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观测研究 被引量:55
1
作者 杨兴国 张强 +3 位作者 王润元 马鹏里 杨启国 刘宏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834,共7页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的还高。在晴天或阴天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深度,主要出现50cm以上,其日变化均呈现准正弦曲线形式,50cm以下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日变化。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波文比在日出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午达最大值;春小麦下垫面时的波文比大于裸地时的值,两者的极值分别是1.01和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黄土高原 地表感热 地表潜热
下载PDF
5月青藏高原地区感热异常对北疆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赵勇 李如琦 +2 位作者 杨霞 何冬燕 张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15-1223,共9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北疆4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感热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主体及其东、西部(以90°E为界)地表感热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有所不同,以青藏高...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北疆43个气象站降水资料,分析了1961-2010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感热异常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主体及其东、西部(以90°E为界)地表感热与北疆夏季降水的关系有所不同,以青藏高原东部关系最优。当5月青藏高原感热偏弱、其西北侧沙漠感热偏强时,南亚高压呈双体型分布,500hPa中亚和贝加尔湖上空分别受异常气旋和反气旋控制,新疆上空盛行异常偏南风,有利于低纬度暖湿气流北上。同时,越赤道索马里急流加强,阿拉伯海上空为异常反气旋控制,低纬水汽向北输送加强,导致更多的北疆夏季降水;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 热力空间差异 北疆夏季降水
下载PDF
敦煌戈壁不同近地层大气稳定度下的感热交换系数 被引量:23
3
作者 韦志刚 黄荣辉 陈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34-839,共6页
首先利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分析了敦煌戈壁2000年9月—2001年9月的感热交换系数Ch的特征,计算得到Ch的年平均值为0.00203±0.00045。敦煌戈壁的Ch在近中性和中性条件下(-0.01<ζ<0.01,ζ为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为常数... 首先利用空气动力学法,计算分析了敦煌戈壁2000年9月—2001年9月的感热交换系数Ch的特征,计算得到Ch的年平均值为0.00203±0.00045。敦煌戈壁的Ch在近中性和中性条件下(-0.01<ζ<0.01,ζ为Monin-Obukhov大气稳定度参数)为常数,Chn≈0.0020;在稳定条件下(ζ≥0.01),Ch比较小,随地表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趋于Chn,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Ch=0.0012+0.0003ln(V);在不稳定条件下(ζ≤-0.01),Ch比较大,随地表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也趋于Chn,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Ch=0.0026-0.0002ln(V)。本文还利用地表温度、一层气温和一层风速近似计算了总体Richardson数Rb,判定大气的层结稳定度,再根据该稳定度来选择感热交换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感热交换系数 地表感热 总体Richardson数Rb
下载PDF
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异常及其对冬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被引量:16
4
作者 钟海玲 李栋梁 魏丽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3-329,共7页
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a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异,近... 选用中国178个常规气象观测站建站~2000年历年春季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a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存在东西反位相差异,近50a来,春季沙尘暴日数总体趋势在减少,但20世纪末又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这不仅与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路径有关,还与青藏高原冬季地面感热的异常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沙埋 风蚀 沙割 北方地区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中国地表感热的气候计算及其分布 被引量:8
5
作者 高庆先 翁笃鸣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38-244,共7页
讨论了我国地表感热的气候计算问题,提出以鲍文比法为基础的感热气候计算式,并据此计算出全国215站月、年平均感热通量密度,进而分析了其在全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关键词 地表感热 气候计算方法 感热通量密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娟 李栋梁 +1 位作者 王慧 陈练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687,共11页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速减小,90年代风速普遍较小,2000-2006年风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冬季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变化基本一致,冬季风速变化与春、夏季地表感热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的区域在天山、且末、哈顺戈壁至库姆塔格沙漠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地表感热 EOF分析 相关统计分析 气候突变 西北地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与高原低涡生成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恬月 李国平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2期1-6,共6页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分析了1981—201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线性倾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可能联系尤其... 利用NCEP/NCAR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MICAPS天气图资料识别的高原低涡资料集,分析了1981—2010年青藏高原夏季地面感热通量线性倾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讨论了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的可能联系尤其是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近30 a夏季感热通量的线性倾向分布具有区域性差异,感热减少趋势在高原分布较广且负值中心明显,感热增加主要分布在高原西北部和东部。夏季地面感热通量与同期高原低涡生成频数呈高度正相关;感热通量强年,高原主体东部地区低层呈气旋式环流,高层为辐散气流,高原上空上升气流偏强,感热通量弱年的情形与之相反。地面感热加热强度与高原低涡的生成频数在空间上有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高原低涡 空间相关
下载PDF
大气热源对高原低涡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2013年7月个例分析
8
作者 周庶 孙芳 +2 位作者 王美蓉 周顺武 青逸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19,共13页
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本文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逐小时数据和TRMM 3 h降水资料,对2013年7月19~21日活动于高原的一次低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低涡在高原期间的活动... 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本文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逐小时数据和TRMM 3 h降水资料,对2013年7月19~21日活动于高原的一次低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低涡在高原期间的活动时间长达56 h,将其分为初生、发展及移出高原前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在低涡不同阶段的关键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此低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位势涡度倾向方程诊断发现非绝热加热的垂直梯度是造成低涡发展增强的主要因素,即非绝热加热极值所在高度的下方和上方分别有正的和负的位涡制造,从而加强了低层的气旋和高层的反气旋。进一步分析可知大气热源在低涡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时段,且在低涡移出高原前阶段最强。低涡的生成与地面暖中心有关,这归因于地表感热加热的作用;而低涡的后续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凝结潜热加热,加热高度位于对流层中层,这主要是由垂直运动将低层的水汽集中到中层,产生水汽凝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不同发展阶段 大气热源 感热 潜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对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白玛央宗 奚凤 扎西央宗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夏季西北地区东部(32-40°N,100-110°E)15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站点的地面感热观测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青藏高原冬末春初(2-4月)地...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夏季西北地区东部(32-40°N,100-110°E)15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站点的地面感热观测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青藏高原冬末春初(2-4月)地面感热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对于青藏高原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通过环流场分析高原感热异常对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偏强时,西北东部地区北部降水偏少,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多;反之,西北东部北部降水偏多,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降水
下载PDF
Study on the Vortex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in Summer
10
作者 罗四维 何梅兰 刘晓东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4年第5期601-612,共12页
In this paper an ideal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ortex is presen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typical case studi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lateau vortex is... In this paper an ideal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ortex is presented by a large number of statistical data and typical case studi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lateau vortex is shallow and thermal originated from a strong heat source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west of the Plateau. Then moving eastward , it develops and becomes stronger and thicker with larger upward vertical velocity, and causes great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dle Plateau. But at this time the heat source in the vortex becomes weaker, and even the heat sink occurs near the surface. Consequently, it disappears in a cold trough with a strong heat sink in the east of the Plateau. The heat source (sink)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vertical eddy flux convergence (divergence) of the sensible heat caused by the cumulus convection and turbu-lance. Both the nonuniform heating (cooling) at the surface and the convergence (divergence) of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coact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sis (disappearance) of the Plateau vortex in the west (east) Plateau. The transformation value from the mean kinetic energy to the eddy kinetic energy increases when the Plateau vortex moves eastward, help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d trough and the increase in.+ξ and large-scal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AU VORTEX CUMULUS CONVECTION surface sensible heat diagnostic analysis.
原文传递
新疆地面感热的时空变率特征分析
11
作者 艾冠男 潘新民 +1 位作者 安大维 张新军 《四川环境》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 为探究新疆不同下垫面感热变化特征,选用2007~2016年新疆105个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结合MODIS Terra卫星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法估算新疆地面感热。通过EOF正交分解,对新疆不同区域感热进行时间变化分析,对感热与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EOF第一模态反映全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模态呈现南北反向的空间变化。(2)南、北区感热输送呈单峰型月变化特征,感热1月最小,6月最大,4至10月南区感热高于北区。(3)南、北区感热夏季最高、冬季最小,春季北区感热增幅明显,夏季南区感热高于北区。(4)南、北区感热变化与地气温差、地表热力输送系数和地面风速相关,但存在季节差异。研究为认识干旱区的干旱机理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感热 EOF 变化特征 相关分析
下载PDF
5月青藏高原5套地表感热通量资料的对比分析
12
作者 王天竺 赵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基于1979—2017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OBCH)和4套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地表感热通量,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月各地表感热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主体部分(3000 m以上部分)的... 基于1979—2017年5月青藏高原地区149个站点观测资料计算的地表感热通量(OBCH)和4套再分析资料提供的地表感热通量,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月各地表感热再分析资料在高原主体部分(3000 m以上部分)的气候平均值均为正值,说明高原主体5月为同一热源,且均呈高原西部(90°E为界)感热通量偏大,东部偏小的特征。5月高原主体各套平均地表感热通量均呈减弱趋势,除ERA感热表现为增强外,其余3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西部均表现为减弱,减弱趋势显著;5套资料在高原东部均表现为减弱趋势,除OBCH资料外,均表现为显著减弱。EOF分析发现,除了ERA-Interim资料,其余4套资料在高原主体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呈明显差异。从各套资料与OBCH资料的时间相关来看,ERA-Interim资料与OBCH资料相关系数可达0.70,说明二者在5月具有较好的年际变化一致性特征,而NCEP2资料与OBCH资料相关系数仅为0.33,说明二者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 时空变化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变化及对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
13
作者 荀学义 崔桂凤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3年第4期180-185,共6页
基于 1967~2000 年 ECMWF 逐月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及鄂尔多斯八个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该地区夏季降水对高原春季地面感热的响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增加, 年代... 基于 1967~2000 年 ECMWF 逐月地面感热通量再分析资料及鄂尔多斯八个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研究鄂尔多斯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该地区夏季降水对高原春季地面感热的响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由西南向东北依次增加, 年代际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 年际变化具有 2~3 年和准 10 年的周期演变特征;高原春季地面感热通量存在 2~4 年和准 10 年振荡周期,总体呈减小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高原春季地面感热通量与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关系密切,当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呈增加趋势时,鄂尔多斯夏季降水趋于增加,当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呈减小趋势时,鄂尔多斯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地面感热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被引量:155
14
作者 吴国雄 张永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25-838,共14页
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 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热力特征和环流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的影响。文中集中分析了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9年亚洲季风的爆发由三个接续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5月上旬在孟加拉湾东岸,称为孟加拉(BOB)季风爆发阶段。第二阶段是5月20日左右开始的中国南海(SCS)季风爆发阶段。第三阶段是6月10日左右开始的印度上空的南亚季风(或称印度季风)的爆发阶段。分析表明,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才使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地区出现。BOB季风环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使SCS季风接着爆发。最后随着亚洲热带流型的西移,印度季风爆发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强迫作用 机械强迫作用 热量 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及其异常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栋梁 李维京 +3 位作者 魏丽 钟海玲 吕兰芝 季国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71-83,共13页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 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961~ 2 0 0 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 ,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 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 ,对各季代表月CD 系数和地面感...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 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 1 961~ 2 0 0 0年历年各月本站气压、地面气温、风速、地表温度等资料 ,计算了高原地面拖曳系数CD 和地面感热通量。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 ,对各季代表月CD 系数和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 ,以及地面感热通量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 40年资料计算的拖曳系数与地面感热通量可以较好的反应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的基本气候特征 ,即高原CD 系数东南部大 ,西北部小 ;冬季大 ,夏季小。多年平均高原地面感热通量仅在冬季小范围出现弱的负值 ,其余季节感热均为正值。感热通量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 ,其年际异常的主要空间型 ,第一是南北差异 ,第二东西差异 ,第三为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与外围的差异。其在年际变化中存在明显的 1 0年际以上变化趋势 ,具体表现在 1 961~ 2 0 0 0年期间 ,冬季高原北部和西部地区地面感热有减弱趋势 ,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地区感热通量不断加强 ,而高原西部地区则相反。春、夏、秋三季均以 1 3年以上的长周期振荡为主 ,冬季第一主分量表现为准 3年的短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通量 气候特征 气压 地面气温 风速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下垫面感热异常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李栋梁 章基嘉 吴洪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7-375,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60个地面站1961~1990年历年夏季各月资料计算了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对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 利用青藏高原主体60个地面站1961~1990年历年夏季各月资料计算了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值函数和功率谱等方法,对夏季高原地面感热通量的基本气候特征、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较系统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通量表现为较大的正值,通常感热大的地方其年际变化也大,年际异常的空间型主要是南北差异。近30年来,夏季高原主体及东部平均地面感热通量有增大现象,柴达木盆地、青海东部、西藏西部随时间呈减弱趋势。这种时间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准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感热通量 主成分分析 热通量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面过程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伟平 吴国雄 +1 位作者 刘屹岷 刘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9-816,共8页
利用 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 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 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 利用 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 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 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上空气柱高层的负涡度制造 和反气旋性环流。另一方面,高原表面摩擦拖曳虽然使得低层的辐合略有增加,但施加给整 层气柱以反气旋性涡度。因而高原表面的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都有增强 的作用。表面摩擦拖曳对上空环流的影响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弱,而表面感热输送引起的高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感热 表面摩擦 青藏高原 高压 夏季 数值试验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特征及其与夏季区域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徐海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3-100,共8页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 利用 1 995~ 1 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 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 ,结合 1 995 /1 996年 NCEP/NCAR逐日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 30~ 5 0 d振荡 ,当低频感热增强 ,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 ;反之 ,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低频纬向风传播分析发现 1 995 /1 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 ,2 0 0 h Pa低频纬向风在冬季与低频地面气压有显著的负相关 ,与地面低频感热的位相差为 3π/8,时间滞后约为 1周。进一步分析表明 :2 0 0 h Pa纬向风与夏季拉萨等地降水具有正相关 ,而与华北等地的降水具有负相关 ,且均能通过 α=0 .0 5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象要素场 低频特征 夏季 区域降水
下载PDF
LAS测定显热通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黄妙芬 刘绍民 朱启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4期133-138,共6页
利用 2 0 0 2年 3月 2 6日~ 7月 30日期间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裸地上大孔径闪烁仪 ( LAS)、涡度相关技术 ( Eddy)、波文比 ( Bowen)测定的显热通量及其它相关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 LAS测定的显热通量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 ,并将... 利用 2 0 0 2年 3月 2 6日~ 7月 30日期间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裸地上大孔径闪烁仪 ( LAS)、涡度相关技术 ( Eddy)、波文比 ( Bowen)测定的显热通量及其它相关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 LAS测定的显热通量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 ,并将 LAS测定的显热通量与各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表面温度和水平风速作了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 LAS测定显热通量的精度。同时将 L AS测定的显热通量与涡度相关和波文比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讨了在均匀下垫面上 LAS测定的显热通量区域平均值与涡度相关和波文比测定的单点值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 显热通量 测定方法 空气密度 闪烁仪 空气折射系数 环境监测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时间演变及其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杰 张强 唐从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45-2555,共11页
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可能因素。得出: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呈现出季节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夏... 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可能因素。得出: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呈现出季节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夏季大气边界层厚度呈下降趋势,春、秋季节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季以阶段性降低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是大气边界层厚度的转折时期;感热通量是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热力因素;由于夏季净辐射量、地气温差、粗糙度以及风速等因子随时间演变而呈降低趋势,潜热通量呈增加趋势,导致了边界层高度形成的热力作用减弱,边界层厚度降低;同时,粗糙度和风速也是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由于边界层粗糙度和风速降低,促使垂直风切变减小,湍流动力作用减弱,也会导致边界层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厚度 极端干旱区 感热通量 地表净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