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砀山酥梨梨网蝽与其天敌关系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徐玉蕊 王晓翠 +5 位作者 林雪飞 邹运鼎 毕守东 付文锋 陶金昌 赵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等分析方法对梨网蝽与其几种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梨网蝽数量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为草间...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天敌,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生态位分析方法和空间格局聚集强度等分析方法对梨网蝽与其几种天敌在数量、时间、空间格局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梨网蝽数量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为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锥腹肖蛸、八斑球腹蛛、中华草蛉和三突花蟹蛛;与梨网蝽发生时间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为锥腹肖蛸、三突花蟹蛛、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中华草蛉和八斑球腹蛛;与梨网蝽空间分布关系密切的天敌依次为异色瓢虫、草间小黑蛛、三突花蟹蛛、八斑球腹蛛、中华草蛉和锥腹肖蛸。综合排序结果表明:梨网蝽的主要天敌依次是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锥腹肖蛸和三突花蟹蛛。当梨网蝽种群密度为每株32.13头时,种群聚集均数λ为11.36;种群密度为每株0.63头时,λ为1.15。前者的聚集是由梨网蝽自身所引起,后者是由环境的任何一种因子引起。而梨网蝽的几种天敌的种群聚集均数λ均小于2,表明其聚集是由环境某一因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梨网蝽 天敌 数学分析
下载PDF
梨网蝽触角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宏民 董田 +3 位作者 郑海霞 白鹏华 刘宝生 张仙红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7-375,共9页
为阐明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对其寄主植物的化学感受机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梨网蝽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7大数据库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获得梨网蝽的主要嗅觉相关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树分... 为阐明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对其寄主植物的化学感受机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梨网蝽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7大数据库对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获得梨网蝽的主要嗅觉相关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28017条unigenes,长度在1000 bp以上的unigenes有9921条;通过与7大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梨网蝽触角转录组数据中的17891条unigenes被成功注释;在已成功注释的unigenes中,鉴定得到12个OBP基因和17个CSP基因,其中OB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有6个属于Classic家族;而CS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全部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符合昆虫CSP基因的结构特征。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梨网蝽6个OB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昆虫OBP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聚为3个分支;梨网蝽16个CSP基因与其他昆虫CSP基因的进化树也聚为3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网蝽 触角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嗅觉基因 基因注释
原文传递
昆虫病原真菌对梨网蝽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 被引量:6
3
作者 侯明明 刘义豪 王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3-859,共7页
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为害严重。梨网蝽发生世代多,易产生抗药性,筛选出能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梨网蝽实现有效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菌株筛选平台,挑选... 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在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为害严重。梨网蝽发生世代多,易产生抗药性,筛选出能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梨网蝽实现有效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菌株筛选平台,挑选出产孢较好的15株昆虫病原真菌,用喷雾法测定其对梨网蝽成虫和若虫致病力的差异。在1.0×106孢子/m L孢子悬浮液接种后,菌株Bb2359等6株球孢白僵菌和1株金龟子绿僵菌Ma67对梨网蝽成、若虫累积死亡率均达到100%,其中菌株Bb2352、Bb2359、Bb2372等对成虫的LT50小于4 d,而菌株Bb2352、Bb2359、Ma67对2龄若虫的LT50均在5 d以内,LT50显示菌株对成虫的致死速度要快于对若虫的致死速度。在时间-剂量-死亡模型研究中,梨网蝽成、若虫在接种后的第3 d到第7 d,累积死亡率均呈直线快速上升趋势,而在前后均变化平缓。同时,各菌株均表现出明显的死亡率随接种浓度增高而不断增高的剂量效应。菌株Bb2359对梨网蝽成虫、若虫均显示出很高的毒力水平,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6.466×104和4.747×104孢子/m L;在1.0×107孢子/m L浓度下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89和3.54 d。该菌株具备高效快速的杀虫特点,具有开发为真菌生物农药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网蝽 成虫 若虫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测定
下载PDF
基于EPG的三种刺吸式害虫在苹果苗上的取食行为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昊 李钰 +3 位作者 滕子文 杜凌君 万方浩 周洪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和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苹果园的一类重要害虫,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对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种刺吸式昆虫在苹果树上取食行为差异。【方法】利用... 【目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和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苹果园的一类重要害虫,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对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种刺吸式昆虫在苹果树上取食行为差异。【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虫在苹果苗韧皮部和非韧皮部上的EPG指标,以及苹果绵蚜、绣线菊蚜和梨网蝽成虫在苹果苗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这3种害虫的成虫在苹果苗上取食8 h各种波形平均持续时间的占比。【结果】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蚜在苹果苗上均产生6种取食波形,即非刺探波(np)、路径波(C)、意外穿刺细胞非主动取食细胞波(pd)、木质部取食波(G)、韧皮部唾液分泌波(E1)和韧皮部取食波(E2);而梨网蝽成虫取食过程中只产生非刺探波(np)、表皮刺穿波(A)、叶肉细胞取食波(Gc)和木质部取食波(E)4种波形。从蚜虫在苹果苗非韧皮部上取食的EPG指标看,苹果绵蚜成蚜pd波平均时间显著高于绣线菊蚜的,而刺探次数、np波总时间和pd波次数均显著低于绣线菊蚜的。从蚜虫在苹果苗韧皮部上取食的EPG指标来看,除第1次出现E2波的时间外,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从3种害虫在苹果苗上取食8 h各波形的占比来看,梨网蝽成虫的np波总时间所占比例最高(53%),其次是绣线菊蚜成虫的(24%),苹果绵蚜成虫的最低(为1%)。同时,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虫取食波为E2波,所占总时间比例分别为35%和25%,而梨网蝽的取食波为Gc波(占总时间比例为36%)和E波(占总时间比例为11%)。【结论】本研究阐释了苹果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生态位分离和取食行为学机制,为果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绵蚜 绣线菊蚜 梨网蝽 刺吸式昆虫 苹果 取食行为 刺吸电位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对东亚飞蝗和梨冠网蝽侵染的温湿度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白云 崔雨虹 +3 位作者 曹娜 刘义豪 GHULAM Ali Bugti 王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5-742,共8页
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对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害虫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湿度变化下,球孢白僵菌Bb2352对梨网蝽和东亚飞蝗侵染率的变化动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1.0×107孢子/m L悬浮液接种、25℃饲养条件下,2种不同昆虫的死亡... 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对昆虫病原真菌侵染害虫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温湿度变化下,球孢白僵菌Bb2352对梨网蝽和东亚飞蝗侵染率的变化动态与趋势。结果表明,在1.0×107孢子/m L悬浮液接种、25℃饲养条件下,2种不同昆虫的死亡率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增加。经检验湿度效应对死亡率的数量影响吻合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DM模型),拟合得到的新的时间-湿度-死亡率(THM)模型能准确地描述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的湿度效应。THM模型显示,当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梨冠网蝽的死亡率增速明显快于蝗虫;梨冠网蝽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γ在第8 d(γ8)达到最大,而东亚飞蝗死亡率随湿度变化的时间效应参数γ在第11 d(γ11)达到最大,显示出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不同昆虫的湿度效应有所差异。在温度效应研究中,当环境相对湿度>95%时,菌株Bb2352侵染2种目标昆虫的累计死亡率均在25℃达到最大,增加或降低温度均会降低菌株Bb2352的侵染效率。Logistic模型拟合显示该模型能准确反映球孢白僵菌Bb2352侵染目标害虫的温度效应。本文中湿度THM模型和温度Logistic模型的构建是数学描述昆虫病原真菌对害虫侵染温湿度效应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网蝽 东亚飞蝗 球孢白僵菌 THM模型 逻辑斯蒂方程
下载PDF
基于RNA-seq数据开发梨网蝽SSR引物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谢瑾燕 周健 黄大庄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3期280-285,共6页
以梨网蝽为材料,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功能微卫星序列(EST-SSR),并进行SSR位点的信息分析,开发梨网蝽SSR引物,旨在为深入探究梨网蝽的分子结构奠定理论基础。对梨网蝽转录组中 16 449 条基因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搜索,共找到6 641个SSR位点,分布... 以梨网蝽为材料,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功能微卫星序列(EST-SSR),并进行SSR位点的信息分析,开发梨网蝽SSR引物,旨在为深入探究梨网蝽的分子结构奠定理论基础。对梨网蝽转录组中 16 449 条基因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搜索,共找到6 641个SSR位点,分布在4 420条基因数据库中,发生频率(含有SSR位点的基因数据库与基因数据库总数之比)为26.87%。在对其各组分数量分析中,发现梨网蝽转录组中SSR的主要重复类型是单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40.41%;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22.76%。本试验共设计80对梨网蝽EST-SSR引物,其中9对引物可以扩增得到预期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网蝽 微卫星 转录组 SSR引物
下载PDF
梨冠网蝽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臭虫次目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兴雨 赵特 宋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4-945,共12页
【目的】为探究梨冠网蝽Stephanitis nash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臭虫次目(Cimicomorpha)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梨冠网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选择已知的臭虫次目150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内群,选... 【目的】为探究梨冠网蝽Stephanitis nash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臭虫次目(Cimicomorpha)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梨冠网蝽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选择已知的臭虫次目150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内群,选择蝽次目(Pentatomomorpha)2个物种线粒体基因组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重建臭虫次目科级水平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梨冠网蝽的线粒体基因组(GenBank登录号:OP650254)全长为15045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13个PCGs中除nad5的起始密码子为ATC外,其余PCGs的起始密码子都是ATT,ATA或ATG;cox2和nad4l具有不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其余11个PCGs为完整的终止密码子TAA或TAG。所有tRNA基因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rRNA基因rrnL全长1237 bp,A+T含量为81.08%;rrnS全长为763 bp,A+T含量为82.04%。ML和BI构建的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是基本一致的;网蝽科(Tingidae)、臭虫科(Cimicidae)、榈蝽科(Thaumastocoridae)、盲蝽科(Miridae)、丝蝽科(Plokiophilidae)、驼蝽科(Microphysidae)、捷蝽科(Velocipedidae)、花蝽科(Anthocoridae)、姬蝽科(Nabidae)、粗股蝽科(Pachynomidae)和瘤蝽科(Phymatidae)均为单系群,而猎蝽科(Reduviidae)为非单系群,网蝽科与榈蝽科和猎蝽科部分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臭虫次目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猎蝽科为非单系群,其他11个科为单系群,有利于更加全面对臭虫次目系统发育和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冠网蝽 臭虫次目 网蝽科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梨网蝽卵的查找方法
8
作者 孙焕顷 马惠钦 +1 位作者 梁魁景 裴素俭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37,共3页
梨网蝽的卵微小而薄,很容易破碎,深埋在叶肉中,上面覆盖着大量褐色胶状物,不易被发现。为了快速查找到完整梨网蝽的卵,首先,选择叶背面轻微有梨网蝽为害区域的嫩叶;其次,查找卵区,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颜色较深且褐色黏稠物区,初步观察到... 梨网蝽的卵微小而薄,很容易破碎,深埋在叶肉中,上面覆盖着大量褐色胶状物,不易被发现。为了快速查找到完整梨网蝽的卵,首先,选择叶背面轻微有梨网蝽为害区域的嫩叶;其次,查找卵区,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颜色较深且褐色黏稠物区,初步观察到多粒凸起黑斑,再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凸起黑斑具体的形状,即每个卵的形状;最后,选用细而硬,一端较锋利的针状物,剥出卵,测量卵的大小,再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卵的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网蝽 查找
原文传递
5种杀虫剂对梨冠网蝽室内毒力测定及药剂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范伟彦 张嘉宇 +2 位作者 杨德松 张国强 陈刘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3-310,共8页
【目的】筛选对梨冠网蝽若虫、成虫具有良好防效的杀虫剂,为梨冠网蝽的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用5种药剂采用室内浸叶生测法对梨冠网蝽进行毒力测定。【结果】45%毒死蜱EC 800、1000倍液,25%噻虫嗪WG 500、1000倍液,20%啶虫脒SP ... 【目的】筛选对梨冠网蝽若虫、成虫具有良好防效的杀虫剂,为梨冠网蝽的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用5种药剂采用室内浸叶生测法对梨冠网蝽进行毒力测定。【结果】45%毒死蜱EC 800、1000倍液,25%噻虫嗪WG 500、1000倍液,20%啶虫脒SP 500、1000倍液对梨冠网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每个药剂各浓度之间防效并无显著差异,对若虫的LC 50值分别为497.47、574.765、589.3436 mg/L;对成虫的LC 50值分别为505.445、545.484、596.2546 mg/L。这5种药剂的毒力排序为45%毒死蜱EC>25 g/L高效氯-氰菊酯EC>20%啶虫脒SP>25%噻虫嗪WG>6%阿维氯苯酰SC。【结论】5%毒死蜱EC 800、1000倍液,25%噻虫嗪WG 500、1000倍液,20%啶虫脒SP 500、1000倍液可用于梨冠网蝽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冠网蝽 毒力测定 药效筛选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