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生活质量与自杀风险关系 被引量:54
1
作者 赵丽彩 尹训宝 孙宏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7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生活质量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山东省某医院21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重度抑...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生活质量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状况调查问卷、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山东省某医院21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重度抑郁组自杀风险高于轻中度抑郁组(t=9.793,P<0.01),在生活质量及各维度上,重度抑郁组低于轻中度抑郁组(t=-9.413^-2.7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自杀风险与抑郁水平存在正相关(r=0.665,P<0.01),与生活质量及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维度呈负相关(r=-0.590^-0.420,P<0.01);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生活质量在抑郁水平和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1.0%。结论: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和生活质量均能预测其自杀风险,生活质量是抑郁水平预测自杀风险的部分中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生活质量 自杀风险 中介效应
下载PDF
音乐疗法联合行为干预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唤醒度及自杀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7
2
作者 段海水 吕贝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研究音乐疗法联合行为干预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唤醒度及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研究音乐疗法联合行为干预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唤醒度及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和音乐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效能(GSES)、唤醒度及自杀风险。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GSES评分、唤醒度无差异。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唤醒度、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SQI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杀风险得分及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音乐疗法和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极易抑郁症状,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行为干预 抑郁症 睡眠障碍 唤醒度 自杀风险
原文传递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杀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蒋东 曹小莉 杜向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0期3079-3081,共3页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1科收治的62例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1科收治的62例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米氮平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于治疗前后,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患者的抑郁程度,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药物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通过计算自杀态度总分(SA)和自杀倾向得分评价药物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A较对照组高,自杀倾向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有效改善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伴焦虑 睡眠质量 自杀风险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自杀风险、睡眠、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汝杰 李静 +15 位作者 梅俊华 肖明朝 况利 宋波 王亮 龚雪 王婧 尚雅楠 曹婉 龙香花 杨显娟 魏玲 张帆 吴祖勤 彭诗月 秦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462-1468,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自杀风险、睡眠、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日至2020年3月10日COVID-19住院患者和非COVID-19人群。感染组:376人(男性95人,女性281人),为COVID-19住院...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自杀风险、睡眠、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2日至2020年3月10日COVID-19住院患者和非COVID-19人群。感染组:376人(男性95人,女性281人),为COVID-19住院患者。对照组:501人(男性110人,女性391人),来自于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等的非COVID-19人群。采用线上和线下、自评结合精神科医师评估的方式进行调查。采用风险评估量表(the Nurses’Global Assessment of Suicide Risk Scale,NGASR)、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对感染组和对照组年龄、自杀风险总分、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SAS总分、SDS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性别、躯体疾病史、目前所在城市进行χ2检验,两组自杀风险、睡眠问题、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和重度及以上自杀风险、睡眠问题、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进行χ2检验;对感染组自杀风险总分、年龄、SAS总分、SDS总分、PSQI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感染组自杀风险总分为应变量,感染组性别、年龄、躯体疾病史、SDS总分、SAS总分、PSQI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stepwise法)分析。应用SPSS 22.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结果①感染组中度及以上自杀风险、睡眠质量差、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7.39%、63.03%、31.91%、54.26%,对照组中度及以上自杀风险、睡眠质量差、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7.98%、33.53%、9.18%、2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高自杀和极高自杀风险、睡眠质量很差、重度和极重度焦虑、重度和极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57%、12.23%、4.79%、7.98%,对照组高自杀和极高自杀风险、睡眠质量很差、重度和极重度焦虑、重度和极重度抑郁发生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自杀风险 睡眠 焦虑 抑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快乐感知训练团体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干预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云琼 刘雪梅 +2 位作者 王瑶 罗梦蕾 严德萍 《护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快乐感知训练团体对抑郁症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6月在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增加... 目的探讨快乐感知训练团体对抑郁症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6月在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增加电话随访,每周1次,干预组给予常规治疗,增加快乐感知训练团体治疗。2组分别于干预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末,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15条目躯体健康问卷、自杀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广义估计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病程后,与对照组和基线比较,干预组的焦虑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547~-1.011,-5.452~-1.107);抑郁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489~-0.651,-5.667~-0.147);躯体不适水平在干预后2周及8周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5.006~-1.692,-5.186~-0.209);自杀风险总分、一类评分及三类评分在干预组×8周后均存在交互效应(95%CI分别为-7.335~-2.851,-6.305~-2.485,-2.311~-1.0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乐感知训练团体能有效降低抑郁症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杀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快乐感知训练团体 负性情绪 自杀风险
下载PDF
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安静 黄悦勤 +2 位作者 童永胜 李献云 杨甫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2-356,共5页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自杀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和山东的城乡居民共1172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和巴...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自杀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和山东的城乡居民共1172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BIS)来了解被试的自杀意念、自杀倾向和冲动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采用Bootstrap程序对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倾向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居民最忧郁时的自杀意念率是18.1%。BSI-CV得分与BIS得分呈正相关(r=0.14、0.15,均P<0.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与自杀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6%。结论:冲动性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进而影响自杀倾向,因此有必要对高冲动性和自杀意念强的个体予以关注,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意念强度 自杀倾向 冲动性人格 中介作用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杀风险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16
7
作者 董丽平 石元洪 +1 位作者 童萍 杨扬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自杀风险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疲劳量表(FS-14)、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明国际神...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自杀风险及相关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疲劳量表(FS-14)、社会支持量表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自杀筛选问卷等量表为工具,对医院符合标准的114例MHD患者的自杀风险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同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婚姻状况、并发症、透析时间、经济状况以及抑郁、焦虑、疲劳、社会支持对MHD患者的自杀风险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抑郁和焦虑是发生自杀风险的重要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降低自杀风险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MHD患者自杀风险高,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杀风险 心理社会因素
下载PDF
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海婷 刘嫣然 +5 位作者 吕婧 刘丹妮 张亚兰 李子玉 芦滢竹 陈景旭 《四川精神卫生》 2020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 目的探讨具有自杀风险的抑郁障碍患者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早期识别具有自杀风险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干预。方法选取117例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5. 0中文版筛查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根据MINI 5. 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n=52)和无自杀风险组(n=65)。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进行认知调节策略的测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发生率为44. 4%(52/117)。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自杀风险组患者更多见于女性、未婚、平均年龄更小、发病年龄更早、HAMD-17总评分更高、伴精神病性症状率较高,自杀风险组自我责难、接受、沉思、灾难化4个认知调节策略维度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组(P均<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3. 539,95%CI:1. 383~9. 057)、发病年龄(OR=0. 931,95%CI:0. 895~0. 968)、HAMD-17总评分(OR=1. 207,95%CI:1. 063~1. 370)和灾难化(OR=1. 143,95%CI:1. 002~1. 305)与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相关(P均<0. 05)。结论女性、发病年龄早、抑郁症状严重和灾难化可能为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自杀风险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下载PDF
监狱服刑人员的自杀风险与其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焕芹 柴洪艳 +2 位作者 徐广军 王艳郁 赵约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198-1202,共5页
目的:探讨监狱服刑人员的自杀风险与其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对803名在监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803名服刑人员中,最近一个月有自杀风... 目的:探讨监狱服刑人员的自杀风险与其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匹兹堡睡眠指数问卷(PSQI)对803名在监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803名服刑人员中,最近一个月有自杀风险的人数为34人(4.2%);(2)服刑人员PSQI总分(7.16±3.29),睡眠质量较差;(3)除睡眠药物和睡眠时间因子外,有自杀风险的服刑人员在SCL-90各因子得分、PSQI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上均高于无自杀风险的服刑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因子、恐怖因子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1.71,P<0.01;β=0.99,P<0.05);刑期因子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7,P<0.05)。结论:心理健康状况及睡眠质量是监狱服刑人员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睡眠质量 心理健康 服刑人员
下载PDF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的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周春芬 高猛 史晓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孤独感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并分析孤独感在宿舍人际关系和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93份。研究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修订版自杀行为问卷... 目的: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孤独感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并分析孤独感在宿舍人际关系和自杀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93份。研究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修订版自杀行为问卷、宿舍人际关系量表、UCLA孤独量表。采用SPSS 25.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中的简单中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宿舍人际关系与孤独感、自杀风险呈正相关(r=0.614,P<0.01;r=0.369,P<0.01),孤独感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r=0.440,P<0.0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可以直接预测自杀风险,还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杀风险,直接效应(0.165)和间接效应(0.210)分别占总效应(0.375)的44%和56%。结论: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自杀风险有预测作用,孤独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自杀风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宿舍人际关系 孤独感 中介作用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霞 申彦丽 +2 位作者 梁执群 任燕 张克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6期805-806,共2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抑郁状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35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总评分为(18.80±8.06);抑郁与自杀意念,特别是抑郁各因子中认识障碍与自杀意念强度(r=0.292,P<0.01)、自杀危险程度(r=0.336,P<0.01)呈显著正相关,阻滞与自杀意念强度(r=0.243,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67,P<0.01)呈显著正相关,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强度(r=0.267,P<0.01)、自杀危险程度(r=0.289,P<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抑郁因子中认识障碍、阻滞及绝望感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抑郁症 自杀意念强度 自杀危险程度
下载PDF
幸福感在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之间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久波 姜美俊 +2 位作者 赵静波 肖蓉 杨雪岭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8期1250-125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幸福感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对1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显著负相关(r=-0.22,P<0.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幸福感与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对13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显著负相关(r=-0.22,P<0.01);幸福感与自杀风险显著负相关(r=-0.38,P<0.01);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指数显著正相关(r=0.41,P<0.01);②幸福感指数、社会支持对自杀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2,-0.34;P<0.01),交互作用也显著(β=-0.09,P<0.01);③引入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其对自杀风险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36,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风险与社会支持及幸福感密切相关;幸福感在社会支持与自杀风险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及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社会支持 自杀风险 大学生
下载PDF
童年创伤对自杀风险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黄雅梅 马健生 张宏娜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4,共7页
自杀是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至关重要。为探讨童年创伤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对... 自杀是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至关重要。为探讨童年创伤对大学生自杀风险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和抑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和自杀行为问卷对2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童年创伤、神经质人格、抑郁及自杀风险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童年创伤通过三条路径影响自杀风险:一是神经质人格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神经质人格—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这一中介路径的效果量最大。本研究结果提示,童年创伤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受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创伤 神经质人格 抑郁 自杀风险
原文传递
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学兵 白红娟 田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符合临床诊断的312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重新诊断并经自杀模块评估,采用访谈中的精神病性疾患模块、焦虑模块,并自行设计相关调查...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符合临床诊断的312例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重新诊断并经自杀模块评估,采用访谈中的精神病性疾患模块、焦虑模块,并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收集2组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生活事件量表(LES)》对入组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评,比较男性抑郁症和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并对男、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6例抑郁症患者经抑郁发作模块重新评估后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其中101例有自杀风险,抑郁症自杀风险率35.31%(101/286);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率39.56%(72/182),男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率27.88%(29/104)。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明显高于男性(P<0.05)。伴有自杀风险的女性抑郁症患者较男性抑郁症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早、受教育年限短、无业多、经济收入差、多独居和遭受负性生活事件;高家族自杀史及自杀未遂史在伴有自杀风险的女性抑郁症患者中更为明显;在临床特征中,伴有自杀风险的女性抑郁症更多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和焦虑症状。结论女性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较高,性别、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及未遂史、精神病性症状及焦虑症状等均是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风险 性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冲动性与攻击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方圆 麦伊灵 +1 位作者 吴晓华 赵久波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68,共6页
为探讨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冲动性和攻击性在两者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自杀行为问卷、冲动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广东省某医科大学的2953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表明:(1)述情障碍与冲动... 为探讨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以及冲动性和攻击性在两者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自杀行为问卷、冲动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对广东省某医科大学的2953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表明:(1)述情障碍与冲动性、攻击性和自杀风险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2)冲动性和攻击性分别在述情障碍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中介效应。(3)冲动性和攻击性在述情障碍与自杀风险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述情障碍 自杀风险 冲动性 攻击性
原文传递
大学生正念水平与自杀风险的关系: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方圆 吴晓华 +2 位作者 曾海宽 张欣 赵久波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78-782,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在正念与自杀风险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SBQ-R)、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认知灵活性问卷(CFI)和抑郁性认知量表(DCS)对2627名广东某医科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杀...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在正念与自杀风险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杀行为问卷(SBQ-R)、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认知灵活性问卷(CFI)和抑郁性认知量表(DCS)对2627名广东某医科大学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杀风险、正念、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的得分分别为[M(QR)]:4.00(2.00)分,67.00(15.00)分,78.00(13.00)分,5.00(7.00)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杀风险与抑郁性认知呈正相关(r=0.280,P<0.01),与正念和认知灵活性均呈负相关(r=-0.253,r=-0.196,P<0.01);正念与认知灵活性呈正相关(r=0.539,P<0.01),与抑郁性认知呈负相关(r=-0.518,P<0.01);认知灵活性与抑郁性认知呈显著负相关(r=-0.584,P<0.01)。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正念对于自杀风险的直接效应显著,直接效应值为-0.101,占总效应的34.9%;正念对自杀风险的总间接效应值为-0.188,占总效应的65.1%;认知灵活性在正念和自杀风险之间的效应值为-0.063,占总效应的21.8%;抑郁性认知在正念和自杀风险间的效应值为-0.054,占总效应的18.7%;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在正念和自杀风险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71,占总效应的24.6%。结论正念不仅直接作用于自杀风险,还分别通过认知灵活性、抑郁性认知的中介作用,以及认知灵活性和抑郁性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自杀风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 自杀风险 认知灵活性 抑郁性认知
原文传递
期待性快感缺失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抑郁与反刍思维的作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慧瀛 吉思思 +3 位作者 孔德荣 王婉 杨静怡 赵华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9-673,652,共6页
目的:探讨期待性快感缺失、抑郁、反刍思维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PS)中的期待性快感体验分量表、9项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反刍思维量表(RRS)、自杀行为问卷(SBQ-R)对61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目的:探讨期待性快感缺失、抑郁、反刍思维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性愉快体验量表(TEPS)中的期待性快感体验分量表、9项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反刍思维量表(RRS)、自杀行为问卷(SBQ-R)对61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期待性快感体验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自杀风险(β=-0.10,P<0.001),还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杀风险;(2)反刍思维不仅调节了期待性快感体验对自杀风险的直接预测作用,还调节了抑郁的中介效应,即反刍思维水平越高,期待性快感体验和抑郁对自杀风险的预测作用更强。结论:期待性快感缺失与自杀风险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反刍思维加剧了期待性快感缺失对抑郁和自杀风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性快感缺失 抑郁 反刍思维 自杀风险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贺春荣 申彦丽 +2 位作者 梁执群 任燕 张克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第4期509-510,共2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 SA)和B 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 I-CV)对334名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4个因子均分都在2.5~3.5之间;其与自杀意念强度、自杀危险...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 SA)和B 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 I-CV)对334名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的4个因子均分都在2.5~3.5之间;其与自杀意念强度、自杀危险程度呈一定负相关关系(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表明,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影响自杀危险程度(近1周:χ2=2870.04,P〈0.05,NNF I=0.88,CF I=0.89;最消沉抑郁时:χ2=1599.41,P〈0.05,NNF I=0.94,CF I=0.95);在"近1周"和"最消沉"2个时间段,自杀态度对自杀危险程度的间接影响作用分别为0.308和0.410,P〈0.05。结论自杀态度通过自杀意念强度对自杀危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自杀态度 结构方程模型 自杀意念 自杀危险程度
下载PDF
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及相关因素调查 被引量:8
19
作者 蒋宏云 屈远 郭兰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了解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的现况,探索自杀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四川省20所小学、20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简明儿童少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的现况,探索自杀风险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四川省20所小学、20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简明儿童少年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父母版。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 711名儿童少年,其中男生9 938人,女生9 773人;2 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为4.7%,6~11岁儿童自杀风险为0.3%,12~16岁少年自杀风险为8.8%;3 6~11岁儿童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退缩行为、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和攻击行为;12~16岁少年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是女性、单亲家庭、所在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差、留守儿童、家长打骂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精神疾病家族史、退缩行为、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缺陷和攻击行为,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是家庭和睦。结论:四川省6~16岁儿童少年自杀风险的现况不容乐观,需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干预儿童少年存在的行为问题及其他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 儿童少年 自杀风险 行为问题
下载PDF
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间的路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佳妮 周蝶 +2 位作者 付旭 吴佳栗 毕波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202例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疾病诊断;采用自编问卷、Beck自杀意念量表(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ratt...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者自杀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临床定式访谈(SCID)对202例自杀未遂者进行精神疾病诊断;采用自编问卷、Beck自杀意念量表(SS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第11版(BIS)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估。使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对自杀未遂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杀未遂者自杀风险与患有精神疾病、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呈正相关,与工作状况、冲动性人格、内外倾得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意念强度和抑郁情绪是自杀风险的直接影响因素,抑郁情绪也可通过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P均<0.05)。冲动性人格和神经质人格可通过精神疾病、抑郁情绪以及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内外倾和神经质人格可通过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间接影响自杀风险(P均<0.05)。结论:自杀未遂者的自杀风险最可能受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强度影响,精神疾病和人格特质也可间接影响自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风险 自杀未遂 自杀意念 路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