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的提出与构建 被引量:53
1
作者 谢胜 张越 周晓玲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76-1877,共2页
分析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在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在背俞穴处操作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理论观点及实践成果,从而构建以背俞调节脾胃功能的"以俞调枢"理论体系。
关键词 背俞穴 脾胃病 脾胃升降 “以俞调枢”
下载PDF
脾胃病治疗中的“调中复衡”理论 被引量:34
2
作者 张北华 张泰 +4 位作者 王凤云 王萍 马祥雪 尹晓岚 唐旭东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37-742,共6页
脾胃学说、脾虚理论、补土理论、通降论被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临床,在继承传统脾胃理论及通降论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调中复衡"理论,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 脾胃学说、脾虚理论、补土理论、通降论被广泛应用于脾胃病临床,在继承传统脾胃理论及通降论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调中复衡"理论,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治脾八法""八纲通胃法""两平衡"策略。治脾八法即健脾理气、健脾化湿、健脾温阳、健脾渗湿、温脾止泻、健脾柔肝、健脾宣肺、温补脾肾法。八纲通胃法即从脏腑、虚实、气血、寒热八纲论治胃病。两平衡即恢复气机升降平衡、恢复脏腑功能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调中复衡 补土 通降 脾虚
原文传递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马天驰 王彩霞 +1 位作者 崔家鹏 于漫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48,共3页
张仲景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胃气为本"思想,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在养生治病过程中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本。他在六经辨证中极其重视脾胃,脾胃不足,易引发六经病,... 张仲景勤习《黄帝内经》,承其"胃气为本"思想,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在养生治病过程中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本。他在六经辨证中极其重视脾胃,脾胃不足,易引发六经病,故养生防病皆应重视脾胃;脾胃气充,可扶正祛邪,使病不得继传,故防治传变重视实脾胃。此外,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理、预后调护等方面均体现出固护脾胃的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而丰富充实了"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开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指导后世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脾胃 养生 治未病 脾旺不受邪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喜明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方法:从路志正学习中医的历程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入手进行分析。结果: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分4个阶段,其思想倡导"中庸",用药谨尊"王道",融医学、国学、...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路志正学术人生和学术思想。方法:从路志正学习中医的历程及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入手进行分析。结果: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形成分4个阶段,其思想倡导"中庸",用药谨尊"王道",融医学、国学、哲学、文学于一炉,自成一家,精通中医理论,擅长调理脾胃,把"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作为核心学术思想。结论:路老从医70余载,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等亦有很深的造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志正 国医大师 调理脾胃 温病学说 辨证论治 中庸思想 国学 哲学
下载PDF
中医脾胃病的特征肠道菌群在中医诊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云山 惠华英 谭周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605-610,共6页
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升降失常会导致一系列脾胃疾病的产生.脾虚证、湿热证是脾胃病重要的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候,而脾虚、湿热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相关性.因此本文以脾胃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通过大... 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升降失常会导致一系列脾胃疾病的产生.脾虚证、湿热证是脾胃病重要的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候,而脾虚、湿热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相关性.因此本文以脾胃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文献寻找肠道菌群在常见脾胃病中的变化,旨在论证肠道菌群在TCM证型诊治中的作用,促进TCM证型的客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中医客观化 脾胃病 脾虚证 湿热证
下载PDF
根据“心胃相关”理论从心论治脾胃病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嘉鑫 郭宇 +2 位作者 顾然 王庆国 魏玮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1464-1467,共4页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 通过心胃在位置、经脉、功能等生理、病理方面的影响与联系,阐述心胃相关理论。结合名师从心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从泻心、养心、宁心、化瘀等方面论治脾胃病,进而探讨心与脾胃病的内在关系,探索从心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为临床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理论基础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胃相关 脾胃病 胃病治心
下载PDF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瘀论治脾胃病经验 被引量:20
7
作者 姜婷 马靖 陆为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436-4438,共3页
总结国医大师徐景藩从瘀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胃疾患,易致"瘀血"形成;徐景藩认为脾胃病过程中,气滞、气虚、阴虚、出血等病理因素皆可致瘀;强调审因辨瘀,尤重舌诊与腹诊。遣方用药在谨守成瘀病机与... 总结国医大师徐景藩从瘀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胃疾患,易致"瘀血"形成;徐景藩认为脾胃病过程中,气滞、气虚、阴虚、出血等病理因素皆可致瘀;强调审因辨瘀,尤重舌诊与腹诊。遣方用药在谨守成瘀病机与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重视把握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残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术后肠粘连等不同脾胃疾病的致病特点与成瘀特点,病证结合,并根据不同化瘀药的性味特点,灵活祛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从瘀论治 病证结合 名医经验 徐景藩
原文传递
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路路 吴秀艳 +2 位作者 王天芳 田露 罗清香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47-1251,共5页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诊断模式、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的现况及规律。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VIP)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5月的所有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包括脾胃湿热证...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诊断模式、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的现况及规律。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VIP)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5月的所有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包括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文献发表年份、诊断内容及判定形式建立工作表,并统计脾胃湿热证文献参考频次,病名、主症、次症出现频次。结果共纳入134篇文献,涉及标准20项,使用频次共计166次。参考频次位于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标准、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标准、《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脾胃湿热证诊断中"病"以西医消化系统的胃炎居多。脾胃湿热证出现频次最多的主症为胃脘/脘腹或灼热或(胀)痛或痞闷,舌质红,苔黄(厚)腻;重复出现的次症为口干、口苦、口臭、口黏、口渴(不欲饮/少饮),胸闷,纳差,身重困倦,恶心欲呕,大便不爽和/或大便黏(溏),小便短赤(黄),脉滑(数)或濡(缓、数);脾胃湿热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形式居多。结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基本都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不同疾病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诊断判定形式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脾胃病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叶天士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浅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效科 丁纪茹 +2 位作者 周强 张欢 杨芳艳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42-45,68,共5页
清代杰出医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建树,笔者通过研读和总结叶氏的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其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重视脾胃分治、胃阴学说、营卫交损建其中、通补阳明、胃络理论... 清代杰出医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且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建树,笔者通过研读和总结叶氏的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发现其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重视脾胃分治、胃阴学说、营卫交损建其中、通补阳明、胃络理论、肝胃同治等思想,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具有拓展性贡献,同时也对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脾胃病 临证指南医案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从肝肺气机升降论治脾胃病 被引量:14
10
作者 林辉辉 刘中勇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2-13,16,共3页
气机升降普遍存在自然界中,亦存在于人体中。它体现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调,疾病由此而生也,而在脾胃气机升降协和中,肝肺气机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治疗脾胃病时,尤为重视肝肺气机升降。笔者从疏... 气机升降普遍存在自然界中,亦存在于人体中。它体现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调,疾病由此而生也,而在脾胃气机升降协和中,肝肺气机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治疗脾胃病时,尤为重视肝肺气机升降。笔者从疏肝达肺、益肝补肺两法中以调肝肺气机为要治脾胃病,协调肝肺气机,恢复脾胃升降,而达到治愈脾胃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肺 脾胃 气机升降 脾胃病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滕菲 姜一欣 叶胜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胃病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联合组(n=50)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胃病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联合组(n=50)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配合中医治疗。8周后,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记录所有脾胃病失眠患者临床躯体症状改善情况。结论:联合组治疗后临床躯体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891,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SAS及SD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t=-7.796,-5.395;P<0.01);联合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低(t=-6.932,-8.123,-11.515,-7.032,-7.291,-7.147,-9.373,-19.121;P<0.01)。结论:CBT疗法配合中医疗法可改善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中医 脾胃病 失眠症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孙桂芝从补脾胃、治未病论治肝癌经验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靖思 陈兰羽 +2 位作者 刘玉琴 王逊 顾蓓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096-1098,共3页
介绍孙桂芝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以益气活血软坚解毒为肝癌主要治法,重视补益脾胃、治未病原则,注意脾胃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倡重视在肝纤维化、肝硬化阶段进行早期干预,防止肝癌发生;肝癌发生后积极干预,防止复发和转移。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补脾胃 治未病 名医经验 孙桂芝
原文传递
脾胃病患者出生与发病时间的干支运气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轩 刘忠第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脾胃病患者先天出生及后天发病时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方法对1 347例脾胃病住院患者出生及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各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间差异性。结果脾胃病患者出生时的司天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脾胃病患者先天出生及后天发病时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方法对1 347例脾胃病住院患者出生及发病日期的五运、六气各要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间差异性。结果脾胃病患者出生时的司天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出生在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者罹患率最高。脾胃病患者发病时的天干、岁运、司天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水运年,尤其是水运太过的丙年,以及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之年的发病率最高。结论引发脾胃病罹患的先、后天运气模式皆为寒(水)湿(土),这提示我们在寒湿运气之年(如丙年、辰戌年),应警惕脾胃病的发生,加强预防工作。尤其是辰戌年出生的人群,要重视固护脾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支 脾胃病 司天在泉
原文传递
朱生樑运用通、化、宣、平法辨治脾胃病经验 被引量:15
14
作者 周秉舵 王宏伟 +4 位作者 王晓素 程艳梅 李黎 闫秀丽 朱生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40-643,共4页
总结朱生樑治疗脾胃病经验。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结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经验提出"通""化""宣""平"辨治脾胃病观点,"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化"指... 总结朱生樑治疗脾胃病经验。据脾胃的生理功能特点,结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经验提出"通""化""宣""平"辨治脾胃病观点,"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化"指运用运化、制化之法调理脾胃,"宣"指运用宣化悦脾、宣畅气机和宣降和胃调理脾胃,"平"指遣方用药平正轻灵、平和如衡、以平为期。在治疗中时刻顾护胃气,以胃气为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名医经验 朱生樑
原文传递
东垣风药升阳特性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谭洁 敖琼媛 周军怀 《吉林中医药》 2017年第9期962-965,共4页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积极倡导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李氏尊《黄帝内经》之医理,继承其师易水派名医张元素之药学经验,临证组方中尤以擅长运用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其著作《脾胃论》《... 金元时期四大名医之一李东垣,积极倡导脾胃学说,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著名理论,李氏尊《黄帝内经》之医理,继承其师易水派名医张元素之药学经验,临证组方中尤以擅长运用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其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详细论述分析了风药的各种治疗作用。当代众多医家对李东垣运用风药的经验探究及风药的临床使用特点著述颇多,但对风药"升阳"这一显著特性仍有未尽之处。从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特点而言,风药"升阳"的特色包括升阳引经、升阳除湿、升阳解表等几个方面,对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有较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风药 脾胃病 用药经验
下载PDF
叶天士脾胃分治理论临床运用浅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子号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年第8期1103-1105,共3页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字香岩,晚号上津老人。先祖世居安徽歙县,后迁苏州,著《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其弟子华岫云收集其晚年医案,分门别类整理而得的《临证指南医案》,体现了叶天士在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的建树。对于脾胃病的认识与施治,针对东垣治疗脾胃病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叶天士主张养胃阴,首创'脾胃分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病症 脾胃分治 养胃阴
下载PDF
谈脾胃病的成因及治疗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振华 《河南中医》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 元气是人体生命之本,而脾胃为滋养五脏、产生元气之本。治疗任何疾病,均应照顾脾胃。脾胃病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虚、肝郁、胃实且虚实寒热常偏于某一脏器,这是脾胃病常见之病理,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视其偏向而随证治之。脾胃病中,气虚甚至阳虚者占95%左右,久病、年老、体弱者更甚。用药以甘温为主,慎用苦寒泻下,且宜轻灵、平稳,有方有守。临证应重视四诊合参,尤重症状和舌诊,要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脾虚 肝郁 胃实
下载PDF
林慧光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拾萃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伟煌 林慧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756-758,共3页
[目的]总结林慧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方法]跟诊学习,收集相关病案,分析林慧光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林慧光教授认为本病多因饮食、情志、外邪等因素引起... [目的]总结林慧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方法]跟诊学习,收集相关病案,分析林慧光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林慧光教授认为本病多因饮食、情志、外邪等因素引起,导致胃腑失和,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提出脾胃气虚型、脾失健运型、肝脾不和型、寒热错杂型、胃阴亏虚型等5种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型及相应治法方药。所举案例,足以佐证。[结论]林慧光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刻的认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病 痞满 临床经验 林慧光
下载PDF
论《脾胃论》升降理论在心系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成 段锦龙 +3 位作者 张津菊 李彩英 朱爱松 姚魁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12-3915,共4页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阐释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学说,《脾胃论》中升降理论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结合《脾胃论》原文,阐释升降之枢的含义和心脾关系,从“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角度探讨升降理论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功能... 升降理论是中医学阐释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学说,《脾胃论》中升降理论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文章结合《脾胃论》原文,阐释升降之枢的含义和心脾关系,从“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角度探讨升降理论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升降之枢 李东垣 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原文传递
刘完素火热论在脾胃病中的论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秋瑜 邓家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22-3925,共4页
刘完素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辨病偏于火热致病,用药多用寒凉。文章在整理和分析刘完素的医论、医案、方剂、用药的基础上,探讨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临证用药经验和规律。发现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的临证处方用药方面,受其主要学术思... 刘完素主要学术思想是火热论,辨病偏于火热致病,用药多用寒凉。文章在整理和分析刘完素的医论、医案、方剂、用药的基础上,探讨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临证用药经验和规律。发现刘完素在治疗脾胃病的临证处方用药方面,受其主要学术思想火热论的影响,临证时喜用甘温顾护脾胃,处方用药寒热兼顾,润燥适宜,开阖得当,阴阳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完素 火热论 脾胃病 规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