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Cl聚合物钻井液防水锁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官澄 张志行 张弘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为了能够在低孔低渗储层中应用KCl聚合物钻井液进行钻井,研究了其防水锁性能。在探讨水锁损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水锁损害的技术对策,通过向KCl聚合物钻井液中加入防水锁剂FCS和油膜暂堵剂GPJ,提高该钻井液的防水锁性能,并对其防水... 为了能够在低孔低渗储层中应用KCl聚合物钻井液进行钻井,研究了其防水锁性能。在探讨水锁损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水锁损害的技术对策,通过向KCl聚合物钻井液中加入防水锁剂FCS和油膜暂堵剂GPJ,提高该钻井液的防水锁性能,并对其防水锁效果进行了评价。岩心自吸试验表明,岩心的钻井液滤液饱和度由76.24%降至35.41%,钻井液的防水锁性能大大提高。钻井液体系优化后,钻井液滤液对岩心的侵入量和深度都明显降低,返排能力增强,岩心动态污染渗透率恢复率达到90%以上。研究表明,该提高钻井液防水锁性能的方法可行,拓宽了KCl聚合物钻井液在低孔低渗储层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l聚合物钻井液 水锁损害 防水锁 自发渗吸 渗透率恢复率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测试的低渗亲水岩心静态渗吸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董大鹏 李斌会 +1 位作者 苑盛旺 李江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5,共6页
低渗透储层岩性致密、孔喉细小,导致毛管力引起的压裂液渗吸作用强,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基于室内静态渗吸实验,结合核磁共振仪定量刻画了低渗亲水岩心内的油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尺度孔隙渗吸速率和渗吸采出程度。结果表明:低... 低渗透储层岩性致密、孔喉细小,导致毛管力引起的压裂液渗吸作用强,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基于室内静态渗吸实验,结合核磁共振仪定量刻画了低渗亲水岩心内的油水分布,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尺度孔隙渗吸速率和渗吸采出程度。结果表明:低渗亲水岩心渗吸首先发生在小孔隙中,其渗吸采出程度达到47.92%;大孔隙的渗吸采出程度仅为小孔隙的1/2;渗吸第1天速度最大,渗吸作用在第6天后基本停止,渗吸采收率为24.23%;油水两相在小孔隙与大孔隙中流动机理的差异,导致小孔隙的渗吸采出程度随着界面张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大孔隙则相反。研究成果从微观角度量化了压裂液在低渗储层孔喉中的渗吸行为,可为低渗油藏压后关井时间优化和压裂液界面张力优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渗吸 低渗 核磁共振 渗吸采收率 渗吸速率
下载PDF
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14
3
作者 鄢捷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可以消除油/水界面张力、液体黏度、孔隙结构,以及岩心的形状与尺寸等其它因素对自吸速率的影响。由自叹过程中所测得的拟毛管压力曲线,可定量确定岩石表面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润湿指数(WR)。 WR值越大,则水湿性越强。 WR值的大小,既取决于自吸速率,又取决于自吸的液体总量。在进行自吸实验时,将岩样吊挂在电子天平上,并浸入盐水中。盐水组成应与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时所用盐水相同。自岩样浸入盐水的瞬间开始,记录岩样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直至岩样质量保持恒定时为止(通常约需72h)。根据每一时刻岩样质量的变化和油、盐水的密度差,求出该时刻油相的自吸采收率(Rim),井绘制每一岩样的Rim与tD关系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不同tD值所对应的拟毛管压力(Pc,ps)和水饱和度(Sw),并绘制出每一岩样的Pc,ps与Sw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的下包面积,求出每一岩样的润湿指数(WR)。实测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测得的润湿指数与使用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润湿性 定量测定 岩心分析
下载PDF
考虑应力作用的煤岩水相自吸实验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相臣 康毅力 +1 位作者 罗平亚 游利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1-175,共5页
我国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普遍偏低,为达到合理产能需进行压裂改造。煤层气储层裂隙发育导致压裂液滤失严重,强吸附能力使流体得不到有效返排,造成储层损害降低了渗流能力,大大削弱了增产改造的效果。开展了煤岩水相自吸实验,系统研究了煤... 我国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普遍偏低,为达到合理产能需进行压裂改造。煤层气储层裂隙发育导致压裂液滤失严重,强吸附能力使流体得不到有效返排,造成储层损害降低了渗流能力,大大削弱了增产改造的效果。开展了煤岩水相自吸实验,系统研究了煤岩水相自吸特性及应力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样渗透率越高自吸速率越大,自吸曲线可以分为自吸和扩散吸附2段,考虑应力作用自吸速率降低近一个数量级,揭示了煤岩物性和应力条件是煤岩水相自吸的影响因素。通过煤吸附水机理和煤岩孔隙结构分析指出,煤表面与水的相互作用和毛细管压力决定了水的自吸特性。研究获得的认识对煤岩气藏水相圈闭评价、压裂方式优选和压裂液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自吸 速率 应力 压裂
原文传递
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渗吸表征模型 被引量:8
5
作者 周林波 程林松 曾保全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86,共4页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开发过程中渗吸作用明显,准确表征渗吸速度对合理开发该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从两相渗流基本理论出发,考虑毛细管力和重力,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特征尺寸,及油水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无因次渗吸速度表征模... 特低渗透储层微裂缝发育,开发过程中渗吸作用明显,准确表征渗吸速度对合理开发该类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从两相渗流基本理论出发,考虑毛细管力和重力,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特征尺寸,及油水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无因次渗吸速度表征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预测裂缝性特低渗透储层的渗吸采油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渗吸试验装置,选取吉林油田和长庆油田的特低渗透岩心进行渗吸试验,对比不同渗吸速度模型对试验数据的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新模型实现了不同岩心渗吸速度的一致拟合,表征结果正确可靠。试验结果同时表明,所选取特低渗岩心的渗吸采收率约为10%-18%,且基质渗透率和油水界面张力对渗吸速度和渗吸采收率均有明显影响。因此充分发挥裂缝性油藏的渗吸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裂缝性特低渗储层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集层 低渗透储集层 自发渗吸 渗吸速度 数学模型 实验室试验
下载PDF
注入速度对砂岩渗吸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昱强 何顺利 +1 位作者 郭尚平 韩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1,共3页
研究了盐水注入速度对亲水砂岩渗吸规律和采收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静态渗吸与动态渗吸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水注入速度的增加,动态渗吸采收率先快速增加后迅速下降,直至趋于稳定,采收率与注入速度呈单峰变化形态。动态渗吸采收率低... 研究了盐水注入速度对亲水砂岩渗吸规律和采收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静态渗吸与动态渗吸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水注入速度的增加,动态渗吸采收率先快速增加后迅速下降,直至趋于稳定,采收率与注入速度呈单峰变化形态。动态渗吸采收率低于静态渗吸采收率,说明油藏渗吸需要足够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毛细管力渗吸作用。故采用渗吸技术时,注入速度应适当低速,生产上可采用间歇注采或者周期注采等措施以提高渗吸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吸 露头砂岩 注入速度 采收率 亲水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自吸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万永清 曹欣瑜 +3 位作者 刘海涛 马强 白兆阳 王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6-676,共11页
页岩储集层压裂后,存在压裂液返排率低、产能差异大的特点,大量的压裂液长期滞留井下并被储集层自发吸入,对油气开发及有效动用具有很大影响。以页岩油可动性、页岩静态自吸和润湿性等多项实验为基础,通过页岩自吸压裂液驱油实验和恒压... 页岩储集层压裂后,存在压裂液返排率低、产能差异大的特点,大量的压裂液长期滞留井下并被储集层自发吸入,对油气开发及有效动用具有很大影响。以页岩油可动性、页岩静态自吸和润湿性等多项实验为基础,通过页岩自吸压裂液驱油实验和恒压水驱油实验,认识到页岩独具的自吸特征。基于静态自吸实验,从页岩基本吸水物理现象入手,通过自吸饱和度和自吸速率2个自吸特征参数来反映页岩的自吸能力,分析现场压裂后生产排液曲线,认为室内实验结果对页岩压裂后生产排液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液—岩铺展性实验,分析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润湿性特征及其对自吸能力和特征的影响,认识到页岩既有亲油性又具有亲水性的混合润湿特征,结合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页岩的自吸能力和特征主要受微观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共同控制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芦草沟组 页岩 压裂液返排率 自吸实验 自吸饱和度 自吸速率 润湿性
下载PDF
基于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的页岩气压裂液滤失定量预测
8
作者 王琳琳 蔺小博 +3 位作者 冷静怡 周长静 马占国 肖元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管力作用引起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然后对压裂液滤失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最后,引入无量纲吸入率参数分析了控制压裂液滤失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大约50%~95%的压裂液通过基质吸入,压裂液吸入量仅与吸入率参数、裂缝面积和吸收时间有关;(2)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超过阈值时,吸入率参数主要由岩石的孔径分布参数决定,流体黏度的影响非常有限;(3)当孔径分布参数介于0.5~0.7时,吸入率参数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即更多的压裂液被吸收到地层中;(4)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大于10,孔径分布参数小于0.8时,优化后的自吸模型具有较大的适用性;(5)由毛细管力机理引起的压裂液滤失量与实际储层观察到的滤失量相近,可认为页岩储层有足够的存储滤失液的能力,不会影响地下水层中的饮用水。结论认为,建立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液滤失量,为非常规油气的生产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毛细管力 滤失 自发吸入 吸入率参数 流体黏度 孔径分布参数
下载PDF
压裂液在火山岩不同类型孔隙中的分布特征——以新疆西泉井区火山岩油藏为例
9
作者 孙敬 叶习文 +4 位作者 商玉锋 刘德华 孔垂显 蒋庆平 米热尼沙·吐尔逊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70-78,共9页
火山岩毛细管压力强,渗吸作用明显,明确火山岩渗吸规律对提高火山岩油藏采收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新疆西泉井区火山岩油藏岩样开展渗吸作用下压裂液分布特征试验研究,通过监测静态自发渗吸过程中压裂液在火山岩岩... 火山岩毛细管压力强,渗吸作用明显,明确火山岩渗吸规律对提高火山岩油藏采收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新疆西泉井区火山岩油藏岩样开展渗吸作用下压裂液分布特征试验研究,通过监测静态自发渗吸过程中压裂液在火山岩岩样不同类型孔隙中的分布状况,分析了自发渗吸过程中油水变化特征,定量表征了不同孔隙在渗吸过程中的渗吸速率和采出贡献率。试验结果表明,火山岩发生自发渗吸作用的主要孔隙为毛细管束缚孔隙,孔隙区间为0.0017~0.0365μm;渗吸作用前14h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大,14h后渗吸速率逐渐减小,38h后渗吸作用基本结束,毛细管束缚孔隙渗吸速率与渗吸时间符合乘幂函数关系;毛细管束缚孔隙最终采收率较可动流体孔隙最终采收率高,毛细管束缚孔隙为渗吸产油主要贡献孔隙,在渗吸作用中占有主要地位。该研究结果对于火山岩油藏压裂后焖井优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火山岩油藏高效开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静态自发渗吸 核磁共振 毛细管束缚孔隙 渗吸速率 采收率
下载PDF
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水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刘向君 熊健 梁利喜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8-186,共9页
硬脆性页岩水化对页岩气开发井壁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对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进行水化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水化应力、自吸吸水率及岩芯浸泡等方面实验研究,探讨分析了硬脆性页岩水化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黏土... 硬脆性页岩水化对页岩气开发井壁稳定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对龙马溪组硬脆性页岩进行水化实验研究,包括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水化应力、自吸吸水率及岩芯浸泡等方面实验研究,探讨分析了硬脆性页岩水化过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页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黏土矿物呈片状且定向排列,层理和微裂纹发育,为水化提供作用空间和流动通道;页岩水化应力和自吸吸水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先上升后趋于稳定,页岩组构对上升速率或幅度有重要影响;浸泡过程中,岩样表面主要形成平行层里面的裂缝,随着浸泡时间增加,岩样保持完整性或水化剥落成碎块,页岩组构和胶结程度对页岩水化程度有重要影响;页岩水化是物理化学作用和力学作用相互耦合结果,前者使岩石断裂韧性下降,后者使Ⅰ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增大,当应力强度因子大于岩石断裂韧性时,裂纹将扩展或增宽,逐渐形成宏观裂纹,可进一步扩展成裂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脆性页岩 龙马溪组页岩 水化作用 自吸吸水率 物理化学作用 力学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