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红素的分离提取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强 吕飞杰 +2 位作者 赵文恩 乔旭光 韩雅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4-439,共6页
试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番茄红素的条件 ,以及番茄红素对化学诱导转化细胞增殖、周期时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萃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作参数为 :萃取压力 2 5Mpa、萃取温度 5 0℃、萃取时间 3h。番茄红素有抑制细胞生长及... 试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番茄红素的条件 ,以及番茄红素对化学诱导转化细胞增殖、周期时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萃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作参数为 :萃取压力 2 5Mpa、萃取温度 5 0℃、萃取时间 3h。番茄红素有抑制细胞生长及细胞增殖的作用 ,并能明显改变细胞周期时相百分比 ,G1期百分比上升 ,S期 ,G2 +M期百分比下降 ,周期时相左移。番茄红素抑制细胞增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分离提取 细胞周期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明华 陈水林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23-25,共3页
阐述了无污染、低能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性能及其染色技术的优点和发展现状。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 发展 染色技术
下载PDF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发泡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玉霞 刘学 +1 位作者 刘本刚 王向东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5,共12页
介绍了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发泡技术进展,包括聚乳酸、聚己内酯、二元醇二元羧酸脂肪族聚酯、聚乙烯醇等及其共混物、纳米复合材料等的发泡技术,涉及了超临界CO2发泡技术、化学发泡剂发泡技术等。
关键词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聚乳酸 聚己内酯 二元醇二元羧酸脂肪族聚酯 聚乙烯醇 淀粉 发泡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压压降曲线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利 张士诚 甘云雁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3,共6页
基于径向裂缝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以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其体积由适... 基于径向裂缝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以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其体积由适用于超临界流体的BWR状态方程求解。通过构造G函数、ψ函数可判断储层的滤失特性,确定裂缝闭合点从而得到裂缝的几何尺寸以及滤失系数等参数,进而指导酸压的施工设计和完善酸压工艺。将该方法应用到塔河油田酸压井的压降曲线分析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酸压 压降曲线 超临界 CO3
下载PDF
酸压拟三维压降分析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万书 胡永全 赵金洲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5-77,共3页
随着油气藏酸化压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压裂后裂缝诊断、评估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目前针对酸压井压后裂缝参数的诊断、评估和解释模型还研究甚少。基于水力压裂的拟三维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 随着油气藏酸化压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压裂后裂缝诊断、评估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目前针对酸压井压后裂缝参数的诊断、评估和解释模型还研究甚少。基于水力压裂的拟三维模型,推导了酸压压降曲线分析模型。考虑了酸液溶蚀的碳酸盐及酸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对人工裂缝体积的影响,针对裂缝内由二氧化碳、水、氯化钙等物质组成的高压相平衡体系,将二氧化碳真实地处理为超临界状态。实例分析表明,压降模型解释酸压井的滤失系数和裂缝几何参数更接近地层的真实情况,可以为酸压技术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压 压降曲线 超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
下载PDF
微管壳式换热器在能量转换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娇 丁文杰 +3 位作者 黄洪文 郭海兵 马纪敏 王少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131,共10页
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普遍采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来保证其相对其他能量转换循环的紧凑性优势。PCHE芯体为整体结构,若内部出现泄漏或结垢等问题,很难进行维护与检修。本文提出了一种微管壳式换热器(MSTE),其结... 目前,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普遍采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来保证其相对其他能量转换循环的紧凑性优势。PCHE芯体为整体结构,若内部出现泄漏或结垢等问题,很难进行维护与检修。本文提出了一种微管壳式换热器(MSTE),其结构与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类似,但其管径缩小至微通道级。由于MSTE的流道横截面积占总截面积之比较PCHE大,在典型的回热器与冷却器设计工况下,相对PCHE而言,采用MSTE可将体积与质量均减小30%以上。灵敏性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本文设计的MSTE结构的回热器与冷却器,回热器冷热流道入口温度升高20℃左右,压缩机入口温度变化均不超过1℃,说明该种结构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足够支撑能量转换循环的一般工况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壳式换热器 超临界二氧化碳 回热器 冷却器
下载PDF
靠近临界点和液相区的高度可变流体性质的CO_(2)压气机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Mark RAnderson 《风机技术》 2021年第3期18-22,9,共6页
流体在靠近临界点的性质变化剧烈,使得运行于此区域的压气机设计流程更具复杂性。这一点在很多文献中得以体现,目前SCO_(2)设计也通常采用具备高精度热力模型的改进分析方法。基于循环特征和热源情况,在大部分的循环中压气机进口状态有... 流体在靠近临界点的性质变化剧烈,使得运行于此区域的压气机设计流程更具复杂性。这一点在很多文献中得以体现,目前SCO_(2)设计也通常采用具备高精度热力模型的改进分析方法。基于循环特征和热源情况,在大部分的循环中压气机进口状态有着中到强程度不等的变化,该变化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压气机进口状态向饱和液态线移动时,介质的非线性特征可能更明显,目前对此的认识更少。本文同时采用了一维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了流体靠近临界点以及进口状态移至饱和线液态侧的特殊特征。文章描述了CO_(2)在饱和液体区域的典型的流体动力学特征,包括发生堵塞流时的马赫数明显小于1,以及马赫数明显低于典型的音速下的类激波特征。随着压气机进气条件的变化,这些特性将显著影响压气机性能。同时本文也讨论了常见的湍流模型及两相流模型对SCO2压气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点 饱和液体 进口状态 循环特征 热力模型 流体动力学 液相区 两相流模型
下载PDF
泵轴系转子动力学分析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Frédéric Gaulard Joachim Schmied +1 位作者 Andreas Fuchs 周传月 《风机技术》 2021年第3期67-76,10,共11页
描述了泵转子动力学评估的最新分析方法和对仿真工具的具体要求。以在大气压下带有两个滑动轴承的卧式多级泵,带有多个轴承的卧式浸没式多级泵和带有水润滑轴承的浸没式立式单级泵为例。由于密封的原因,两个轴承支承的卧式泵的转子是静... 描述了泵转子动力学评估的最新分析方法和对仿真工具的具体要求。以在大气压下带有两个滑动轴承的卧式多级泵,带有多个轴承的卧式浸没式多级泵和带有水润滑轴承的浸没式立式单级泵为例。由于密封的原因,两个轴承支承的卧式泵的转子是静超定的,静态轴承力取决于密封和轴承的变形。本文考虑了轴承的非线性力位移关系。考虑线性密封和轴承特性,用坎贝尔图对泵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在浸没泵的例子中,圆柱轴承在低负荷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稳定的影响。针对轴承较多的泵,分析了轴承环境压力和轴承载荷对泵稳定性的影响。对于立式泵,通过非线性分析确定极限环,即稳定振动水平。所有的例子尽管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都有一个实际的工程背景。这些分析都是采用转子动力学分析软件MADYN 2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润滑轴承 多级泵 立式泵 轴承力 滑动轴承 浸没式 轴承载荷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PHBV扩链改性及其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孝磊 罗静云 +5 位作者 丁欣 王雨辰 聂铭罕 宋佳洁 张艳娥 胡晶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79,共7页
以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CE)为扩链剂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扩链PHBV样品,然后采用超临界CO_(2)(scCO_(2))釜压发泡法将其在160℃、20 MPa下进行物理发泡,成功制备了不同PHBV泡沫。... 以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CE)为扩链剂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扩链PHBV样品,然后采用超临界CO_(2)(scCO_(2))釜压发泡法将其在160℃、20 MPa下进行物理发泡,成功制备了不同PHBV泡沫。结果表明,与常压差示扫描量热法相比,采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的各组PHBV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略微下降;CE的加入提高了PHBV样品的复数黏度(G')和储能模量(η^(*));随着CE含量的增加,PHBV发泡样品的泡孔密度和发泡倍率逐渐增加,泡孔尺寸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 扩链 泡沫 流变性能 超临界二氧化碳
下载PDF
SC-CO_2氛围中制备Ni/CNTs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10
作者 宋维君 曹长年 《山西化工》 2013年第1期12-14,共3页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镍催化剂可以用于甲醇常压气相羰基化反应,但是甲醇转化率及乙酸收率均不理想。本文在SC-CO2氛围中,利用SC-CO2在碳纳米管中较高的扩散性能,将金属镍粒子带入碳纳米管内腔,以提高金属镍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从而提高催... 碳纳米管负载金属镍催化剂可以用于甲醇常压气相羰基化反应,但是甲醇转化率及乙酸收率均不理想。本文在SC-CO2氛围中,利用SC-CO2在碳纳米管中较高的扩散性能,将金属镍粒子带入碳纳米管内腔,以提高金属镍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显示,此法制备出的催化剂,其甲醇转化率及乙酸收率均比由普通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显著提高;制备催化剂时SC-CO2最佳温度为308.15 K,最佳压强为15.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Ni CNTS 甲醇羰基化 催化剂 制备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柱塞高压泵改进
11
作者 王金民 何兆基 姚煜东 《染整技术》 CAS 2007年第8期46-47,共2页
针对旧式二氧化碳柱塞高压泵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重点介绍了改进内容及改进效果。
关键词 柱塞高压泵 技术改进 二氧化碳 染色
下载PDF
超临界CO2中聚丙烯接枝改性研究
12
作者 李颖悟 张浩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0,50,共4页
研究了低温下聚丙烯(PP)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表面接枝的反应工艺,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引发剂,以马来酸酐(MAH)作为接枝单体,对PP进行固相接枝改性,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60~70℃)下,温度变化对接枝率的影... 研究了低温下聚丙烯(PP)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表面接枝的反应工艺,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引发剂,以马来酸酐(MAH)作为接枝单体,对PP进行固相接枝改性,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60~70℃)下,温度变化对接枝率的影响不明显,其他因素对接枝率影响呈抛物线趋势。最佳接枝工艺条件为:PP 5 g,BPO 0.2 g,MAH1 g,在温度70℃、压力14 M Pa下,反应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聚丙烯 接枝 马来酸酐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小麦胚芽油溶解度特性的研究
13
作者 黄赤军 金波 张镜澄 《广州化学》 CAS 1993年第4期27-31,共5页
本文研究了小麦胚芽油在超临界CO_2中的平衡溶解度随介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对超临界CO_2条件下,小麦胚芽中油溶解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小麦胚芽油的恒温溶解度随压力升高而升高,恒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溶解过程为放... 本文研究了小麦胚芽油在超临界CO_2中的平衡溶解度随介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对超临界CO_2条件下,小麦胚芽中油溶解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小麦胚芽油的恒温溶解度随压力升高而升高,恒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溶解过程为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小麦胚芽 溶解度 SCFE
下载PDF
十六烷/超临界CO_2混合体系气泡成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4
作者 翟明 马培鸽 申长雨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69,共5页
研究了十六烷/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混合体系的气泡成核过程。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方法,选择等温-等压系统,使体系的粒子数、压力(P)和温度(T)保持不变,采用exp-6力场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距离判别法识别气泡核,根据气泡成核过程... 研究了十六烷/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混合体系的气泡成核过程。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方法,选择等温-等压系统,使体系的粒子数、压力(P)和温度(T)保持不变,采用exp-6力场描述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距离判别法识别气泡核,根据气泡成核过程的分子位形跟踪气泡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降低十六烷/超临界CO_2混合体系的P,首先形成了低密度的气泡核,然后CO_2分子不断地进入气相,直至系统内部形成含有大量气相分子的气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 超临界二氧化碳 气泡成核 分子模拟 相变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晨 刘志伟 梁世中 《四川食品与发酵》 CAS 1999年第2期29-31,24,共4页
本文概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提取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二氯化碳萃取 天然产物 提取
下载PDF
茅台酒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芳香 贺国君 +3 位作者 郁建平 郁建生 时伟 张春林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2-86,共5页
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了茅台酒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呈香呈味物质的最优工艺条件,通过验证性试验,确定在装料系数为0.5,萃取釜压力为30 MPa,萃取釜温度为47℃,二氧化碳泵频率为21 r/min,分离釜Ⅰ的温度为47℃,分离釜Ⅰ的压力为8 ... 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获得了茅台酒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呈香呈味物质的最优工艺条件,通过验证性试验,确定在装料系数为0.5,萃取釜压力为30 MPa,萃取釜温度为47℃,二氧化碳泵频率为21 r/min,分离釜Ⅰ的温度为47℃,分离釜Ⅰ的压力为8 MPa的条件下,萃取率最高,可达到1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茅台酒糟 呈香呈味物质 工艺条件优化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杜香挥发油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路博琼 罗书勤 张力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6期173-174,178,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的最佳试验条件,并用GC-MS对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分析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最佳条件:颗粒度为80目、萃取压力为40 MPa...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的最佳试验条件,并用GC-MS对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分析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杜香挥发油最佳条件:颗粒度为80目、萃取压力为40 MPa、萃取温度为3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其中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12.43%)、羽扇烯酮(10.12%)、异龙脑(4.44%)、桃金娘烯醛(4.02%)、表蓝桉醇(2.85%),顺-β-松油醇(2.49%)、玫瑰醚(2.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香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GC-MS分析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并联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18
作者 黄家坚 周源 +2 位作者 黄彦平 罗乔 胡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0-225,共6页
二氧化碳在拟临界点附近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作为换热工质的布雷顿循环系统拥有可观的系统热效率,但物性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流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开展了SCO_(2)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流动不... 二氧化碳在拟临界点附近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作为换热工质的布雷顿循环系统拥有可观的系统热效率,但物性的剧烈变化可能导致流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开展了SCO_(2)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获得了流动不稳定性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循环的功率-流量曲线的正斜率区和负斜率区均出现流动不稳定性现象,第1个区间的流动不稳定性为系统性振荡,振荡周期较长,分析为压力降流动不稳定性,第2个区间的流动不稳定性为通道间高频振荡;不稳定起始功率随着系统压力和进口质量流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提高系统压力和进口质量流量可以增强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并联通道 流动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页岩气井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起裂压力预测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仲冠宇 左罗 +3 位作者 蒋廷学 王海涛 李双明 宋维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0-714,共5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页岩气井少水及无水压裂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为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的起裂机制及受控因素,首先考虑井筒内温度、压力变化对二氧化碳物性的影响规律,构建了页岩气井憋压过程中井筒内温度场及压力场的数值计算方...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页岩气井少水及无水压裂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为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的起裂机制及受控因素,首先考虑井筒内温度、压力变化对二氧化碳物性的影响规律,构建了页岩气井憋压过程中井筒内温度场及压力场的数值计算方法;其次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条件下套管-水泥环-地层的热流固耦合力学模型,结合岩石破坏准则,提出了起裂压力的计算方法,并以某页岩气井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起裂压力显著低于常规滑溜水压裂,但是受增压速率的影响,破裂时间大幅度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条件下,起裂压力随着排量和注入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开井压力的降低而增大;破裂时间随着排量、开井压力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水力压裂 起裂压力 页岩气井
下载PDF
番茄红素的溶剂残留去除及其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晓燕 马越 +1 位作者 宋曙辉 徐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一直存在着溶剂残留严重与萃取成本过高的问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去除番茄红素中的有机溶剂残留,以及番茄红素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对老龄小鼠心肌脂褐素和血清SOD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一直存在着溶剂残留严重与萃取成本过高的问题。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去除番茄红素中的有机溶剂残留,以及番茄红素对果蝇寿命的影响、对老龄小鼠心肌脂褐素和血清SOD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去除溶剂残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20.67MPa,提取温度35℃,二氧化碳流量0.5L/min,提取时间为2h。试验还证实番茄红素可以显著延长果蝇寿命,同时可以降低老龄小鼠心肌脂褐素的含量,提高其血清SOD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溶剂残留 超临界二氧化碳 延缓衰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