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莲法译《道德经》的经典生成路径及呈现 被引量:10
1
作者 路斯琪 高方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1,188,共9页
翻译内在的生成性赋予译本以生命活力。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翻译文本同文学文本一样经历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验,并在文本竞争与历史抉择的共同作用下被纳入优胜劣汰的进程中。生存下来的译本生命获得延续,经典也在此中得以建构。本文以法... 翻译内在的生成性赋予译本以生命活力。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翻译文本同文学文本一样经历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验,并在文本竞争与历史抉择的共同作用下被纳入优胜劣汰的进程中。生存下来的译本生命获得延续,经典也在此中得以建构。本文以法国汉学家斯塔尼斯拉斯·儒莲翻译的《道德经》为例,从经典化和经典性两个层面着手考察翻译经典的生成路径,分析历史语境及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对译本命运产生的影响,探寻译本生命的蕴意,以辩证思考此中的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莲 《道德经》 译本生命 经典化 经典性
原文传递
雷慕沙、鲍狄埃和儒莲《道德经》法语译本及其译文特色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姚达兑 陈晓君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2期91-99,206,共9页
17世纪来华返欧的一些耶稣会士曾将《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译成拉丁语、法语,并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于欧洲,影响到了早期法国汉学对《道德经》的翻译和研究。其中雷慕沙及其两位学生鲍狄埃和儒莲的三个早期法译本较为重要。雷氏译本并非全译... 17世纪来华返欧的一些耶稣会士曾将《道德经》的部分章节译成拉丁语、法语,并以手稿的形式流传于欧洲,影响到了早期法国汉学对《道德经》的翻译和研究。其中雷慕沙及其两位学生鲍狄埃和儒莲的三个早期法译本较为重要。雷氏译本并非全译本,其翻译和注释均有谬误。后两者回应了他的观点,并各自做出了一个全译本。鲍译为较抒情的意译,选词上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感情倾向;而儒译则是较客观的直译,给读者留有判断的余地。三个译本的源流衍变,呈现出了早期《道德经》法译本的特色和学术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雷慕沙 鲍狄埃 儒莲
原文传递
法国汉学家儒莲的早期戏曲翻译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声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文学翻译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筛选的集中反映。因此,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凸显文化交流的内在脉络。对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初期戏曲翻译活动及译作的梳理与分析表明:在19世纪法国汉学家的戏曲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文化筛选的集中反映。因此,对翻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凸显文化交流的内在脉络。对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初期戏曲翻译活动及译作的梳理与分析表明:在19世纪法国汉学家的戏曲翻译活动与17、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尤其是某些法国耶稣会来华传教士的工作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承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海外译介 法国汉学 中法文化交流 儒莲 马若瑟
下载PDF
儒莲及同时代法国汉学家与旅法华人交往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声凤 《国际汉学》 CSSCI 2019年第4期25-32,198,共9页
由于从未来过中国,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没有中国人参与的成分。本文通过梳理儒莲及其同时代汉学家与中国人接触的零星史料,分析儒莲手稿中两份中文写本及一份笔谈文本,证明儒莲在五十余... 由于从未来过中国,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没有中国人参与的成分。本文通过梳理儒莲及其同时代汉学家与中国人接触的零星史料,分析儒莲手稿中两份中文写本及一份笔谈文本,证明儒莲在五十余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周围曾先后出现过多个具备一定教育背景的中国人,目前至少可确认其中部分人曾为儒莲提供过协助,而另一些人曾为其他汉学家充当过助手,可能对儒莲也有过帮助。有鉴于此,儒莲独力完成其所有汉学研究的观点似有理由受到质疑,而中国助手在儒莲及其他19世纪法国汉学家工作中曾发挥的作用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莲中国助手 法国汉学 19 世纪《大唐西域记》序
原文传递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德国浪漫派诗人沙米索著有一首改编自中文的叙事诗《尼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未能获知其确切出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罗泽确定该诗参照了法国汉学家儒莲所译汉诗《尼姑恩凡》,但他并未找到所对应的中文诗作。本文经考证,推... 德国浪漫派诗人沙米索著有一首改编自中文的叙事诗《尼怨》,但长期以来学者们未能获知其确切出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罗泽确定该诗参照了法国汉学家儒莲所译汉诗《尼姑恩凡》,但他并未找到所对应的中文诗作。本文经考证,推断儒莲的《尼姑思凡》译自同名明清小曲,并且儒莲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索 《尼怨》 儒莲 《尼姑思凡》 明清小曲
原文传递
从《平山冷燕》法译本看译者儒莲的多重身份
6
作者 吕如羽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法文)》 2020年第1期79-86,93,共9页
作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西方世界的早期重要译作之一,《平山冷燕》法译本展现了法国汉学家儒莲作为译者的复杂角色。《平山冷燕》既为儒莲提供了教授汉语语言文学的途径,又成为了其传播和塑造东方形象的一个平台。本文从译本出发,结合... 作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在西方世界的早期重要译作之一,《平山冷燕》法译本展现了法国汉学家儒莲作为译者的复杂角色。《平山冷燕》既为儒莲提供了教授汉语语言文学的途径,又成为了其传播和塑造东方形象的一个平台。本文从译本出发,结合译者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实践,探讨文本所体现的译者的多重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山冷燕》法译本 翻译研究 法国汉学 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 儒莲
下载PDF
黄伯禄和徐伯愚——最早获得儒莲奖的中国人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国强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4期127-132,共6页
由法兰西金石与铭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是国际汉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是黄伯禄和徐伯愚,他们分享了1899年度儒莲奖。1914年,黄伯禄又以其《中国地震考》一书再次获得该奖。相关论著在提及此事时,常有误差,有详... 由法兰西金石与铭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是国际汉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是黄伯禄和徐伯愚,他们分享了1899年度儒莲奖。1914年,黄伯禄又以其《中国地震考》一书再次获得该奖。相关论著在提及此事时,常有误差,有详述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伯禄 徐伯愚 儒莲奖
原文传递
王韬与19世纪西方汉学 被引量:3
8
作者 段怀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4-75,共12页
王韬不仅是19世纪西方汉学肇兴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共同建构者,也是此间西方汉学的一位重要评论者。王韬从中国本土文士/学者以及西方汉学参与建构者的双重立场,对西方汉学所作的观察评论,既有对个别汉学家个案式的观察评论,也有对西... 王韬不仅是19世纪西方汉学肇兴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共同建构者,也是此间西方汉学的一位重要评论者。王韬从中国本土文士/学者以及西方汉学参与建构者的双重立场,对西方汉学所作的观察评论,既有对个别汉学家个案式的观察评论,也有对西方汉学整体式的描述概括。而这在当时西方汉学界之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无疑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上述观察评论也是建立在比较明晰的“西方汉学”这一自觉意识和认知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王韬的时代不仅是独特的,也是超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理雅各 儒莲 傅兰雅 西方汉学
下载PDF
译玄:最早英译《道德经》(1859)译文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姚达兑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1868年湛约翰英译《道德经》被认为是最早英译本,然而,笔者新发现的耶鲁稿本,完成于1859年,则要早得多。该稿是一位传教士学校的学生为裨治文所誊抄准备,而后辗转至卫三畏手中,被带至耶鲁大学珍藏至今。本文对比几种早期译本,讨论了耶... 1868年湛约翰英译《道德经》被认为是最早英译本,然而,笔者新发现的耶鲁稿本,完成于1859年,则要早得多。该稿是一位传教士学校的学生为裨治文所誊抄准备,而后辗转至卫三畏手中,被带至耶鲁大学珍藏至今。本文对比几种早期译本,讨论了耶鲁稿本如何翻译形而上的"道"。耶鲁稿本继承了儒莲法语译本的"科学性",没有如湛约翰译本那样处处暗含了与基督教教义对比的意图。湛译本和耶鲁稿本都较为简洁,但后者某些章节要较前者更为客观。这些都可从翻译形而上范畴的词汇看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最早英译 耶鲁《道德经》手稿 湛约翰 儒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