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被引量:6
1
作者 郑维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18,156,共8页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人学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从以太与仁的关系看谭嗣同哲学的性质 被引量:3
2
作者 魏义霞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50,共8页
谭嗣同对仁推崇备至,同时对以太乐此不疲。有学者提出谭嗣同奉以太为世界本原,并根据以太说判断谭嗣同哲学的性质。事实上,不论是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证仁学时强调"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还是在《以太说》中阐发以太时强... 谭嗣同对仁推崇备至,同时对以太乐此不疲。有学者提出谭嗣同奉以太为世界本原,并根据以太说判断谭嗣同哲学的性质。事实上,不论是谭嗣同在《仁学》中论证仁学时强调"第一当认明以太之体与用",还是在《以太说》中阐发以太时强调以太"精而言之"亦可以称为仁,都使以太与仁的关系变得既密不可分又复杂微妙。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以太与仁在谭嗣同哲学中的关系,通过还原谭嗣同的以太说,厘清谭嗣同哲学的性质和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以太 以太说 仁学 哲学性质
下载PDF
儒家“仁爱”思想研究三十年及前瞻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清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近三十年来,对儒家仁爱的诠释大致分为"道德情感"论、"哲学本体"论与"观念糅合"论三个层次。"仁爱"思想的延伸继而生发为"博爱","博爱"以"仁爱"为基础,会通中... 近三十年来,对儒家仁爱的诠释大致分为"道德情感"论、"哲学本体"论与"观念糅合"论三个层次。"仁爱"思想的延伸继而生发为"博爱","博爱"以"仁爱"为基础,会通中西文明,浓缩了宗教情怀与资产阶级的价值理想。"仁爱"思想的系统化研究,逐渐形成了近代的"仁学",以及当代牟钟鉴等人提出的"新仁学"。仁爱的价值是多元的,不仅具有道德伦理规范的价值,还有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性。综观整个"仁爱"思想的研究趋势,对仁爱价值的挖掘、对历代学者"仁爱"思想的关注、中西"仁爱"思想的比较等角度都是当前"仁爱"思想研究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爱 仁学
下载PDF
平等主义的纲领及其衍绎《大同书》《仁学》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瑞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130,共9页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书》 《仁学》 康有为 谭嗣同 平等主义
下载PDF
从《仁学》看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
5
作者 谢谋程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7-69,共3页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国近代一部思想性极强的著作。从墨家思想、儒家思想、西方民族主义思潮3个方面对谭嗣同思想之开放性进行探析,可得出该书将传统文化赋予具有现代性的内涵,符合现代化的潮流。
关键词 仁学 谭嗣同 开放性
下载PDF
从“仁”与“学”到“仁之学”——谭嗣同《仁学》的两个维度及其关系
6
作者 李训昌 付清爽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1-54,共4页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 谭嗣同《仁学》的主题有二:一是,"仁"与"学";二是,"仁之学"。通盘考察《仁学》一书,再反观《仁学·自序》中谭嗣同对其写作《仁学》的论述,可以发现:通过对"仁"的整合和提升,谭嗣同由"学"至"仁"、化"学"归"仁",试图把"学"的认知理性和功利实用收摄在"仁"的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关于"仁"的新学说。因此,谭嗣同的《仁学》,虽不脱中体西用论的窠臼,但是却具有融合中西文化的特点;虽是雏形,但却是近代学人会通中西文化而建构哲学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仁学 中体西用
下载PDF
从“仁学”研究到“仁学哲学”创作——近30年汉语“仁学”研究趋势述评
7
作者 许兰 《哲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84-99,共16页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 近30年中国大陆汉语学界“仁学”成果极其丰富,有体系性的作者可以三家为代表:唐力权从“场有哲学”的形上学出发,对儒家“仁”的结构和“仁”内部蕴舍的矛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倡导“仁材并建”的人性论,以期为儒家式的民主、科学提供思想的出路;牟钟鉴在回顾仁学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建立起新仁学思想体系,为当代各领域的具体问题提供儒家式的解决思路;陈来从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资源出发建构仁学本体论,旨在解决当代中国在伦理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层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诸家的思想出发点虽然不同,然而都试图以仁学为根基,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出活化传统思想资源以应对当代社会的学术研究新动向.从哲学创造的角度看,则体现了立足于仁学而从事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思想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仁学 场有哲学 仁学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