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3D-FIESTA序列对L1~L5脊神经解剖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蹇朴 曾南林 +1 位作者 蹇素 张小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 序列显示腰骶脊神经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无脊柱或脊髓异常的健康受试者45例,年龄27~65岁。用GE 1.5T MRI机做3D-FIESTA脊柱扫描,参数:TR=4.2~6.2ms,TE=2.0~3.0ms,TI=113-131,带宽=125.0kHz... 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 序列显示腰骶脊神经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无脊柱或脊髓异常的健康受试者45例,年龄27~65岁。用GE 1.5T MRI机做3D-FIESTA脊柱扫描,参数:TR=4.2~6.2ms,TE=2.0~3.0ms,TI=113-131,带宽=125.0kHz,层厚=1mm,重叠0.5mm扫描;矩阵=384×224。范围从T12至骶部。在AW 4.0工作站上用MPVR方式重建脊神经,观察脊神经的显示,并测量其走行角度及其断面直径。结果:L1~L5脊神经主干均可清晰显示,脊神经节后段表现为高信号包绕的低信号线条影。L1~L5脊神经第3级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0、0、100%、91%和100%。双侧脊神经之间的走行角度或直径无显著差异。结论:3D-FIESTA序列可良好地显示腰骶脊神经的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FIESTA 磁共振 脊神经
下载PDF
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9
2
作者 白靖平 党耕町 +3 位作者 锡林宝勒日 田征 刘永刚 邓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间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间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同时,又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观察神经走向及毗邻关系.11例行自行设计的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3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S1棘突位于S1后孔中上1/3者占90%.骶前区主要血管有骶外侧动静脉和骶外侧血管、骶正中血管及臀上血管进入骶前孔的分支.血管位于骶丛神经腹侧,骶外侧血管距离S1前孔大于10 mm,S2前孔大于5 mm.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可以显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神经根走行改变(13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1例),神经根管狭窄(10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1个月.术后改善情况:优9例,良1例,无变化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针对骶神经管、骶前孔处神经损伤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 骶骨骨折 陈旧性 损伤 血管 MR扫描 冠状位 诊断 脂肪 合并
原文传递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临床解剖学 被引量:24
3
作者 洪毅 徐林 赵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7-99,共3页
通过临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观察与测量,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腰骶神经前、后根解剖会合点至椎间孔距离平均为1.5~2.0cm。前后两根相比,后根明显较前根粗,其中以L_5后根最粗、L_2~S_1各后根内小束的数目为4~18束,平均... 通过临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观察与测量,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腰骶神经前、后根解剖会合点至椎间孔距离平均为1.5~2.0cm。前后两根相比,后根明显较前根粗,其中以L_5后根最粗、L_2~S_1各后根内小束的数目为4~18束,平均为7束,临床分离后根时可分为7束,以便进行电刺激选择。这些资料为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马尾神经的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 脊神经根 解剖学
下载PDF
温针脊神经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秦玉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对比温针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的脊神经和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温针加拔罐的综合治疗,观察组要求通过C2-C7横突后结节为安全进针点刺中病变的脊神经并... 目的:对比温针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的脊神经和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温针加拔罐的综合治疗,观察组要求通过C2-C7横突后结节为安全进针点刺中病变的脊神经并温针;对照组深刺相应的颈夹脊穴,其余治疗都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116/120)、78.3%(47/60),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4.2%(89/120)、46.7%(28/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以温针横突后结节前的颈脊神经为主的疗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针刺颈夹脊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温针疗法 脊神经 夹脊
原文传递
人周围神经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神经束性质的鉴别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蕴韶 钟世镇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7-11,113,共6页
本文用Karnovsky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观察了成人周围神经中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材料包括20侧上肢主要神经干及其分支、部分下肢神经的肌支和皮支、6侧C_(7)脊神经前后根。皮神经内,有髓纤维酶反应阴性;大量无髓纤维显示强... 本文用Karnovsky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观察了成人周围神经中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材料包括20侧上肢主要神经干及其分支、部分下肢神经的肌支和皮支、6侧C_(7)脊神经前后根。皮神经内,有髓纤维酶反应阴性;大量无髓纤维显示强阳性酶反应,呈群块状分布。肌支神经内58%的有髓纤维酶反应阳性,酶活性局限于轴索内,髓鞘不显酶活性;示强阳性酶反应的无髓纤维远较皮神经少。C_(7)脊神经前根87%有髓纤维酶反应阳性,与肌支内酶反应阳性有髓纤维相似;后根纤维酶反应阴性;灰交通支内酶反应强阳性,与皮支内阳性无髓纤维酶染色强度一致。本文结果表明,周围神经运动束和感觉束内,有髓及无髓纤维酶活性都有明显不同;明确提出,酶染色有髓纤维来源脊神经前根运动纤维,具有强酶活性的无髓纤维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周围神经 脊神经 脊神经根 交感神经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庆豪 程亮 +6 位作者 朱炜嘉 马润洵 张儒森 邓尚希 赵建军 刘则征 黎庆初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996-1003,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4例、L 4,531例、L 5S 1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1例、L 4,52例、L 5S 1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去神经支配
原文传递
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卫星 王健 +5 位作者 丁伟国 卢笛 刘建 吴震 祝卫民 张春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10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6.4岁...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模拟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6.4岁;病程0.5~3年,平均1.2年。每例患者分别进行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阻滞、双支阻滞、三支阻滞、四支阻滞(分别在C形臂X线透视引导下行病变腰椎关节突关节和(或)上下邻近几个关节行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其中5例双支阻滞时行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神经阻滞,5例行同位及下位神经阻滞。以相应上关节突与横突根部交界处为靶点。用药均为:0.5%盐酸利多卡因15ml加入确炎舒松-A1ml(10mg/ml)、甲钴铵注射液1ml(500μg)。评价患者阻滞前、阻滞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后腰背部疼痛的VAS评分、致痛关节突关节水平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腰部背伸肌力。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用表面肌电测定仪记录,背部肌力采用背力计测定。结果:所有患者脊神经阻滞后腰背疼痛VAS评分、多裂肌平均肌电(averageEMG,AEMG)均低于阻滞前(阻滞前VAS评分为6.85±1.55,肌电值为69.25±2.13)。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腰背部的VAS评分分别为5.80±1.05、3.65±1.20、2.80±1.10、2.75±1.15,肌电值分别为62.15±1.85、51.25±1.28、47.30±1.85、45.96±1.98。腰背伸肌力:腰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前和单支、双支、3支、4支阻滞后分别为60、55、48、44、43kg。VAS评分: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腰背伸力:3支阻滞后<双支阻滞后<单支阻滞后。4支阻滞后的VAS评分、腰背伸力与3支阻滞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位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上位双支阻滞VAS评分及背伸力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同位及下位双支阻滞。结论:脊神经后内侧支去神经化治疗腰椎关节突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经支配 脊神经 腰椎 腰痛
下载PDF
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赵新华 夏晶 杨柳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31-736,共6页
目的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共76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例),采用... 目的探讨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有效性。方法共76例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分别采用腰神经后支阻滞术(37例)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39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12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12)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和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均P=0.000),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均P=0.000);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组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组患者治疗后VAS和ODI评分降低(P=0.044,0.027),SF-12量表8个维度(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心理卫生)评分和总评分升高(P=0.032,0.037,0.028,0.024,0.035,0.047,0.038,0.026,0.029)。结论与腰神经后支阻滞术相比,腰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术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疼痛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 腰椎 疼痛 脊神经 脉冲射频(非MeSH词) 神经传导阻滞
下载PDF
胸腰椎损伤改良前路手术径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成红兵 胡克苏 +4 位作者 潘丞中 王洪 曹涌 朱建炜 司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测脊柱胸腰段脊神经的形态及周围结构,了解它们详细的解剖关系,同时改进前路手术的径路及操作程序.方法在16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测量T10~L3脊神经的直径、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脊神经与椎体外... 目的观测脊柱胸腰段脊神经的形态及周围结构,了解它们详细的解剖关系,同时改进前路手术的径路及操作程序.方法在16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测量T10~L3脊神经的直径、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脊神经与椎体外缘的夹角,并观察椎间孔外口处神经与血管的排列走行;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改进前路手术的径路和操作程序.结果T10~L3脊神经直径逐渐增粗,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距椎体上缘的距离占椎体高度的百分比逐渐增加,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与椎体外缘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椎间孔外口处脊神经与血管的排列自上而下为静脉、神经、动脉.出椎间孔外口的神经、血管伴行,静脉在最上方,动脉或在神经下方,或越至神经上方,或与神经并排行走.临床上,对58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手术.径路改进前35例术中平均失血670 ml,手术时间平均199min;改进后23例术中平均失血435 ml,手术时间平均137 min.55例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脊柱序列均恢复正常,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无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获1级以上恢复者52例(94.5%).结论通过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技术改进,有效减少了胸腰段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减轻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术式改良 前路手术 手术径路 解剖学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射频消融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后腰椎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宋科冉 赵宏亮 +4 位作者 秦江 商卫林 唐家广 侯树勋 李振宙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632-637,共6页
目的评价腰椎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后腰椎肌力及活动度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小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内... 目的评价腰椎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后腰椎肌力及活动度功能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小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共6个方向的最大等长收缩肌力和活动度,进行组内对照及组间对照对比分析。结果组内对照:两组术后腰椎肌力、前屈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1.21±0.13)°、左侧屈活动度为(31.95±1.03)°、右侧屈活动度为(34.53±1.12)°、左旋活动度为(45.95±1.19)°、右旋活动度为(45.95±1.19)°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5.05±1.58)°,(24.02±0.92)°,(22.02±1.95)°,(32.72±0.92)°,(34.02±0.31)°],经皮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5.25±1.41)°、左侧屈活动度为(32.01±1.01)°、右侧屈活动度为(35.01±2.21)°、左旋活动度为(38.01±1.64)°、右旋活动度(40.01±0.67)°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4.99±2.27)°,(26.38±2.10)°,(23.21±1.30)°,(33.03±1.06)°,(35.3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照:术前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左右旋活动度[分别为(45.95±1.19)°和(47.37±1.21)°]大于经皮组[分别为(38.01±1.64)°,(40.0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并未对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旋和左右旋的肌力带来不良影响;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后,腰椎的腰椎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活动度得到了提升;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脉冲射频术 脊神经根切断术
原文传递
β-微管蛋白-Ⅲ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早期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喆 张伟国 陶凯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10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SABC)技术鉴定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β-微管蛋白-Ⅲ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 目的研究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SABC)技术鉴定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β-微管蛋白-Ⅲ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分布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β-微管蛋白-Ⅲ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分化第1天,β-微管蛋白-Ⅲ表达较弱;随着细胞的发育,分化第4天时β-微管蛋白-Ⅲ表达增强,其阳性反应物分布于核周,并伸出突起;β-微管蛋白-Ⅲ的含量也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增多;然而分化第7天时,β-微管蛋白-Ⅲ表达减少。结论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Ⅲ影响和促进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蛋白质类 干细胞 脊神经 细胞分化 神经元 大鼠 WISTAR
原文传递
腰骶神经病变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行性评估 被引量:9
12
作者 穆庆华 孙英彩 +2 位作者 彭志刚 马晓晖 李晓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54-959,共6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腰骶神经病变的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收集经神经科通过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表现确诊的18例腰骶神经病患者(试验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试验组按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为试验亚组...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腰骶神经病变的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收集经神经科通过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表现确诊的18例腰骶神经病患者(试验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试验组按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为试验亚组A(脱髓鞘组,6例),试验亚组B(轴索损伤伴脱髓鞘组,12例)。对两组行腰4(L4)、腰5(L5),骶1(S1)、骶2(S2)和坐骨神经(SN),以下简称"L4-SN"行DTI检查。分别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于双侧L4-SN神经近、中及远处"播点"作ROI。以每条神经3处ROI的DTI参数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神经最终DTI参数。试验组与对照组L4-SN同节段神经DTI参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两试验亚组不符合正态分布,对照组、试验亚组A及试验亚组B的DTI参数行非参数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 结果(1)试验组L4-SN的分数各向异性(FA)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范围4.11~6.36,P〈0.05);L4、S1-SN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范围-4.77^-1.17,P〈0.05);L4-SN的本征向量(λ⊥)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范围-5.30^-2.57,P〈0.05)。(2)对照组、试验亚组A及试验亚组B的L4-SN FA值(H值范围18.5~30.6,P〈0.05)、λ⊥值(H值范围6.8~29.2,P〈0.05)及L4、S1-SN ADC值(H值范围6.8~19.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试验亚组B L4-SN的FA值(H值范围18.4~30.1,P〈0.05)、λ⊥值(H值范围6.2~29.0,P〈0.05)及L4、S1-SN ADC值(H值范围6.4~19.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与对照组ROC分析示L4-SN的FA值AUC分别为0.834、0.745、0.860、0.772、0.811,诊断神经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66.7%、72.2%、77.8%、83.3%、66.7%,特异度分别为91.7%、69.4%、80.6%、61.1%、88.9%;L4-SN λ⊥值AUC分别为0.796、0.656、0.791、0.701、0.843,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脊神经 腰椎
原文传递
佐剂关节炎大鼠脊神经节中核因子kappa B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晖 鲁静 +1 位作者 肖卫国 方秀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4-496,共3页
目的 :研究核因子kappaB(NF -κB)在佐剂关节炎 (AA)大鼠脊神经节 (L1-L4)中的表达 ,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发病的神经 -内分泌—免疫学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神经节中NF -κB蛋白表达 ,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脊神经... 目的 :研究核因子kappaB(NF -κB)在佐剂关节炎 (AA)大鼠脊神经节 (L1-L4)中的表达 ,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 (RA)发病的神经 -内分泌—免疫学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神经节中NF -κB蛋白表达 ,用Westernblotting法分析脊神经节细胞胞核蛋白中NF -κB含量改变。结果 :在AA大鼠L1-L4脊神经节细胞中 ,NF-κB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活化的NF -κB(胞核蛋白中NF -κ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1)。细胞核内P6 5蛋白表达量与关节肿胀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脊神经节中NF -κB活化可能参与RA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关节炎 实验性 脊神经 NF—κB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对椎管内神经微创减压术效果的监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大志 镇万新 +1 位作者 王多 朱杰诚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680-1681,共2页
目的为减少因显微内窥镜视野的局限所造成的椎管内神经减压不充分,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对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内神经减压效果进行术中监测评定,探讨保证微创手术下受压神经彻底减压的有效方法。方法以术前麻醉后SE... 目的为减少因显微内窥镜视野的局限所造成的椎管内神经减压不充分,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对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内神经减压效果进行术中监测评定,探讨保证微创手术下受压神经彻底减压的有效方法。方法以术前麻醉后SEP值为基础,对60例采用常规直视下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检测。根据随访结果,回顾性研究,术后功能恢复优良者的术中SEP变化指标,确定提示术中神经组织充分减压的SEP标准。并以此标准进行微创术中监测研究。结果在神经减压术SEP监测电位指标中,潜伏期缩短10%~15%或波幅增加40%,提示神经减压充分,愈后良好。术中监测电位与术后功能恢复状态符合率为89%~91%。结论节段性皮神经刺激SEP术中监护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内神经减压术效果评定的客观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电位 椎管内神经微创减压术 躯体感觉 术后 随访 检测 腰骶神经病
下载PDF
经皮射频和内镜下射频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科冉 曹峥 +4 位作者 赵宏亮 秦江 商卫林 侯树勋 李振宙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29-436,共8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 目的评价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符合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neurotomy,RN),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3周、6个月、1年、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SF-36生活质量指数,进行组内对照和组间对照。结果 (1)经皮组3周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15±0.81,76.75±7.07,79.01±13.81改变为2.60±0.75,28.00±3.84,92.67±11.13,改善率(63.04±12.49)%,优良率100%,6个月时疗效开始下降,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85±0.88,32.50±4.44,87.32±17.20,改善率(45.68±13.18)%,优良率60%,2年时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组疗效优秀且维持时间较长,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为3.15±0.57,27.50±2.96,87.89±14.49,改善率(55.45±9.01)%,优良率90%,术后1年疗效开始减低,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40±0.68,35.70±5.81,81.53±12.02,改善率(51.49±12.83)%,优良率仍高达80%,术后2年时疗效下降明显,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93±0.75,44.35±3.99,77.86±10.75,改善率降至(44.17±11.33)%,优良率降至45%,但是各项评分仍明显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对照方面,3周时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以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各观察指标,内镜组均优于经皮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方面,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RN和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均能获得优秀的短期疗效,但内镜技术疗效更佳且更持久;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脉冲射频术 脊神经根切断术
原文传递
2012年版“脊髓损伤后残存自主神经功能国际记录标准”简要介绍 被引量:5
16
作者 秦江 侯树勋 +4 位作者 石秀秀 唐家广 唐金树 任东风 曹峥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702-704,共3页
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和世界脊髓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ISCoS ),2012年发表的关于脊髓损伤后残存自主神经功能的国际记录标准已出版面世。现基于我们在过... 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和世界脊髓协会( the international spinal cord society,ISCoS ),2012年发表的关于脊髓损伤后残存自主神经功能的国际记录标准已出版面世。现基于我们在过去半年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个解读与说明,希望对从事脊髓损伤诊治工作的同仁给予一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功能 脊髓损伤 标准 国际 残存 脊柱损伤 协会
原文传递
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联合腰椎旁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脊柱源性腹痛的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晶 高勇 于慧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39-445,共7页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联合腰椎旁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脊柱源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脊柱源性腹痛患者23例,年龄、性别不限,病程>3个月,腰椎旁存在多个压痛点,... 目的观察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联合腰椎旁密集型银质针治疗脊柱源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脊柱源性腹痛患者23例,年龄、性别不限,病程>3个月,腰椎旁存在多个压痛点,经相关科室排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等疾患。给予腰部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设置参数75℃、80 s),术后即刻选择腰椎棘突旁、椎板、关节突关节、横突等多个压痛点行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设置参数110℃、20 min),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12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1、4、12周时VAS评分分别为(2.4±1.0)、(1.0±0.8)、(0.8±0.7)分,治疗后1、4、12周时PSQI评分分别为(6.9±1.8)、(4.2±1.2)、(3.8±1.3)分,两者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0~3分例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治疗后各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治疗后1、4、12周显效率分别为87.0%(20/23例)、95.7%(22/23例)、95.7%(22/2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295),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脊柱源性腹痛采用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联合腰椎旁密集型银质针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 射频疗法 银质针 脊柱源性腹痛
原文传递
磁共振增强T_(2)-SPACE序列在腰骶神经根压迫中的诊断及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戎冬冬 李翔宇 +6 位作者 孔超 王宇 孙思远 孙峥 张苗 鲁世保 卢洁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840-846,共7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增强三维T_(2)-weighted turbo spin-echo SPACE(T_(2)-SPACE)序列检查在腰骶神经根压迫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并评估此影像技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诊断效力。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增强三维T_(2)-weighted turbo spin-echo SPACE(T_(2)-SPACE)序列检查在腰骶神经根压迫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并评估此影像技术对不同年龄人群的诊断效力。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骨科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并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腰椎平扫及T_(2)-SPACE成像扫描。分别采用常规腰椎平扫和常规平扫+T_(2)-SPACE(源图像+MIP像)的方式分析所得影像,判断神经根具体分支的受压情况(有或无)并作记录节段,并记录神经根受压位置(中央管、侧隐窝、椎间孔、极外侧),根据年龄大小将患者分为中年组与老年组。结果常规MRI及T_(2)-SPACE影像组内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7和0.95。常规MRI影像诊断灵敏度82.76%,特异度93.04%。T_(2)-SPACE影像诊断灵敏度95.40%,特异度95.65%,常规MRI及T_(2)-SPACE影像对椎间孔内及极外侧区域神经压迫的诊断一致性较差,Kappa值分别为0.149和0.354。对于中年组患者,常规MRI和T_(2)-SPACE影像的灵敏度分别为93.33%和97.78%,但对于老年组患者,常规MRI和T_(2)-SPACE影像的灵敏度分别为71.43%和92.86%。结论MRI T_(2)-SPACE序列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腰骶神经根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较传统MRI,T_(2)-SPACE序列对判断腰骶神经根走行及受压情况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可提高老年患者神经根压迫的诊断准确性,T_(2)-SPACE在诊断腰骶神经根压迫方面可完全代替常规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根 磁共振成像 成像 三维 脊神经
原文传递
射频热凝联合脉冲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趋化因子10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方勇 王朝晖 +1 位作者 李凌霄 谢湘江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17期2102-2106,共5页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RFTC)联合脉冲射频(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10(CX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武汉市汉阳医院收治的LD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PR...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RFTC)联合脉冲射频(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因子10(CX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武汉市汉阳医院收治的LD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PRF组各30例。联合组给予RFTC联合PRF治疗,PRF组给予单纯PRF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同时观察患者血清IL-8、CXCL10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t=12.14、27.85,均P<0.05),JOA评分均升高(PRF组:t=5.329、7.576,均P<0.05;联合组:t=5.980、9.526,均P<0.05),ODI指数均降低(PRF组:t=4.932、7.414,均P<0.05;联合组:t=4.235、9.706,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均优于PRF组(t=7.329、5.719、2.255,均P<0.05)。较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8水平均下降(PRF组:t=3.621、4.631,均P<0.05;联合组:t=3.393、5.370,均P<0.05),CXCL10浓度均升高(t=2.251、3.559,均P<0.05;联合组,t=3.393、5.370,均P<0.05),且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IL-8、CXCL10水平的调控明显优于PRF组(t=20.258、2.237,均P<0.05)。结论RFTC联合PRF治疗LDH效果较好,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作用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椎间盘切除术 脊神经 疼痛测定 炎症趋化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8
原文传递
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祝军 王振宇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6)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采用间隙导尿法、经皮膀胱电刺激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隙导尿、经皮膀胱电刺激的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优于仅用间隙导尿及经皮膀胱电刺激,其可增加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说明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以及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边透水道针法 脊髓神经 神经源性膀胱 尿动力学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