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终的寂寞,梦醒的失声——论《游园惊梦》的若干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凌丽 《陇东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4-78,共5页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观点,从视角和时空等方面对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白先勇在视角运用方面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度。在叙述时空上,十分注重对叙事节奏的控...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观点,从视角和时空等方面对白先勇的《游园惊梦》进行了文本分析,指出白先勇在视角运用方面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度。在叙述时空上,十分注重对叙事节奏的控制,重复叙事的加入,使文本产生更强烈的节奏感,表现人物情感的起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游园惊梦》 叙述视角 叙述时空 重复叙事
下载PDF
再论白先勇《游园惊梦》中平行写作技巧与终极主题表达之关系
2
作者 孙登高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2-64,共3页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游园惊梦》最显著的写作特色在于平行技巧,小说的最终主题是"人生如梦"。平行写作成就了这篇小说双重线索的结构模式,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命运,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度和主题内涵的表达。
关键词 白先勇 游园惊梦 平行技巧 终极主题
下载PDF
电影化过程中昆曲表演假定性的困境——以舞台版《牡丹亭》和两版电影为例
3
作者 王乾宇 《民族艺林》 2020年第2期57-63,共7页
文章以昆曲作品《牡丹亭》及其两个版本的电影化作品为例,归纳得出舞台版《牡丹亭》中的三种假定性手段:语言约定、程式化动作、典型布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游园"和"惊梦"两折在电影化中假定性手段的变化。196... 文章以昆曲作品《牡丹亭》及其两个版本的电影化作品为例,归纳得出舞台版《牡丹亭》中的三种假定性手段:语言约定、程式化动作、典型布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游园"和"惊梦"两折在电影化中假定性手段的变化。1960年版《游园惊梦》中,引入了视点的干预,造成假定性对冲;1986年版《牡丹亭》中,则采用了较为保守的影视化方式,将镜头作为舞台表演的补充,但造成了"电影感"的缺失。对两部电影的分析,暴露了戏曲电影化过程中,在假定性层面遇到的系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戏曲电影美学理论亟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性 昆曲《牡丹亭》 电影《游园惊梦》 电影《牡丹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