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深层地质结构叠加演变与油气赋存 被引量:39
1
作者 郑孟林 樊向东 +6 位作者 何文军 杨彤远 唐勇 丁靖 吴海生 陈磊 郭建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32,共11页
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测年资料,应用地层回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深层结构进行了解剖。现今的构造区划是石炭系顶面隆-坳格局的反映,深、浅层地层沉积隆-坳格局和构造变形特征存在差异。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导致盆地褶皱变形、隆升剥... 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测年资料,应用地层回剥方法,对准噶尔盆地深层结构进行了解剖。现今的构造区划是石炭系顶面隆-坳格局的反映,深、浅层地层沉积隆-坳格局和构造变形特征存在差异。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导致盆地褶皱变形、隆升剥蚀,形成了北西向为主的背向斜构造。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沉积在南部,存在多沉积中心、多构造应力环境,形成了二叠纪早中期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晚二叠世—侏罗纪存在两期大型湖进坳陷盆地沉积,将下伏盆地埋藏,为盆地重要的区域盖层。早侏罗世—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含煤岩系是盆地内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沉积前,盆地内形成西南高、北东低的大型车莫古隆起,并遭受了强烈剥蚀。白垩系沉积前,盆地受深层断裂活动控制,在侏罗系形成雁列组合正断层构造。白垩纪—新生代,盆地发生翘倾构造作用,北天山山前强烈沉降,褶皱变形,北部隆升。盆地深层存在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叠合连片发育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泥岩、煤系、膏泥岩等构成了盆地内多套源-盖组合,成为盆地油气富集的基础。盆地深层油气围绕构造变动后的富烃中心区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层 叠加改造 多沉积中心 翘倾作用 古隆起 油气赋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叠加构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楚铭 卢华复 +2 位作者 王国强 贾东 蔡东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94-302,共9页
对叠加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时序、叠加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隆起的叠加构造可以划分出:以二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挤压构造;以三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挤压构造;主... 对叠加构造变形特征、变形时序、叠加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综合研究表明,塔北隆起的叠加构造可以划分出:以二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挤压构造;以三叠纪为形成高峰期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挤压构造;主要形成于渐新世—中新世的拉张构造。这三期构造在空间上、时间上复合叠加,从而在塔北隆起形成了轮南构造带、南喀-英买力叠加褶皱带以及羊塔克-提尔根负反转构造带等叠加构造变形区。上述叠加构造变形区均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叠加构造 变形特征 油气聚集 盆地
下载PDF
黔西罐子窑地区叠加变形及其对铅锌矿床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德明 何良伦 +3 位作者 曾广乾 杨坤光 戴传固 张慧 《贵州地质》 2014年第4期241-251,共11页
黔西罐子窑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自中生代进入板内发展阶段之后,发生了多期次复杂构造叠加变形。第一期变形(早燕山期:J3-K1)以自东向西挤压收缩为主,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皱与断层构造体系,发育褶皱轴面以东倾、断层以向西逆冲滑脱占... 黔西罐子窑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自中生代进入板内发展阶段之后,发生了多期次复杂构造叠加变形。第一期变形(早燕山期:J3-K1)以自东向西挤压收缩为主,形成了近南北向的褶皱与断层构造体系,发育褶皱轴面以东倾、断层以向西逆冲滑脱占主导地位的变形特征。中上泥盆统火烘组、榴江组泥灰岩和硅质、钙质粘土岩为重要滑脱面,滑脱层本身变形复杂,其上部褶皱相对平滑开阔而下部褶皱相对紧闭。第二期变形(晚燕山期:K2-E)以自北向南挤压收缩为特点,横跨叠加在早期变形之上,表现为早期近南北向褶皱发生枢纽倾伏、断层发生张剪性活动,伴随多层次向南滑脱,在南部形成了轴面北倾的近东西向褶皱(局部倒转)和向南逆冲的断层,并切割南北向构造,喜山早期使得断裂再次活动与调整。区内铅锌矿体分为两类产出状态,一是顺层平缓产出,明显受顺层滑脱与低角度断层控制;另一类是陡倾产出,受陡倾张剪性断层控制。平缓者多形成于早、晚燕山期,而陡倾者多形成于构造转换期或喜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作用 叠加变形 铅锌矿床 构造控矿 罐子窑地区
下载PDF
叠加采动影响下保留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其控制技术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坤 邓志刚 +3 位作者 冯吉成 玄忠堂 肖建 吴祥业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5-695,共11页
以布尔台煤矿上下煤层叠加采动影响下保留巷道严重变形破坏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综合研究方法,从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对巷道围岩破坏特征、采动应力时空演化规律、保留... 以布尔台煤矿上下煤层叠加采动影响下保留巷道严重变形破坏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等综合研究方法,从巷道围岩塑性区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对巷道围岩破坏特征、采动应力时空演化规律、保留巷道塑性区恶性扩展破坏机理、应力调控围岩控制技术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煤层叠加采动后,保留巷道处于高应力比值带,主应力比值为1.84~2.22,最大主应力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9.7°~41.9°,导致巷道围岩塑性区恶性扩展,顶板破坏深度7.5 m,底板破坏深度4.5m,煤柱帮破坏深度3m,煤壁帮破坏深度2.25m。基于塑性区破坏机理提出应力调控技术,通过改变煤柱尺寸或上下工作面开采布局等手段调控围岩应力,减小围岩塑性破坏范围,并进行工业性试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采动 保留巷道 塑性区 变形破坏 围岩控制
原文传递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构造强度定量表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德江 马行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2-647,共6页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成藏期后的构造运动十分剧烈,直接导致大量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甚至破坏。构造变动强度是一个用以衡量区域构造运动对成藏期后油气藏调整改造程度大小的重要参数。研究中采用了易于获得的两个地质参数,即剥蚀率和...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成藏期后的构造运动十分剧烈,直接导致大量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甚至破坏。构造变动强度是一个用以衡量区域构造运动对成藏期后油气藏调整改造程度大小的重要参数。研究中采用了易于获得的两个地质参数,即剥蚀率和地层变形程度作为定量化指标,拟合出构造变动强度的定量化公式。构造强度中等地区由于易于形成一定规模的正向圈闭构造,封盖条件得以保证,同时有利于输导体系的建立,因此有利于油气藏的聚集和再富集;而构造强度过大和过小,则不利于油气的调整富集成藏。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分布对照得到,构造变动强度的定量化表征基本上可以如实和准确地反映出构造变动对油气调整改造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构造强度 定量化指标 调整改造 剥蚀率 变形程度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及断裂带成因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钰凯 孙永河 +2 位作者 马妍 姜文亚 孙旭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6-539,共14页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 以地震解释资料为基础,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断裂带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将歧口凹陷构造演化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后裂陷期3个阶段。裂陷Ⅰ幕,歧口凹陷呈断陷结构,先存NNE向、NWW向断层发生斜向伸展,NE向断层为新生断层;裂陷Ⅱ幕,歧口凹陷呈断-坳结构,先存NNE向、NWW向、NE向断裂再活动,EW向断层为新生断层;后裂陷期,歧口凹陷呈坳陷结构,多期斜向伸展变形叠加形成现今不同类型的断裂带。断裂带可划分为5种类型:第1类多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2类变换-伸展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WW向变换断层叠加古近纪伸展变形而成;第3类单期伸展型断裂带由古近系伸展断层形成;第4类伸展-变换型断裂带由前古近系先存NNE向伸展断层叠加古近纪变换变形而成;第5类横向背斜型断裂带受新近系横向背斜控制而发育。在各演化阶段,主干断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与区域伸展应力方向的夹角共同控制了歧口凹陷中洼陷的形成、规模与迁移特征。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对其烃源岩的发育、圈闭类型及油气运移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构造演化 斜向伸展 断裂带 叠加变形 新生界构造
原文传递
黔西逆冲滑脱构造及其对铅锌矿床的控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坤光 何良伦 +1 位作者 刘雨 任厚州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9-156,共8页
黔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大地构造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共同控制与影响的区域.该区广泛出露中上泥盆统-下三叠统(D2-T1)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下伏下泥盆统与志留系巨厚页岩和粉砂岩,构成了该区的底部滑脱层.在D2-T1... 黔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西南缘,大地构造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共同控制与影响的区域.该区广泛出露中上泥盆统-下三叠统(D2-T1)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下伏下泥盆统与志留系巨厚页岩和粉砂岩,构成了该区的底部滑脱层.在D2-T1碳酸盐岩为主的强硬岩层中夹有的页岩-粉砂岩、炭质页岩构成了次级滑脱层.在中生代,受上述两大构造域远程复合作用,黔西地区发生了多次构造活动与叠加变形.在挤压收缩过程中,强硬层与软弱层之间的滑脱作用形成了黔西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逆冲滑脱作用(顺层滑脱→切层滑脱→小型逆冲→大型逆冲)对铅锌富集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顺层滑脱形成了与层理一致的铅锌富集;切层滑动(小型逆冲)控制了稍陡于岩层的铅锌矿富集;小型平移或张性断层控制了陡倾铅锌矿的富集;而大型逆冲断层则控制了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富集.因此,逆冲滑脱作用是控制黔西铅锌矿床富集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滑脱 叠加变形 构造控矿 黔西铅锌矿床
下载PDF
叠加应力影响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陶广美 周晋碧 +1 位作者 马赛 张江利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7-51,共5页
为了解决上覆煤柱应力叠加影响下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现场实测对巷道变形规律进行研究,采用钻孔窥视及静压注水试验对围岩破碎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先注浆、再对锚杆二次预紧、最后预应力锚索补强的综合围岩控制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 为了解决上覆煤柱应力叠加影响下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通过现场实测对巷道变形规律进行研究,采用钻孔窥视及静压注水试验对围岩破碎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先注浆、再对锚杆二次预紧、最后预应力锚索补强的综合围岩控制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巷道修复后0~18d为初始变形阶段,是巷道治理的关键阶段;巷道浅层煤体裂隙发育数量较多且连通性较好,深层裂隙发育较少且连通性差,需要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全长锚固补强;采用综合围岩控制方案后,巷道变形量得到有效控制,底鼓量最大为51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42mm,顶板沉降量为4mm,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应力 持续变形 注浆加固 巷道治理 全长预应力锚固
下载PDF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变形理论研究及试验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新宇 郝彬 +1 位作者 吴胤 熊梦雅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650-654,共5页
基于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挠度尚无有效计算方法的实际情况下,对实际工程中两块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进行静载试验,分析挠度变化的规律,并探索在弹性理论条件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挠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弹性理论下钢筋桁架混凝... 基于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挠度尚无有效计算方法的实际情况下,对实际工程中两块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进行静载试验,分析挠度变化的规律,并探索在弹性理论条件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挠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弹性理论下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挠度计算理论值与试验测得的数据吻合较好,实际工程中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满足安全使用要求,可在工程中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叠合板 钢筋桁架 挠度
原文传递
沂沭断裂带显微构造及变形叠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玲 顾德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沂沭断裂带中碎裂岩的类型及特征、变形机制、变形叠加特征,并根据显微构造分析探讨了变形叠加期次及相应的断裂活动时间。
关键词 断裂带 变形叠加 显微构造 构造岩 断裂构造
下载PDF
斜向挤压叠加变形的构造解析——以四川威远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宏祥 童亨茂 +6 位作者 何昀宾 刘子平 周一博 张平 任晓海 邓才 尹宇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 威远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构造主体威远背斜属于大型穹隆状背斜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变形,前人对威远背斜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认识存在很大争议,无法满足油气精细勘探和高效开发的需要。本文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确定威远背斜主体是在基底先存构造(NE向基底古隆起)的条件下,在燕山期近NS向斜向挤压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喜山期近EW向斜向挤压作用对其构造变形也有一定的贡献。按此认识设计了砂箱模拟实验,实验结果在平面和剖面上很好地再现了威远背斜的构造特征,表明了上述认识的合理性。这些认识不仅能为威远地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相似区域的构造形成演化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远背斜 叠加变形 斜向挤压 构造解析 燕山期 喜山期 砂箱模拟实验
下载PDF
白云鄂博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玉清 王弢 +1 位作者 贾和义 尚恒胜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华北地块北缘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 ,在白云鄂博群东南花果山一带褶皱变形十分复杂 ,为了研究其褶皱形态、变形机制 ,在原 1∶ 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近 1 km2的范围进行1∶ 2 0 0 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层 ... 华北地块北缘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 ,在白云鄂博群东南花果山一带褶皱变形十分复杂 ,为了研究其褶皱形态、变形机制 ,在原 1∶ 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近 1 km2的范围进行1∶ 2 0 0 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层 ,确定了两期褶皱构造。综合区域资料表明 :早期 EW向褶皱以纯剪切、纯剪切 +简单剪切为主 ,是加里东运动的结果 ;晚期褶皱表现为 EW向压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动力学 变形机制 白云鄂博群
下载PDF
地铁车站叠合墙与复合墙结构体系受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凯 张瑉嘉 +2 位作者 闫腾飞 陈保国 王程鹏 《工程建设》 2020年第3期13-18,共6页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外墙与围护结构之间作用机理复杂,叠合墙与复合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结构体系的受力状态。以深圳地铁12号线上川站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对叠合墙和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对比分析2种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变形规律。... 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外墙与围护结构之间作用机理复杂,叠合墙与复合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结构体系的受力状态。以深圳地铁12号线上川站为例,采用FLAC3D软件对叠合墙和复合墙结构体系进行三维仿真模拟,对比分析2种结构体系的受力和变形规律。通过对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规律、周围地表沉降规律、围护结构水平土压力变化规律、复合墙柔性填充材料水平向应力变化规律、地铁车站主体结构受力特性的研究发现:相同条件下,复合墙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大于叠合墙,复合墙墙后水平土压力小于叠合墙;柔性填充材料水平向应力随填料厚度增加而减小;复合墙虽能降低地铁车站侧墙内水平向应力,但也会增大立柱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叠合墙 复合墙 数值模拟 土压力 变形
下载PDF
软基路堤等载超载预压模拟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朝权 李国维 《公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0-95,共6页
通过特定加、卸荷方式的一维固结试验,模拟了软基在等载预压、超载预压模式下的变形过程。试验表明,软基路堤施工过程中的分级加荷,对于全部荷载长期作用的变形过程,不足以对总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有超载参与的预压过程,当超载作用... 通过特定加、卸荷方式的一维固结试验,模拟了软基在等载预压、超载预压模式下的变形过程。试验表明,软基路堤施工过程中的分级加荷,对于全部荷载长期作用的变形过程,不足以对总变形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有超载参与的预压过程,当超载作用时间小于完成等载变形要求的最佳时间时,对总变形量不会产生影响,否则会使得总变形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基 路堤 超载预压 等载预压 变形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叠加变形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永志 施炜 +5 位作者 赵国春 王天宇 杨谦 秦翔 张宇 刘晓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9-224,共16页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叠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叠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叠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变形 断层运动学 中生代 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鄂尔多斯地块 华北板块
下载PDF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EBLOCK 被引量:2
16
作者 HOUMingjin TANGJiafu +1 位作者 LIHuaikun WUYuedong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3年第1期33-54,共22页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The new-discovered first stage deformation of thos...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progress of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Yangtze Block.The new-discovered first stage deformation of those sequences occurred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 the end of early Jurassic together with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olding, which was resulted from the deep detachment shearing tending toward NW-WNW. The folds dip to east and fall down toward west, and were superimposed by the main stage folding.Thereafter, a series of folds were developed with axes trending toward northeast.Consequently normal folds occurred on the normal limbs while overturned fold on the overturned limbs during the first stage folding. The detachment or thrust was formed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Due to the uplifting of Dabie and the Wannan Mountai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sides, the bi-directional thrusting belt was formed by gravity flowing from the Mountains toward the center of the basin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Xuancheng and south side of Guichi. The deformation geodynamics was discussed simply based on the newly recogniz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ctonic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Block multistage superimposed deformation gravity gliding THRUSTING INDOSINIAN YANSHANIAN
下载PDF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的叠加褶皱及构造序列的初步划分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绍清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18-26,共9页
武当山推覆体中段存在六期叠加褶皱(B_1~B_6),其中B_1,B_2,B_3为推覆期前褶皱,B_4,B_5为推覆期褶皱,B_6为推覆期后褶皱。以六期叠加褶皱为基础,再结合区内存在的反转盆地等拉张性构造,将区内的构造演化序列划分为七个变形幕。
关键词 推复构造 叠加褶皱 构造序列
下载PDF
远场静水压力作用下深埋隧道双层叠合衬砌合理组合形式及力学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鑫 王文娟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针对深埋长大隧道传统复合式衬砌结构在遭遇高水头地下水威胁的问题,研究了双层叠合衬砌方案,该方案采用“结构一分为二、两道防水设防”的设计理念,既能克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困难,又可以解决二次衬砌结构渗漏水的弊病。文章以青岛地... 针对深埋长大隧道传统复合式衬砌结构在遭遇高水头地下水威胁的问题,研究了双层叠合衬砌方案,该方案采用“结构一分为二、两道防水设防”的设计理念,既能克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困难,又可以解决二次衬砌结构渗漏水的弊病。文章以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为工程依托,借助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双层叠合衬砌的合理组合形式及力学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叠合衬砌内力分配与内外层结构刚度比有关,刚度越大则内力越大,当内外层结构刚度比为0.716时,t_(A)=0.95 m和t_(B)=0.85 m为最优叠合衬砌厚度组合;隧道结构各控制截面的风险排序为仰拱>拱脚>拱顶;叠合衬砌在外水压力作用下,内外层衬砌变形是相互协调的,仰拱结构变形对刚度比、外水压力量值均较拱顶、侧墙更为敏感;叠合衬砌组合形式是受结构承载力控制而不是受变形控制;最优叠合衬砌组合在外水压力小于1.2 MPa时,结构安全性同样受承载力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水压力 叠合衬砌 刚度比 安全系数 变形规律
下载PDF
羊屎沟铁岭组大理岩鞘褶皱的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逸鹏 高雪 张祥恒 《华北地震科学》 2012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羊屎沟铁岭组大理岩上发现鞘褶皱垂直于最大主应变轴X轴和垂直于中间应变主轴Y轴的切面,并对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鞘褶皱所反映的韧性剪切作用方向大致为SSE方向150°~160°,且晚于铁岭组大理岩的形... 在羊屎沟铁岭组大理岩上发现鞘褶皱垂直于最大主应变轴X轴和垂直于中间应变主轴Y轴的切面,并对其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认为,鞘褶皱所反映的韧性剪切作用方向大致为SSE方向150°~160°,且晚于铁岭组大理岩的形成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山岩体 鞘褶皱 叠加变形 递进剪切作用 褶轴弯曲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武夷山东部地区早元古代麻源群形变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树超 徐维光 《福建地质》 1995年第1期1-7,共7页
闽北武夷山东部地区广泛发育早元古代麻源群,该变质岩系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叠加改造,变质变形作用十分复杂。通过大量野外调研,查明其经历了5次褶皱变形。本文重点论述其不同时期变形特点及形成机制。
关键词 武夷山 麻源群 褶皱变形 早元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