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晓东 《犯罪研究》 2009年第1期54-59,共6页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 犯罪情境是一种与犯罪相关联的,可以被犯罪所利用的有利于实施犯罪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总和。犯罪情境预防就是在了解犯罪情境内容基础上,通过研究犯罪主客观情境因素,以社会作为载体和媒介,对犯罪进行预防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西方"个体——情境"交互作用的理论与我国犯罪预防的实践相结合,或许可以找到适合于我国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情境预防 主客观情境 犯罪机会 可防卫空间 犯罪风险 死角理论
下载PDF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于改之 包雯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7-32,共6页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对商品质量的管理秩序以及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安全;犯罪对象是伪劣商品。行为方式只能是作为;犯罪形态有四种;销售金额既指实际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亦包括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罪过心...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对商品质量的管理秩序以及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安全;犯罪对象是伪劣商品。行为方式只能是作为;犯罪形态有四种;销售金额既指实际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亦包括尚未销售而可能销售出去的产品金额。罪过心理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在某些情况下有既、未遂之分。应当注意本类罪的罪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 中国 刑法 犯罪构成 罪数 既遂 未遂
下载PDF
律贵诛心:清代盗律及实践中的“主观恶性” 被引量:5
3
作者 谢晶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古今中外刑事法制均会同时关注犯罪的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自西方的现代刑法学强调判断犯罪应遵循"先客观后主观"的顺序,清代的盗律及实践亦大致如此,罪责及刑罚的有无及大小,首先由行为造成的客观侵害(或可能侵害)的有无... 古今中外刑事法制均会同时关注犯罪的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自西方的现代刑法学强调判断犯罪应遵循"先客观后主观"的顺序,清代的盗律及实践亦大致如此,罪责及刑罚的有无及大小,首先由行为造成的客观侵害(或可能侵害)的有无及大小决定,再根据行为人主观恶性的有无及大小最终确定。只是相较而言,清律更加重视主观恶性因素,良善动机之下行盗可成为免除刑罚的条件,缺乏期待可能性亦即被迫行盗是阻却或减轻罪责的理由,而体现出较大主观恶性的盗行为则是重点打击、加重处罚的对象。"律贵诛心",盗律条文及实践对主观恶性的关注,是为了从根本上止盗、禁盗,做到"虽赏之不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律例 盗律 主观恶性 犯罪动机 犯罪主观方面
原文传递
单位犯罪主观罪过评说 被引量:2
4
作者 孙云康 《西部法学评论》 2002年第2期22-24,共3页
理论界对单位犯罪主观罪过方面存在肯定及否定之说,并各有其学及根据,本文通过对其主观罪过的法理及实证分析,使肯定论得到支持。
关键词 单位犯罪 主观罪过 过失犯罪
下载PDF
犯罪内涵新释 被引量:4
5
作者 牛忠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7期60-65,共6页
犯罪是危害行为所承载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的客观危害,以及该行为所表征的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格三者的有机统一。犯罪具有四个基本属性:犯罪的行为性(自然属性);触犯刑法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罚当罚性。法益说存在美中不足,犯罪... 犯罪是危害行为所承载的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的客观危害,以及该行为所表征的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格三者的有机统一。犯罪具有四个基本属性:犯罪的行为性(自然属性);触犯刑法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罚当罚性。法益说存在美中不足,犯罪的法律本质应该被解释为"主要是对特定义务的严重违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危害 主观恶性 犯罪本质 义务违反说
下载PDF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强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6年第3期71-74,共4页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已经纳入刑事保护范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身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对刑法定罪范围和量刑尺度做出适当规定。而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的规定容易产生歧义,就其中“应知”主观要件的规定本身而言,...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已经纳入刑事保护范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身的技术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对刑法定罪范围和量刑尺度做出适当规定。而我国刑法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主观要件的规定容易产生歧义,就其中“应知”主观要件的规定本身而言,应当属于过失犯罪。但是,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和整个知识产权犯罪体系来说,在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中规定过失犯罪则有失公允。建议将过失犯罪排除在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之外,以维护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体系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犯商业秘密罪 主观要件 应知 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下载PDF
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被引量:1
7
作者 劳娃 《公安理论与实践(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85-87,96,共4页
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严格责任,英美法系国家对其的态度也并非完全一致,我国刑法学界由于对严格责任的含义及性质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分歧,故而在如何评价以及是否借鉴国外严格责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意见不一。笔者认为,严格责任并不是罪过责... 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严格责任,英美法系国家对其的态度也并非完全一致,我国刑法学界由于对严格责任的含义及性质在理解上存在较大分歧,故而在如何评价以及是否借鉴国外严格责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意见不一。笔者认为,严格责任并不是罪过责任的对立物,其本质在于免除起诉方证明被告人主观过错的举证责任。我国刑法中不但具有严格责任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严格责任的实际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严格责任 罪过责任 举证责任 主观过错 中国
下载PDF
伪证罪的疑难问题研究——从128份刑事判决书说起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若思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53-61,共9页
伪证行为严重干扰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运行,正确认定伪证罪能够维护刑事诉讼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此文对近二年的伪证罪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分别讨论了伪证罪的主观目的问题,伪证罪主体之"证人"的范围问题,以及伪证罪的既... 伪证行为严重干扰刑事诉讼活动的正常运行,正确认定伪证罪能够维护刑事诉讼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此文对近二年的伪证罪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分别讨论了伪证罪的主观目的问题,伪证罪主体之"证人"的范围问题,以及伪证罪的既遂状态问题,并分别得出了以下结论,即伪证罪的主观目的应限定在"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主体之"证人"的范围不应包含被害人和被告人,伪证罪的既遂状态应排除在侦查机关做假证后又翻供做真实证明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证罪 主观目的 身份犯 既遂状态
下载PDF
结果加重犯构成要件管窥
9
作者 李晓明 杨俊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6-23,共8页
结果加重犯历来都是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结果加重犯相对于普通犯罪行为(即结果加重犯中所称的基本犯)而言,具有较为特殊的构成要件特征,由此使得结果加重犯成为在刑法范畴中情况比较复杂的犯罪形态。本文尝试从分... 结果加重犯历来都是刑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结果加重犯相对于普通犯罪行为(即结果加重犯中所称的基本犯)而言,具有较为特殊的构成要件特征,由此使得结果加重犯成为在刑法范畴中情况比较复杂的犯罪形态。本文尝试从分析结果加重犯的构成要件入手,揭示出结果加重犯与基本犯构成方面的异同,以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结果加重犯这一特殊的犯罪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加重犯 基本犯 因果关系 主观罪过 客观行为 犯罪形态
下载PDF
主观罪过视野中的“明知” 被引量:2
10
作者 闻志强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8-73,共16页
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都有关于"明知"的规定。虽然使用的语词相同,但内在涵义却发生了变化,即"明知"与故意主观罪过形式的关系由一致走向分歧。与此相关的是刑法总则中的"明知"与刑法分... 我国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都有关于"明知"的规定。虽然使用的语词相同,但内在涵义却发生了变化,即"明知"与故意主观罪过形式的关系由一致走向分歧。与此相关的是刑法总则中的"明知"与刑法分则中的"明知"之关系问题,二者的内涵存在差异,并不等同,不可相互替代。"明知"不等于故意,"明知"的存在和证成只是成立故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非充要条件。因而,存在"明知"并不必然成立故意。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明知"与故意罪过认定的"合与分",实际上彰显的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刑法理论在故意领域中的认识论与意欲论之争。对此,认知论单纯依据作为认识因素的"明知"认定故意不能成立,坚持意志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故意的认定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意志要素必要论应当得到维护和坚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故意 主观罪过 意欲论
下载PDF
虚假诉讼的性质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夏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9-104,共6页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采取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或贿赂法官等方式,通过单纯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虚假诉讼可以按照主观目的不同划分为谋取非财产利益型和谋取财产利益...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非法利益,采取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或贿赂法官等方式,通过单纯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虚假诉讼可以按照主观目的不同划分为谋取非财产利益型和谋取财产利益型。谋取非财产利益型按照具体的情形具体处理即可。谋取财产利益型应按照分工不同分别评价:当事人欺骗法官时,行为应该认定为诈骗罪;当事人与法官合谋时,行为应该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另外,当法官主动参与虚假诉讼时,法官与当事人构成共同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诉讼 主观目的 诈骗罪 敲诈勒索罪 共同犯罪
下载PDF
论修法视角下“自洗钱”行为的刑法规制
12
作者 金鑫 何萍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7-34,共8页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191条洗钱罪的“明知”要件、行为方式、行为对象及罚金刑等要素进行了调整,进而将“自洗钱”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在司法适用中须着重审视其修改部分,删除“明知”要件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刑...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191条洗钱罪的“明知”要件、行为方式、行为对象及罚金刑等要素进行了调整,进而将“自洗钱”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在司法适用中须着重审视其修改部分,删除“明知”要件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刑法》第191条的主观罪过形式仍为故意。妥当处理条文间协调适用,明确界定《刑法》第191条与《刑法》第312条、第349条等传统赃物罪之间的竞合情形以及判断《刑法》第191条与其上游犯罪发生重合时的罪数形态,把握洗钱行为共犯成立的具体路径,厘析“自洗钱”行为人与上游犯罪本犯的共犯认定等问题,力求为洗钱罪的司法适用提供一定的理论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洗钱 主观要件 罪数 共同犯罪
下载PDF
揭开原因自由行为之神秘面纱
13
作者 王燕玲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4-26,共3页
原因自由行为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一方面其并非刑法认定行为人罪责的基本类型,另一方面又限缩刑事责任能力认定规定的适用,使其在刑法法理的探讨上始终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探讨原因自由行为与"行为与责任同... 原因自由行为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一方面其并非刑法认定行为人罪责的基本类型,另一方面又限缩刑事责任能力认定规定的适用,使其在刑法法理的探讨上始终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探讨原因自由行为与"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可罚性问题、主观罪过问题,并就其出路提出立法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因自由行为 可罚性 主观罪过 立法建议
下载PDF
妨害作证罪疑难问题的法教义学解析——以369份刑事判决书为研究起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若思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0-129,共10页
对近两年司法实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能够揭示妨害作证罪司法适用现状及其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关于行为主体范围问题,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是具备期待可能性的,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作为妨害作证罪的主... 对近两年司法实务判决书的实证分析,能够揭示妨害作证罪司法适用现状及其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关于行为主体范围问题,因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是具备期待可能性的,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作为妨害作证罪的主体。关于行为类型问题,客观方面通过对罪状中"等方法"所指涉的"引诱"进行限制解释,"等方法"应当与"暴力、威胁、贿买"具有等置性;主观方面通过目的解释和体系解释,可以将"陷害自己"这一主观目的排除在妨害作证罪之外。关于犯罪形态问题,妨害作证罪是具体危险犯,可以借鉴"规范的结果性危险理论"认定具体危险犯的既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妨害作证罪 主体 行为方式 主观目的 既遂
原文传递
论我国刑法中的主客观辩证统一关系
15
作者 郭福娥 胡云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7期60-61,共2页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它在我国刑法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理 ,具体体现在犯罪构成理论。
关键词 主观 客观 关系 犯罪构成 共同犯罪 数罪并罚
下载PDF
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的理解与适用
16
作者 李涵笑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薄弱的罪刑理论和缺失的司法适用经验,影响国境卫生检疫执法工作开展。因此,厘清此罪立法背景,明确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在罪刑理论构建上的难题和司法适用中的困境,有利于发挥刑事司法对国家边境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 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薄弱的罪刑理论和缺失的司法适用经验,影响国境卫生检疫执法工作开展。因此,厘清此罪立法背景,明确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在罪刑理论构建上的难题和司法适用中的困境,有利于发挥刑事司法对国家边境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保障。在此罪的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中,需要明确此罪的实质结果犯样态,从司法角度把握严重危险性的认定;坚持医学评估和法律规范相结合方式,判断此罪的行为主体的适格性;明确故意行为人的主观犯罪认定标准。正确区分司法实践中本罪与其他相关犯罪的界限,有效实现本罪的刑罚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 危害结果 主观罪过 适格主体
下载PDF
相对严格责任视角下环境犯罪主观罪过探析
17
作者 于阳 王彦博 《行政与法》 2018年第11期94-101,共8页
污染环境类犯罪由于犯罪的危害后果并非即时产生,且行为人主观上往往不具有污染环境的直接故意,由此导致当危害结果逾期产生后再去查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难度加大。为了规避环境犯罪主观罪过的证明责任,英美刑法普遍采用无过失责任。本... 污染环境类犯罪由于犯罪的危害后果并非即时产生,且行为人主观上往往不具有污染环境的直接故意,由此导致当危害结果逾期产生后再去查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难度加大。为了规避环境犯罪主观罪过的证明责任,英美刑法普遍采用无过失责任。本文通过对引入相对严格责任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环境刑法应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引下引入相对严格责任制度,但对其司法适用应作必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犯罪 主观罪过 无过失责任 相对严格责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下载PDF
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之争——以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为例
18
作者 秦智贤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6-52,共7页
主观解释论认为,由于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而来的子罪名,因此流氓动机应作为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从而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的"随意"是指流氓动机支配下的"随意"。然而立法者原意难以探明... 主观解释论认为,由于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而来的子罪名,因此流氓动机应作为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从而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的"随意"是指流氓动机支配下的"随意"。然而立法者原意难以探明,时代也发生了变化,新刑法的解释不应被旧刑法所禁锢,否则刑法将止步不前。此外,流氓动机本身含义模糊,采用沿革解释导致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罪与致人轻伤的故意伤害罪难以区分,造成诸多定罪乱象。因此,应当按照客观解释论对寻衅滋事罪进行解释。法律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流氓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在现代社会应当予以摒弃。对刑法条文进行解释时,应当遵循刑法的目的和价值,关注法益是否实际受到了侵害或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随意殴打 寻衅滋事 故意伤害
下载PDF
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以表现犯为解释进路 被引量:76
19
作者 陈兴良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96,178,共18页
在围绕关于奸淫幼女的司法解释的争议中,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与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之区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德国及日本刑法学界关于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态度作了梳理之后,需要明确,有必要接受表现犯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刑法分则规定之... 在围绕关于奸淫幼女的司法解释的争议中,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与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之区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对德国及日本刑法学界关于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态度作了梳理之后,需要明确,有必要接受表现犯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刑法分则规定之明知的解释进路。根据表现犯的逻辑,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是主观违法要素,同时也是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而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则是责任要素。因此,没有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是欠缺违法性,而没有刑法总则规定的明知是在具备违法性的前提下缺乏有责性。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问题,而是一个反真实的问题。在认定刑法分则规定的明知的时候,必须从确切性认识的意义上去把握其内容,并注重运用推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主观违法要素 表现犯
原文传递
主观超过因素新论 被引量:49
20
作者 董玉庭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79,共18页
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并不否定主观超过因素的存在。无论大陆法系刑法抑或英美法系刑法基本都认可主观超过因素的定罪意义。所谓主观超过因素是指在构成犯罪的各要素中,超出故意内涵之外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及... 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并不否定主观超过因素的存在。无论大陆法系刑法抑或英美法系刑法基本都认可主观超过因素的定罪意义。所谓主观超过因素是指在构成犯罪的各要素中,超出故意内涵之外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及倾向犯中的内心倾向。对于表现犯中的内心表现完全应该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宜按主观超过因素来对待。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主观超过因素存在与否的判断极为艰难,因此必须坚持弱化口供,强化推定及强化证伪的认定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论 定罪原则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主观要素 犯罪目的 犯罪故意 司法实践 认定原则 相统一 目的犯 刑法 内心 作为 口供 推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