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周仲瑛教授“瘀热”学说探析张仲景瘀热病理思想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洁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509-2511,共3页
基于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学说,认为瘀热是多种外感及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探讨《伤寒杂病论》中瘀热酿脓、瘀热发黄、瘀热发斑、瘀热蓄血等瘀热相搏证的临证表现及选方用药特点。
关键词 瘀热 瘀热相搏证 张仲景 辨证论治
原文传递
从瘀热论治中晚期糖尿病肾病 被引量:11
2
作者 孟加宁 姚源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8-470,共3页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 瘀热是在漫长的中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病因病机概念,近年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在长期临床实践及总结前人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瘀热学说,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对瘀热进行了系统阐述,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一些难治性疾病中取得了较好疗效。提出瘀热是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的重要病机,瘀热致病具有多脏器受累及病情缠绵难愈的特点,瘀热致病可见低热、斑疹、大量蛋白尿、水肿等多种临床表现,清热凉血化瘀、涩精固肾为治疗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糖尿病肾病 辩治要点 清热凉血
下载PDF
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叶放 周静汶 +5 位作者 皇金萍 王盼盼 王振 吴婉琳 张婷婷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88-791,共4页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 探讨了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与临床应用,认为湿热瘀毒复合病机是肝硬化进程演化中的核心病机,瘀热是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中的关键环节。并对肝硬化湿热瘀毒郁结复合病机的现代医学病理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辨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思路,揭示了清化湿热瘀毒法对肝硬化形成和加重过程中免疫及炎症反应网络的多环节调控作用机理,为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湿热瘀毒郁结 瘀热 复合病机 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诸寒湿郁 久治不愈 皆属于瘀——仝小林教授对寒湿郁久致瘀病机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青 杨映映 +1 位作者 刘彦汶 邵建柱 《吉林中医药》 2018年第4期398-401,共4页
血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滞、寒凝、湿阻、痰浊、血热等因素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地阐释了寒湿郁久致瘀的病机理论,指出寒湿不去,两相叠加,久... 血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滞、寒凝、湿阻、痰浊、血热等因素均可导致血瘀的产生,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地阐释了寒湿郁久致瘀的病机理论,指出寒湿不去,两相叠加,久则成瘀;郁也可致瘀,郁久化热,则成瘀热;寒瘀、湿瘀、瘀热等病理产物日久不去,则易导致经络痹阻,成痼化毒,甚则成瘤成癌。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仝小林教授分别拟定了"温阳""开郁清热"等治疗大法,兼以行血脉之瘀滞,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湿 六郁 郁热 瘀热 仝小林
下载PDF
银屑病合并糖代谢紊乱中医病机解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欣 李洪锦 +4 位作者 孙晓颖 周蜜 马天 李斌 秦万章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9年第11期747-751,共5页
银屑病合并糖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共病)其病位在"血",病性为"血瘀"与"瘀热";就脏腑理论而言,病性实为本虚标实,脾肾不足、肝失调达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治疗方面凉血与散瘀配伍使用是关键,同时在... 银屑病合并糖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共病)其病位在"血",病性为"血瘀"与"瘀热";就脏腑理论而言,病性实为本虚标实,脾肾不足、肝失调达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治疗方面凉血与散瘀配伍使用是关键,同时在血分论治这一核心诊疗体系基础上辨虚实,脏腑失调明显时加脏腑辨证,病理产物明显时辨痰、湿、瘀来源。这一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银屑病共病中医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糖代谢紊乱 病机 血瘀 瘀热
原文传递
基于玄府学说探析“阴火”及“甘温除热”法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冀 何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1-32,35,共3页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立"阴火"之说,并详论治法与方剂。后世学者按图索骥,于临床效验恒多。而于"阴火"之实质,李氏所述似明似暗,后世诸家之论亦见仁见智。本文基于玄府学说,并从方药运用的角度探析"阴火"...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立"阴火"之说,并详论治法与方剂。后世学者按图索骥,于临床效验恒多。而于"阴火"之实质,李氏所述似明似暗,后世诸家之论亦见仁见智。本文基于玄府学说,并从方药运用的角度探析"阴火"及"甘温除热"法,以期管窥其冰山一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火 甘温除热 玄府 郁热
下载PDF
王旭教授辨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擎 王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358-1361,共4页
[目的]介绍王旭教授诊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研究王旭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医案,从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经验用药等方面总结王旭教授治疗糖尿病瘙痒症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列举验案佐证。[结... [目的]介绍王旭教授诊治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研究王旭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瘙痒症的临床医案,从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经验用药等方面总结王旭教授治疗糖尿病瘙痒症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列举验案佐证。[结果]王旭教授认为糖尿病瘙痒症的发病机制以阴虚内热为本,络热血瘀为标,治当养阴清热、凉血化瘀;同时强调"瘀热"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清热凉血、化瘀通络当贯穿治疗始终。王教授还主张瘙痒症的辨治应始终在糖尿病整体调治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应嘱患者注意生活调养,调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保持局部皮肤滋润。所举验案辨证为阴虚风燥、瘀热互结证,治以滋阴清热、化瘀通络,予养阴凉血化瘀汤加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王旭教授运用养阴清热、凉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瘙痒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瘙痒症 瘀热 凉血化瘀 养阴凉血化瘀汤 医案 经验 王旭
下载PDF
从瘀热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6
8
作者 朱震 张世勤 汪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1-504,共4页
认为瘀热是瘀、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形成的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提出瘀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病机,贯穿于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瘀热作为一种继发性病理因素,可致疾病出现变化迅速、多脏受累、缠绵难愈的病理特... 认为瘀热是瘀、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形成的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提出瘀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病机,贯穿于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瘀热作为一种继发性病理因素,可致疾病出现变化迅速、多脏受累、缠绵难愈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一般具备血瘀、血热两方面的特征,并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存在内在关联。临床上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病特点 辨识要点
下载PDF
“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徐丹 张兰坤 +7 位作者 过伟峰 吴勉华 周学平 李国春 叶放 邵大飞 刘英姿 李建香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922-1924,1938,共4页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 目的探讨"瘀热"病机对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瘀热组和非瘀热组,于发病时、病程第11、21天3个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量、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瘀热组第0、11天时脑出血量均明显高于非瘀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瘀热组第0、21天时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OS评分明显高于非瘀热组(P<0.01)。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瘀热患者较非瘀热患者脑出血量大、病情重、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期 瘀热 病机 病情 预后
原文传递
瘀热型慢性前列腺炎与心理性因素及性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龙向前 黄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分析瘀热型慢性前列腺炎(CP)临床症状与心理性因素及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市江宁中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治的91例瘀热型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目的分析瘀热型慢性前列腺炎(CP)临床症状与心理性因素及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市江宁中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治的91例瘀热型C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NIH-CPSI)、中医证候量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表(IIEF-5)和早泄诊断量表(PEDT)对患者进行评估,对量表评定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症状量表:NIH-CPSI总分与中医量表总分、GAD-7总分呈正相关,中医证候量表总分与CPSI、GAD-7、PHQ-9、PCS、PEDT总分呈正相关(P<0.05);CPSI总分随中医量表总分递增而升高,中医证候量表总分随CPSI疼痛症状、PHQ-9总分递增而升高(P<0.05)。(2)情绪量表:GAD-7总分与CPSI、中医证候量表总分、排尿症状、PHQ总分、PEDT总分呈正相关,PHQ-9总分与中医证候量表总分、疼痛及排尿症状、PCS总分、PEDT总分呈正相关,PCS总分与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及疼痛症状分值呈正相关(P<0.05);GAD-7总分随PHQ-9总分递增而升高;PHQ-9总分随中医证候量表排尿症状、GAD-7、PCS分值递增而升高;PCS总分随中医证候量表疼痛症状、PHQ-9分值递增而升高(P<0.05)。(3)性功能量表:IIEF-5总分与中医证候量表疼痛分值呈负相关,PEDT总分与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及疼痛症状、GAD-7、PHQ-9分值呈正相关(P<0.05);IIEF-5总分随中医证候量表疼痛症状分值递减而升高(P<0.05)。结论瘀热型CP患者表现为以疼痛为主,伴随排尿异常、情绪异常、认知障碍和性功能障碍的系列症状,同时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及CPSI评估能较好的反映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 瘀热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 中医证候量表 症状 心理因素 性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何小刚 张蓉 +3 位作者 阚丽娟 张怡 蔡秋芳 许春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3期4416-442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00例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病人,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西药组、联合组,各50例。西药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 目的:探讨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00例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证病人,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西药组、联合组,各50例。西药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脑肠肽(CCK-8)、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Pearson分析胃肠功能与CCK-8、NF-κB、IL-1、TNF-α的相关性,CCK-8与NF-κB、IL-1、TNF-α、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联合组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96.00%,高于西药组的84.00%(P<0.05);联合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低于西药组,ADL评分高于西药组(P<0.01);联合组治疗14 d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低于西药组(P<0.001);联合组治疗14 d后CCK-8、NF-κB、IL-1、TNF-α低于西药组(P<0.001);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与西药组的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4 d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症状积分与对应时间点CCK-8、NF-κB、IL-1、TNF-α呈正相关(P<0.001);治疗前、治疗14 d后CCK-8与对应时间点NF-κB、IL-1、TNF-α呈正相关(P<0.001);治疗前、治疗14 d后CCK-8、NF-κB、IL-1、TNF-α与对应时间点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基于脑肠联动理论的凉血通瘀法治疗中风瘀热互结证,可改善胃肠功能,调控脑-肠轴CCK-8/NF-κB/IL-1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与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作用,从而增强疗效,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脑肠联动理论 凉血通瘀法 瘀热互结证 胃肠功能 脑肠肽 核因子-ΚB 白细胞介素-1
下载PDF
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瘀热治疗血液病经验撷萃 被引量:4
12
作者 皇玲玲 郭立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5-1577,共3页
血液系统疾病多为疑难病症,治疗较为棘手,周仲瑛教授结合辨证,认为肝肾亏虚、络热血瘀是其重要发病机制,故从瘀热论治该系统疑难病症。提出了抓主症、辨清证型;分病种、辨病施治;分病期、治分缓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轻车探路、减量收... 血液系统疾病多为疑难病症,治疗较为棘手,周仲瑛教授结合辨证,认为肝肾亏虚、络热血瘀是其重要发病机制,故从瘀热论治该系统疑难病症。提出了抓主症、辨清证型;分病种、辨病施治;分病期、治分缓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轻车探路、减量收工和必要时中西药合用等具体的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瘀热 周仲瑛 临证经验
原文传递
藏药郎庆阿塔从瘀热论治肝纤维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忠意 田耀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223-1225,共3页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外的间质细胞增生和细胞外间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减少。其病机概括为湿热相因,肝失所养,气血瘀阻,瘀热搏结,其病位主要在肝,关系脾、胃,久则及肾。藏药郎庆阿塔,融合传统中药,以清热、...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细胞外的间质细胞增生和细胞外间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减少。其病机概括为湿热相因,肝失所养,气血瘀阻,瘀热搏结,其病位主要在肝,关系脾、胃,久则及肾。藏药郎庆阿塔,融合传统中药,以清热、化瘀、通络为要,抗肝纤维化效果显著。肝纤维化以"瘀热"为线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治疗上立足于"瘀热",从瘀热论治为藏药郎庆阿塔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藏药 郎庆阿塔 瘀热
下载PDF
张萍青中医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利晨 张洁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6-157,共2页
张萍青主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病因为痰瘀热互结,痰瘀热同治为其有效的解决方案。故其在中医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为基础方,并结合经期不同阶段的内分泌特点,配伍对症中药分期治疗,以达到良... 张萍青主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病因为痰瘀热互结,痰瘀热同治为其有效的解决方案。故其在中医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时,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为基础方,并结合经期不同阶段的内分泌特点,配伍对症中药分期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痰瘀热 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化痰软坚散结 分期论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 candidates for stasis-heat symptom pattern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by quantitative plasma proteomics
15
作者 WEI Lexin LI Weiyi +5 位作者 TIAN Ting ZHANG Ning YANG Shijing YANG Dongqing LI Guochun YE F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ovel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 candidates related to the stasis-heat syndrome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ICH).METHODS:Applying an isobaric taggin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ovel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 candidates related to the stasis-heat syndrome of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ICH).METHODS:Applying an isobaric tagging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 TRAQ-)based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pproach,plasma samples from AICH patients with stasis-heat,and AICH patients with non-stasis-heat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correlated to AICH with stasis-heat in this block design.The standard Western blot was applied to verify DEPs.Additionally,DEPs were analyzed via bioinformatic platforms and further approved via 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RESULTS:A total of 26 DEPs were found among AICH with the stasis-heat,AICH with non-stasis-heat,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The seven DEPs compared with the non-stasis-heat group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stasis heat.These proteins showed three different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s.The alpha-1-b glycoprotein(A1 BG)and copper-protein(CP)were upregulated in the stasis-heat group,but down-regulated in the non-stasis-heat group.Compared with the non-stasisheat group,the expression abundance of actinin,alpha 1(ACTN1),carbonic anhydrase I(CA1),peroxiredoxin 2(PRDX2),and vinculin(VCL)is higher in the stasis-heat group,while the CD44 is the opposite.These differences reflect that stasis-heat syndrome has more severe inflammatory immune response,coagulation disorders and damage.Bioinformatic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wide variety of cellular and metabolic processes and some signaling pathways were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ICH with stasis-heat.AICH with stasis-heat syndrome showed more severe inflammatory reactions,tissue damage,and coagulation disorders than non-stasis heat syndrome.CONCLUSIONS: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protein express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stasis-heat syndrome and non-stasis-heat syndrome.These differences reflect that stasis-heat syndrome has more severe damage.CD44,CP,ACTN1,CA1,V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hemorrhage stasis-heat syndrome biomarkers therapeutic target quantitative plasma proteomics
原文传递
论瘀热 被引量:112
16
作者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73-276,331,共5页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 瘀热相搏证
下载PDF
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周小舟 黄俏光 +4 位作者 孙新锋 马文峰 徐文军 徐韶敏 周大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以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式,对我院165例诊断为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因及中医证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1.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的发病年龄以4l~50岁为多;性别以男性为主:而肝硬化是其高危因素;HBV的病毒复制是诱发因素之一;过度劳累、思虑、饮酒是其主发病诱因及加重因素。2.辨证定位多以肝、脾、胆、胃、肾为主;其辨证定性多以血瘀、湿热、热毒、气虚、肝郁为主,主证型为湿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瘀热发黄证、阳虚发黄证。湿热发黄证治疗后总有效率比其他证型高.而气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死亡率高。结论通过对165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慢加急性、慢性肝衰竭患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证候规律 湿热发黄证 气虚瘀黄证 瘀热发黄证 阳虚发黄证
下载PDF
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 被引量:40
18
作者 周仲瑛 吴勉华 周学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1-1414,共4页
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热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用瘀热理论指导处方用药,能... 瘀热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因素,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病机,临床所表现的证候为瘀热相搏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瘀热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具有普遍的临床指导意义。用瘀热理论指导处方用药,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防治急难重症的优势。根据课题组30余年的研究成果及临床实际,经专家多次讨论修改,制订《瘀热相搏证中医辨治指南》,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文章发表将征询同行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辨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热相搏证 血热 血瘀 相关子证 临床表现 辨证论治 治法 方药
原文传递
周仲瑛教授应用犀角地黄汤临床经验要素数据挖掘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叶放 陶帅 +4 位作者 徐吉敏 王方圆 李国春 吴勉华 周学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7-1579,共3页
目的:提炼周仲瑛教授基于瘀热病机而善用犀角地黄汤治疗难治性疾病的经验要素以推广应用。方法:选择周仲瑛教授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的有效医案317例,对四诊信息进行规范预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结果:涉及病种广泛... 目的:提炼周仲瑛教授基于瘀热病机而善用犀角地黄汤治疗难治性疾病的经验要素以推广应用。方法:选择周仲瑛教授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方的有效医案317例,对四诊信息进行规范预处理,采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结果:涉及病种广泛,病位主要在肝、肾;病性多为热、瘀、阴虚、湿、毒。主要四诊信息表征包括舌苔黄占77.60%,舌质红或暗占52.37%-76.97%,腻苔占55.84%;热象占38.83%;疼痛39.74%;出血征占30.04%等。总计涉及269味中药,每例患者每次用19.93味药,与凉血、清热、解毒、化湿、滋阴等5类药物配伍占83.31%。结论:犀角地黄汤适用于多种难治性病证,瘀热相关病机演变每多复杂,临证要把握"瘀热"病机主要信息表征特征,随证加减,灵活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瘀热 经验要素 周仲瑛
原文传递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患者7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兰坤 过伟峰 +4 位作者 徐丹 袁园 李建香 马慧敏 张红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8-30,44,共4页
目的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 目的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中风 急性期 瘀热阻窍证 凉血通瘀方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