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21例肩袖部分损伤患者(滑囊侧损伤11例,腱内损伤10例)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然后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10例应用缝合桥技...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21例肩袖部分损伤患者(滑囊侧损伤11例,腱内损伤10例)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然后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10例应用缝合桥技术,11例应用双排缝合技术。术前均行肩关节X线片与MRI检查,术前与术后均行疼痛目测评分(pain visual analog scale,PVAS)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标准评分与Constant评分。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25个月)。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缝合桥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5.3±1.3降低到术后的0.7±0.8(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6.3±2.9、64.8±7.5提高到术后的32.9±2.5、93.7±6.1(P〈0.01);双排缝合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4.7±1.7降低到术后的0.6±0.7(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7.7±2.1、62.7±5.7提高到术后的34.1±1.0、93.8±2.4(P〈0.01)。缝合桥组与双排缝合组术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滑囊侧损伤与腱内型损伤是两种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肩袖损伤,将二者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后行关节镜下缝合治疗效果良好,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双排缝合技术操作更便捷。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应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的45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应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的45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ASES),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1.5个月(56~67个月),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1.1%。与术前相比:休息时(Z=5.182,P<0.01)和活动时(Z=5.544,P<0.01)的VAS评分明显改善;前屈角度(Z=5.042,P<0.01)、外展角度(Z=5.060,P<0.01)和体侧外旋角度(Z=4.636,P<0.0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LA评分(Z=5.584,P<0.01)和ASES评分(Z=5.580,P<0.0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100%,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MRI检查有6例(19.4%)表现为再撕裂,其中1例(16.7%)位于腱骨交界处,5例(83.3%)位于腱腹交界处。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撕裂的中期疗效满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并分析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同期修复肩袖全层损伤合并肩关节黏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的肩袖全层损伤患者70例,根据患者术前肩关...目的:探讨并分析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同期修复肩袖全层损伤合并肩关节黏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的肩袖全层损伤患者70例,根据患者术前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分为黏连组和非黏连组,其中黏连组23例,非黏连组47例。黏连组患者先在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然后在关节镜下同期行肩关节黏连松解和肩袖修补;非黏连组患者直接于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ASES)、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core,UCLA)及肩关节简明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定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6个月,平均24.6个月。末次随访时,黏连组和非黏连组患者 VAS 评分由术前的(7.26±1.48)分和(6.15±2.14)分改善至(0.70±0.97)分和(0.81±0.82)分,ASES 评分由术前的(27.70±10.04)分和(47.98±17.58)分增加至(92.65±7.54)分和(91.92±5.67)分,CMS 评分由术前的(36.83±6.42)分和(61.62±12.08)分增加至(91.30±10.82)分和(92.28±7.61)分,UCLA 评分由术前的(10.78±2.92)分和(16.87±3.90)分增加至(33.09±3.00)分和(33.32±1.91)分,SST 评分由术前的(3.61±1.08)分和(5.89±1.46)分增加至(9.35±1.19)分和(9.53±1.06)分。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患者满意度,按 UCLA 评分评定疗效:黏连组,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对巨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100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单缝组和双缝组各50例,单缝组予肩...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对巨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100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单缝组和双缝组各50例,单缝组予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双缝组予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ASE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并于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肩袖再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ASES、UCL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双缝组术后ASES、UCLA评分明显高于单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且双缝组降低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前屈、外旋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且双缝组术后前屈、外旋活动度明显高于单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双缝组肩袖再损伤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单缝组的20.00%(x^(2)=4.332,P=0.037)。结论与单排缝合技术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可有效改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并减少了术后肩袖再损伤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21例肩袖部分损伤患者(滑囊侧损伤11例,腱内损伤10例)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然后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10例应用缝合桥技术,11例应用双排缝合技术。术前均行肩关节X线片与MRI检查,术前与术后均行疼痛目测评分(pain visual analog scale,PVAS)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标准评分与Constant评分。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25个月)。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缝合桥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5.3±1.3降低到术后的0.7±0.8(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6.3±2.9、64.8±7.5提高到术后的32.9±2.5、93.7±6.1(P〈0.01);双排缝合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4.7±1.7降低到术后的0.6±0.7(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7.7±2.1、62.7±5.7提高到术后的34.1±1.0、93.8±2.4(P〈0.01)。缝合桥组与双排缝合组术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滑囊侧损伤与腱内型损伤是两种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肩袖损伤,将二者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后行关节镜下缝合治疗效果良好,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双排缝合技术操作更便捷。
文摘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应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的45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ASES),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1.5个月(56~67个月),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1.1%。与术前相比:休息时(Z=5.182,P<0.01)和活动时(Z=5.544,P<0.01)的VAS评分明显改善;前屈角度(Z=5.042,P<0.01)、外展角度(Z=5.060,P<0.01)和体侧外旋角度(Z=4.636,P<0.0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LA评分(Z=5.584,P<0.01)和ASES评分(Z=5.580,P<0.01)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100%,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MRI检查有6例(19.4%)表现为再撕裂,其中1例(16.7%)位于腱骨交界处,5例(83.3%)位于腱腹交界处。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撕裂的中期疗效满意。
文摘目的:探讨并分析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同期修复肩袖全层损伤合并肩关节黏连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的肩袖全层损伤患者70例,根据患者术前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分为黏连组和非黏连组,其中黏连组23例,非黏连组47例。黏连组患者先在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然后在关节镜下同期行肩关节黏连松解和肩袖修补;非黏连组患者直接于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ASES)、Constant-Murley 肩关节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core,UCLA)及肩关节简明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定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6个月,平均24.6个月。末次随访时,黏连组和非黏连组患者 VAS 评分由术前的(7.26±1.48)分和(6.15±2.14)分改善至(0.70±0.97)分和(0.81±0.82)分,ASES 评分由术前的(27.70±10.04)分和(47.98±17.58)分增加至(92.65±7.54)分和(91.92±5.67)分,CMS 评分由术前的(36.83±6.42)分和(61.62±12.08)分增加至(91.30±10.82)分和(92.28±7.61)分,UCLA 评分由术前的(10.78±2.92)分和(16.87±3.90)分增加至(33.09±3.00)分和(33.32±1.91)分,SST 评分由术前的(3.61±1.08)分和(5.89±1.46)分增加至(9.35±1.19)分和(9.53±1.06)分。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患者满意度,按 UCLA 评分评定疗效:黏连组,
文摘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对巨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100例,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单缝组和双缝组各50例,单缝组予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双缝组予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form,ASE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患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并于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肩袖再损伤发生情况。结果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ASES、UCL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双缝组术后ASES、UCLA评分明显高于单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且双缝组降低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缝组和双缝组术后前屈、外旋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且双缝组术后前屈、外旋活动度明显高于单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双缝组肩袖再损伤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单缝组的20.00%(x^(2)=4.332,P=0.037)。结论与单排缝合技术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技术可有效改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症状,并减少了术后肩袖再损伤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