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布西学于中国”——傅兰雅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芳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4,170,共5页
傅兰雅一生致力于西学教育和传播,本文探析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推广格致"、"广布西学于中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他通过创办学校,构设了近代教育制度;通过编辑教科书、出版科技期刊来推广西学... 傅兰雅一生致力于西学教育和传播,本文探析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推广格致"、"广布西学于中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和中心内容。他通过创办学校,构设了近代教育制度;通过编辑教科书、出版科技期刊来推广西学;通过引进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丰富了近代中国的办学模式。傅兰雅对中国自古以来狭隘的封建教育体制所作的改革尝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兰雅 教育思想 推广格致 教育体制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下载PDF
格物致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丽君 《大学物理实验》 2022年第6期143-146,共4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沈阳理工大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沈阳理工大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开展了将“格物致知”精神引入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本文阐述了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与“格物致知”精神、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学案例。为实现课程思政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大学物理实验 实践探索 格物致知
下载PDF
王守仁心学的极端化发展及其主要理学观点
3
作者 于化民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4-60,共7页
王学是明中后期思想界的主流 ,其后学呈现出向两个方向分化的发展倾向。其中 ,王畿、聂豹、罗洪先及泰州学派注重王学向内心、静修方面的用力 ,偏重顿悟 。
关键词 王守仁后学 极端发展 格物 良知
下载PDF
格物体道:宋瓷艺术的接受方式探析
4
作者 李金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0-72,82,共4页
宋代语境中的瓷器艺术接受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格物体道是宋瓷艺术接受的重要方式,受到宋代器以载道的器物文化和格物穷理的儒学精神的影响。在格物体道的艺术接受过程中,宋瓷艺术的接受主体、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和接受路径都呈... 宋代语境中的瓷器艺术接受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格物体道是宋瓷艺术接受的重要方式,受到宋代器以载道的器物文化和格物穷理的儒学精神的影响。在格物体道的艺术接受过程中,宋瓷艺术的接受主体、接受动机、接受心境和接受路径都呈现出独特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体道 器以载道 接受动机
下载PDF
重建“儒者之学”——朱子《大学》补传成说及对各家格物论的批评
5
作者 张新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7-111,共5页
在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观念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宋代儒学在既有思想基础上进行重整。这一过程虽始于宋初,但从实质上说至朱熹才得以完成。朱子对于前人和时贤在新儒学建构中的贡献予以一定肯定的同时,也给予了深刻的理论批评。这一点在朱... 在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观念逻辑的双重作用下,宋代儒学在既有思想基础上进行重整。这一过程虽始于宋初,但从实质上说至朱熹才得以完成。朱子对于前人和时贤在新儒学建构中的贡献予以一定肯定的同时,也给予了深刻的理论批评。这一点在朱子补传《大学》中得以集中展现。考察文献可见,朱子于此文本曾反复斟酌,以求既接续儒学精神源头,又能在更宏阔而精微的层次上重塑新儒学,最终建构出明体达用的新儒学体系。至此,儒学发展具有了新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传 体用 格物 儒者之学
下载PDF
《大学》原貌与“格物”本义考
6
作者 张学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8-72,共5页
《大学》由于错简的缘故,使"格物"的本义没有着落,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为了探讨"格物"的本义,可以从汉唐原本出发,考察《大学》文本的变化情况。曾子后学在整理《大学》文本时制造了第一次错简,宋儒在重新整... 《大学》由于错简的缘故,使"格物"的本义没有着落,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为了探讨"格物"的本义,可以从汉唐原本出发,考察《大学》文本的变化情况。曾子后学在整理《大学》文本时制造了第一次错简,宋儒在重新整理时制造了第二次错简。两次变动使"格物"的传文混入其他文段之中,宋儒视为"阙简",以己意补之,这是"格物"说不见天日的主要原因。在复原了《大学》的原貌之后,"致知在格物"的传文自然浮现,其实就是孔子论讼一段文字,其中隐含了"格物"的本义,即尽物之性。通观《大学》全文,"格物致知"的要领在于守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格物 错简 尽物之性 守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