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示踪技术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小脑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津如 李咏梅 +5 位作者 刘义 韩永良 时晓清 张小辉 曾春 王静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小脑上脚、中脚是小脑与大脑间的主要联络通路,通路损伤可引起明显运动障碍,应用纤维追踪技术探测运动障碍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小脑上脚、中脚纤维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初步区分运动障碍由小脑病灶还是通路损伤所致。方法:选取临床... 目的:小脑上脚、中脚是小脑与大脑间的主要联络通路,通路损伤可引起明显运动障碍,应用纤维追踪技术探测运动障碍的多发性硬化(MS)患者小脑上脚、中脚纤维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初步区分运动障碍由小脑病灶还是通路损伤所致。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17例MS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组,检查前根据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对患者进行评分。利用纤维示踪技术描绘双侧小脑上脚、中脚纤维走行,比较组间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束条数,并将MS组感兴趣区DTI参数分别与ED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MS组右侧小脑中脚FA值(t右侧小脑中脚=-9.165,P右侧小脑中脚=0.004)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左侧小脑中脚FA值、双侧小脑上脚及中脚ADC值、纤维束条数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变化参数与EDSS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S患者小脑部分区域DTI参数或纤维条数存在异常,可能为临床运动功能损伤提供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纤维追踪技术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下载PDF
基于DTI分析小脑上脚及其交叉各向异性分数和ADC值的差异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付民峰 许宏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488-490,493,共4页
目的 :应用DTI定量评估小脑上脚和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ADC值,并比较小脑上脚与小脑上脚交叉数值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在我院行颅脑MRI检查患者的DTI图像数据,由2名专家运用ROI功能在F... 目的 :应用DTI定量评估小脑上脚和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ADC值,并比较小脑上脚与小脑上脚交叉数值之间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在我院行颅脑MRI检查患者的DTI图像数据,由2名专家运用ROI功能在FA图和ADC图上分别测量小脑上脚交叉和两侧小脑上脚的FA值和ADC值。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0例中,平均FA值两侧小脑上脚为0.710±0.049,明显高于小脑上脚交叉0.514±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65,P=0.000)。小脑上脚和小脑上脚交叉的平均ADC值分别为(759.59±30.87)×10-6 mm2/s和(723.86±36.33)×10-6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8,P=0.000)。结论: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均低于小脑上脚,说明两者的微细结构存在差异性。FA图可以区分小脑上脚和小脑上脚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现弥散系数 小脑上脚
下载PDF
脑干急性梗死与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张有军 谢元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72-74,共3页
目的:比较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MRI证实的脑干梗死100例,其中急性期组53例(发病时间<2 d)、亚急性期组47例(发病时间2~14 d)。对照组即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 目的:比较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MRI证实的脑干梗死100例,其中急性期组53例(发病时间<2 d)、亚急性期组47例(发病时间2~14 d)。对照组即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呈高信号40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测定各组受检者 ADC 值。结果脑干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的 ADC 值分别为(344.72±73.96)×10-6 mm2/s、(425.62±92.86)×10-6 mm2/s,对照组小脑上脚交叉区ADC值为(682.02±36.83)×10-6 mm2/s。经统计学处理,各组 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 小脑上脚交叉
原文传递
不同参数扩散张量脑白质成像重建小脑上脚交叉示踪 被引量:3
4
作者 窦郁 韩鸿宾 +1 位作者 郭顺林 雷军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2-755,共4页
目的观察扩散张量脑白质成像连续示踪纤维分配技术(DTTFACT)不同成像和重建参数下小脑上脚(SCP)交叉纤维示踪表现。方法采用Siemens3.0TMR及工作站对20名健康成人行头颅轴位扩散张量成像(b=0、1000s/mm2),应用DTTFACT重建SCP交叉纤维,... 目的观察扩散张量脑白质成像连续示踪纤维分配技术(DTTFACT)不同成像和重建参数下小脑上脚(SCP)交叉纤维示踪表现。方法采用Siemens3.0TMR及工作站对20名健康成人行头颅轴位扩散张量成像(b=0、1000s/mm2),应用DTTFACT重建SCP交叉纤维,分析不同重建参数下的交叉纤维的表现。选择参数如下:①体素大小为1.2mm×1.2mm×3.0mm、1.2mm×1.2mm×5.0mm、1.6mm×1.6mm×3.0mm、1.6mm×1.6mm×5.0mm。②各项异性(FA)阈值为0.04、0.08、0.12、0.16、0.20。③角度阈值为20°、40°、60°、80°、89°。结果①不同体素时DTT图均出现纤维交叉,小体素中纤维交叉类型明显多于大体素。②FA降低,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增多;FA=0.08时为峰值;之后,FA降低,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减少。③角度增大,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增多,角度=80°为峰值;之后,角度增大,交叉纤维的例数逐渐减少。④小脑上脚交叉纤维在DTT图上有五种不同表现形式:向前形成盲端、上下交叉上行、前后交叉上行、吻接上行、单侧向前。结论DTTFACT重建小脑上脚交叉纤维的最佳参数是体素1.2mm×1.2mm×3.0mm,FA0.08,角度阈值80°。小脑上脚纤维交叉有不同表现类型,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脚交叉 神经纤维 扩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和表观弥散系数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孔庆奎 谢元忠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56-61,共6页
目的量化比较不同年龄段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探讨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人群横轴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30~79... 目的量化比较不同年龄段小脑上脚交叉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探讨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ADC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正常人群横轴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其中男女各50例,年龄30~79岁,平均54.7岁。由一名专家运用感兴趣区(ROI)功能在FA图和ADC图上分别测量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双变量相关用于分析年龄对小脑上脚交叉信号的影响或相关性。结果 100例健康成年人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0.52±0.04)明显低于小脑上脚的FA值(0.7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718,P=0.000)。其中小脑上脚交叉的男性和女性FA值分别为0.52±0.04和0.51±0.04,无统计学差异(t=1.404,P=0.164)。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与年龄呈低度正相关(r=0.300,P=0.002)。小脑上脚交叉和小脑上脚的ADC值分别为(722.23±38.75)×10^-6 mm^2/s和(759.16±31.23)×10^-6 mm^2/s,有统计学差异(t=-8.047,P=0.000)。小脑上脚交叉的女性ADC值为(725.98±35.04)×10^-6 mm^2/s,虽然高于男性ADC值[(718.48±42.16)×10^-6 mm^2/s],但无统计学差异(t=-0.967,P=0.336)。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小脑上脚交叉的ADC值与年龄无相关性(r=-0.076,P=0.451)。结论在DTI图像中,小脑上脚交叉的FA值和ADC值均低于小脑上脚,并且均与性别没有相关性。随着年龄增大,FA值呈现增高趋势,ADC值则与年龄无相关性。本研究的结果可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表观弥散系数 小脑上脚交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