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切口大小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 被引量:27
1
作者 边建军 郭陈煜 周超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切口大小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就诊的60例(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每组30例(30只... 目的对比不同切口大小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0月就诊的60例(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每组30例(30只眼)。微小切口组接受1.8 mm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切口组接受2.8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术后1、6个月眼内压(IOP)、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源性散光值(SIA)、干眼症状问卷(Sx)、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Ⅱ。结果两组术中操作情况相似,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个月和6个月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IOP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微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微小切口组SIA低于常规切口组(0.4 ± 0.2比0.6 ± 0.3,t = 3.038,P = 0.004),Sx低于常规切口组[(1.2 ± 0.8)分比(1.8 ± 1.1)分,t = 2.416,P = 0.019],tBUT高于常规切口组[(5.2 ± 1.6)s比(3.8 ± 1.3)s,t = 3.454,P = 0.001),ST-Ⅱ高于常规切口组[(4.7 ± 2.1)mm比(3.5 ± 1.8)mm,t = 2.376,P = 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SIA、Sx、tBUT、ST-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切口大小的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同样安全、有效。尽管术后远期效果相当,但是微小切口术后恢复更快,有助于早期改善术源性散光和干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玻璃体切割术 术源性散光 干眼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琦 盛耀华 李增琦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度的变化。方法 对 38例 (38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上方巩膜倒眉状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别于术前 ,术后 1d、... 目的 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度的变化。方法 对 38例 (38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上方巩膜倒眉状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别于术前 ,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进行角膜散光情况检测。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10± 0 71)、(1 0 8± 0 6 6 )及 (0 87± 0 5 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平均手术性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37± 1 0 3)、(1 2 4± 0 93)及 (1 0 4± 0 7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上方巩膜倒眉状无缝线小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 ;将手术性散光的度数及轴位变化进行矢量分析 ,可综合评价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 ;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 ,对评价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手术性散光 白内障
原文传递
三种巩膜隧道外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手术源性散光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静 陈薇 +3 位作者 李建平 张德荣 孙加秀 董秀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 比较 3种不同长度巩膜隧道外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产生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 ,SIA)度数及方向的变化规律 ,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将 10 4例 ( 10 4只眼 )白内障患者分为A、B、C 3组 ,分别以 3 2、5 ... 目的 比较 3种不同长度巩膜隧道外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产生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inducedastigmatism ,SIA)度数及方向的变化规律 ,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将 10 4例 ( 10 4只眼 )白内障患者分为A、B、C 3组 ,分别以 3 2、5 5及 7 0mm巩膜隧道外切口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测量术前、术后 1周、1、3和 6个月的角膜曲率 ,运用Cravy向量分析法计算SIA度数及方向 ,比较 3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SIA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 平均SIA度数和裸眼视力 ,术后 1周A组明显优于B、C组 (P <0 0 5 ) ;术后 1、3和 6个月 3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各随访时间B、C两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以 3 2mm外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SIA度数小而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源性散光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原文传递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对比 被引量:35
4
作者 吴柄成 戴红梅 +5 位作者 李兰 李云川 曹倩 康艳伟 杨文艳 侯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883-88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03/2013-02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3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42例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组),51例6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03/2013-02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3例124眼随机分为两组,42例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SICS组),51例6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角膜散光、手术源性散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d;1wk两组患者视力≥0.5分别为SICS组38眼(64.4%),41眼(69.5%),Phaco组29眼(44.6%),32眼(49.2%),SICS组的视力优于Phaco组(χ2=4.877,5.243,P<0.05)。术后1,3mo两组视力≥0.5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0.085,P>0.05)。平均角膜散光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不同时间有统计学意义(F=25.624,P<0.05),且有随时间降低的趋势;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0.986,P>0.05),两组患眼术后1wk平均角膜散光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2.427,P<0.05)。术后1wk;1mo Phaco组手术源性散光SIA均低于SICS组(t=-4.628,2.770,P<0.05),术后3mo两组SI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4,P>0.05),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的SIA均有统计学意义(F=26.37,P<0.05,F=14.29,P<0.05)。两组患者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前房色素膜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比,两种手术术后效果相近,对于白内障的治疗方案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非唯一最佳手术方案,在缺少超乳设备的边远地区,选择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与超乳手术接近的术后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手术源性散光
下载PDF
6mm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 被引量:29
5
作者 夏文清 陈薇 +1 位作者 李建平 张德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04-809,共6页
目的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 目的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组36只眼,用钻石刀在角巩膜缘后0.5mm做隧道长1.75mm阶梯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用Nikon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散光度、轴向。采用Holladay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轴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和术后裸眼视力。结果术后1周B组平均裸眼视力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散光轴向全部为逆规性变化,B组术后散光轴向以顺规性散光变化为主。结论颞上侧或鼻上侧切口可有效地减少切口的扩张力并且产生较小的角膜散光,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6mm无缝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手术源性散光 切口 人工晶体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对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杨勇 唐雪珊 李丽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 目的观察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中行陡峭轴角膜切口和颞侧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和视力的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合并角膜散光≤0.50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60例(60眼)根据术中切口不同分成A、B两组。A组30例行陡峭轴切口,B组30例行颞侧角膜切口。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散光、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A组UCVA均优于B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A组UCVA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1个月优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CVA于术后1个月基本稳定。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低于B组(均为P<0.05)。A组角膜散光术后3个月为(0.26±0.20)D,略低于术前的(0.32±0.13)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B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为(0.62±0.45)D,高于术前的(0.23±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SIA为(1.28±0.63)D,高于B组的(0.7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术前角膜散光≤0.50 D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选择陡峭轴切口并不能矫正术前角膜散光,但能减小术后总角膜散光,且可以有效提高术后UCVA,术后效果优于颞侧角膜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角膜散光 陡峭轴角膜切口 白内障 视力 术源性散光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7
作者 黄旭东 姜雅琴 +6 位作者 马健利 王继兵 张浩润 张少斌 孙先勇 陈婕君 张田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86例(100眼)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飞秒激光组),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2个月的BCVA、术源性散... 目的 初步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86例(100眼)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飞秒激光组),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有效超声时间(EPT);术后2个月的BCVA、术源性散光(SIA)、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泪膜破裂时间、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及干眼分级,并与行传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81例(100眼)患者(传统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手术并发症及应用体会进行总结分析.2组间的数据比较应用成组t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连续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飞秒激光组术中AVE及EPT分别为6.38%±1.96%,(6.03±2.25)s,而传统组分别为10.13%± 1.64%,(8.01±1.3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3.73,P均<0.05);飞秒激光组术后BCVA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O.05);飞秒激光组的SIA为(0.38±0.24)D,与传统组[(0.64±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Ⅲ级核及以下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5),而Ⅲ级核以上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明显高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t=3.92,P<0.05).与术前相比,飞秒激光组术后1周时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F=6.80,P<0.05),而传统组术后1周及2周时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缩短,干眼分级增加(F=24.00,P<0.05),术后1周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明显增加(F=6.48,P<0.05).飞秒激光组无严重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安全、有效,能够减少超声能量的使用,减少SIA,但对于内皮细胞的影响因晶状体核级不同而有所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术源性散光 角膜内皮细胞 干眼病
原文传递
不同位置切口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戴红梅 李兰 +5 位作者 吴柄成 杨文艳 曹倩 侯静 李云川 康艳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1235-1239,共5页
目的研究手术切口位置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控制及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第一医院眼科有≥0.5D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按临床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三组:A组:颞上方角... 目的研究手术切口位置对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控制及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第一医院眼科有≥0.5D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按临床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三组:A组:颞上方角巩膜缘切口组23只眼,B组:颞上方巩膜切口组21只眼,C组:28只眼,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并在切口对侧180。角膜缘内制作一个穿透性切口。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月用TomeyIV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散光度和轴向,采用Vector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裸眼视力、平均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结果三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C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与A、B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视力恢复好、角膜散光和手术源性散光最小。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测量的散光轴位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的角巩膜缘做手术主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可以有效降低术前角膜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最大角膜屈光度 手术源散光
原文传递
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曾凡超 司马晶 +2 位作者 杨浩江 李敏超 陈炳衡 《临床眼科杂志》 2016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术源性散光及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50例(60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飞秒组27例(30只眼),使用美国Alcon Lenx白内障激光手术系统制作角膜切口、截囊及劈核;超声乳化组23例(30只眼),使用手术刀制作角膜切口、手工连续环形撕囊及劈核。对两组所有术前、术后3个月的术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 HR测量全角膜散光和角膜6 mm直径范围内的全角膜高阶像差,使用Alpins方法分析全角膜散光,取术源性散光的大小与轴向、矫正率及误差角分析比较。结果飞秒组与超声乳化组术源性散光无明显差异(P>0.05);飞秒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全角膜高阶像差各项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超声乳化组术后3个月全角膜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没有引起全角膜高阶像差的明显改变,飞秒激光制作角膜切口与手工制作角膜切口相比,精准性及术后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手工角膜切口 全角膜高阶像差 术源性散光 Alpins方法
下载PDF
不同手术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许丽疆 徐国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650-1653,共4页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2011-08/12期间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上方巩膜缘11∶00~12∶00处手术切口组(A组)30例32眼;颞侧(9∶00或3∶00)3.2mm宽的...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2011-08/12期间行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上方巩膜缘11∶00~12∶00处手术切口组(A组)30例32眼;颞侧(9∶00或3∶00)3.2mm宽的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32例35眼;利用角膜曲率仪测量白内障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屈光状态,比较A组与B组不同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wk;1,3mo的角膜散光改变,所有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wk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的差异经统计分析P<0.05,A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大于B组。结论:选择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用时短,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 手术切口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下载PDF
改良2.5mm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减少手术性散光的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建辉 李青 吴文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anual sutureless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共36例,观察组: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且行劈核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手术均由熟练掌握小切口手术的医师完成。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分别为(1.29±0.51)D与(1.05±0·45)D小于对照组的(1.69±0.61)D和(1.42±0.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P=0.009);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手术性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9,P=0.134)。术后1周、2周,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59±0.14、0.63±0·16,优于对照组0.52±0.11和0.56±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88,P=0.021);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187)。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结论硬核患者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减少了术后早期手术性散光,同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实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术式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手术性散光
下载PDF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朱安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术后...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患者手术性散光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两组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术前两组散光度及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和术后裸眼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能够有效预防早期手术性散光,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白内障手术 手术性散光 预防
下载PDF
不同位置陡轴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谢灵仙 石维练 王勤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评价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角膜陡轴上的角膜透明切口引起手术源性散光的情况。方法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将100例(121只眼)进行3.0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T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分为3组:A组上方切口,3... 目的评价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不同位置角膜陡轴上的角膜透明切口引起手术源性散光的情况。方法根据透明角膜切口位置,将100例(121只眼)进行3.0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T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分为3组:A组上方切口,38只眼;B组颞侧切口,42只眼;C组颞上方切口,41只眼。术后1周、1月、3月进行随访,根据Pentacam结果采用矢量分析法对角膜散光及手术源性散光进行分析。结果A、B、C3组术后角膜散光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与术后1月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术后1月与术后3月角膜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3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48±0.06)D,(0.26±0.04)D,(0.33±0.04)D,3组间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做在角膜曲率的陡轴上可以有效控制白内障患者术后残余散光,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合理利用手术源性散光可以为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切口个性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源性散光 白内障手术 角膜散光
原文传递
白内障手术术源性散光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维娜 李学喜 +1 位作者 李超 梁宗宝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8期810-812,共3页
目的介绍白内障手术中术源性散光(SIA)的测量方法,探讨切口位置对SIA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就诊的31只眼白内障超乳手术患者,既往无眼表疾病,无眼部外伤或手术史。主切... 目的介绍白内障手术中术源性散光(SIA)的测量方法,探讨切口位置对SIA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就诊的31只眼白内障超乳手术患者,既往无眼表疾病,无眼部外伤或手术史。主切口位于135度,透明角膜切口,切口宽度2.8mm,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超乳手术过程顺利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IOL Master,记录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登陆www.doctor—hill.com,下载网站的免费SIA计算器计算SIA。比较有眼颞上方切口和左眼鼻上方切口对SIA的影响。结果31只眼中,16只眼为右眼,手术切口位于颞上方;15只眼为左眼,手术切口位于鼻上方。SIA计算结果右眼为(0.36±0.19)D,左眼为(0.43±0.27)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A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在计算散光晶状体植入轴向时,术者应输入个性化的SIA,而不应使用默认值0.50D,有眼颞上方手术切口的SIA小于左眼鼻上方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源性散光 影响因素 白内障 超声乳化
原文传递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切口大小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昳 程冰 +3 位作者 刘奕志 席蕾 叶瑞芬 谢彬彬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160例(16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2.2mm透明角膜切口)78例(78只眼),B组(3.0mm透明角膜切口)82例(82只眼),在术前... 目的比较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160例(160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2.2mm透明角膜切口)78例(78只眼),B组(3.0mm透明角膜切口)82例(82只眼),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A组的散光度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A组的散光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散光度仍高于B组;术后3个月,A组与B组比较,两组的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硬核的白内障双手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比2.2mm透明角膜切口术后早期角膜屈光改变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透明角膜切口 屈光 手术源性散光
原文传递
三种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丁秀文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8期88-92,共5页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346例(356眼)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术切口位置对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和手术源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346例(356眼)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切口位置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115例(117眼),均选择颞上方角巩膜缘切口(右眼10点半位置、左眼1点半位置);B组患者117例(123眼),均选择颞上方巩膜切口(右眼10点半、左眼1点半,角巩膜缘后1 mm处);C组患者114例(116眼),均选择于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分别于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并采用Vector矢量分析法计算患者的手术源性散光.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C组的裸眼视力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前、术后3 d及术后7 d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呈升高趋势,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前三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散光度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组的手术源散光度变化情况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A组的手术源散光度变化情况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裸眼视力 角膜散光度 手术源散光度
原文传递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源性散光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瑶瑶 胡宝琪 +3 位作者 王欣 龙潭 马挺 王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70,共8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2月-2022年3月的69例具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观测以角膜顶点为中心3 mm、5 mm、7 mm直径范围内的...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2月-2022年3月的69例具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观测以角膜顶点为中心3 mm、5 mm、7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前表面、后表面以及角膜前表面的模拟角膜屈率(Sim K)的SIA,使用矢量分析计算XSIA、YSIA和SIA均值(|SIA|),并对SIA与年龄、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角膜直径(white-to-white,WTW)、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SIA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6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25±14.74)岁,其中男性28例(40.58%)。分析发现,Sim K的|SIA|与WTW呈负相关(r=-0.265,P=0.028);3 mm、5 mm、7 mm前表面|SIA|与WTW呈负相关(r=-0.320,P=0.007;r=-0.337,P=0.005;r=-0.287,P=0.017);3 mm、5 mm、7 mm后表面|SIA|与AL呈负相关(r=-0.390,P=0.001;r=-0.352,P=0.003;r=-0.317,P=0.008)。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TW与Sim K、3 mm、5 mm、7 mm前表面及3 mm后表面的|SIA|呈负相关(B=-0.261,P=0.047;B=-0.387,P=0.016;B=-0.323,P=0.009;B=-0.297,P=0.041;B=-0.085,P=0.049),而与3 mm前表面XSIA、5 mm、7 mm前表面YSIA呈正相关(B=0.347,P=0.040;B=0.318,P=0.034;B=0.403,P=0.010);AL与3 mm、5 mm后表面的|SIA|呈负相关(B=-0.023,P=0.021;B=-0.034,P=0.030)。结论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应考虑患者的眼部生物参数,如眼轴长度、角膜直径等对SIA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术源性散光 角膜后表面 眼轴长度 角膜直径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角膜屈光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卢建民 施玉英 +3 位作者 陈超 刘铁刚 刘丽丽 刘亦苏 《眼科》 CAS 2009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比较双手微切口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2例(12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方法58例(66眼)双手微切口手术患者(组1)及44例(56眼)常规切口手术患者(组2)在术前、术后1周、1个... 目的比较双手微切口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2例(12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方法58例(66眼)双手微切口手术患者(组1)及44例(56眼)常规切口手术患者(组2)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TMS-4型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曲率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中心区3mm和6mm范围内角膜曲率平均值。结果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3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6±0.91)D、(-0.44±0.53)D(P=0.025)。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7±0.55)D、(-0.26±0.42)D(P=0.09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22±0.59)D、(0.43±0.60)D(P=0.139)。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6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35±0.57)D、(-0.68±0.61)D(P=0.022)。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32±0.71)D、(-0.34±0.42)D(P=0.90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33±0.98)D、(0.50±0.60)D(P=0.342)。术后1周、1个月切口半经线、经线及手术源性散光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较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自内障吸除术 微切口 屈光 手术源性散光
原文传递
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俞方良 易昀敏 +3 位作者 兰绪达 石浔 游小华 徐月圆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50只眼)和对照组46例(50只眼)。试验组使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使用常规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 目的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50只眼)和对照组46例(50只眼)。试验组使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使用常规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术后视力、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结果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30天的视力/〉0.5比例分别是:试验组60%、72%、88%;对照组46%、62%、84%;术后第7天、第30天试验组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第7天和第30天对照组均大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地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微切口超声乳化术 手术源性散光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teep-axis incision on corneal curvature in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被引量:5
20
作者 Pan-Pan Li Ye-Meng Huang +3 位作者 Qi Cai Li-Li Huang Yu Song Huai-Jin G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9年第8期1277-1282,共6页
AIM: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steep-axis incision on corneal curvature and analyze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 on the true net powe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AIM: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steep-axis incision on corneal curvature and analyze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 on the true net powe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s. METHODS: Patients with cataracts underwent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a 2.4-mm steep-axis of clear corneal incision(CCI) based on true net power. CCI was cre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Verio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 keratometry readings of the true net power an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were obtained using Pentacam. Biometry, such as axial length,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 and white-to-white(WTW) were performed using Lenstar pre-and 3 mo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e study evaluated 68 eyes of 65 patients. The mean age was 65.93±9.40 y;CCT was 529.21±37.40 μm;WTW was 11.59±0.35 mm. Regarding true net power, keratometric value at the flattest corneal meridian for the 3-mm central zone(K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ostoperatively(P=0.031). Keratometric value at the steepest corneal meridian for the 3-mm central zone(Kf) was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P>0.05). Astigmatism of true net power was 1.21±0.56 D preoper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1.02±0.58 D postoperatively(P=0.021). On the anterior corneal surfa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Ks and Kf was noted pre-versus postoperatively. An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was 1.08±0.51 D preoperatively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0.87±0.46 D postoperatively(P=0.002). On the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Ks and Kf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ostoperatively(all P<0.05), and posterior corneal astigmatism also increased(P=0.008). The SIA values of true net power and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s at 3 mo postoperatively were 1.26±0.63 D(range: 0.11 to 2.80 D), 1.05±0.54 D(range: 0.23 to 2.40 D), and 0.21±0.17 D(range: 0.01 to 0.07 D),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steep-axis incision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astigmatism of true net power and anterior corneal as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p-axis one-handed PHACOEMULSIFICATION true net power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