂型后踝骨折的创伤解剖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复杂型后踝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CT轴位片上后踝骨折块的创伤解剖形态特点分为2组:A组无Die-punch骨折块(43例),B组有Die-punch骨折块(36例)。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后踝骨折面积占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百分比和骨折块移位角度,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组间骨折类型、下胫腓前韧带损伤和距骨脱位的发生率以及内固定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后踝骨折面积占关节面百分比和骨折块移位角度明显大于B组[(28±9)%比(17±8)%;(76±16)°比(41±17)°](P<0.01),但AOFAS足踝评分明显高于B组[(81±10)分比(69±11)分](P<0.05)。结论手术治疗复杂型后踝骨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合并Die-punch骨块导致后踝骨折粉碎程度加重、关节面台阶增大是降低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骨折 距骨脱位 下胫腓联合分离 Die-punch骨块
下载PDF
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51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林伟 蒲勇 +3 位作者 于江 郝云东 李维林 孙立高 《实用骨科杂志》 1997年第4期201-203,共3页
自1987年~1996年6月,分析了51例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病人的治疗,随访1~8年,平均3.7年,优良率为76.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为82.1%,58.3%,WeberB型与C型分别为86.4%,45.5%,作者认为WeberC型治疗结果取决于腓骨的解剖... 自1987年~1996年6月,分析了51例踝关节损伤并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病人的治疗,随访1~8年,平均3.7年,优良率为76.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分别为82.1%,58.3%,WeberB型与C型分别为86.4%,45.5%,作者认为WeberC型治疗结果取决于腓骨的解剖复位及螺钉固定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 胫腓韧带联合 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