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腓肠动脉的病理变化与侧支流出道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胡骥琼 梁双超 +2 位作者 司春强 薛清泉 夏友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 目的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bstruction,ASO)末期利用腓肠动脉构建流出道提供病理学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1例膝上截肢的新鲜离体标本上向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腘动脉及腓肠动脉的病理改变,提出构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设想,并对收治的9例末期ASO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股动脉、腘动脉及分支均不显影;B超示腘动脉基本闭塞。行腘动脉探查术,完成腓肠动脉成形及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解剖观察结果:①腘(胫)动脉管壁僵硬,动脉粥样斑块填满管腔。②腓肠动脉开口处分3种病变形态:开放型、膜式狭窄闭塞型及柱状闭塞型。③临床上对腓肠动脉开口处成形,建立腓肠动脉流出道,再行股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显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皮温逐渐回升,下肢溃疡两月内逐渐愈合。B超显示腓肠动脉代偿性扩张。结论通过解剖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腓肠动脉流出道的构建是解决末期ASO患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流出道 侧支循环 腓肠动脉
下载PDF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 被引量:8
2
作者 林光豪 陈芝武 +5 位作者 郑钧水 杨专 任甜甜 虞煜 王扬剑 魏鹏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34-1239,共6页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76岁,平均53.2岁,缺损面积为5 cm×4 cm^... 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1~76岁,平均53.2岁,缺损面积为5 cm×4 cm^13 cm×6 cm,均为慢性创面。术前应用微泡增强超声、超声三维血管重建及定位膜联合CTA辅助设计皮瓣。对骨髓炎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创面,根据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待创面稳定后,切取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肌皮瓣进行修复,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治疗,应用红外热像仪对皮瓣血供进行观察。结果17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为6 cm×4 cm^13 cm×7 cm,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1例出现皮缘坏死,仔细换药后愈合,遗留色素沉着,余16例皮瓣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等相关并发症。随访4~23个月,所有皮瓣质地、色泽良好,稍突出于皮肤表面,供区愈合可,无相关并发症,同时骨髓炎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较为满意。结论应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肌皮瓣修复骨髓炎创面,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肌皮瓣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