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沿海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滨 游立军 白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5-230,共6页
为全面了解福建沿海地区不同地形条件、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为结构工程设计风速提供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10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4 a的逐日逐时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为样本,分析了大风... 为全面了解福建沿海地区不同地形条件、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为结构工程设计风速提供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10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4 a的逐日逐时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为样本,分析了大风状态下(风速≥17.2 m/s),不同地形条件下(海上、海岛、近海、偏内陆)4种时距风速的关系,并研究了其在热带气旋影响期的关系,最终给出了3种时距风速比值订正系数的建议值,即阵风系数从海上-海岛-近海-偏内陆依次建议取值1.2,1.4,1.5,1.7;极大风速与2 min平均风速比值,由海上至内陆依次为1.4,1.5,1.7,2.0;2 min平均风速与同步的10分钟平均风速比值,从海上至内陆相差不大,比值均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 大风 不同地形 不同历时 风速比值
下载PDF
Numerical modeling of zero-offset laboratory data in a strong topographic environment: results for a spectral-element method and a discretized Kirchhoff integral method
2
作者 Nathalie Favretto-Cristini Anastasiya Tantsereva +3 位作者 Paul Cristini Bjφrn Ursin Dimitri Komatitsch Arkady M.Aizenberg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4期391-399,共9页
Abstract Accurate simulation of seismic wave propaga- tion in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nowadays. Howe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may fail to simulate realistic wavefields in environments wi... Abstract Accurate simulation of seismic wave propaga- tion in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nowadays. Howe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may fail to simulate realistic wavefields in environments with great and rapid structural changes, due for instance to the presence of shadow zones, diffractions and/or edge effects. Different methods, developed to improve seismic model- ing, are typically tested on synthetic configurations against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simple canonical problems or ref- erence methods, or via direct comparison with real data acquired in situ. Such approaches have limitations,especially if the propagation occurs in a complex envi- ronment with strong-contrast reflectors and surface irreg- ularities, as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method which gives the best approximation of the "real" solution, or to interpret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out an a priori knowledge of the geologic environment.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seismics consists in comparing the synthetic data with high-quality data collected in laboratory experi- ment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for a known configuration. In contrast with numerical experiments, laboratory data possess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data, as real waves propagate through models with no numerical approximations. We thus present a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scaled measurements of 3D zero-offset wave reflection of broadband pulses from a strong topographic environment immersed in a water tank with numerical data simulated by means of a spectral-element method and a discretized Kirchhoff integral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a good quantitative fit in terms of time arrivals and acceptable fit in amplitudes for all datas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ing . Zero-offset reflect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strong topography
下载PDF
新疆百里风区地形与大风的关系 被引量:41
3
作者 潘新民 祝学范 +2 位作者 黄智强 李晓川 陈冬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4-237,共4页
大风是影响新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是百里风区,代表站为十三间房,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该区域风力强劲,大风频繁。根据山口的狭管效应和冷空气越山后流波风的理论,利用近2年的实测风资料,对百里风区有强风... 大风是影响新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是百里风区,代表站为十三间房,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该区域风力强劲,大风频繁。根据山口的狭管效应和冷空气越山后流波风的理论,利用近2年的实测风资料,对百里风区有强风出现的情况进行了估算和实例的验算,结果表明在冷空气入侵的过程中,上游木垒站与十三间房站风速存在着很好的延时9~10小时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风区 地形 狭管效应 流洩风 延时相关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for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 被引量:27
4
作者 ZHANG Wei SHEN Yang CHEN XiaoF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2期1673-1682,共10页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terms of property damage and human los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arthquake process and the geo-morpholo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terms of property damage and human loss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arthquake process and the geo-morp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ismic hazard, we simulated the strong ground mo-tion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incorporat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arth structure, finite-fault rupture, and realistic surface topography. The simulated ground motions reveal that the fault rupture and basin structure control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peak ground shaking. Large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is distributed in two narrow areas: one with the largest PGV values is above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fault and attributed to the locations of fault asperities and rupture directivity; the other i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caused by both the directivity of fault rupture and the ampli-fication in the thick sediment basin. Rough topography above the rupture fault causes wave scattering,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larger peak ground motion on the apex of topographic relief than in the valley. Topography and scattering also reduce the wave energy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fault rupture but increase the PGV in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a localized hazard as-sessment in places of rough topography that takes the topographic effects into account. Finally, had the earthquake started at the northeast end of the fault zone and ruptured to the southwest, Chengdu would have suffered a much stronger shaking than it experienced on 12 May,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trong ground motion SEISMIC HAZARD topography SEISMIC wave modeling
原文传递
东北地形对强对流天气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晓明 谢静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7-354,共8页
通过对发生在吉林省境内的强对流天气分布及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系统与东北地形关系的分析,指出东北地形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以及强对流天气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中尺度 地形
下载PDF
中国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薛晓颖 任国玉 +2 位作者 孙秀宝 任玉玉 余予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13,共15页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 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了解其气候学特征对于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都具有实际意义。利用1961~2015年的2332个高密度逐月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3种常见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雷暴、闪电、冰雹)在年、季、月尺度上发生日数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年平均雷暴、闪电和冰雹发生频率分别为39.23 d/a、20.56 d/a和1.07 d/a;雷暴和闪电主要发生在夏季3个月,雷暴日数7月最多,闪电日数8月最多;冰雹主要发生每年5~9月,6月发生频率最高;雷暴和闪电的高发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青藏高原也是雷暴的高发区域之一;冰雹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以及中西部山地,而东南沿海地区发生频率则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雷暴和冰雹出现频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冰雹和海拔高度有更好的对应关系,二者增加速率分别为2.87 d/500 m和1.80 d/500 m,表明地势高度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强对流 雷暴 闪电 冰雹 地形 气候学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对流性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地形影响机制 被引量:8
7
作者 谢静芳 王晓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3-47,共5页
通过对吉林省强对流天气(冰雹)和对流性天气(雷暴)活动与地形关系的分析;初步揭示出地形对两类对流天气的影响机制,其结果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和准确预报强对流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对流天气 分布特征 地形 影响机制
下载PDF
重庆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鹏 周盈颖 +2 位作者 冯萍 刘超 蔡博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2期39-45,共7页
利用2008—2018年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重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在西部合川,东北部开州、巫溪和云阳,东南部酉阳、秀山地区,均毗邻陡峭山脉,地形抬升和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增幅作用;2... 利用2008—2018年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重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在西部合川,东北部开州、巫溪和云阳,东南部酉阳、秀山地区,均毗邻陡峭山脉,地形抬升和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增幅作用;2)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7月为峰值期,20~30 mm/h和30~50 mm/h站次月际呈反位相变化,前者先降后增,后者呈先增后降;日内短时强降水主高峰在凌晨到早间(00—08时),峰值在03—05时,次高峰在15—18时,主高峰峰值明显强于次高峰;3)西南低涡背景下,重庆西部的高频中心远强于东南部酉阳、黔江次中心,西南低涡对西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影响更明显,高频月份在6月;对短时强降水量的贡献量,以西部和主城最大,其次是西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东北部城口、巫溪和东南部秀山贡献最小;4)不同海拔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与站点数密切相关,海拔200~800 m的短时强降水频次占总频次的83%,且出现了雨强极值最大值,随后,频次和雨强极值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南低涡 地形
下载PDF
海湾深厚海床场地二维非线性远场强地震反应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缪涵 王彦臻 +1 位作者 方怡 陈国兴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649,共13页
人们早已认识到远距离强地震可能引起覆盖层深厚的沿海或盆地城市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以某杭州湾跨海通道为背景,建立跨海湾海床二维场地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依据区域地震活动性,选取远场大地震井下记录作为海床基岩的输入地震动,考虑... 人们早已认识到远距离强地震可能引起覆盖层深厚的沿海或盆地城市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以某杭州湾跨海通道为背景,建立跨海湾海床二维场地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依据区域地震活动性,选取远场大地震井下记录作为海床基岩的输入地震动,考虑地震动特性、海床微地形特征、沉积土的空间异质性和非线性滞回特性,研究了远场强震引起的海床场地非线性地震效应特征。海床场地效应与海床微地形特征、沉积土的空间异质性和输入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凹陷地表边缘、基岩隆起和凹陷部位及海床土软弱区域的场地放大效应显著,呈现出低频聚焦现象,且竖向地震反应更为明显。仅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将显著低估海床非线性场地效应程度,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同时作用引起的竖向地震效应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海床场地 远场强地震 二维非线性场地效应 土的非线性 海床地形地貌
下载PDF
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由佳 张国宏 +2 位作者 单新建 尹昊 屈春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53-1862,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M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6°N.这次地震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且因为高山等地形复杂区域抢险救灾的艰巨性,为及时救援造成很大干扰.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M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6°N.这次地震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域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且因为高山等地形复杂区域抢险救灾的艰巨性,为及时救援造成很大干扰.为更好理解地形因素对于强地面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包含地形起伏影响及去除地形影响的两类模型.同时,依据震源破裂过程运动学反演结果,建立了包含障碍体破裂过程的震源滑动模型,实现断层分段、空间倾角以及滑移角的动态设定.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动模拟方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计算和后处理分析,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强地面运动过程.结果显示:(1)强震动台站的断层距对地形效应具有放大或抑制作用,距离断层破裂带越近,地形效应越明显,反之,距离越远,则地形效应越微弱;(2)因为地形高差与障碍体的影响,地震造成的峰值可能出现在震中区域之外;(3)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地表峰值速度(PGV)区域位于汶川与北川附近;而未考虑地形影响模型的PGV区域位于灌县—江油断层的后半段,处清平、安县附近;对汶川地震近实时强地面运动波场的模拟、峰值图谱的圈定及未来大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的预测都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数值模拟 复杂地形 波形拟合 汶川地震
下载PDF
2019年3月岳阳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丽丽 尹依雯 袁泉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1期28-31,51,共5页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风强盛,岳阳市前期地面升温明显,最高气温达到28℃以上;500 hPa中高纬为多波动型,湖南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850 hPa四川、贵州交界处有低涡形成,中低层切变移动影响岳阳,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南下,斜压锋生,触发对流发展;中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热力条件;此外,垂直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与强对流发生时段对应较好,K指数、沙氏指数及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已达到岳阳出现强对流和短时暴雨指标;在强对流预报中,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环流及特征物理量,也要考虑地形对降水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成因分析 地形
下载PDF
2013年6月2日台湾南投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耿尚 张振国 +1 位作者 张伟 陈晓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71-2877,共7页
2013年6月2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一次里氏6.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最近几年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城市均有明显震感.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此次地震的地震波能量传播过程以及强地面运动过程,本文采用三维有... 2013年6月2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一次里氏6.5级地震,这次地震是最近几年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台湾大部分地区以及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城市均有明显震感.为了更深入的理解此次地震的地震波能量传播过程以及强地面运动过程,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方法对此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台湾中央山脉起伏的地形对此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具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此外,台湾的平原和盆地中的沉积层也对地震波有较强的放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面运动 地形 有限差分
下载PDF
登陆台风“温比亚”(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红燕 陈海山 +1 位作者 王军 王迪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3-576,共14页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常规探空、气象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0.25°×0.25°),分析了201...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常规探空、气象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监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0.25°×0.25°),分析了2018年深入河南内陆的“温比亚”台风(1818)引发豫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环境场及其主要特征,初步探讨了特大暴雨的物理成因。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区位于700 hPa暖平流与500 hPa和850 hPa正涡度平流差中心叠置区,特大暴雨区中低层和近地层湿度大,暴雨区上游存在较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特大暴雨期间雷达回波表现为弧形强回波带,并和与之对应的低空速度场上东北风和东南风强风速区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高值带长时间稳定维持;强降水期间,高层东南或偏南急流向下发展形成的强水汽输送带为特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来源;特大暴雨区中低层为强水汽辐合,高层为强水汽辐散;太行山地形对高湿和具有对流不稳定属性的偏东气流的抬升和阻挡作用是台风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150~250 hPa高层台风西侧及北侧偏南气流与强盛西南气流的贯通发展对台风系统引导气流变化、台风路径转向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弧形强回波带 台风 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