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稻基因组分析与特异性探针制作 Ⅰ.水稻育种特异性探针制作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松文 施利利 蔡宝立 《天津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2期1-4,共4页
用PstI酶切水稻总DNA,制作了单拷贝随机探针。用这些探针以及水稻基因组计划提供的不同来源的分子探针进行RFLP分析,获得籼粳特异性以及与某些重要农艺性状密切相关的育种特异性探针。分子标记转变以及相关分析表明。
关键词 水稻 探针 特异性探针 分子标记育种
下载PDF
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及特异分子标识的鉴定
2
作者 李雅玥 王威 +1 位作者 王荃 王磊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23-628,共6页
目的完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筛选和鉴定检测用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进行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基因并预测基因功能,利用PCR方法筛选针对大肠杆菌O120特异基因和特异引物,... 目的完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的破译,筛选和鉴定检测用特异分子标识。方法利用鸟枪法进行O-抗原基因簇序列的测定,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发现基因并预测基因功能,利用PCR方法筛选针对大肠杆菌O120特异基因和特异引物,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特异探针。结果O-抗原基因簇序列全长12 485 bp,共含有10个基因:dTDP-鼠李糖合成途径基因(rmlB、rmlD、rmlA和rmlC),O-抗原转运酶基因(wzx),O-抗原聚合酶基因(wzy),3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和1个功能未确定的基因。另外筛选和鉴定了2个特异基因、4对特异引物和6条特异探针,在模拟样品的鉴定中得到验证。结论多种特异分子标识可从样品中特异地检测出大肠杆菌O120,具有快速、灵敏和准确进行分子分型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20 O-抗原基因簇 特异基因 特异探针
原文传递
赤潮异弯藻和海洋原甲藻LSU rDNA扩增及序列分析
3
作者 董云伟 董双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8-364,共7页
利用引物 D1R和 D2 C扩增并测定了赤潮异弯藻 (H 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的 L SU r DNA D1与 D2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种内水平 ,所测的 H .akashiw... 利用引物 D1R和 D2 C扩增并测定了赤潮异弯藻 (H 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海洋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的 L SU r DNA D1与 D2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在种内水平 ,所测的 H .akashiwo 6个株系之间共有 5个变异位点 ,序列H.k与 H.k- 2 ,H.k- 4均存在碱基替换 ;原甲藻属不同种内各株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0 2~0 .0 2 3之间 ,所测序列 P.mi与 P.micans其他株系之间均存在碱基替换。在种间水平上 ,原甲藻属不同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 0 .0 4 5~ 0 .139之间 ,大于种内遗传距离 ,每个种都具有特定的保守序列。根据序列间的遗传变异 ,可设计特异性的探针对不同株系和物种进行检测和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海洋原甲藻 DNA 序列分析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基于组合探针识别的大规模细菌分类16 S rRNA基因芯片设计(英文)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一波 伯晓晨 +5 位作者 颜莉蓉 余光创 刘辉 孙汉昌 谢红卫 王升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25-1034,共10页
随着16SrRNA序列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复杂微生物菌落中的微生物种群构成成为可能.现有的序列特异性探针设计算法缺乏足够的覆盖度、灵活性以及效率,不能满足大规模细菌检测基因芯片的设计要求... 随着16SrRNA序列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复杂微生物菌落中的微生物种群构成成为可能.现有的序列特异性探针设计算法缺乏足够的覆盖度、灵活性以及效率,不能满足大规模细菌检测基因芯片的设计要求.很多组特异性探针设计算法的思路多局限于针对某个目标序列组设计唯一的组特异性探针.在很多应用场合,设计单个探针检测组内所有目标序列的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设计多个探针通过组合方式进行检测是很有必要的.每个探针能特异性地检测组内一部分目标序列,通过组合就能提高覆盖率.然而,在所有可能的探针组合中找到一个优化的探针组合是很耗时的.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基于相对熵和遗传算法的组合探针设计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 S RRNA 基因芯片 组特异性探针
下载PDF
食品沙门氏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章小洪 范蕾 +4 位作者 邹小龙 郑连宝 沈佩佩 张夏翊 王伟影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408-9414,共7页
沙门氏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可导致胃肠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引发人员健康和财产损失,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至关重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作为传统聚合酶链反应(po... 沙门氏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可导致胃肠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引发人员健康和财产损失,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至关重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作为传统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 eaction,PCR)的有力替代工具,经历多年发展已在等温扩增领域显示出明显优势,在沙门氏菌检测应用方面日渐成熟。本文对近5年来LAMP技术在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汇总。在沙门氏菌LAMP检测技术的特异性方面,对现有靶标基因和新靶标基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对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检测和多重LAMP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阐述了探针法、多重检测、微流控技术和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是沙门氏菌LAMP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LAMP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提高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沙门氏菌 血清型 多重环介导等温扩增 检测方法 特异性探针 即时检测
下载PDF
2458名中国汉族人类HPA-1~6、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丹 张印则 +1 位作者 庄乃保 孔令魁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HPA-1~6、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国南、北方汉族人群HPA-1~6、15的基因分布。方法采用Luminex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FLOW-SSO)方法对2 458名深圳巿机...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HPA-1~6、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中国南、北方汉族人群HPA-1~6、15的基因分布。方法采用Luminex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flow-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FLOW-SSO)方法对2 458名深圳巿机采血小板无偿捐献者(其中南方人群1 554人,北方人群904人)进行HPA-1~6,15系统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SSP)方法对有疑问的标本及罕见抗原(如HPA-1b/1b、2b/2b、5b/5b等)做进一步确认。结果中国汉族人群中HPA-1~6、15基因频率分别为,HPA-1a 0.991 7,HPA-1b 0.008 3,HPA-2a 0.955 2,HPA-2b 0.044 8,HPA-3a 0.558 6,HPA-3b 0.441 4,HPA-4a0.998 0,HPA-4b 0.002 0,HPA-5a 0.986 2,HPA-5b 0.013 8,HPA-6a 0.985 6,HPA-6b 0.014 4,HPA-15a 0.545 2,HPA-15b 0.454 8。南、北方汉族人群HPA-1~6、15比较,在HPA-1和HPA-3系统(χ2=15.032 0、5.418 8,P<0.05);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符合Hardy-Weinbery遗传定律。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HPA-3和HPA-15杂合程度最高,在中国南北方汉族人群中HPA-1和HPA-3系统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了给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相合血小板输注,在中国建立血小板供者资料库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汉族人群 人类血小板抗原 FLOW—SSO 基因频率
下载PDF
农药残留检测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邱梦情 徐青山 +1 位作者 郑守国 翁士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9-3346,共8页
农药直接污染环境和食物,最终被人体吸收。其残留物具有高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色谱法、气液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预处理步骤复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因具备灵敏度... 农药直接污染环境和食物,最终被人体吸收。其残留物具有高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色谱法、气液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预处理步骤复杂、费时耗力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因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提供全面指纹信息且对样品无损等优点被视为一种新型农残检测方法,可通过简单提取实现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的高效检测。在这篇综述中,主要从SERS的增强基底制备、检测方法以及光谱智能解析三个方面对农药残留SERS检测技术及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提供新的参考。首先,针对SERS增强基底制备,单一的贵金属溶胶纳米颗粒因其"热点"随机、不可控等因素导致稳定性和灵敏性较差,已不能满足痕量农药残留检测。为提高SERS基底的吸附能力使待测物在其表面富集且信号不发生显著变化,对单一贵金属溶胶纳米颗粒进行组装,或加入化学物质、惰性材料等进行修饰制备均一性高的SERS复合基底,保证SERS信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性。其次,为了实现特异性和高灵敏检测,SERS检测方法不再只以单纯的金、银纳米颗粒作为增强基底,而是逐渐趋向于优化样本前处理技术、化学修饰法制备特异性SERS探针、基底物理结构突破以及动态SERS(D-SERS)检测等方向发展。在获得物质的拉曼光谱后,有效拉曼特征区通常在较短的波数范围内,而光谱数据高达上千维,冗余较多,导致后续分析复杂度增加。SERS光谱智能分析则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型构建,实现数据降维和主要信息提取,进而实现农残的定性与定量。综上,SERS作为一种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为今后的分析检测领域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农药残留 特异性SERS探针 动态SERS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一种中药鉴定gDNA芯片的制备与展望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同祥 王进科 +1 位作者 王小兰 陆祖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61-964,992,共5页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系统的首要环节,中药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药材品质评价水平。至今,中药鉴定技术经历着从传统生药鉴定学的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向遗传物质DNA分子水平发展的历程,运用DNA芯片技术进行中药鉴定成为中药鉴定发展... 中药鉴定是中药质量控制系统的首要环节,中药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药材品质评价水平。至今,中药鉴定技术经历着从传统生药鉴定学的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向遗传物质DNA分子水平发展的历程,运用DNA芯片技术进行中药鉴定成为中药鉴定发展的方向之一。介绍了筛选gDNA种特异性探针的抑制性差减微阵列“SSH-ar-ray”新技术,该技术是将抑制性差减杂交与基于尼龙膜微阵列杂交相结合。以名贵中药材石斛5个品种作为实验材料,首先是用抑制性差减杂交获得2个品种之间的gDNA差异片段,然后用这些gDNA差异片段与由所有研究品种的gDNA制备成的微阵列杂交筛选到某一个品种的种特异性gDNA片段。这些种特异性gDNA探针作为种特异性探针进行物种鉴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鉴定gDNA芯片的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鉴定 种质特异性DNA探针 gDNA芯片
下载PDF
用C-带和涂染技术检测棕色田鼠Y染色体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必才 高建国 +3 位作者 高俊芳 张永 董玉玮 侯进慧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5-251,共7页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 采用染色体C 带技术和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检测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 ,结果如下 :棕色田鼠雄性个体C 带中期分裂相中 ,X性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在着丝粒处存在着强烈的C阳性带 ,而且在短臂的中间也有一条C阳性带 ,但是没有发现深染的Y染色体。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探针涂染棕色田鼠的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作为对照。涂染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骨髓细胞中期分裂相和间期核涂染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0 - 2 %和 3% - 5 % ,两者均呈阴性反应 ,而对照都呈阳性反应。根据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在棕色田鼠的Y染色体上及整个基因组DNA中不存在小鼠整条Y染色体特异DNA的同源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 棕色田鼠 Y染色体 染色体涂染 基因
下载PDF
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永章 竺海波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D FISH)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的实验方法和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和以Digoxi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对 2例罗伯... 目的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D FISH)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的实验方法和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和以Digoxi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对 2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精子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并统计精子间期核 13、14号染色体的杂交信号颗粒数量。 结果 :在显微镜下可见精子头部有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显示 1个绿色杂交信号 ,以Digoxi 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显示 1个红色杂交信号 ,间期核背景经DAPI复染显示蓝色 ;共统计 30 0 0个精子间期核 ,显示 1个绿色 1个红色杂交信号的精子为 13q/ 14q ,占39.33% ;显示 1个绿色 2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4q ,14q ,占 11.5 7% ;仅显示 1个绿色杂交信号为 13q/ ,占 9.2 7% ;显示 2个绿色 1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3q/ 14 q ,占12 .87% ;仅显示 1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 14 q ,占9.87% ;显示 2个绿色 2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3q/ 14q ,14 q ,占12 .2 6 %。 结论 :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精子 ,可以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携带者 罗伯逊易位 人精子染色体 DNA特异性探针
下载PDF
人白细胞DR抗原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双彦 邬英全 +2 位作者 于明 曹峰林 张宪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 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ABI患者及3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的HLA 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DR抗原(HLA DR)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免疫遗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 SSP)基因分析方法,对31例ABI患者及3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人的HLA DR部分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BI组HLA DR B1*0301等位基因相对危险度(RR)=5.6842,明显高于其他位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HLA DR 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结论HLA DR B1*0301等位基因可能为北方汉族ABI患者的致病易感基因或与其他基因相连锁而共同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聚合酶链反应 顺序特异性引物 人白细胞DR抗原 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早先受照者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泽云 金璀珍 +3 位作者 刘秀林 程昕 叶常青 孙志贤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2-276,共5页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约占照后立即检测双+环畸变率的40%~50%,并且易位畸变率与最初照射剂量相关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毒理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检测
下载PDF
高特异性分子探针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及药物疗效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晓 李林 张兰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5,49,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在AD早期做出准确可靠的诊断,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准确客观的疗效评估,成为AD治疗的关键问题。老年斑(SP)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以SP的核心成分Aβ和...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在AD早期做出准确可靠的诊断,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进行准确客观的疗效评估,成为AD治疗的关键问题。老年斑(SP)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以SP的核心成分Aβ和NFT的核心成分tau蛋白为靶点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在AD早期诊断、病变程度分级以及药物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基于PET分子影像技术的高特异性分子示踪剂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以Aβ和tau蛋白为靶点的特异性分子探针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象 高特异性分子示踪剂
下载PDF
沈阳汉族群体HLA Ⅰ类基因座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型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世新 尚英彬 +4 位作者 李久宏 耿龙 翟宁 曹凯 宋芳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5-667,共3页
目的检测和分析沈阳汉族HLA-A、-B、-Cw位点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分型方法对108名沈阳籍健康献血员进行HLA-A、-B、-Cw等位基因分型。结果检出等位基因HLA-A位点21个,B位点43个,Cw位点23个;所有位... 目的检测和分析沈阳汉族HLA-A、-B、-Cw位点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分型方法对108名沈阳籍健康献血员进行HLA-A、-B、-Cw等位基因分型。结果检出等位基因HLA-A位点21个,B位点43个,Cw位点23个;所有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从基因水平分析了HLAⅠ类基因的群体分布特征,提供了沈阳汉族群体HLAⅠ类基因座更准确的基因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A -B -Cw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沈阳汉族
原文传递
药物代谢酶特异性探针底物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丹丹 宁静 +1 位作者 吕侠 葛广波 《药学进展》 CAS 2017年第2期110-123,共14页
人体内分布数百种结构多样、功能各异的药物代谢酶,其表达和功能易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不同人种、个体及组织中的分布都不尽相同。特异性探针底物作为药物代谢酶活性表征的关键工具分子,其在新药发现、药-药相互作用评价、... 人体内分布数百种结构多样、功能各异的药物代谢酶,其表达和功能易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不同人种、个体及组织中的分布都不尽相同。特异性探针底物作为药物代谢酶活性表征的关键工具分子,其在新药发现、药-药相互作用评价、临床药理学及精准医学检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围绕人体分布的重要药物代谢酶,综述其特异性探针底物的设计研发及生物医学应用进展,以期为药物代谢酶的精准检测及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代谢酶 特异性探针底物 酶抑制剂 药-药相互作用 生物医学应用
原文传递
HLA-DRB1基因分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菲 陈勇 刘兴祥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特异性序列寡核苷酸探针(SSO)基因分型技术结合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对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90例正常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比较。结果HLA... 目的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特异性序列寡核苷酸探针(SSO)基因分型技术结合Luminex液态芯片技术对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90例正常人的HLA-DR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比较。结果HLA-DRB1等位基因0901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15.5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7.40,P<0.01,RR=2.71),而HLA-DRB1等位基因0403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05%、35.56%),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37,P<0.01,RR=0.37);其他型别的等位基因2组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HLA-DRB1等位基因0901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易感性密切相关,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或连锁基因;HLA-DRB1等位基因0403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抗性密切相关,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抗性基因。宿主的HLA-DRB1是乙肝病毒感染转归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LA—DRB1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反向特异性序列寡核苷酸探针 Luminex液态芯片 技术 杂交
下载PDF
浙江汉族人群KIR3DL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侃 朱发明 +3 位作者 章伟 吕沁风 何吉 严力行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浙江汉族人群KIR3DL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KIR3DL2等位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利用引物特异性扩增KIR3DL2基因的两个片段,合成21条探针检测KIR3DL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根据探针的格局判断出样本... 目的探讨浙江汉族人群KIR3DL2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KIR3DL2等位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利用引物特异性扩增KIR3DL2基因的两个片段,合成21条探针检测KIR3DL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根据探针的格局判断出样本的KIR3DL2等位基因情况。结果样本中共发现17种探针格局,检测到7种等位基因,其中KIR3DL2002等位基因占57%。1例样本无法用现有等位基因探针格局进行分析。结论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可有效检测KIR3DL2等位基因,浙江汉族人群KIR3DL2等位基因的分布有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基因频率 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HLA-A*3020的鉴定及确认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晓丰 章旭 +3 位作者 陈阳 张坤莲 刘显智 李剑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鉴定及确认1名中国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方法基... 目的鉴定及确认1名中国人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新等位基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方法基因分型、PCR产物测序和基因克隆DNA测序方法,通过软件分析该基因序列及与最相近HLA等位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PCR-SSOP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该样品HLA-A谱型为与已知HLA—A等位基因谱型不一致的新谱型;测序结果显示该样品HLA—A位点第2外显子序列与所有已知HLA—A等位基因序列不一致。软件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与序列最相近的等位基因A*300101,在所检测的第1~3外显子中的差异只是在第2外显子区域产生了nt294C→A一个碱基替代,并导致相应的密码子98由GAC(D)→GAA(E)。结论该基因为HLA新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专用术语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A*3020 新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一例白血病患者及家系HLA-B基因全长序列及18个点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艳平 邹红岩 +2 位作者 全湛柔 邓志辉 洪文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7-82,共6页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丰富的多态性,近几年由于受检人数增加及HLA分型技术快速发展,HLA新基因不断被发现。目的: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1例白血病患者及家系HLA-B基因的全长序列及18个点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序列特...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丰富的多态性,近几年由于受检人数增加及HLA分型技术快速发展,HLA新基因不断被发现。目的: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1例白血病患者及家系HLA-B基因的全长序列及18个点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SSOP)及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SBT)发现患者的HLA-B结果异常。为了鉴定该基因,采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对该基因全长进行测序,同时采集患者父亲、母亲及2位同胞姐妹的血样进行HLA基因的遗传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应用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均提示该样本HLA-B无完全匹配的基因型。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发现,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B*15:09:01相比,该基因在外显子、内含子和3′UTR共存在18个碱基突变。5个外显子碱基突变位于第3,4外显子,分别为:第486位G→C、第583位T→C、第636位T→C、第652位A→G和第756位C→T,导致5个相应密码子发生改变,其中2个碱基替换为错义突变,第171位酪氨酸(Tyr)→组氨酸(His)、第194位异亮氨酸(Ile)→缬氨酸(Val)。家系调查显示患者HLA-B新基因来源于父亲。新基因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数据库(MG595995)。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鉴定了1个HLA-B新等位基因,该基因于2017年12月被WHO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15:4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 新等位基因 下一代测序技术 家系调查 碱基突变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下载PDF
双特异探针技术早期检测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突变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雨娟 邵珺 +4 位作者 虞瑛青 姚勇 朱靖 田玉景 曹葭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04-1009,共6页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 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 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α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双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α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双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双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