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大音希声”本义考论 被引量:2
1
作者 蔡欢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103-107,共5页
现代学者在解释老子"大音希声"时,往往习惯性的从美学、音乐的角度进行论述,把它当成一个美学、音乐命题。这种探讨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大音希声"不过是老子对于道体的一种语言的自我否定式的描述,它所表明的只... 现代学者在解释老子"大音希声"时,往往习惯性的从美学、音乐的角度进行论述,把它当成一个美学、音乐命题。这种探讨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大音希声"不过是老子对于道体的一种语言的自我否定式的描述,它所表明的只是道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形而上性质。后世从美学角度对这句话的阐释更多的只是一种借题发挥,与其本义有较大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形而上 音乐
下载PDF
论朦胧诗启蒙的形而上意义
2
作者 杜和平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2期66-69,共4页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启蒙 形而上 意义
下载PDF
浅析文学的形而上品质——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为例
3
作者 吴俊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56-59,共4页
文学不仅要形象生动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且要述说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乃至对人的存在的终极追问,因而它无可置疑地包含着形而上品质。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是人类精神的深刻表现,它给人以形而上的启示,给世... 文学不仅要形象生动地描绘现实世界和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而且要述说作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乃至对人的存在的终极追问,因而它无可置疑地包含着形而上品质。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是人类精神的深刻表现,它给人以形而上的启示,给世代的人们以高级的精神滋养,让人们在日常平庸中获得一种超越平庸的精神支撑。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殊途同归,文学的形而上品质才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诗歌 形而上品质
下载PDF
哲学“应用”的理论体认
4
作者 臧峰宇 姚颖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哲学的可能"应用"源于人的"超越"追求,超验的努力之所以应该召唤,因为"有形"的"应用"在"无形"的"思"中生成。哲学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用"层面上完善时代精神,... 哲学的可能"应用"源于人的"超越"追求,超验的努力之所以应该召唤,因为"有形"的"应用"在"无形"的"思"中生成。哲学关注时代的命运,在"应用"层面上完善时代精神,哲学的"应用"不会栖居在实践的世界之外。哲学"应用"的时代价值无法与时代精神分离,因为形上智慧以理想的旨趣寓"解释世界"于"改造世界"之中。哲学的反思使类主体创造性地赋予"应用"范畴以"意义",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哲学"应用"的"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应用 时代精神 社会理想 类生存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5
作者 叶雷 闫亚丽 +3 位作者 陈庆森 赵林森 龄南 庞广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6-223,共8页
人是一种由自身细胞和肠道菌群组成的"超级生物体"。人体肠道菌群编码的基因组可被视为"人的第2基因组",它们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过程,是影响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对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研究... 人是一种由自身细胞和肠道菌群组成的"超级生物体"。人体肠道菌群编码的基因组可被视为"人的第2基因组",它们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过程,是影响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此对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当今的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诸多优越性,使研究者不仅能够深入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还能结合其它"组学"技术进一步了解肠道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本文综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利用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结合其它"组学"的方法,通过饮食结构的调整和生物制剂的摄入干预和治疗相关疾病的理念,这将成为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超级生物体 宏基因组学 高通量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鸟类肠道微生态学及其研究热点 被引量:9
6
作者 周立志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1,共8页
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动物长期共存、协同进化,在动物的宿主防御、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维生素合成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动物共同构成"超级生物",被称为动物的"第二基因组".近年来随着... 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动物长期共存、协同进化,在动物的宿主防御、消化吸收、免疫调节、维生素合成等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与寄主动物共同构成"超级生物",被称为动物的"第二基因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和宏基因组技术应用,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领域.鸟类由于具有飞翔能力,可以大范围、远距离传播和扩散微生物,其肠道微生物组成更加复杂多样.目前的研究表明鸟类肠道常见的微生物有五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据主导地位,但多样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鸟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和功能解析将成为候鸟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迁徙水鸟肠道微生态学等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超级生物体 鸟类 宏基因组 肠道微生态学
下载PDF
白血病复发的机制:老问题,新视角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克复 郑国光 +2 位作者 马小彤 宋玉华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57-560,共4页
复发是根治白血病的瓶颈,困扰了几代血液学工作者。21世纪初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进展表明,人体是以人类细胞为核心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有机体;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复发是根治白血病的瓶颈,困扰了几代血液学工作者。21世纪初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的研究进展表明,人体是以人类细胞为核心与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的超有机体;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逐步阐明提示了共进化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近年来对隧道纳米管道(tunneling nanotubes,TNT)在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传递中作用的初步阐明提示了癌基因、癌蛋白在细胞间传播的新途径;以及对体内细胞融合作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及供体细胞白血病的报道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血病复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从新的视角探讨影响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提出存在微小残留病和细胞间致癌因子传递两类复发机制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复发 难治性白血病 超有机体 隧道纳米管道 细胞融合
下载PDF
一匹“老马”的历史: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与文化根源
8
作者 唐纳德·沃斯特 蓝大千(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9,共8页
“生态系统”一词对我们的时代而言非常重要,它既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适用于场所、企业、政治、社群以及各类社会现象的宽泛隐喻。然而,即使在科学界,也鲜有人意识到,该词在其最频繁的使用者——生态学家——那里一直颇具争议性;同样,... “生态系统”一词对我们的时代而言非常重要,它既是一个科学概念,也是适用于场所、企业、政治、社群以及各类社会现象的宽泛隐喻。然而,即使在科学界,也鲜有人意识到,该词在其最频繁的使用者——生态学家——那里一直颇具争议性;同样,人们也不知道它涵盖着极为不同的世界观。“Eco”指代生态和进化,查尔斯·达尔文的混乱而不确定的世界;而“system”来自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以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为代表的机械的、有序的世界观。如此双重遗产令该词语义多有含混、矛盾。它诞生于1930年代,在1950年代扩散入公众用语,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它意味着某种具体而真实的物体。在人们看来,它是概括自然的现代词汇。但是,其纠结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自然的认识既非简单而统一,也非全然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 机理 达尔文主义 超级有机体
下载PDF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被引量:93
9
作者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36,共15页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 新文化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对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激进反思甚至颠覆。首先,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其反对伯克利学派"超有机体"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并非具象的"物体",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情景或社会关系之下由社会群体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的。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也并非"文化"被动的表达或容器,而是建构意义与价值系统的关键维度。其次,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研究话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研究视角的分散性或破碎性,而是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观带来的必然结果。新文化地理学关注草根群体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不同群体与不同尺度的文化事项、以及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因此,这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话题的广度。目前,中国地理学中有关文化的研究还处在比较边缘化的位置,但现代中国社会的高速变迁迫切地要求文化地理学者从文化的社会性与空间性出发,探讨社会成员赋予自然、景观、地方、空间等地理学要素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这一维度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地理学 “超有机体”理论 文化的社会建构 话题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