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道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被引量:43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赵玉沛 +17 位作者 陈亚进 张永杰 王坚 汤朝晖 窦科峰 蔡秀军 全志伟 姜洪池 梁力建 别平 李强 梁廷波 刘金钢 刘颖斌 彭承宏 钦伦秀 孙诚谊 张学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0,共6页
胆道缝合重建是肝胆胰外科手术的最基本操作之一,建立胆汁引流通畅、无张力、血供充足的黏膜对黏膜吻合是胆道重建的基本要求。目前,胆道重建方式繁多,但根据所须重建胆道的病理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胆道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是保障胆道重... 胆道缝合重建是肝胆胰外科手术的最基本操作之一,建立胆汁引流通畅、无张力、血供充足的黏膜对黏膜吻合是胆道重建的基本要求。目前,胆道重建方式繁多,但根据所须重建胆道的病理生理状况选择合适的胆道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是保障胆道重建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各种缝合材料的发展,胆道缝合技术越来越精细,高质量的胆道缝合重建是病人顺利康复及减少多次手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重建 胆管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原文传递
腹腔镜疝与腹壁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40
2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赵玉沛 +1 位作者 唐健雄 李健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前,腹腔镜疝与腹壁外科手术已经成为一类独立的外科技术。腹腔镜下组织的缝合、补片的固定,以及缝线、疝钉等材料的选择,虽与开放手术在原则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操作器械及解剖层面等原因,其具体操作技术的要点、缝线的选择等有其特殊... 目前,腹腔镜疝与腹壁外科手术已经成为一类独立的外科技术。腹腔镜下组织的缝合、补片的固定,以及缝线、疝钉等材料的选择,虽与开放手术在原则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操作器械及解剖层面等原因,其具体操作技术的要点、缝线的选择等有其特殊性,也构成了腹腔镜疝修补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共识按照疾病种类对腹腔镜疝与腹壁外科的缝合固定技术,以及相关的材料选择提出意见和建议,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疝与腹壁外科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无需打结的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介绍一种快速简单的腹腔镜缝合术 被引量:40
3
作者 朱捷 高江平 +6 位作者 徐阿祥 王威 卢锦山 董隽 徐泽全 马睿 张旭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介绍近年来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中应用的一种无需打结的缝合技术和经验。方法:术中应用"哈巴狗"动脉夹控制肾动脉后切除肿瘤,用4-0可吸收缝线"8"字形缝合肿瘤基底部明显的动脉出血部和集合系统,用1-0... 目的:介绍近年来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中应用的一种无需打结的缝合技术和经验。方法:术中应用"哈巴狗"动脉夹控制肾动脉后切除肿瘤,用4-0可吸收缝线"8"字形缝合肿瘤基底部明显的动脉出血部和集合系统,用1-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肾创面的缺损部,用Hem o-lok夹夹持缝线以保持缝线的张力,因省去腔镜下打结操作,有效地缩短了热缺血时间。应用此项技术为30例肾肿瘤患者实施了LPN。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者。平均肿瘤最大径(3.2±1.1)(0.8~7.5)cm,平均手术时间(134.3±26.4)(90~230)min,术中平均出血(97.3±67.4)(50~600)min,平均热缺血时间(24.8±6.2)(10~40)min。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切缘阴性。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为尿漏2例(6.67%),术后肾周出血1例(3.33%),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改进的无需打结的LPN缝合技术安全可靠,简便快速,能有效地减少热缺血时间,具有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术 肾肿瘤 肾部分切除术 缝合技术
原文传递
两种缝合技术对形成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憩室的比较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燕燕 陈俊虎 +1 位作者 张秀果 陈晓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62-65,共4页
目的比较全层缝合法(包括子宫内膜)与分层缝合法(不包括子宫内膜)对形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憩室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太平医院及东莞市厚街医院进行产前检查、需要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 目的比较全层缝合法(包括子宫内膜)与分层缝合法(不包括子宫内膜)对形成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憩室的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东莞市太平医院及东莞市厚街医院进行产前检查、需要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采用全层缝合法(包括子宫内膜),对照组100例,采用分层缝合法(不包括子宫内膜),比较2组手术后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完成手术10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25.5±3.2)岁、(26.2±4.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总手术时间、术后吸收热、恶露天数、24 h出血量、产后血色素在2组中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进行阴道彩超检查,观察组有94例进行检查,对照组有92例进行检查,2组形成子宫切口憩室分别占25.5%、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控制子宫切口憩室方面,全层缝合法(包括子宫内膜)优于分层缝合法(不包括子宫内膜),今后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一步探讨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技术 子宫切口疤痕憩室 剖宫产 随访
下载PDF
整形外科皮肤缝合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宗辉 舒茂国 刘翔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7期136-139,共4页
在整形外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种皮肤缝合技术,为促进伤口的愈合奠定了基础。对缝合技术的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是外科医生必备的技能,选择理想的皮肤缝合技术可以实现良好止血、皮缘减张、精确对合、快捷操作、方便护理且不留线痕。... 在整形外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种皮肤缝合技术,为促进伤口的愈合奠定了基础。对缝合技术的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是外科医生必备的技能,选择理想的皮肤缝合技术可以实现良好止血、皮缘减张、精确对合、快捷操作、方便护理且不留线痕。在临床工作中,并没有绝对唯一的缝合方法,因此进行实际操作时,需要结合伤口的具体深度和部位,周密思虑,综合应用,制定最为合适的缝合方案,以实现伤口最佳的愈合效果。本文就不同缝合技术的特点及其具体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技术 皮肤 整形外科 身体部位
下载PDF
普通外科缝合技术的基本原则与缝合材料规范化使用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玉沛 张太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共3页
缝合技术及缝合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普通外科面临的常见问题。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的专家共识,对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化操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10年,普通外... 缝合技术及缝合材料的正确选择是普通外科面临的常见问题。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牵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的专家共识,对提高临床医师规范化操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10年,普通外科在缝合材料方面出现了抗菌缝线、药物洗脱线、倒刺线、防渗漏缝针、防刺伤针、新型直线切割闭合器、生物3D吻合器等,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同时,伴随手术技巧的进步及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应用出现了三角吻合、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等缝合技术。本文综述了新型缝合材料的进展,介绍了普通外科缝合技术的研究成果,并对制定2018年版普通外科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相关专家共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外科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柴明祥 何泽阳 吴希瑞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1-71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经皮组及开放组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经皮组及开放组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3、6个月时单足提踵结果;6个月时测量小腿最大周径与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并计算与健侧的差值,有无跟腱黏连及再断裂,应用ATR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且开放组(平均16个月)与经皮组(平均15个月)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住院时间(中位数7 d)、手术时间(中位数30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5%)均低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12 d、60 min和40%,经皮组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9.0±2.0)mm,大于开放组(7.1±1.7)mm,且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0%)、再断裂率(10%)、跟腱黏连发生率(10%)、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40%)均高于经皮组,经皮组分别为0、0、0和35%,经皮组腓肠神经损伤率(5%)、ATRS评分(88.6±4.8)分、小腿最大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8.1±2.3)mm,均大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0、(86.0±7.0)分、(7.5±2.2)mm,但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结果分组,阳性15例,ATRS评分为(86±7)分;阴性25例,ATRS评分为(90.9±3.2)分,阴性组ATRS评分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闭合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可以获得同样的功能结果,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跟腱修复术后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阴性比阳性者功能结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闭合性 缝合技术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25
8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赵玉沛 +2 位作者 蔡秀军 陈亚进 刘连新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1-488,共8页
随着设备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在复杂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腹腔镜手术在质量与安全方面必须遵循与开放手术同样的规范和标准。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的缝合有其特殊性,虽然具备视野高清放大、缝合精准性高、利于在狭窄空间内... 随着设备与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在复杂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腹腔镜手术在质量与安全方面必须遵循与开放手术同样的规范和标准。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的缝合有其特殊性,虽然具备视野高清放大、缝合精准性高、利于在狭窄空间内操作的优势,但是在操作的便利性、缝合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腹腔镜 肝切除 胆管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腹腔镜胰腺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23
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赵玉沛 +1 位作者 杨尹默 张太平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9-494,共6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作为治疗壶腹周围及胰体尾肿瘤的经典术式,具有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是腹部外科极具代表性及挑战性的术式之一。随着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及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作为治疗壶腹周围及胰体尾肿瘤的经典术式,具有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是腹部外科极具代表性及挑战性的术式之一。随着手术理念、技术及缝合材料的更新、进步与优化,PD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已降至3%以下,但术后并发症特别是胰瘘的发生率仍高达1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胰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胃吻合 胰瘘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22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赵玉沛 +1 位作者 张忠涛 郑民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4-511,共8页
结直肠癌的诊疗仍强调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报道腹腔镜结肠切除术距今已有30余年,随着多项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公布,结直肠癌手术也进入了微创时代,腹腔镜手术已成为结直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近年... 结直肠癌的诊疗仍强调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报道腹腔镜结肠切除术距今已有30余年,随着多项高级别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公布,结直肠癌手术也进入了微创时代,腹腔镜手术已成为结直肠癌手术的标准术式。近年来,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理念更新较大,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和经肛术式等技术发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外科 吻合 腹腔镜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后鼻中隔缝合和鼻腔填塞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大伟 王玮 林燕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1-382,共2页
目的:分析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值,并比较术后鼻中隔血肿和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目的:分析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缝合组和填塞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主观不适感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值,并比较术后鼻中隔血肿和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填塞组鼻塞、鼻部疼痛、头痛、流泪、耳鸣(耳闷)、吞咽困难和睡眠困难等指标的VAS评分明显大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缝合相对鼻腔填塞优势较为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 鼻腔填塞 缝合技术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肌腱结合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叶晖 林其仁 +2 位作者 王文怀 郑煜晖 姚学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5例.术后根据Cons...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Rockwood分型:Ⅲ型10例,Ⅳ型2例,Ⅴ型5例.术后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及影像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的随访,平均16.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正常工作生活.末次随访时患侧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93.70±1.85)分,健侧平均为(95.80±1.18)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0,P=0.43).术前测量肩关节正位片喙锁间隙距离平均为(14.02±1.98)mm,术后即刻为(8.32±0.46)mm,末次随访时为(8.49±0.48)mm.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喙锁间隙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4,P=0.000),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喙锁间隙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821,P=0.24).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结合带线锚钉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位 缝合技术 肩锁关节 喙锁韧带 重建
原文传递
闭合性跟腱断裂微创腱皮缝合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3
作者 商晓军 朱亚平 韦兆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371-1373,共3页
[目的]通过对长期疗效和可能并发症的观察,介绍并评价微创腱皮缝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1月~2005年4月间,随机选取跟腱断裂的患者28名,经术前查体和MRI证实,均为新鲜完全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首先微创暴... [目的]通过对长期疗效和可能并发症的观察,介绍并评价微创腱皮缝合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6年1月~2005年4月间,随机选取跟腱断裂的患者28名,经术前查体和MRI证实,均为新鲜完全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首先微创暴露跟腱断端,清除断端的瘢痕和血凝块,梳理对合两断端,在皮外经跟腱断端以远健康部位做减张缝合。患者常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4年(1~7年)。随访包括常规的临床评价和术后MRI检查,并应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定。其中2例未能按时随访。[结果]对所有26例患者,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其中优19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为97%,无感染发生,再断裂1例,为长期局部类固醇封闭患者。术后MRI显示,全部患者的跟腱得到了良好的修复,跟腱断端连续性好,疤痕小。[结论]通过长期随访,微创腱皮缝合是一种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较好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有效保护跟腱血运,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 腱损伤 缝合技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合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广瑞 刘嘉鑫 +4 位作者 周建平 吴定 张明涛 安丽萍 韵向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非常普遍。许多单排锚钉、双排锚钉和经骨隧道修复技术应用于临床,但肩袖修复的最佳方法仍不清楚。生物力学研究证明相比于单排,双排锚钉修复的力度更强,而单排锚钉中的巨大肩袖缝合技术和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非常普遍。许多单排锚钉、双排锚钉和经骨隧道修复技术应用于临床,但肩袖修复的最佳方法仍不清楚。生物力学研究证明相比于单排,双排锚钉修复的力度更强,而单排锚钉中的巨大肩袖缝合技术和改良Mason-Allen缝合技术力学性能最佳。临床研究显示双排锚钉修复能改善肩袖愈合率,但各种缝合技术的预后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经骨隧道技术力学性能优异,能改善局部微环境,诱导腱骨愈合,适用于中小型的撕裂及骨质疏松患者。对各种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疗效、操作难度和患者情况等因素的探讨,笔者认为肩袖缝合技术,应依据术者的技术和患者的条件,遵循操作简便、快速、创伤小、固定牢靠、实用的原则,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回旋套损伤 缝合技术 综述
下载PDF
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吕宏升 林洪光 +4 位作者 郑佳鹏 尤瑞金 郑文忠 陈昆 刘爱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有明显移位的ACL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使用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Ethieon缝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积极康复训练。结...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有明显移位的ACL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使用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Ethieon缝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积极康复训练。结果16例获随访0.5~2.5年,术后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无骨折移位出现。术后3个月,无膝关节松弛或者不稳定发生,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至伤前水平。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1±2.8)分。结论关节镜下利用掌骨钢板和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好、创伤小,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能够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掌骨钢板 不可吸收缝线 关节镜技术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常规双隧道缝线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市春 徐伟华 +1 位作者 林文祥 李洪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9-835,共7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常规双隧道缝线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标准的62例PCL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常规双隧道缝线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8年12月选择符合标准的62例PCL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应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和对照组(应用关节镜下常规双隧道缝线技术),每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Meyers&McKeever分型、Kellgren-Lawrence分级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膝关节后向松弛度差异、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3、12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KT-2000测量(屈膝90°,30磅)双侧膝关节后向松弛度差异。结果两组手术过程均顺利,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1.81±6.83)min和(80.42±4.2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11,P=0.000)。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等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3个月两组骨折均临床愈合。无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12个月,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双侧膝关节后向松弛度差异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上述指标以及双侧膝关节后向松弛度差异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PCL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缝线桥技术 缝线技术
原文传递
小切口微创治疗新鲜跟腱断裂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丙磊 余枫 +4 位作者 赵东升 李爱民 殷军 赵玉麟 张路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527-1529,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连续的26例新鲜跟腱断裂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男24例,女2例。年龄22—58岁,平均37.... [目的]探讨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新鲜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通过小切口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治疗连续的26例新鲜跟腱断裂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男24例,女2例。年龄22—58岁,平均37.6岁。24例获得12~36个月(平均21个月)的随访。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测量双侧小腿最大周径及跟腱断裂平面的周径,询问恢复工作及伤前体育活动的时间。[结果]无跟腱再断裂、切口表浅或深部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AOFAS平均得分为97分(86~100分)。23例恢复伤前工作与学习,恢复工作时间平均为10周(4~20周)。24例均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恢复伤前体育活动时间平均为20周(18~24周)。小腿最大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减少0.4cm(0.2~0.8cm),跟腱断裂平面周径伤侧较对侧平均增粗0.5cm(0.3~0.7cm)。[结论]应用跟腱缝合引导器微创修复新鲜跟腱断裂结合早期功能锻练可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可较早恢复伤前状态,有较少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缝合技术 微创外科
下载PDF
应用Fast-fix 360全内缝合技术修复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汤明 王寒琪 +4 位作者 李谓林 孔长旺 徐峰 蔡贤华 魏世隽 《骨科》 CAS 2020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Fast-fix 360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使用Fast-fix 360缝合技术修补经镜下确诊为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病人15例,其中男14例,... 目的探讨应用Fast-fix 360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使用Fast-fix 360缝合技术修补经镜下确诊为内侧半月板Ramp区损伤病人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23.6岁,病人均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均予以一期行ACL自体腘绳肌单束重建,6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亦同期处理。术后行膝关节标准化功能康复。收集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术后半年、1年分别复查患膝关节MRI,评估Ramp区损伤修复情况。结果病人随访13~26个月(平均17.8个月)。手术时间为(90.8±21.4)min,术中出血量为(50.5±10.6)ml。术后2例病人移植肌腱供区伤口浅表感染,经延长换药后均愈合;无伤口深部感染及膝关节感染;未出现腘窝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术后半年及1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半年MRI评估Ramp区的愈合率为73.3%,术后1年其愈合率提高至86.7%。结论使用Fast-fix 360全关节内缝合技术修补半月板Ramp区损伤,同时一期重建ACL,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可作为半月板Ramp区损伤的一种常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p区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 缝合术
下载PDF
胃肠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忠涛 陈凛 +9 位作者 李乐平 董明 朱维铭 李国立 陶凯雄 姚宏伟 刘凤林 臧潞 李子禹 张珂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3,共7页
胃肠外科手术中规范应用各种缝合、吻合技术和选择合适材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年《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对已有专家共识予以更新和补充,... 胃肠外科手术中规范应用各种缝合、吻合技术和选择合适材料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年《胃肠吻合专家共识(2008)》[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以循证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对已有专家共识予以更新和补充,制定《胃肠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以体现学科进展、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科 缝合技术 缝合材料 吻合
原文传递
改良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川 张庆翔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矫正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腔填塞通气管和不填塞而行改良鼻中隔贯穿缝合2种方法的效果。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患者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 目的探讨改良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矫正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鼻腔填塞通气管和不填塞而行改良鼻中隔贯穿缝合2种方法的效果。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的患者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填塞组30例常规行鼻中隔矫正术和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术后行鼻腔通气管填塞支撑;缝合组30例在鼻中隔矫正术后行鼻中隔不间断回路式缝合,术后双侧鼻腔不填塞。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鼻部疼痛、鼻塞、睡眠困难、溢泪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出血量;术后门诊随访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血、鼻中隔穿孔、血肿、粘连、感染等情况。结果术后鼻部疼痛、溢泪、睡眠困难的VAS,填塞组均大于缝合组(P<0.05),鼻塞及出血量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过程中的鼻中隔血肿及鼻腔粘连等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后运用改良缝合技术不填塞使得患者术后的鼻、眼部症状及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而且术后相关并发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矫正术 鼻腔填塞 缝合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