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故障分析与应急处理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文峰 雷华斌 蔺二明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2期88-89,共2页
Olympus AU400是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该设备使用简单方便易操作,功能基本满足临床、急诊、体检需求,还有较齐全的故障报警和代码提示功能,对于使用和维修均有较大的帮助。针对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出现故... Olympus AU400是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该设备使用简单方便易操作,功能基本满足临床、急诊、体检需求,还有较齐全的故障报警和代码提示功能,对于使用和维修均有较大的帮助。针对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出现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维修经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故障 搅拌棒 漏液 故障分析与应急处理
下载PDF
整体式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分光光度法测定孔雀石绿 被引量:6
2
作者 陶艳玲 岑为禧 +2 位作者 邓爱妮 郭智勇 王邃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以开发新型吸附萃取搅拌棒为目的,利用环氧树脂、二乙基三胺和聚乙二醇(PEG 1540)通过原位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内封磁芯的搅拌棒.以孔雀石绿(MG)为目标分析物,详细优化了该搅拌棒吸附萃取的实验条件.在搅拌棒转速为450r?min-1和pH值... 以开发新型吸附萃取搅拌棒为目的,利用环氧树脂、二乙基三胺和聚乙二醇(PEG 1540)通过原位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内封磁芯的搅拌棒.以孔雀石绿(MG)为目标分析物,详细优化了该搅拌棒吸附萃取的实验条件.在搅拌棒转速为450r?min-1和pH值为7的条件下吸附30min,然后用体积比为7:3的乙腈:乙酸铵缓冲溶液(pH 4~5)作为解吸液解吸20min.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为检测手段,测定解吸液中MG的含量.该方法在0.01~5μg?mL-1的浓度范围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 固相微萃取 孔雀石绿 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嗅味物质
3
作者 顿咪娜 王明泉 +3 位作者 陈燕 宋艳 孙韶华 贾瑞宝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建立了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土臭素(GSM)、2-甲基异莰醇(2-MIB)、2,4,6-三氯苯甲醚(2,4,6-TCA)、2,3,6-三氯苯甲醚(2,3,6-TCA)、2,3,4-三氯苯甲醚(2,3,4-TCA)、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P)、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IB... 建立了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土臭素(GSM)、2-甲基异莰醇(2-MIB)、2,4,6-三氯苯甲醚(2,4,6-TCA)、2,3,6-三氯苯甲醚(2,3,6-TCA)、2,3,4-三氯苯甲醚(2,3,4-TCA)、2-异丙基-3-甲氧基吡嗪(IPMP)、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IBMP)、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及异佛尔酮10种嗅味物质的方法。水样经搅拌棒浸没式吸附和顶空吸附的混合吸附模式富集60 min,氯化钠添加量为3.0 g。目标组分于进样口热解吸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0种嗅味物质的峰面积和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6,检测限为2.0~8.0 ng/L。采用该方法测定某水库水样品,共检出2-MIB、β-环柠檬醛及异佛尔酮3种嗅味物质,其中2-MIB质量浓度较高。对水库水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0.0%~98.3%,相对标准偏差≤6.8%(n=6)。该方法操作简便高效、无需有机溶剂、环境友好,可快速准确测定水中10种嗅味物质浓度,满足其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 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嗅味物质
原文传递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霞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第5期71-72,共2页
本文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结构做了简要介绍,并结合3例常见故障的检修过程,探讨AU5800全自动生化仪有效的分析方法,提高其开机率和临床使用率。
关键词 生化分析仪 搅拌棒 比色杯 定标曲线
下载PDF
搅拌棒萃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苋菜红 被引量:3
5
作者 洪卫 李玲 +3 位作者 樊露 王敬 毛乐宝 梁可可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68-1270,共3页
制备了以金属有机骨架MIL-101及其与氧化石墨烯的杂化材料MIL-101/GO为涂层的搅拌棒。以丙酮为解析剂,比较了2种搅拌棒对苋菜红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以MIL-101/GO为涂层的搅拌棒有更大的富集倍数。优化了实验条件,借此建立了以搅拌棒萃取... 制备了以金属有机骨架MIL-101及其与氧化石墨烯的杂化材料MIL-101/GO为涂层的搅拌棒。以丙酮为解析剂,比较了2种搅拌棒对苋菜红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以MIL-101/GO为涂层的搅拌棒有更大的富集倍数。优化了实验条件,借此建立了以搅拌棒萃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苋菜红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样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 富集 MIL-101/GO 苋菜红
原文传递
整体式吸附萃取搅拌棒在检测环境水样中镉离子含量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陶艳玲 邓爱妮 +2 位作者 郑惠彬 郭智勇 王邃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整体式吸附萃取搅拌棒,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镉离子的吸附萃取。考察了介质酸度、搅拌速率、吸咐时间、解吸溶剂和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控制溶液pH为6.0,搅拌棒转速为300r/min,吸附30min,5... 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整体式吸附萃取搅拌棒,将其应用于环境水中镉离子的吸附萃取。考察了介质酸度、搅拌速率、吸咐时间、解吸溶剂和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控制溶液pH为6.0,搅拌棒转速为300r/min,吸附30min,5%HNO,作为解吸液解吸10min,采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对Cd离子进行检测。该方法在0.1~50mg/L的Cd离子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2。相对标准偏差和检出限(30-)分别为4.6%和3.8μg·L^-1,加标回收率为97%~104%。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 镉离子 整体柱材料 环境水样
下载PDF
聚酰亚胺固相萃取搅拌棒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水中酚类的分析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盛红 吴大朋 关亚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2-849,共8页
利用相转换法制备了聚酰亚胺吸附萃取搅拌棒,用5种有机酚作为评价标样,并与现有商品化吸附萃取搅拌棒进行比较。优化了萃取搅拌速度、溶液离子强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热解析温度和时间。在最佳实验条件下,100 m L样品,30%Na Cl,... 利用相转换法制备了聚酰亚胺吸附萃取搅拌棒,用5种有机酚作为评价标样,并与现有商品化吸附萃取搅拌棒进行比较。优化了萃取搅拌速度、溶液离子强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热解析温度和时间。在最佳实验条件下,100 m L样品,30%Na Cl,在25℃下,经活化5 min后的聚酰亚胺吸附搅拌棒萃取30 min(800 r/min),然后300℃热解析4 min,使目标物脱附,再进行色谱分析。目标物在大于两个数量级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5),定量限(LOQ,S/N=10)为0.028~0.123μg/L,重复性为1.6%~9.7%。将SBS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海水、自来水和污水中的酚类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吸附萃取搅拌棒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最高热解析温度350℃,在分析水中痕量极性化合物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搅拌棒 固相萃取 热解析 酚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硫化法制备硅橡胶吸附萃取搅拌棒的机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纪祥娟 刘涛 +2 位作者 徐瑞萍 王丽 尹慧君 《橡胶科技》 2018年第7期17-21,共5页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富集的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乙烯基封端硅橡胶和甲基硅橡胶为主体材料,采用溶胶-凝胶-硫化方式成型吸附萃取搅拌棒涂层。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加入方式、硫化方式和老...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富集的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乙烯基封端硅橡胶和甲基硅橡胶为主体材料,采用溶胶-凝胶-硫化方式成型吸附萃取搅拌棒涂层。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60加入方式、硫化方式和老化方式对搅拌棒硅橡胶涂层成型影响较大,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先水解再加入胶液、分阶段硫化和多阶段升温老化法成型的搅拌棒涂层表面形貌规则,平均厚度为150~250μm,萃取体积约为25μL,热分解温度为300℃;对搅拌棒富集的胸腺五肽中残留的有机溶剂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取得较好效果;搅拌棒使用寿命可达15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溶胶-凝胶-硫化法 吸附萃取 搅拌棒 涂层 气相色谱分析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Hop Pellets,Supercritical Fluid Hop Extracts,and Extracted Hop Material to the Hop Aroma and Terpenoid Content of Kettle-Hopped Lager Beers
9
作者 Daniel C.Sharp YanPing Qian +1 位作者 Jeff Clawson Thomas H.Shellhammer 《中外酒业》 2020年第5期58-69,共12页
Brewers who create hop-forward styles such as American-style India Pale Ales typically add hops toward the end of or after wort boiling to avoid aroma volatilization and thereby impart strong hopderived aromas.However... Brewers who create hop-forward styles such as American-style India Pale Ales typically add hops toward the end of or after wort boiling to avoid aroma volatilization and thereby impart strong hopderived aromas.However,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despite the volatilization effects of boiling wort,hops that are added early in the kettle boil can contribute to hop aroma.Nonvolatile hopderived precursors,specifically glycosides,may survive the boiling process and become hydrolyzed to release volatile aglycones capable of contributing to aroma.To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different hop fractions to the aroma of kettle-hopped beers,12 single-hopped pilot-scale(3 hL)beers were brewed using pellet,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and spent hop fractions of Citra,Simcoe,Centennial,or Cascade cultivars.Pellet,extract,and spent additions consisted of a single hop add让ion 5 min into a 60 min boil.Volatile analysis of beers was perfonned using stir-bar sorptive extraction and quantifi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eers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mmon terpenoid compoundsα-pinene,β-pinene,3-myrcene,limonene,linalool,E,β-caryophyllene,α-humulene,andα-terpineol.In addition,beers were evaluated using descriptive sensory analysis.The descriptive sensory data identifi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cultivar and hop product treatments.The spent hop treatments produced beers that had a noticeable hop aroma,which suggests that the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left behind in the spent hops may contribute to hop aroma in beer.The intensity and nature of the hop aroma in the spent treatments were hop variety specific.However,the contributions of water-soluble components found in spent hops to increased aroma intensity in beer were small,especially compared with the pellet and extract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ir-bar sorptive extraction Spent HOP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LYCOSIDES Descriptive analysis CO2 extract
原文传递
固相萃取搅拌棒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海水中的多环芳烃 被引量:51
10
作者 徐媛 刘文民 +1 位作者 赵景红 关亚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01-1404,共4页
利用固相萃取搅拌棒(SBSE)萃取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然后用热解吸脱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萃取时间、添加NaCl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SE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的萃取回收率分别在33.5%~122.4%之间;对标准样品的检出限为2.74~... 利用固相萃取搅拌棒(SBSE)萃取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然后用热解吸脱附-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萃取时间、添加NaCl浓度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BSE方法对16种多环芳烃的萃取回收率分别在33.5%~122.4%之间;对标准样品的检出限为2.74~13.5ng/L;方法RSD为3.8%~13.1%.用此方法测定了大连海岸海水中的多环芳烃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搅拌棒 热解吸 多环芳烃 样品预处理 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分析 固相萃取 搅拌棒 海水 NaCl浓度
下载PDF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1
作者 许志刚 胡玉玲 李攻科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66-1773,共8页
搅拌棒吸附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固相微萃取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固定相体积大、萃取容量高、无需外加搅拌子、可避免竞争性吸附、能在自身搅拌的同时实现萃取富集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和生物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本文综述了搅拌棒吸附... 搅拌棒吸附萃取是一种新型的固相微萃取样品前处理技术,具有固定相体积大、萃取容量高、无需外加搅拌子、可避免竞争性吸附、能在自身搅拌的同时实现萃取富集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和生物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本文综述了搅拌棒吸附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重点阐述了新型搅拌棒吸附萃取涂层的研制、新型萃取装置的发展以及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搅拌棒吸附萃取存在的不足,展望了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吸附萃取 样品前处理 聚二甲基硅氧烷 分子印迹聚合物 涂层 评述
下载PDF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分析古井贡酒中香气成分 被引量:47
12
作者 李贺贺 胡萧梅 +5 位作者 李安军 孙金沅 黄明泉 孙啸涛 郑福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5-164,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古井贡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优化样品酒精度、萃取温度、萃取时...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古井贡酒酒样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析。通过优化样品酒精度、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确定了最优萃取条件,两种方法的整体精密度和重复性均较好。在相同条件下,对比两种萃取方法,SBSE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高于HS-SPME。通过标准品、保留指数、NIST 14谱库比对,共定性出190种化合物,其中用标准品准确定性143种。在白酒中首次发现4种酯类化合物:3-甲基丁酸己酯、丁酸辛酯、癸酸丙酯、癸酸异丁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搅拌棒吸附萃取 古井贡酒 白酒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固相萃取技术在食品痕量残留和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3
作者 李广庆 马国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6-612,共7页
食品痕量残留和污染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极为重要,也是其难点所在。由于食品和农产品样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前处理技术能够适合所有情况下的所有样品。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固相萃取技术如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 食品痕量残留和污染分析中,样品的前处理极为重要,也是其难点所在。由于食品和农产品样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前处理技术能够适合所有情况下的所有样品。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固相萃取技术如固相微萃取、搅拌棒吸附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免疫亲和固相萃取、整体柱固相萃取、碳纳米管固相萃取等在食品痕量残留和污染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搅拌棒吸附萃取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免疫亲和固相萃取 整体柱固相萃取 碳纳米管固相萃取 食品分析
下载PDF
应用搅拌棒吸附萃取-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烟叶和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33
14
作者 侯英 曹秋娥 +5 位作者 谢小光 王保兴 徐济仓 杨蕾 杨燕 杨勇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29,共5页
应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技术分别萃取烟叶和茶叶中的5种拟除虫菊酯,并利用热脱附系统将萃取到的物质进行热脱附,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测定。实验过程中对影响SBSE的因素及影响热脱附的条件进行了优化。... 应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技术分别萃取烟叶和茶叶中的5种拟除虫菊酯,并利用热脱附系统将萃取到的物质进行热脱附,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测定。实验过程中对影响SBSE的因素及影响热脱附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采用外标法分别对烟叶和茶叶中的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烟叶中5种拟除虫菊酯的检出限范围为3.3~11.4ng,加标回收率为94.8%~103.4%,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3%~8.6%;茶叶中5种拟除虫菊酯的检出限范围为4.2~10.5ng,加标回收率为98.2%~110.1%,6次测定的RSD为5.0%~9.6%。实验证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可用于烟叶和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吸附萃取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 拟除虫菊酯 农药残留 烟叶 茶叶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中4种不同捕集方式对茶叶香气成分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35
15
作者 赵玥 肖成杰 +2 位作者 蔡宝国 李琼 崔俭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83-289,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吹扫捕集-热脱附(purge&trap-thermal desorption,P&T-TD)、搅拌磁子吸附(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动态顶空吸附(head space sorptive extraction,HSSE-1、HSS...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吹扫捕集-热脱附(purge&trap-thermal desorption,P&T-TD)、搅拌磁子吸附(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动态顶空吸附(head space sorptive extraction,HSSE-1、HSSE-2和HSSE-3)4种捕集方式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杭州龙井茶、黄山毛峰茶、山东崂山茶和福建乌龙茶进行分析,研究茶的挥发性香气组分。结果显示:茶的香气主要由烯类、醛类、醇类、酮类、酯类、酸类、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含硫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组成;4类茶均含有大量的烯类、醛类、醇类和酮类化合物,其中福建乌龙茶含量最高;杭州龙井茶、黄山毛峰茶和山东崂山茶属绿茶类,酯类、杂环类、芳香族类以及酚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通过HSSE-1、HSSE-2对茶叶香气成分进行对比,冲泡前后组分种类和含量略有不同。组分之间的差异使茶形成不同产地不同种类的茶叶的特有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香气 固相微萃取 吹扫捕集-热脱附 搅拌磁子吸附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PDF
搅拌棒固相萃取与液相色谱联用测定水样品中烷基酚类污染物 被引量:28
16
作者 林福华 邱宁宁 +1 位作者 黄晓佳 袁东星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1,共5页
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测定水环境中的双酚A(BPA)、辛基酚(OP)、壬基酚(NP)的方法。以聚(N-乙烯基咪唑-二乙烯基苯)整体材料为涂层的搅拌棒固相萃取技术富集目标物,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测定水样品中烷基酚类污染... 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测定水环境中的双酚A(BPA)、辛基酚(OP)、壬基酚(NP)的方法。以聚(N-乙烯基咪唑-二乙烯基苯)整体材料为涂层的搅拌棒固相萃取技术富集目标物,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测定水样品中烷基酚类污染物。考察了萃取时间、解析时间、样品基质的pH值、离子强度等实验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3种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是1.0~200μg/L,检出限LOD(S/N=3)在0.13~0.66μg/L之间,定量限LOQ(S/N=10)在0.44~2.19μg/L之间。在对海水和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水样测定中,3种目标化合物的不同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37.8%~101.1%。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棒固相萃取 整体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 双酚A 辛基酚 壬基酚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涂层的吸附萃取搅拌棒在环境水样双酚A含量测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17
作者 林福华 黄晓佳 +1 位作者 袁东星 刘宝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双酚A(BPA)为单体,利用整体材料"原位"聚合技术制备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涂层的吸附萃取搅拌棒(MIP-SBSE),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探讨其对环境水样BPA的选择萃取性能。优化萃取过程中吸附和解吸时... 以双酚A(BPA)为单体,利用整体材料"原位"聚合技术制备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涂层的吸附萃取搅拌棒(MIP-SBSE),然后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探讨其对环境水样BPA的选择萃取性能。优化萃取过程中吸附和解吸时间、解吸液种类以及基底pH值和离子强度对目标化合物的选择吸附性能。在最佳条件下,MIP-SBSE可对模板分子进行有效的选择吸附,线性范围为1.0~200μg/L,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28μg/L和0.94μg/L。在实际水样分析中,具有良好的加标回收率,其值为96.0%~108.7%。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灵敏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搅拌棒吸附萃取 分子印迹聚合物 双酚A
下载PDF
固相萃取新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8
作者 吴芳华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12年第2期114-120,共7页
固相萃取技术是一种用于样品分离、纯化、浓缩的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手段.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衍生出众多技术改进和创新.主要对各种固相萃取新技术进行评述.
关键词 固相萃取 固相微萃取 分子印迹聚合物 搅拌棒吸附萃取
下载PDF
食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谢诚 欧昌荣 +3 位作者 汤海青 钟莺莺 俞雪均 曹锦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66-2374,共9页
挥发性成分提取技术是食品风味分析的基础,本文分别介绍了溶剂萃取法、蒸馏法、顶空捕集法和吸附剂萃取法4类食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与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吸附萃取法中的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以期... 挥发性成分提取技术是食品风味分析的基础,本文分别介绍了溶剂萃取法、蒸馏法、顶空捕集法和吸附剂萃取法4类食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与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吸附萃取法中的固相微萃取和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以期为食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化合物 固相微萃取 搅拌棒吸附萃取 超临界流萃取 同时蒸馏萃取 顶空捕集
下载PDF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与GC-MS联用测定苹果酒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24
20
作者 韩业慧 范文来 +3 位作者 徐岩 王利平 刘扬岷 吴胜芳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7,共4页
研究了检测苹果酒中挥发性物质的一种新方法-搅拌棒吸附萃取(简称SBSE)气质联用技术。对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温度及加盐量对搅拌棒萃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萃取条件为:10mL苹果酒样加入3gNaCl,于55℃下以1100r/min的转速搅拌60... 研究了检测苹果酒中挥发性物质的一种新方法-搅拌棒吸附萃取(简称SBSE)气质联用技术。对搅拌速度、搅拌时间、温度及加盐量对搅拌棒萃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萃取条件为:10mL苹果酒样加入3gNaCl,于55℃下以1100r/min的转速搅拌60min。搅拌棒萃取出了苹果酒中80种挥发性物质,对其中的49种物质进行了定量。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所有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0.01~6.37μg/L,定量限为0.03~21、25μg/L,回收率在70.9%~1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酒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 气质联用 挥发性物质 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