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能量平衡观测研究 被引量:55
1
作者 杨兴国 张强 +3 位作者 王润元 马鹏里 杨启国 刘宏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28-834,共7页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 利用2003年6~8月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特征。在春小麦下垫面,无论晴天或阴天,能量主要消耗于农田蒸散。在裸地下垫面各能量通量表现出同样的变化特征,但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比春小麦地的还高。在晴天或阴天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引起土壤温度变化的深度,主要出现50cm以上,其日变化均呈现准正弦曲线形式,50cm以下的土壤温度不存在日变化。在半干旱区云和降水对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波文比在日出以后逐渐增大,到正午达最大值;春小麦下垫面时的波文比大于裸地时的值,两者的极值分别是1.01和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黄土高原 地表感热 地表潜热
下载PDF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 OF SURFACE LATENT HEAT OVER CHINA
2
作者 高庆先 王祖峰 翁笃鸣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7年第1期79-87,共9页
In the context of measurements from all the thermal balance stations over China,two methods of calculating surface latent heat for its climatic features are proposed through experiments with a range of schemes,one bei... In the context of measurements from all the thermal balance stations over China,two methods of calculating surface latent heat for its climatic features are proposed through experiments with a range of schemes,one being the empirical typ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 latent heat and vapor pressure,and the other upon the Bowen ratio parameterization.Either of them has its unique merits so that they can be considered in specific case to have higher accuracy.On this basis. investigation is done of the feature of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heat across the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surface latent heat climatological calculation method
原文传递
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青藏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5-441,共7页
利用1980—2004年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225个测站1980—200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南亚高压西部偏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500 hPa... 利用1980—2004年NCEP/DOE新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225个测站1980—2004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南疆夏季降水异常的环流和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南亚高压西部偏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500 hPa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弱,伊朗高压偏北、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高原北部和南疆地区为下沉的垂直环流距平,Ferrell环流增强;降水偏多年则相反。南疆夏季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前期冬春季开始孟加拉湾、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区地表潜热通量具有相反的变化,南疆夏季降水与高原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呈反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青藏高原 降水异常 环流 地表潜热通量
下载PD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omalies prior to the Indonesia Mw9.0 ear thquakeof 2004 被引量:15
4
作者 CHEN Meihua DENG Zhihui YANG Zhuzhuan MA Xiao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8期1010-1013,共4页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before and after the Mw9.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the west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on 26 December 2004 are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b...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before and after the Mw9.0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the west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on 26 December 2004 are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before the earthquake significant SLHF anomalies occurred at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its vicinity. The largest SLHF anomaly oc- curred on the subduction zone in the middle part of Burma micro-plate, where the middle part of the rup- ture zone is located and the aftershocks are concen- trate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anomaly involved growing of the anomaly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spreading of the anomaly from disordered to con- centrated. The anomaly began to occur on the east extensional boundary of the Burma micro-plate and its adjacent oceanic basin, and then propagated to the west compressive boundary, where the subduc- tion zone exists. Finally, the anomaly disappeared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seismic source is consid- ered to be a dissipation system. The increase of stress prior to an earthquake may enhance the ex- change of energy and material between the seismic source system and the outer system,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rate of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sea surface and atmosphere,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the main reason of the generation of SLHF anoma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潜热流 地震异常 SLHF 印度尼西亚 海啸 卫星遥感测量
原文传递
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联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浩鑫 李维京 李伟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0-274,共15页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地表热通量资料,分析了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 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79—2014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地表热通量资料,分析了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季青藏高原与伊朗高原地表热通量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于青藏高原,春、夏季地表感热呈西部大东部小、地表潜热呈东部大西部小;地表感热在春季最大且大于地表潜热,地表潜热在夏季最大且大于地表感热。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在东、西部不一致,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感热与地表潜热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异常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春季地表感热较强(弱)时,夏季高原地表感热同样较强(弱)。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部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差异,春(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感热呈显著的年代际减弱趋势,1998(2001)年发生年代际转折,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而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感热在春季则有显著的增大趋势,2003年发生年代际转折,由负异常转为正异常。青藏高原东部地表潜热仅在春季为显著减弱趋势,2003年出现年代际转折,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青藏高原西部地表潜热在春、夏季都有显著减弱趋势,年代际转折出现在21世纪初,由正异常转为负异常。对于伊朗高原,春、夏季地表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在整个区域较一致,地表感热在夏季最大,地表潜热在春季大、夏季小,但各季节地表感热都大于地表潜热。相对于青藏高原地表感热,伊朗高原地表感热在各月都更大。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春、夏季伊朗高原各区域地表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较一致;地表感热与潜热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伊朗高原地表感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伊朗高原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变化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黎 吕世华 范广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2-1180,共9页
利用1986-2015年夏季一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夏季高原低涡生成的关键区,利用相关性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夏季高原地表感热、潜热... 利用1986-2015年夏季一日4次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0年来夏季青藏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以及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夏季高原低涡生成的关键区,利用相关性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夏季高原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与高原低涡生成频数之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特征来看,1986-2015年夏季高原低涡共出现915次,其中关键区内共出现697次,占总数的76. 18%,且其出现次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关键区内,30年间地表感热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潜热通量则呈较弱的上升趋势;从空间变化特征来看,低涡生成的关键地区恰好对应于地表感热通量平均值的较大值区以及地表潜热通量平均值的较小值区。当处于夏季高原低涡偏多年和偏少年时,关键区内地表能量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当关键区内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容易产生高原低涡;而当关键区内地表潜热通量偏强时,则不易产生高原低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相关性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10-DAY MEAN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VARIATIONS IN THE SCS MONSOON REGION AND POSSIBLE CONNECTIONS WITH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被引量:6
7
作者 张耀存 钱永甫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9年第4期414-425,共12页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ten-day mean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TMLH)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NCEP from January of 1979 to December of 1995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ten-day mean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TMLH)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NCEP from January of 1979 to December of 1995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monsoon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maximum centers of TMLH standard deviation in the northwest Indochina and the Indian Peninsula as well as the western Pacific, SCS,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Bay of Bengal, and their locations and strengths chang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eriod of SCS monsoon onset. A positive zonal deviation of TMLH occurs first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pparently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Indian Peninsula. The appearance of maximum positive zonal deviations of TMLH approximately coincides with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the Indochina and Indian Peninsulas, the TMLH increases gradually with a small amplitude of variation before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rate of increase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fter the onset of the monsoon; whereas over the ocean, TMLH decreases before the monsoon onset, varies little during the period of monsoon and increases gradually after the ending of monsoon. Therefore, it seems that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ummer monsoon, and its variation is an phenomenon accompanying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characteristics of latent heat flux variations
原文传递
2010年智利M_S8.8级地震前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梅花 邓志辉 马晓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38-1744,共7页
本文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及其强余震前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潜热通量异常,第一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主震1个月... 本文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及其强余震前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潜热通量异常,第一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主震1个月前,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东南陆区,第二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主震前7天,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呈北西向分布,指向俯冲带,第三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强余震前,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及北段俯冲带上;(2)相似于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前潜热通量的异常演化特征,潜热通量异常从弧后向俯冲带迁移,此次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首先出现在弧后火山活动强烈地区,然后迁移到海域俯冲带附近,可能反映了临震前的构造变形过程;(3)当陆区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同时也可见地表温度异常,但在海域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却未发现有地表温度异常,这可能是由于海域水的热容量较大,不易出现红外温度异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异常 潜热通量 地表温度 卫星遥感 智利
下载PD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 7.1 New Zealand earthquake 2010 被引量:9
9
作者 QIN Kai WU LiXin +1 位作者 DE SANTIS Angelo WANG H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1期3273-3280,共8页
By analyzing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Project for the period three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t. 3, 2010 M S 7.1 New Zealand earthquake, an isolated SLHF positive anomaly ... By analyzing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data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Project for the period three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Sept. 3, 2010 M S 7.1 New Zealand earthquake, an isolated SLHF positive anomaly on Aug. 1, 2010 was found with a high value of about 160 W/m 2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epicenter. Historical data, background pixels, and wavelet transforms of time seri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SLHF anomaly. After removing the influences of wind speed and cloud cover, the key factor leading to local SLHF anomalies i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ment. Combined with GPS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s and tectonic settings, we determined that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SLHF anomaly could possibly be attributed to hot underground materials related to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upwelling from the deep crust and mantle along the nearby subduction zone, thereby explaining the local temperature increment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epicenter, as well as in the center of the North Island and the southwest of the South Island. Furthermore, it changed the specific humidity between the ground and surface air, causing the local SLHF inc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通量 新西兰 异常 地表 地震 大地构造背景 温度升高 NCEP
原文传递
2005年九江5.7级地震前后地表热动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梅花 邓志辉 +2 位作者 王煜 廖志辉 祖金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7-626,共10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地震 潜热通量 地表气温 热异常
下载PDF
中国沿海和内陆强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金平 吴立新 +1 位作者 温志勇 刘善军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0-45,共6页
地表潜热通量(SLHF)是反映地表蒸发能量大小的大气参数。国外学者分析近年若干沿海地区的强震时发现,沿海强震震中附近在震前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而远离海域的内陆地震并未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本文以近10年发生在中国的1次沿海强震和3次... 地表潜热通量(SLHF)是反映地表蒸发能量大小的大气参数。国外学者分析近年若干沿海地区的强震时发现,沿海强震震中附近在震前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而远离海域的内陆地震并未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本文以近10年发生在中国的1次沿海强震和3次内陆强震为例,进行了震前SLHF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震前3~10d,震中附近均出现了SLHF异常。该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且与区域内的主要活动构造带走向一致。因此,SLHF异常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大地构造活动性遥感监测指标,并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强震提供有用的临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潜热通量 大地构造活动 SLHF异常 卫星热红外 时空特征 遥感监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5—10月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祁艳 颜玉倩 +1 位作者 李金海 陈汶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9-536,共8页
利用1981—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青海省43个观测站气象资料,采用气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 5—10月地表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海省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利用1981—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青海省43个观测站气象资料,采用气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法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 5—10月地表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青海省同期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潜热通量第1模态空间分布主要呈现高原东西部变化不一致的特征,青海东北部、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表现为正异常,其余地区为负异常;第1模态时间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以2001年为界,前正后负,表明青海东北部及高原西部和南部地表潜热通量在2001年以前(后)增加(减少)。(2)高原地表潜热通量与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高原地表潜热通量增加(减少)时,青海省东北部降水减少(增加)。(3)将通过0. 1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作为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关键区(35. 0°~38. 5°N,98°~103. 0°E),以1个标准差为依据,挑选潜热通量高值年和低值年。结果表明,关键区内地表潜热通量在近35 a表现为显著下降的趋势,潜热通量高值年关键区降水增加,潜热通量低值年关键区东北部降水减少,其余地区降水增加,且在南部存在大于60 mm正异常中心;在潜热通量高(低)值年,关键区位势偏低(高),风速偏大(小),关键区南部水汽辐合较弱(强)。通过分析100 hP a南亚高压中心强度与300 hP a温度场,在地表潜热通量异常偏高(低)年,南亚高压强度略低(高),300 hP a暖中心略低(高),且南亚高压初上(撤离)高原较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潜热通量 降水 南亚高压 大气环流 青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汶川M_S8.0地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美 康春丽 +3 位作者 李志雄 荆凤 薛艳 闫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1,共8页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很快衰减。SLHF异常随时间有沿发震断裂带走向运移的规律。震前7天的综合SLHF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地区,震中位于异常区的中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潜热通量 汶川8.0级地震 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2023年8月6日德州地震地-气耦合响应分析
14
作者 褚颖佳 马蕾 +1 位作者 郝勇 范梦奇 《河南科学》 2024年第5期714-719,共6页
为探究2023年8月6日德州5.5级地震与大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以及Sentinel-5P卫星遥感资料对地震前后地表潜热通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CO柱浓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地震前3d地表潜热通量(SLHF... 为探究2023年8月6日德州5.5级地震与大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以及Sentinel-5P卫星遥感资料对地震前后地表潜热通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CO柱浓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地震前3d地表潜热通量(SLHF)出现一个高峰,峰值接近2018—2022年SLHF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②德州地震前3h内大气气溶胶的状态极不稳定,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变化异常显著,地震的影响逐渐消除后,恢复至震前水平.③与地震前相比,CO柱浓度在地震后明显增加,升高趋势出现在地震的前两天.这些大气参数的异常特征表明,德州地震发生前后岩石圈和大气层之间有相互耦合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州地震 地表潜热通量 气溶胶光学厚度 CO柱浓度
下载PDF
基于Ameriflux通量观测数据的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验证
15
作者 范佳慧 姚云军 +5 位作者 杨军明 于瑞阳 刘露 张学艺 谢紫菁 宁静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 潜热通量产品的验证与分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及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全球陆表高分辨率蒸散产品(high resolution global lAnd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 product,Hi-GLASS ET)融合了5种传统蒸散算法,能够生产出较高精度的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但目前没有针对此产品的验证研究。利用Ameriflux通量观测站点的潜热通量观测值与相应的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估算值进行对比,获取多组有效验证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所选站点实际观测值与产品估算值的决定系数(R 2)为0.6,均方根误差(RMSE)为34.4 W/m^(2),平均偏差(Bias)为-13.4 W/m^(2),克林-古普塔效率(Kling-Gupta efficiency,KGE)为0.49,Hi-GLASS潜热通量产品具有较高的精度,算法的拟合结果较好;此外,空间分布也表明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符合正常的自然规律。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仅采用了美国地区18个站点数据对产品进行验证,在其他地区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潜热通量 Ameriflux通量站点 Hi-GLASS陆表潜热通量产品 精度验证
下载PDF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omalies preceding inland earthquakes in China 被引量:4
16
作者 Kai Qin Guangmeng Guo Lixin Wu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5期555-562,共8页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variations for five inland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ome lake area, moist area and ari... Using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SLHF) variations for five inland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some lake area, moist area and arid area of China during recent years. We used the SLHF daily and monthly data to differentiate the glob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from the transient local anomalies. The temporal scale of the observed variations is 1-2 month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 and spatial scale is about 10°×10°.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SLHFs adjacent the epicenters all are anomalous high value (〉μ+2σ) 8-30 days before the shocks as compared with past several years of data. Different from the abnormal meteorological phenomen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nomalies was isolated and local, which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epicenter and its adjacent area, or along the fault lines. The increase of SLHF was tightly related with the season which the earthquake occurs in; the maximal (125 W/m^2, Pu'er earthquake) and minimal (25 W/m^2, Gaize earthquake) anomalies were in summer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abundant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epicenter and its adjacent region can provid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change of SLHF. To further confirm the reliability of SLHF anomal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its physical mechanism in depth by more earthquak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earthquak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thermal anomaly satellite data
下载PDF
2009年青海海西地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时空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凯 吴立新 马未宇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地表潜热通量资料,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及其余震前的潜热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①主震前6d,震中附近开始出现潜热异常,然后异常幅度增强、面积扩大,并向震中迁移;②余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地表潜热通量资料,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及其余震前的潜热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①主震前6d,震中附近开始出现潜热异常,然后异常幅度增强、面积扩大,并向震中迁移;②余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潜热异常,但其时空演化过程不同于主震前的潜热异常;③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其中都兰余震前的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重合。本案例分析表明,震前地表潜热异常应是地震孕育尤其是临震过程的一种典型的岩石圈-盖层-大气耦合(LCA)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特定地震区震前及余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规律,有益于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与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地震 潜热通量 地震序列 余震 临震异常
原文传递
南海夏季风强弱年东亚地表热力异常特征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蜜 钱永甫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 利用NCAR/NCEP1948年1月-2002年12月共55 a 660个月的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以及其它气象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了期间5-6月平均的南海夏季风湿位涡强度指数。由标准化的湿位涡强度指数距平的年际变化曲线,选择距平值大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强年,距平值小于-0.5的年份为季风爆发的弱年,对强、弱年东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表潜热通量(LHF)距平、地表感热通量(SHF)距平以及海平面气压(SLP)距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强年和弱年,其前期冬春季的地表潜热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海平面气压场的距平分布有很大不同,前冬的差别更为明显。冬季,LHF和SHF在强、弱年的主要差异在海洋上和近海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沿岸,合成距平呈现沿海岸线的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强年沿岸为正距平,弱年为负距平。LHF和SHF标准化距平叠加之和有同样的区域分布特征。这种强、弱年的距平分布差异,与低层风场在强、弱年的不同有密切关系,强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年则反之。强、弱年SLP在前冬的距平差异,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地表感热通量 地表潜热通量
下载PDF
基于最新观测和大气再分析估计全球能量平衡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鸿泽 王开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5期4263-4280,共18页
全球大气顶和地表能量平衡在地球气候变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卫星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 CERES)可以直接观测大气顶能量平衡各分量,地表能量平衡则需要借助卫星遥感反演和大气再分析进行估计.... 全球大气顶和地表能量平衡在地球气候变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卫星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 CERES)可以直接观测大气顶能量平衡各分量,地表能量平衡则需要借助卫星遥感反演和大气再分析进行估计.已有研究需要对一些关键参数做人为调整,结果差异很大.基于高精度地基和卫星观测,评估了新一代大气再分析量化全球能量平衡的能力,基于2015~2020年6年平均,给出全球、陆地和海洋大气顶与地表辐射分量的最优估计,同时结合最新的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卫星产品给出地表潜热通量的最优估计.结果发现,新一代大气再分析对大气顶反射太阳辐射高估达8 Wm^(-2);对大气顶出射长波辐射也有10 Wm^(-2)的高估,这种高估在热带海洋上最为显著.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产品(ECMWF Reanalysis V5, ERA5)可以很好地再现大气顶能量不平衡量(1.1 Wm^(-2)),其他3个再分析的误差从-10.7~5.4 Wm^(-2)不等.地表入射太阳辐射的最优估计来自CERES卫星产品,为187 Wm^(-2);地表大气向下长波辐射的最优估计来自ERA5,为342 Wm^(-2).相对于最新的GPM降水产品,原有全球降水气候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产品低估全球降水8.4%,主要因为其对海洋上空降水的明显低估.基于GPM降水产品以及入海径流的估计,得到全球、陆地和海洋上地表潜热通量的最优估计分别为8、41和101 Wm-2.本文根据验证结果,给出了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最优估计,实现了地表能量闭合,不再需要人为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能量平衡 地表能量平衡 降水 潜热通量 大气再分析
原文传递
运用表观热惯量遥感地表蒸散--以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妙芬 张广英 +3 位作者 王胜宝 于静洁 金明 胡珊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2-347,共6页
现有遥感地表蒸散的方法是基于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先求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再用余项法求出潜热通量。地表净辐射通量和显热通量的计算需空气温度、风速和地表粗糙度等非遥感参数,并且涉及到空间插值问题,由此增加了... 现有遥感地表蒸散的方法是基于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先求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再用余项法求出潜热通量。地表净辐射通量和显热通量的计算需空气温度、风速和地表粗糙度等非遥感参数,并且涉及到空间插值问题,由此增加了估算的复杂性并降低了估算的精度。引入反映地物固有热特性的物理参数-表观热惯量,结合地表辐射温度,充分利用遥感较易获取的这两个参数来估算地表蒸散,可弥补上述不足。利用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卫星过境同步观测的地面资料,以2007年5月28日过境的LANDSAT/TM作为数据源,尝试利用表观热惯量来遥感地表蒸散的新途径。首先根据像元表观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出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进而估算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其次,利用表观热惯量估算出波文比,再根据波文比对地表净辐射通量进行切割,然后代入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直接估算出地表潜热通量;最后,计算出崇陵流域日地表蒸散量,并获取其空间分布图。这种方法避开了估算显热通量的中间环节,可操作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TM 表现热惯量 地表辐射温度 地表热量平衡方程 地表潜热通量 地表蒸散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