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8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 被引量:59
1
作者 王纪祥 陈发景 李趁义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3-209,共7页
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 ,对山东惠民凹陷的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惠民凹陷的总体构造特征是正断层发育 ,构造类型以伸展断块构造 (半地堑和半地垒 )为主。凹陷内一级正断层主要控制着凹陷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二... 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 ,对山东惠民凹陷的伸展构造及调节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惠民凹陷的总体构造特征是正断层发育 ,构造类型以伸展断块构造 (半地堑和半地垒 )为主。凹陷内一级正断层主要控制着凹陷的沉积和构造特征 ,二级断层控制着构造带(凹陷内的半地垒 )的形成 ,三级及四级断层控制着局部构造的形成或对局部构造起复杂化作用。惠民凹陷具有分区块断构造特征 ,即呈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 ,纵向伸展断块之间为调节带所调节。分析认为惠民凹陷内发育 2个一级调节带和 5个二级调节带 ,它们多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断块体组合 半地堑 调节带 惠民凹陷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守田 刘招君 刘杰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海拉尔盆地以箕状断陷为主,且由东向西表现为东断西超、西断东超与东断西超交替出现,至西部以双断为主的变化规律。传递断层带可分为同向传递型、反向传递型及背向传递型 3 种类型。盆地基底构造格局对应力传递和局部应力场转化的控制... 海拉尔盆地以箕状断陷为主,且由东向西表现为东断西超、西断东超与东断西超交替出现,至西部以双断为主的变化规律。传递断层带可分为同向传递型、反向传递型及背向传递型 3 种类型。盆地基底构造格局对应力传递和局部应力场转化的控制作用以及传递带的存在是造成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箕状断陷 构造样式 传递带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中段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33
3
作者 柏道远 熊雄 +3 位作者 杨俊 钟响 贾朋远 黄文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9-418,共20页
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怀化—两丫坪地区的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变形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和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 雪峰造山带的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怀化—两丫坪地区的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变形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和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雪峰造山带中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大型膝褶带、逆断裂、正断裂、右行走滑断裂等;(2)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构造体制均为NW—NWW向挤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加里东运动尚形成了板劈理和大型膝褶带;(3)雪峰造山带中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区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东带板劈理发育,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上古生界与下伏地层产状相近,表明加里东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明显大于西带,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逆冲断裂的发育特征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较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5 km以上;(5)南华纪早期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大幅伸展断陷并接受巨厚沉积,晚古生代期间断裂东侧大幅伸展沉降而构成湘中沉积盆地的西边界,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为一块体强度低的构造薄弱带,这是其变形强度大于西带及成为雪峰推覆构造根带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造山带中段 加里东运动 早中生代构造运动 NW—NWW向挤压 溆浦—靖州断裂 构造分带 背冲构造
下载PDF
地球化学测汞方法应用讨论 被引量:24
4
作者 卫敬生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1-27,共7页
对多年来国内外测汞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为测汞方法指出发展方向。认为汞气主要来源于构造断裂带,汞异常与各种类型矿体(汞矿体除外)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矿体产生的汞异常只占无矿构造断裂带产生的汞异常的极少部分。认为测汞... 对多年来国内外测汞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为测汞方法指出发展方向。认为汞气主要来源于构造断裂带,汞异常与各种类型矿体(汞矿体除外)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矿体产生的汞异常只占无矿构造断裂带产生的汞异常的极少部分。认为测汞能够应用于地质工作中所有与构造断裂有关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测汞 土壤吸附汞 构造断裂 破碎带
下载PDF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柏道远 钟响 +1 位作者 贾朋远 熊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2-529,共18页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前人对雪峰造山带构造变形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对雪峰造山带南段的不整合特征、形变类型、变形时代和强度、剖面结构以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构造体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如下:(1)雪峰造山带南段形变类型主要有板劈理、膝折及折劈理、褶皱及与褶皱同走向的逆断裂、正断裂、左行和右行走滑断裂等;(2)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印支运动与早燕山运动)中均存在明显的挤压变形,在NW-NWW向挤压下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广西运动还形成了板劈理;(3)雪峰造山带南段以溆浦–靖州断裂为界分为东带和西带,分别为加里东期雪峰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广西运动中东带变形强度显著大于西带,表现在东带板劈理发育且褶皱相对紧闭,而西带板劈理不发育且褶皱相对开阔,岩层倾角、不整合特征、抬升幅度、先期构造线偏转等表明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东带变形较强,而西带变形微弱;(4)劈理优势倾向以及褶皱轴面和逆断裂的倾向,反映雪峰造山带东带广西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后者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前者显著向西迁移约20 km;(5)溆浦–靖州断裂以东在广西运动中成为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主要与其块体强度低及南华纪早期为一断陷深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造山带南段 广西运动 早中生代构造运动 NW-NWW向挤压 构造分带 背冲构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来自构造模型的论证 被引量:23
6
作者 管树巍 陈竹新 方世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 将定量化构造解析技术引入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地震精细解释与三维地质建模中,提出并论证了未来油气勘探的3个潜在领域:①叠加楔形体,主要发育在第2排背斜带核部,由相互叠置的第三系构造楔组成,通常造成同一背斜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油气水特征;②深层中生界构造,由白垩系和侏罗系内的断层转折褶皱组成,与上覆第三系构造楔是不同层次和不同序次的冲断构造;③横向转换构造,主要发育于第2排背斜带,由相邻背斜之间的构造转换作用形成。上述3类构造的识别和落实应立足于有针对性的地震部署和成像处理,如果埋藏较深,则需要通过建立三维介质模型,基于地层力学结构计算构造内部应变状态,以评估深部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发育强度和发育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体 深层构造 构造转换带 恢复应变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尚明忠 李秀华 +1 位作者 王文林 付瑾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24-327,332,共5页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是典型的箕状断陷缓坡带,30多年的勘探实践已发现了10个油气田。通过分析其构造背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斜坡带上大型继承性正向构造和高水位体系域与油气藏分布有成生关系,继而总结了该类斜坡带油气藏...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是典型的箕状断陷缓坡带,30多年的勘探实践已发现了10个油气田。通过分析其构造背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斜坡带上大型继承性正向构造和高水位体系域与油气藏分布有成生关系,继而总结了该类斜坡带油气藏类型及原油性质由边缘向洼陷中心的变化规律。东营凹陷斜坡带的勘探启示,对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背景 沉积体系 油气藏类型 勘探启示 斜坡带
下载PDF
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分区 被引量:19
8
作者 潘裕生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3-12,75-76,共10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地质构造分区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源-汇体系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侯国伟 李帅 +3 位作者 秦兰芝 蔡坤 李峻颉 何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9,共11页
西部斜坡带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寻找富砂区、明确砂体展布主控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的关键。从源-汇体系研究出发,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总结了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物源体系、输砂体系及汇聚体系特征。研究结... 西部斜坡带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寻找富砂区、明确砂体展布主控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的关键。从源-汇体系研究出发,结合构造演化特征,总结了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物源体系、输砂体系及汇聚体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斜坡带具有海礁隆起及渔山东低隆起两大物源体系,下切沟谷输砂及坡折带控砂是主要的源-汇体系类型。构造特征差异控制了不同斜坡的源-汇模式:北部杭州斜坡发育沟谷加边界断裂坡折源-汇模式,中部平湖斜坡发育沟谷加断阶坡折源-汇模式,南部天台斜坡发育沟谷加挠曲坡折源-汇模式。杭州斜坡和平湖斜坡源-汇模式适合形成富砂区,转换带类型多样有利于形成构造控制下的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西部斜坡带 平湖组 源-汇体系 构造差异 转换带
下载PDF
沾化凹陷五号桩洼陷油气藏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朝安 张伟涛 +2 位作者 冯斌 王离迟 杨邦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3-26,共4页
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 ,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 ,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 ,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 ,分析了... 从五号桩洼陷的构造演化及特征分析入手 ,将洼陷内主要储集层分为浊流、扇三角洲、水下冲积扇、滩坝和三角洲等五种沉积类型。该洼陷油气藏类型较多 ,可划分为岩性、构造、地层、复合等四种 ,并针对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 ,分析了洼陷内三类次级构造单元包括深洼带、斜坡带和中央低突起的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沾化凹陷 五号桩洼陷 构造特征 洼陷带 斜坡带 油气成藏规律
下载PDF
辽西豆荚状铬铁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江海 牛向龙 +2 位作者 陈征 冯军 黄雄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7-192,T001,T002,共8页
在辽西建平新太古代变质基底构造混杂带内首次识别出豆荚状铬铁矿。铬铁矿石显示特征的豆荚状构造、褶皱条带、透镜构造、豆状构造、拉长网孔构造等,它们可以与蛇绿岩内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对比。依据同位素年龄制约,辽西豆荚状铬铁... 在辽西建平新太古代变质基底构造混杂带内首次识别出豆荚状铬铁矿。铬铁矿石显示特征的豆荚状构造、褶皱条带、透镜构造、豆状构造、拉长网孔构造等,它们可以与蛇绿岩内典型的豆荚状铬铁矿进行对比。依据同位素年龄制约,辽西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2.50Ga前后。结合该区已报道的新太古代变基性火山岩具有大洋拉斑玄武岩成分特点、并广泛发育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可以认为辽西地区新太古代期间曾发生大规模的板块俯冲及碰撞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荚状铬铁矿 豆状构造 超镁铁岩块 构造带 板块构造 辽宁 蛇绿岩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in Chinese sedimentary basins 被引量:15
12
作者 JIN ZhiJ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368-385,共18页
Advances in studies of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oil and gas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have led to continuing breakthrough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in Chinese sedim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f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oil and gas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have led to continuing breakthrough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in Chinese sedimentary basins in recent years.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giant Tahe Oil Field and Puguang Gas Field have provided geological entities for further studies of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in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by old age, multipl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differential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various reservoir types (i.e. reef-bank complex and paleo-weathered crust karst reservoir), uneven development of caprocks, especially gypsum seal, and multi-episod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adjustment. As a result,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Chinese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 the high-quality marine source rocks of shale and calcareous mudstone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siliceous rocks or calcareous rocks and were deposited in slope environments. They are rich in organic matter, have a high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but experienced variable thermal evolutions in different basins or different areas of the same basin. (ii) High quality 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both primary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later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diagenetic modifications,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and fluid effects. (iii)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caprocks, especially gypsum seals,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and medium-sized oil and gas fields in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Gypsum often constitutes the caprock for most of large sized gas fields. Given that Chinese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are of old age and subject to multiple episodes of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superposition, oil and gas tend to accumulate in the slopes and structural hinge zones, since the slopes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assemblage of source-reservoir-caprock, high quality 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carbonate sequences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source rock high quality reservoir CAPROCK depositional slope structural hinge zone
原文传递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分析及发展走势 被引量:5
13
作者 易志云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5-108,共4页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的客观实际出发 ,借鉴有关沿海港口城市形成演化理论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扬长避短、功能互补、合理组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努力构造我国三大沿海港口城市 :即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带 ;以上海... 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结构的客观实际出发 ,借鉴有关沿海港口城市形成演化理论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扬长避短、功能互补、合理组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努力构造我国三大沿海港口城市 :即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南部沿海港口城市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部沿海港口城市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城市 结构分析 城市带 沿海港口 中国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低渗砂岩的裂缝发育模式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雄伟 侯贵廷 +5 位作者 于璇 魏红兴 莫涛 周露 谢亚妮 罗海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08-815,共8页
致密砂岩是重要的非常规储层,其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了储集性和渗透性。本文以库车坳陷北部野外裂缝测量和统计分析为例,研究前陆冲断带致密砂岩区裂缝发育的规律。提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裂缝可以分为三期:前褶皱期、同褶皱期和后褶皱期... 致密砂岩是重要的非常规储层,其裂缝的发育程度影响了储集性和渗透性。本文以库车坳陷北部野外裂缝测量和统计分析为例,研究前陆冲断带致密砂岩区裂缝发育的规律。提出前陆冲断带的构造裂缝可以分为三期:前褶皱期、同褶皱期和后褶皱期。根据每个实测剖面各测量点裂缝密度的测量统计分析,并与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的构造要素,如距断层或褶皱轴面的距离,开展回归分析,分别半定量地建立了逆断层及相关褶皱控制裂缝发育的模型,提出两种成因的构造裂缝,即"局部构造控制的裂缝带"和"区域构造裂缝"。前陆冲断带内局部构造控制的裂缝发育带具有上盘裂缝比下盘发育,背斜顶部和陡翼的裂缝比缓翼和远离断层区域更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裂缝 致密砂岩 断裂 褶皱 裂缝发育带
下载PDF
渤海湾滩海地区构造和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13
15
作者 赵贤正 郑良合 +2 位作者 李廷辉 范哲清 胡永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8-353,共6页
渤海湾滩海区面积约 170 0 0 km2 ,是一个勘探潜力较大的区域。该区受两组深大断裂控制 ,在沿海岸线存在一条构造转换带 ,现已证实 ,转换带及其两侧为油气富集带。在大港—冀东滩海区 ,其东西向结构主要受转换带控制 ,沉积特征主要受燕... 渤海湾滩海区面积约 170 0 0 km2 ,是一个勘探潜力较大的区域。该区受两组深大断裂控制 ,在沿海岸线存在一条构造转换带 ,现已证实 ,转换带及其两侧为油气富集带。在大港—冀东滩海区 ,其东西向结构主要受转换带控制 ,沉积特征主要受燕山褶皱带、埕宁隆起和沧县隆起的物源控制。本文在综合考虑该区的构造格局、沉积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大港—冀东滩海区二级构造带进行了整体评价 ,优选出埕北断阶带等 3个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沉积特征 油气勘探工作 燕山褶皱带 断裂系统 断层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山前构造变形结构分带模式与油气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徐旭辉 方成名 +3 位作者 刘金连 赵利 陆建林 黄泽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9-790,820,共13页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 复合大陆内部的山前冲断特征及其结构分带研究是探索山前带油气富集分布规律的有效方法。通过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山前带深部地质结构与沉积盖层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认为陆内山前冲断变形受控于不同层次的滑脱层、复合陆块空间几何形态与位置。复合陆内山前冲断是在板块边缘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由造山楔向盆地方向沿不同深度的滑脱层发生阶梯式拆离冲断引起的构造形变。基于此认识,建立了以“主滑脱层深度为主、兼顾变形样式”为原则的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4分带模式,即复合陆内山前冲断变形由古造山带向盆地依次划分出厚皮带、过渡带、薄皮带,其中过渡带又可划分为过渡Ⅰ带和Ⅱ带。变形带在变形构造层、构造样式、断层破裂机制、褶皱方式、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学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陆内冲断变形带结构类型与油气聚集成藏有明显的关联响应:规模油气发现主要分布在过渡带;过渡Ⅰ带多为残留或调整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边聚集、边调整的特点,带内前缘油气相对富集;过渡Ⅱ带以晚期成藏为主,断裂形态及其与盖层的匹配样式是油气成藏富集的关键,带内中部是油气富集相对有利部位。中西部山前厚皮构造向薄皮构造转换的过渡部位是山前地震勘探技术攻关与勘探部署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分带 过渡带 油气响应 油气分布 山前冲断 中国中西部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有利区带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宗银 李耀华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2期1-4,6,共4页
川西前陆盆地资源丰富 ,已发现待勘探圈闭多、勘探潜力巨大 ,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但同时川西又是一个成藏条件复杂 ,具有一定勘探风险的地区。因此 ,对该区天然气有利区带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研... 川西前陆盆地资源丰富 ,已发现待勘探圈闭多、勘探潜力巨大 ,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但同时川西又是一个成藏条件复杂 ,具有一定勘探风险的地区。因此 ,对该区天然气有利区带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研究 ,结合构造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等 ,对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排序。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重点勘探区 ,为川西下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统 天然气 资源评价 四川盆地 构造带 烃源层 储层 地层
下载PDF
构造带极不稳定围岩注浆加固效果数值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永建 余伟健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
泰来煤矿+1 150 m水平运输大巷处于多条断层影响区域,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大。在现场调研、巷道顶底板岩层结构分析及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原支护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围岩注浆加固措施。采用FLAC数值软件对注浆前后的围岩... 泰来煤矿+1 150 m水平运输大巷处于多条断层影响区域,巷道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大。在现场调研、巷道顶底板岩层结构分析及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原支护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围岩注浆加固措施。采用FLAC数值软件对注浆前后的围岩加固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只进行锚杆+喷层+锚索支护时,围岩变形速度和变形量都较大,"围岩-支护"共同体呈松散破坏状态。采用注浆加固和锚杆+喷层+锚索的联合支护方式,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顶板最大下沉量140 mm、最大底鼓量8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2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不稳定围岩 岩层结构 注浆加固 数值分析
下载PDF
俯冲带结构演变解剖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文交 宋东方 +5 位作者 张继恩 毛启贵 敖松坚 韩春明 万博 张志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73-3106,共34页
俯冲带作为板块构造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地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被称为“俯冲工厂”.俯冲作用是驱动和维持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一个完整的俯冲带发育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岩浆弧、弧后盆地(或弧背前陆盆地)等基本构造单元.... 俯冲带作为板块构造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地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被称为“俯冲工厂”.俯冲作用是驱动和维持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一个完整的俯冲带发育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岩浆弧、弧后盆地(或弧背前陆盆地)等基本构造单元.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洋脊俯冲、年轻洋壳俯冲、海山俯冲),则可形成一些特殊的俯冲带结构(如平板俯冲、俯冲侵蚀),导致岩浆弧、增生楔、弧前盆地等不发育甚至缺失.俯冲大洋板片可滞留于或穿越地幔过渡带进入下地幔甚至到达核幔边界,把地壳物质带入到地球深部,并通过地幔柱活动上升到浅部.俯冲带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存在走滑、挤压、伸展等变形及其构造叠加.俯冲带海沟可向大洋或大陆方向迁移,岛弧及增生楔等也随之发生迁移,使俯冲带上盘发生周期性挤压和伸展,形成复杂的古地理格局.微陆块、岛弧、海山/洋底高原等地质体在俯冲带发生增生时,可阻塞先存的俯冲带,造成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在其外侧形成新的俯冲带.俯冲带深部精细结构、俯冲起始如何发生、板块俯冲与地幔柱的深部关联机制等是当前俯冲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开展俯冲带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古缝合带与现今俯冲带对比研究、俯冲带动力学数值模拟是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结构演变 缝合带 增生造山带 问题与展望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迈陈凹陷东部构造演化及其对构造样式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伟 刘宏宇 +3 位作者 吴峰 侯峰 陈长征 马月琴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2-404,共3页
根据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将迈陈凹陷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和新近系—第四系3个构造层,分别对应凹陷的陆相断陷、断拗过渡和海相拗陷3个构造演化阶段。这3个演化阶段之间的转变导致了凹陷构造格局的2次转变:... 根据地震、钻井、测井资料,将迈陈凹陷新生界自下而上划分为长流组—流沙港组、涠洲组和新近系—第四系3个构造层,分别对应凹陷的陆相断陷、断拗过渡和海相拗陷3个构造演化阶段。这3个演化阶段之间的转变导致了凹陷构造格局的2次转变:始新世末期盆地构造格局由北东向转为近东西向;古近纪末期盆地整体抬升剥蚀,由断陷转变为区域拗陷。下部构造层区域应力以纯拉张为主,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中部构造层区域应力场以拉张-走滑为主,主要发育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上部构造层断裂发育较少或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陈凹陷 构造层 构造演化 构造格局 构造样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