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8
1
作者 李慎茂 凌锋 +5 位作者 缪中荣 朱凤水 吉训明 李斗 王默力 华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 方法 对 4 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 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83例患者中 ,对 2 0 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 ,占 71 4 % ;6 6例采取...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 方法 对 4 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 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 2 83例患者中 ,对 2 0 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 ,占 71 4 % ;6 6例采取后扩张 ,占 2 3 3% ;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 ,占 4 2 % ;3例未扩张 ,占 1 1%。 结果  4 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 78 7%。心率 <5 0次 /min者占 2 6 4 % ;术中栓子脱落 5例 ,其中 2例治疗后恢复 ,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 ,1例死亡 ;术后颅内出血死亡 1例 ,术后 30d内卒中或死亡 6例 ,占 1 2 6 %。随访率为 77 8%。再狭窄 17例 ,占 4 6 %。 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 ,若操作规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颈动脉狭窄 扩张 目的
下载PDF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后重度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9
2
作者 王丽姿 李亚洁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后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特点。调查分析了 15例重度股动脉出血病人自身具有的出血危险因素、发生出血的原因、出血时间、出血量、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发现出血的方式。结果发现 73.33 %病人出血是在拔除鞘管... 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术后股动脉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特点。调查分析了 15例重度股动脉出血病人自身具有的出血危险因素、发生出血的原因、出血时间、出血量、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发现出血的方式。结果发现 73.33 %病人出血是在拔除鞘管后的前 3h ,由病人和医护人员通过检查穿刺口发现的出血均占 46 .6 7% ,出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不明显。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培训 ,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术前教育 ,使病人及家属能掌握出血的特点 ,严密细心的观察伤口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冠状动脉腔内支架 术后 重度股动脉出血 相关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3
3
作者 钱晓军 戴定可 翟仁友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52-75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 目的回顾性分析无法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治疗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无法手术切除恶性梗阻性黄疸住院病人233例。常规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后,放置外引流管或内外引流管及金属内支架留置,用以解除胆管梗阻。临床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BUN等生化指标改变,并观察生存时间、引流有效时间。结果全部病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手术成功。治疗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由3492±1556mmol/L降至1789±1412mmol/L(t=1790,P=0000)。术前合并感染62例,术后控制23例,术后新发胆道感染27例,胸部感染2例,术后存在感染68例。30d内死亡30例,死亡组与非死亡组比较,术前术后胆红素差异显著,年龄差异显著,并与蛋白相关,与术后ALT、Cr相关、与HBDH、BUN相关,术后51例出现再梗阻,7例引流管脱落。全组生存中位时间73个月,通畅中位时间140个月。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汁引流,可有效缓解黄疸,改善由于梗阻性黄疸引起的各种症状。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慎重,术后应及时控制感染,条件许可情况下,尽量放置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介入治疗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 胆道造影 金属内支架
原文传递
XS0601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RESTENOSI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35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A 被引量:86
4
作者 CHEN Ke-ji SHI Da-zhuo +7 位作者 XU Hao LUE Shu-zheng LI Tian-chang KE Yuan-nan ZHANG Min-zhou LU Xiao-yan SUN Rui-yuan YOU Shi-j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13,共8页
Background XS0601, consisting of active ingredients (Chuangxiongol and paeoniflorin), has been shown to inhibit arterial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animal models and in preliminary human studies. The objective of thi... Background XS0601, consisting of active ingredients (Chuangxiongol and paeoniflorin), has been shown to inhibit arterial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animal models and in preliminary human stud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XS0601 in preventing restenosis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was conducted. A total of 335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with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XS0601, or a placebo for 6 months after successful PCI. Angiographic follow-up was scheduled at 6 months, and clinical follow-ups performed at 1, 3 and 6 months after PCI.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angiographic restenosis. The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the combined incidence of death, target lesion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peat angioplasty,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Results A total of 308 patients (91.9%) completed the study and 145 cases (47.1%) received angiographic follow-up. The restenosis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XS0601 group as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group (26.0% vs. 47.2%, P 〈 0.05), and the minimum lumen diameter (MLD) was greater [(2.08 ± 0.89) mm for XS0601 vs. (1.73 ± 0.94) mm for placebo, P 〈 0.05]. XS0601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mbined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 (10.4% in the XS0601 group vs. 22.7% in the placebo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recurrent angina at 3 and 6 months after PCI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XS0601 group (7.1% and 11.0%)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lacebo group (19.5% and 42.9%) (P 〈 0.05). No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occurred within the 6-month follow-up period in the XS0601 group.Conclusion Administration of XS0601 for 6 months is demonstrat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reducing restenosis in post-PCI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S0601 ANGIOPLASTY stent RESTENOSIS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被引量:81
5
作者 胡方斌 加藤修 中村茂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有选择性对 30 6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7 5 %。 (2 )对 30 6例 412处病变行PTCA ,成功率为 98...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有选择性对 30 6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7 5 %。 (2 )对 30 6例 412处病变行PTCA ,成功率为 98 3%。于 2 44例 317处病变成功植入支架 332只。狭窄从 (76± 12 ) %降低至 (12± 10 ) % ,最小血管直径由 (0 8± 0 3)mm增加至 (2 9± 0 4)mm。 (3)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 ,局部压迫 3~ 5h。并发症发生率为 4 9% ,其中最常见并发症为术后桡动脉闭塞 (3 9%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PTCA安全可行 ,可选择性应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 ,其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血管成形术 冠心病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及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62
6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1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65例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定期的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 65例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定期的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影像学随访 18-45个月 (平均24. 7个月), 42例致密栓塞的患者中,无一例动脉瘤复发; 23例部分栓塞的患者中, 18例进一步血栓形成,瘤内无造影剂显影, 4例结果稳定, 1例动脉瘤复发而再次治疗。临床随访中无一例发生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可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式以防止动脉瘤复发,并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解剖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患者 血管内支架 栓塞 复发 长期随访 结论 模式 目的
原文传递
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疗效 被引量:63
7
作者 罗剑钧 颜志平 +3 位作者 王建华 刘清欣 瞿旭东 张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采用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TACE治疗50例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患者,并进行随访。结果腔内共植入支架53枚,每例患者... 目的探讨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疗效。方法采用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TACE治疗50例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患者,并进行随访。结果腔内共植入支架53枚,每例患者平均植入^125I粒子15.8枚。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的并发症。50例患者共接受137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患者2.7次。肝内病灶客观缓解率为34.4%。50例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70.1d,中位生存期为223.0d,术后90、180、360d累积牛存率分别为97.5%、59.3%和38.4%。支架平均通畅期为524.2d,中位通畅期为407.4d,术后90、180、360d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75.2%和64.5%。结论腔内植入^125I粒子条及支架联合TACE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主干癌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125I粒子 支架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门脉 癌栓
原文传递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支架应用 被引量:60
8
作者 吴中学 王忠诚 +5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张静波 姜除寒 杨新健 姜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 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 59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探讨其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技术应用。单纯支架技术 6例,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 59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40例,一期治疗病例中,先放微导管后放支架 28例,先放支架后放微导管 31例。结果 10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 60例,梭形动脉瘤 25例、夹层动脉瘤 15例、假性动脉瘤 6例。支架无法到位 1例, 105例第一次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 70例(66 7% ), 动脉瘤大部分栓塞 35例(33. 3% )。术中动脉瘤破裂 3例,术后脑梗塞 4例,支架移位 4例。80例 3个月至 24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50例(62. 5% ),部分残留 30例 ( 37. 5% ),其中 20例行再次弹簧圈栓塞,完全栓塞 15例 ( 75% )。80例两次完全栓塞共 65例(82. 5% )。临床随访 105例病人死亡 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2例。结论 支架技术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提高了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颅内 栓塞 支架 治疗 弹簧圈 辅助 复杂 结论 有效方法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8
9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 被引量:55
10
作者 姜卫剑 杜彬 +3 位作者 王拥军 王素香 王桂红 金旻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5-549,共5页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 (SAA)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 (LMA分型 )的意义。方法  4 2例“顽固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SAA治疗。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 2 7例、颅内椎动脉 7例、基底动...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 (SAA)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 (LMA分型 )的意义。方法  4 2例“顽固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SAA治疗。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 2 7例、颅内椎动脉 7例、基底动脉 4例和颅内颈内动脉 4例。结果 LMA分型 :分叉处病变占 5 4 8% ,A、B、C、D、F型分叉处病变分别为 8、11、2、1、1例 ;在形态学上呈现A、B、C型病变者 ,各为 19、19和 4例 ;路径属于Ⅰ、Ⅱ、Ⅲ型者 ,各为 15、2 3和 4例。技术成功率为95 2 % ( 4 0 / 4 2 ) ,Ⅰ型路径者均获得成功 ,Ⅱ和Ⅲ型路径者各有 1例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 +病死率为 9 5 % (急性闭塞 1例 ,高灌注综合征 3例 ) ,1例C型病变死亡 ;致残和病死率为 2 4 % ( 1/ 4 2 )。结论 SAA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但对于C型病变具有危险性。LMA分型有助于预测SAA结果和制定手术和围手术期计划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影像学表现 临床分型 支架成形术 缺血性卒中 围手术期 再狭窄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前高负荷量氯吡格雷预治疗近期疗效 被引量:53
11
作者 韩雅玲 王守力 +6 位作者 李毅 荆全民 马颖艳 王祖禄 王冬梅 栾波 王效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对比研究氯吡格雷 6 0 0mg与 30 0mg负荷剂量预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注册研究 ,试验组为 2 0 0 3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 31 6例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 ... 目的 对比研究氯吡格雷 6 0 0mg与 30 0mg负荷剂量预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注册研究 ,试验组为 2 0 0 3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 31 6例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 ,术前均予 6 0 0mg氯吡格雷负荷量预治疗。对照组为 2 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2月间 30 9例相同条件病人 ,支架术前予 30 0mg氯吡格雷负荷量。研究主要终点为 30天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 ,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 ;次要终点为 30天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临床、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别。氯吡格雷 6 0 0mg组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 30 0mg组 (0 0 %vs 2 6 %,P =0 0 0 3) ,30 0mg组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与服负荷剂量距手术时间 <6h显著相关 (OR =6 6 6 5 ,95 %CI:1 0 1 7~ 4 3 5 2 1 ,P =0 0 4 8)。 6 0 0mg组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 30 0mg组 (0 95 %vs 3 6 %,P=0 0 2 7) ,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 6 0 0mg组为 1 2 7%,30 0mg组为 0 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 0 0 )。结论 高负荷剂量 (6 0 0mg)氯吡格雷预治疗与常规负荷量 (30 0mg)相比 ,可显著改善ACS行冠脉支架术病人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预治疗 近期疗效 术前 病人 发生率 冠脉支架术 亚急性 血栓 ACS
下载PD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of in-stent restenosis in coronary arteries 被引量:54
12
作者 M Chadi Alraies Fahed Darmoch +1 位作者 Ramyashree Tummala Ron Waksma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8期640-651,共12页
Over the course of the 3 decade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with stent implantation transformed the practice of cardiology. PCI with stenting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performed procedure for the trea... Over the course of the 3 decade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with stent implantation transformed the practice of cardiology. PCI with stenting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performed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coronary disease. In large trials, drugeluting stents(DES) have led to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in-stent restenosis(ISR) rates, one of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bare-metal stents. Due to these favorable findings, DES was rapidly and widely adopted enabling more complex coronary interventions. Nevertheless, ISR remains a serious concern as late stent complications. ISR mainly results from aggressive neointimal proliferation and neoatherosclerosis. DES-ISR treatment continues to be challenging co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nt In-stent RESTENOSI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下载PDF
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52
13
作者 李兆申 宛新建 +3 位作者 许国铭 王雯 郑清渝 满晓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通过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以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 ,均分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 目的通过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犬食管支架术后不同时间局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方法以16只成年健康犬为实验对象 ,均分4组。采取“自体阔筋膜移植固定法”置入“Z”型自扩张金属食管支架 ,术后1、2、4、8周分批处死动物 ,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 ,进行大体形态、光镜、电镜等病理分析。结果术后1周 ,置架部位食管粘膜明显充血水肿 ,局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某些部位组织开始向管腔内生长 ;术后2周 ,食管组织增生显著 ,大部分支架结构被增生组织所覆盖 ,局部有广泛肉芽组织形成及部分纤维化 ;术后4、8周 ,增生组织已完全覆盖支架结构 ,并连接成片 ,管腔明显狭窄 ,局部出现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显著减少。电镜发现 ,术后2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处于旺盛的增殖及分泌状态 ,术后8周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结论再狭窄主要表现为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化 ,炎性细胞的浸润是再狭窄形成的起始因素 ,术后4、8周随着炎性反应的减弱 ,纤维化过程渐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食管支架术 手术后 病理学
原文传递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 被引量:44
14
作者 孔令燕 金征宇 +7 位作者 王怡宁 宋兰 张竹花 张立仁 张抒扬 林松柏 王沄 赵文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59枚支架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扫描与支架植入术的平均间隔是(28.4±21.2)个月。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及通过支架内腔中心的曲面重建(CPR)图像质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以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5位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共9个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1.94±0.84)分]。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有关。所有59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平均支架内腔可见直径比率为(76.1±11.1)%。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9个支架均诊断为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通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心病 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经皮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被引量:50
15
作者 施海彬 李麟荪 +6 位作者 徐泽宽 钱祝银 王杰 冯耀良 刘圣 陈惠珠 陈玉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5期292-295,共4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经皮胆道引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4 7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先行PTC后探查通过阻塞段 ,如不能越过阻塞段 ,则直接进行外引流 ;如能越过阻塞段 ,则置入内外...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性经皮胆道引流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4 7例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先行PTC后探查通过阻塞段 ,如不能越过阻塞段 ,则直接进行外引流 ;如能越过阻塞段 ,则置入内外引流管作内外引流或置入金属支架或塑料内涵管作内引流。结果 内引流组 18例 ,15例置入金属支架 ,共 18枚 ,3例置入塑料内涵管 ,共 4根 ;内外引流组 15例 ,置入 18根内外引流管 ;外引流组 14例 ,置入 17根外引流管。术后 1周总胆红素从术前的 (5 14 .1± 2 0 4 .3) μmol/L降至 (2 38.4± 14 2 .8) μmol/L(P <0 .0 0 1) ,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均下降明显 (P均 <0 .0 0 1)。 4例于术后 1个月内死亡。跟踪随访 37例 ,平均随访 5 .3个月 ,8例仍存活。随访期内 18例 (48.6 % )总胆红素降至正常范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明显缓解黄疸、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并可改善肝脏功能 ,有限地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支架 肝外胆管阻塞 胆管肿瘤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下载PDF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 被引量:44
17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赵瑞 黄清海 张珑 赵文元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 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 (Neuroform支架 )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32例 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3例 ,眼... 目的 报道采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 (Neuroform支架 )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初步探讨该支架的特点、短期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 32例 34枚颅内宽颈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3例 ,眼动脉 3例 ,后交通动脉 8例 ,前交通动脉 3例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5例 ,椎动脉 6例 ,基底动脉顶端 1例 ,基底动脉干 2例 ,大脑前动脉A3段 1例 ,多发动脉瘤 2例。通过Renegade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 ,预先将另一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或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31例 34个支架成功到位释放 ,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因支架无法通过狭窄的大脑后动脉而改用BX支架。 3例 1次各置入 2枚支架。 2 4例致密栓塞 ,6例瘤颈残留 ,2例部分栓塞。 1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 ,死亡 1例 ,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 30例 ,随访期 1~ 6个月 ,平均 4 .7个月 ,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 1 1例术后 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 :7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 ;4例瘤颈残留者 ,2例无变化 ;2例原有瘤颈残留未再显影。结论 Neuroform支架技术上容易操控 ,顺应性好 ,安全性高 ,可以到达颅内较远端的血管 ,大大扩展了支架技术治疗颅内血管病变的应用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自膨胀支架 弹簧圈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肿瘤、
下载PDF
介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李晓强 桑宏飞 +6 位作者 戎建杰 钱爱民 段鹏飞 朱礼伟 孟庆友 于小斌 袁法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介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经股静脉行髂静脉病变介入治疗446例,269例二期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随访407例,时间6~14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肿胀、溃疡等表现的缓解情况,髂股静脉... 目的总结分析介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远期随访结果。方法经股静脉行髂静脉病变介入治疗446例,269例二期行左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随访407例,时间6~14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下肢静脉曲张、肿胀、溃疡等表现的缓解情况,髂股静脉的彩超检查,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56例)。结果球囊扩张成功425例,髂静脉内置支架372例,无死亡和肺动脉栓塞。出院时,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随访结果:97.8%的患者静脉曲张消失,87%肿胀消失或明显缓解,74%溃疡愈合,彩超检查见9%的患者支架内血栓或狭窄,造影见5.8%的患者支架内血栓阻塞。结论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放射学 介入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载PDF
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取栓术31例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贵福 马朝晖 +3 位作者 罗望池 尤劲松 朱吉祥 李铁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末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回顾性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并比较其随访90 d时的MRS评分情况。结果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成功再通,颈内动脉有6例(6/9)获再通。12例患者因为再通后仍存在管腔狭窄而放置支架。术后颅内出血4例(12.9%),死亡8例(25.8%)。在死亡患者中,5例责任动脉在颈内动脉,3例在基底动脉。从发病到获得再通时间超过8 h者8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0 d随访患者中,出院MRS评分预后良好(<2)的有15例(48.4%)。结论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对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结局,但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再通率低,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肝静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43
20
作者 张曦彤 徐克 +7 位作者 祖茂衡 崔进国 杨学良 赵金旭 陈凯 冯博 苏洪英 李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 评价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肝静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42例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 ,男 17例 ,女 2 5例 ,年龄 18~ 5 7岁 (平均 34 5岁 ) ;肝功能ChildA级 2 3例 ,B级 6例 ,C级 13例。共计 92条肝静脉闭塞 ,其中... 目的 评价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肝静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及中远期疗效。方法42例Budd Chiari综合征患者 ,男 17例 ,女 2 5例 ,年龄 18~ 5 7岁 (平均 34 5岁 ) ;肝功能ChildA级 2 3例 ,B级 6例 ,C级 13例。共计 92条肝静脉闭塞 ,其中左肝静脉 2 9条 ,中肝静脉 2 4条 ,右肝静脉 36条 ,副肝静脉 3条。34例伴有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肝静脉治疗方法包括 :( 1)闭塞肝静脉穿通 (经颈、股静脉、经皮肝穿肝静脉或上述两种途径并用 ) ;( 2 )球囊导管扩张 ;( 3)内支架置入。 32例同时行下腔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或内支架治疗。结果  40例患者的 40条肝静脉均成功开通。PTA治疗后 8例置入内支架。 32例下腔静脉均获通畅。术前肝静脉压力为 34 5cmH2 O ( 2 5 .0~ 48.0cmH2 O) ( 1cmH2 O =0 .0 98kPa) ,术后降为 2 2 0cmH2 O( 12 .0~ 35 .0cmH2 O) (T =11.5 0 ,P <0 0 1)。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完全缓解 32例 ,8例部分缓解。随访 1~ 5 4个月 (平均 2 7 5个月 ) ,1例因肝功能衰竭术后 1个月死亡 ,2例因肝静脉闭塞经 2次介入治疗再次获得开通。 5例未再接受复查和治疗。余32例均无症状再发 ,超声检查均无肝静脉再闭塞发生 (平均 2 8 9个月 )。结论 ( 1)肝静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多样 ,可综合应用 ;(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 介入治疗 闭塞肝静脉穿通术 球囊导管扩张术 金属内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