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铁锰离子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0
1
作者 朱锦旗 王彩会 +1 位作者 陆徐荣 季克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33,37,共5页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中铁、锰离子含量一直较高。本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Eh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中铁、锰离子含量一直较高。本文在总结现有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现场Eh测试、矿物及土壤的化学成分等成果,对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含水介质及土壤的化学成分、地下水系统中的氧化还原环境是造成该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较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开采力度,改善浅层地下水的循环交替速度有利于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铁、锰离子 分布规律 成因分析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分析 被引量:35
2
作者 周峰 濮励杰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2-400,T0001,共10页
利用1980、1995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研究区198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迅速扩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城镇用... 利用1980、1995和2000年的Landsat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研究区198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总量迅速扩展,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城镇用地同速增长;耕地大量流失,呈现破碎化和分散化的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核心向外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绩效较优,环境绩效较差;城镇用地变化的绩效较农村用地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绩效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多中心城市区域城市蔓延冷热点格局及演化——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钊 杨山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65,共7页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蔓延严重。多中心城市区域(PUR,Polycentric Urban Region)由于城市间相互影响、资源共享、共同竞争,城市蔓延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时空变化。文章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利用1991—2013年间5个时相...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蔓延严重。多中心城市区域(PUR,Polycentric Urban Region)由于城市间相互影响、资源共享、共同竞争,城市蔓延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时空变化。文章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利用1991—2013年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蔓延特征指标、空间关联模型,对苏锡常地区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蔓延热点分析,揭示PUR城市蔓延的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PUR城市蔓延空间自相关性较强,次热区与热点区同步演化;冷热点切换频繁,热点区空间结构复杂,蔓延方式多样。具体表现为"圈层扩展"—"分散蔓延"—"多点连片"的格局转变过程,从1995年以前的向城市四周均衡扩展,转向1995—2008年期间蛙跃区与轴状扩展区双重作用下的分散—碎化蔓延,再到2008年以后蔓延热点向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之间填充连片。PUR城市冷热点格局变化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城市扩展的过程,可为控制城市蔓延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城市区域(PUR) 城市蔓延 冷热点格局 苏锡常地区
原文传递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27
4
作者 于军 王晓梅 +13 位作者 苏小四 余勤 于军 王晓梅 苏小四 余勤 于军 王晓梅 苏小四 余勤 于军 王晓梅 苏小四 余勤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6-241,共6页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地裂缝灾害分区评价、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导性意见和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质灾害 地下水 地质环境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冷热点格局分析--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钊 杨山 +1 位作者 王玉娟 Runlin Yang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64,共8页
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引入体现区域多中心性的最小阻力模型对区域城市扩展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关联分析指数(Getis-Ord Gi*)定量揭示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展模拟反映出区域环境约束下... 以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引入体现区域多中心性的最小阻力模型对区域城市扩展进行模拟,并结合空间关联分析指数(Getis-Ord Gi*)定量揭示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城市扩展模拟反映出区域环境约束下区域城市扩展的空间态势,为区域城市发展政策调控提供了方向;未来城市扩展"热点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跃迁特征,在内生推力与空间阻力相互角力下,"热点区"聚簇形态由圈层式结构向组团、散布式结构转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最小阻力情景下沪宁线、长江沿岸、沿沪地区、太湖沿岸轴线城市扩展具有完全不同的时空分异机理,未来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展,应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隔离带建设、构筑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空间组织的有序安排和纵向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模拟 最小阻力模型 冷热点格局 苏锡常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6
作者 刘颂 何蓓 《风景园林》 2017年第8期98-104,共7页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整合遥感、GIS技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取、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路径分析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并以长三角苏锡常地区为例,验证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得到苏锡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结构,并对网络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 构建方法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其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25
7
作者 姜洪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地面沉降是苏锡常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问题。本区的地面沉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时空上与 地下水开采密切相关;二是其形成主要为含水砂层的压密和顶、底板粘性土层的固结。针对地面沉降的研究多从 其宏观力学特性、水土耦合... 地面沉降是苏锡常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问题。本区的地面沉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时空上与 地下水开采密切相关;二是其形成主要为含水砂层的压密和顶、底板粘性土层的固结。针对地面沉降的研究多从 其宏观力学特性、水土耦合和建模等方面着手,而对土体在沉降变形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研究不多,因而对土体在沉 降变形过程中的可逆和不可逆、非线性变形、弱透水层变形等的机理,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关 建议,主要包括:1)应系统地研究苏锡常地区第四纪土体各土层的细观和微观结构,弄清地面沉降区土体结构的演 化规律及其与抽、灌地下水、土体物性指标等之间的关系,建立土体沉降类型与土体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2)应对 第四纪土体中的弱透水层开展系统研究;3)应从土体结构的角度,深入研究土体在排水和回灌过程中的可逆和不 可逆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地面沉降 土体结构 弱透水层 变形机理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被引量:23
8
作者 于军 王晓梅 +1 位作者 武健强 谢建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4,共6页
以多年苏锡常地区开展的地面沉降调查、监测等数据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以及地下水禁采后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特点,提出了该地区今后地面沉降的防治工作建议。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形成机理 防治建议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9
9
作者 赵文涛 李亮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1期88-93,共6页
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地质灾害与地质模式的内在联系,把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地面沉降的发生不仅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密切相关,而且还... 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地质灾害与地质模式的内在联系,把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地面沉降的发生不仅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型、厚度、压缩性的大小、固结历史等因素有关。本文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超采 有效应力 地质模式 超固结比 苏(州)锡常(州)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防控最新进展评述 被引量:17
10
作者 武健强 吴曙亮 +1 位作者 闵望 李伟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319-323,共5页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通过监测、勘查研究结合地下水限采禁采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进一步蔓延。以多年的监测研究工作(水准测量、GPS测量、D-InSAR测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平原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通过监测、勘查研究结合地下水限采禁采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灾害的进一步蔓延。以多年的监测研究工作(水准测量、GPS测量、D-InSAR测量)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这一过程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规律,所有证据都表明了地面沉降的减弱或停止。同时指出浅部沉降、局部区块地下水位漏斗与地面沉降依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地裂缝 GPS测量 地质灾害 苏锡常地区 江苏
下载PDF
基于ANN的苏锡常地裂缝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兴贤 于军 武健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28-32,共5页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 伴随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地裂缝作为一种新的地质灾害出现在苏锡常平原上,已有十多年历史,给地区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作者在较详细地阐述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在地裂缝形成中的作用。确定了“起伏的基底外加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作用”这一地裂缝成灾模式。研究认为地裂缝的发生与地下水及地面沉降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需要有量的配合。初步确定了水位埋深50m,地面沉降量达500mm这样一个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易发环境。通过文章的研究,使得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的产生机制更加清晰。文中一些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结论将对该地区地裂缝防治区划产生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下水 地面沉降 人工神经网络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顾阿明 王彩会 朱锦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0-92,共3页
针对以往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所采取的开采工艺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可行性,分析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 针对以往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选择典型地段进行浅层地下水开采试验工作,从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所采取的开采工艺等几个方面论证了浅层地下水开采的可行性,分析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开发利用 开采试验井 水质 水量 开采工艺
下载PDF
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分区 被引量:12
13
作者 焦珣 苏小四 于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2-146,162,共6页
地裂缝作为苏锡常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对该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地裂缝孕育过程的非线性以及各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难以用线性方法进行地裂缝危险性分区。在分析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古基岩面的起伏差异、第... 地裂缝作为苏锡常地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对该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地裂缝孕育过程的非线性以及各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难以用线性方法进行地裂缝危险性分区。在分析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古基岩面的起伏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地面沉降的不均一性和地下水的超采的基础上,将该4个因素的6项量化指标——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以及粘性土层厚度作为输入量,采用遗传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分区模型。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常州东部、无锡中部和江阴南部地段,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张家港的东北部、常熟市的东部、常州市的北部和西南部,较危险区和次安全区为危险区和安全区的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分区 GA—ANN 地裂缝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开采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彩会 陈杰 朱锦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79-81,共3页
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为此,江苏省政府下达了在2005年全面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文件。为解决用水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在苏锡常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同样诱发严... 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为此,江苏省政府下达了在2005年全面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文件。为解决用水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在苏锡常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同样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文章详述了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现状,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所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说明采用合理的开采工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不会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开发利用 地面沉降 苏锡常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魏宗财 甄峰 +1 位作者 张年国 席广亮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8,共7页
人是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个人联系网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苏锡常地区12城镇2100余份调查问卷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建模的方法从个人的信息来源、联系方式、联系频率等三个方面对信息化影响下苏锡常地区个人联... 人是信息化的主体,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个人联系网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苏锡常地区12城镇2100余份调查问卷结果整理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和建模的方法从个人的信息来源、联系方式、联系频率等三个方面对信息化影响下苏锡常地区个人联系网络的演变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电视、报纸等传统信息来源比重降低,而因特网、手机等新型信息来源的比重上升;地理实空间的传统联系方式比重逐渐下降,而网络虚空间的远程通讯方式蓬勃发展,且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等,地理实空间和网络虚空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等。地区城市间个人联系和交流变得频繁,且个体联系频率指数的增幅与城镇等级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个人联系网络 演变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GA-ANN的苏锡常地裂缝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朱锦旗 焦珣 +2 位作者 于军 武健强 苏小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110,共5页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 文章以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危险性评价为例,利用遗传算法(GA)对人工神经网络(ANN)进行改进,先用GA优化BP网络初始权重,再用BP算法修改网络权重,实现不同尺度的同步调整。选择30点的不同地质条件组成样本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评价指标包括:基岩埋深、基岩起伏度、地下水位、地面沉降梯度、含水层导水系数和粘性土层厚度。经过500次GA迭代,得到苏锡常地区地裂缝ANN模型的最佳权重组合,该耦合模型能对全区地裂缝地质条件进行正确分类,精度接近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面沉降 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 被引量:9
17
作者 武健强 于军 余勤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6-69,共4页
在地质行业GIS的应用正从过去的制图与辅助分析决策走向信息化管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在对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原则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对其功能模块... 在地质行业GIS的应用正从过去的制图与辅助分析决策走向信息化管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在对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现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原则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对其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的组织建设进行了分析与实践,并依照这一方案实现了一个地质环境原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环境 数据库 无锡市 苏州市 常州市 GIS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城市洪涝弹性评估——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钢 袁晓梅 +1 位作者 黄晶 王慧敏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5期593-598,共6页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状态—响应 PSR 弹性评估 城市洪涝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初探 被引量:10
19
作者 于军 武健强 +1 位作者 王晓梅 苏小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0-454,共5页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自身特点,从其易发性、易损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初...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自身特点,从其易发性、易损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初步构建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常用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最后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当前地面沉降区风险分布的首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同级别的地面沉降而言,其对经济发达地区所造成的侵害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才是地面沉降灾害发生程度。由此建议加大抗灾投入,增强区域风险抵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风险评价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分析法的地下水补径排研究——以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为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陶芸 陈锁忠 都娥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6-81,共6页
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苏锡常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利用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建立潜水与微承压水的δD-δ18O关系曲线,分析潜水含水层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关系以及... 在分析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同位素与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苏锡常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利用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建立潜水与微承压水的δD-δ18O关系曲线,分析潜水含水层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关系以及微承水的蒸发程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氚与14C研究微承水与现代水的补给关系;利用常规的水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浅层地下水补给源的变化问题。结合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浅层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从而指导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水化学 补径排条件 浅层地下水 苏锡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