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70
1
作者 袁丽华 蒋卫国 +5 位作者 申文明 刘颖慧 王文杰 陶亮亮 郑华 刘孝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798-7806,共9页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流域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利用2000—2010年的250 m...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覆盖状况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的变化进行监测,进而掌握流域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利用2000—2010年的250 m分辨率的MOD13Q1数据来研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时空变化特征。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来研究NDVI的变化趋势特征,通过对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的结果和Hurst指数的结果的叠加,来研究NDVI的可持续特征。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上看,黄河流域NDVI呈现出西部和东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2)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0—2010年植被覆盖区域年均NDVI均值在0.3—0.4之间波动,其中2000—2004年NDVI波动较大,但自2005年以来NDVI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从变化趋势上看,2000—2010年黄河流域植被改善的区域远远大于退化的区域,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62.9%,退化的区域占27.7%,9.4%的区域NDVI稳定不变;4)从可持续性来看,86.0%的植被覆盖区域NDVI呈现正向可持续性,即NDVI的可持续性较强;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持续改善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总面积的53.7%,持续稳定不变的区域占7.8%,持续退化的区域占24.5%,另外14.0%的区域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持续退化和未来变化趋势无法确定区域的植被变化状况需要研究人员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区域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水汽输送的关系 被引量:107
2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刘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89-606,共18页
本文利用1958~2000年ERA-40再分析每日资料和我国516台站降水资料以及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通量时空变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 本文利用1958~2000年ERA-40再分析每日资料和我国516台站降水资料以及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通量时空变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第1主模态不仅显示出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且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具有经向三极子型分布;第2主模态显示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在空间上具有经向偶极子型分布。这表明了这两主模态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1958~1977年期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分布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分布,而在1978~1992年期间降水异常出现了与1958~1977年相反的分布,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分布。然而,在1993~1998年期间,由于第2主模态的作用增大,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为从南到北经向三极子型与"+-"偶极子型模态的结合,这使华南夏季降水明显增加。并且,分析结果还表明:这两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上空夏季水汽输送通量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它不仅与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似如东亚/太平洋型(EAP型)遥相关波列分布的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异常年代际变化有关,而且与欧亚上空中高纬度西风带似如欧亚型(EU型)遥相关波列的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异常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主模态 水汽输送 通量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力 被引量:100
3
作者 蔺雪芹 王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57-1371,共15页
城市空气污染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综合Arc 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从年度、季节、月份、小时4个时间尺度比较归纳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 城市空气污染是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利用2013年和2014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综合Arc 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从年度、季节、月份、小时4个时间尺度比较归纳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空间尺度,量化分析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结果表明:(1)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全年达标天数比例增加,但空气污染程度加重,高污染区域恶化态势明显;(2)城市空气质量与生产生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时间耦合性,基本呈现"日出趋差、日落趋优"的态势;(3)全国城市空气污染表现出"东重西轻、北重南轻"的空间格局,区域一体化态势明显;(4)区域城市空气污染的总体程度和分布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区域空气污染形成和演化路径可基本归纳为:"重点城市污染加重—重点城市污染扩散—区域整体污染加重—重点城市引领治污—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整体污染减轻";(5)从全国层面看,能源消耗、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6)受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各类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方向和驱动强度差异明显。在结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关系的区域分异以及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气质量 时空演化 社会经济 驱动力 城市 中国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Processes,and Cause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被引量:74
4
作者 黄荣辉 陈际龙 +1 位作者 王林 林中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910-942,共33页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system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M system has ...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processes, and cause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EAM) system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M system has improved in many aspec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uctures,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system and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syst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ASM system and the EAWM system, and especially the multiple modes of the EAM system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Some new results have also been achieved in understanding the atmosphere-ocean interaction and atmosphere-land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at affec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M system. Based on recent studies, the EAM system can be seen as more than a circulation system, it can be viewed as an atmosphere-ocean-land coupled system, namely, the EAM climate system. In addition, further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diagnosing the internal physical mechanisms of EAM climate system variability,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the East Asia-Pacific (EAP) teleconnection over East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the "Silk Road" teleconnection along the westerly jet stream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the Asian continent, and the dynamical effects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activity on EAM system variability.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some scientific problems regarding understanding the EAM system variability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climate system EAP teleconnection
下载PDF
基于SPOT NDVI的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6
5
作者 戴声佩 张勃 +3 位作者 王海军 王亚敏 李丹 王兴梅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75-1080,共6页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 基于RS、GIS技术和SPOT VGT-NDVI数据,运用累积平均法、均值法、趋势线分析法和影像差异法,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用Hurst指数动态预测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9-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y和生长期NDVIg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的面积分别为69776 km2和15928 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冷龙岭、宗务隆山、青海南山、镜铁山、拉脊山、乌鞘岭、大通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及青海湖周边等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改善的趋势;走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大通山以及湟水、石羊河等河流河谷地区未来草地植被覆盖有退化的趋势。沙漠草地、高寒草甸草地未来有改善的趋势;而典型草原和平原草地未来则有退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NDVI 草地 时空变化 HURST指数 祁连山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化与时空动态 被引量:39
6
作者 郝瑞军 魏伟 +2 位作者 刘春芳 颉斌斌 杜海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05-5314,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 近年来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给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摸清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成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工作.通过省级尺度的碳排放统计数据,综合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数据,将碳排放量分配到栅格尺度,并对中国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从2000~2018年,中国的CO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率呈现放缓的趋势,碳排放年均增长速率由2000~2010年的9.9%下降至2010~2018年的7.4%.从空间分布来看,无碳排放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无人区及东北的林区和山区,低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广大的中小城镇地区,高碳排放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华中、东部沿海以及西部的省会城市及城市群附近;(2)碳排放在地级市尺度上存在高值聚集或低值聚集现象,且该聚集现象整体趋于稳定,在2005年之后有所加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连片地区和海南岛,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低低集聚区开始破碎,规模减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群、太原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且规模在逐步加强巩固;高低、低高集聚区则主要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邻近城市;(3)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碳排放量相对稳定,碳排放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外围地区,即存在中心城区碳排放无变化,外围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圈层结构;(4)在2000~2018年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整体上遵循一个由“低排放-低收入”转向“高排放-低收入”再转向“高排放-高收入”最终转向“低排放-高收入”的发展规律.从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的增速在放缓,在实行“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由于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夜间灯光 人口数据 时空变化 遥感数据
原文传递
抚仙湖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与人为污染评价 被引量:31
7
作者 燕婷 刘恩峰 +2 位作者 张恩楼 李艳玲 沈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8,共9页
分析了抚仙湖表层沉积物及沉积短岩芯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结合沉积年代学,定量研究了Cr、Cu、Ni、Pb、Zn的污染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参考沉积物质量基准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 分析了抚仙湖表层沉积物及沉积短岩芯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结合沉积年代学,定量研究了Cr、Cu、Ni、Pb、Zn的污染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参考沉积物质量基准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近岸地区重金属含量总体上高于湖心区;Pb、Zn含量自1980s中期以来逐渐增加,而Cr、Cu、Ni含量呈下降趋势.重金属富集系数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为Pb、Zn,污染开始于1980s中期,并逐渐加重.表层沉积物中Pb、Zn富集系数分别为1.6-4.1和1.4-2.6,已达到弱—中等污染程度,北部湖区污染程度略高于南部湖区;除此之外,北部湖区近岸区域Cr污染程度也略高于其他湖区.除了大气沉降来源之外,抚仙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还可能与入湖河流输入有关.单因子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r、Cu、Ni、Pb、Zn具有较低的潜在生态风险;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中等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这与根据沉积物质量基准所获得的评价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 时空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1960—2012年内蒙古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8
作者 任志艳 延军平 王鹏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0-766,共7页
利用内蒙古46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以表征降水年内分配非均匀特征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指标,分析了内蒙古降水年内时间分配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3a内蒙古PCD平均值为0.70,呈显著减少趋势。PCP... 利用内蒙古46个气象台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以表征降水年内分配非均匀特征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降水集中期(PCP)指标,分析了内蒙古降水年内时间分配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3a内蒙古PCD平均值为0.70,呈显著减少趋势。PCP平均值为194.65°,呈不显著的提前趋势。(2)PCD高值区在阿拉善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东部、呼伦贝尔高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低值区在大兴安岭北部、乌兰察布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全区PCP则以192°等值线为界,表现出西晚东早的空间分异格局。(3)PCD普遍呈下降趋势,以呼伦贝尔高平原、乌兰察布高原减小趋势最显著。PCP也以提前趋势为主,贺兰山、乌兰布和沙漠一线以东地区为主要的PCP提前区。(4)各站PCD与年降水量均为正相关,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占到了60.8%。PCP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显著相关的地区仅占到全区的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时空变化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原文传递
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特征及地理因子解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一 郝利娜 +2 位作者 许强 李佳琴 常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97-2407,共11页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与地理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域植被恢复政策的优化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以MOD13 A1数据作为数据基础,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对影响FVC的地理因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2001—201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恢复状况较好,FVC平均增速为0.0095/a,呈东南高西北低分布,极显著、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4.37%,研究区各年FVC重心位于陕北一带,19年向北推进55.1km;(2)各地理因子对FVC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降水、土壤类型、气温、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是FVC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3)FVC与气温、降水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为主;FVC均值与变化趋势存在地形、土壤、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分异特征;土地利用转移可体现人类活动特征,其退耕还林还草、未利用地绿化等积极效应促使区域植被得到显著改善,城市扩张等消极效应则抑制植被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化 地理因子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以太行山区、横断山区、黔桂喀斯特山区为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79-1891,共13页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匹配格局 时空变化 太行山区 横断山区 黔桂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基于ERA5-LAND的中国东北地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2 位作者 张树文 杨久春 王文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765-2779,共15页
土壤冻融交替是陆地表层极其重要的物理过程,土壤冻融状态的频繁变化对地气能量交换、地表径流、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及土壤碳氮循环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1981—2019年ERA5-LAND逐小时土壤温度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Pyt... 土壤冻融交替是陆地表层极其重要的物理过程,土壤冻融状态的频繁变化对地气能量交换、地表径流、植被生长、生态系统及土壤碳氮循环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1981—2019年ERA5-LAND逐小时土壤温度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Python编程处理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冻融状态起始日期的空间分布来看,近地表不同阶段的起始日期主要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春季冻融过渡期和完全融化期的起始日期由东南向西北均呈逐渐推迟趋势,而秋季冻融过渡期与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则由东南向西北随纬度升高越来越早。就不同冻融状态发生天数的空间分布而言,研究区南部春季冻融过渡期发生天数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年均发生天数均在30 d以内;秋季发生冻融的天数空间差异不大,研究区一半以上的地区年均发生天数在10 d以内。完全融化期发生天数最多,从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减少趋势,年均发生天数主要介于150~240 d之间;完全冻结期发生天数则由南向北日益增多,其空间分布表现为一向南开口的簸箕形,各地年均发生天数集中于90~180 d之间。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近年来春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以提前趋势为主,而秋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总体表现为延后,致使完全融化期发生天数以增加趋势为主,年均变化速度高达0.2 d/a;大兴安岭以西、呼伦贝尔高原以北地区及辽河平原春季冻融过渡期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他地区为增加趋势;大兴安岭以西地区、呼伦贝尔高原以北地区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明显提前;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秋季冻融过渡期起始日期推迟显著,发生天数的变化趋势呈北增南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地区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的变化趋势差异显著,中部广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LAND 土壤冻融状态 冻土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2001—2017年中国北方省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状 孙曦亮 +3 位作者 刘丹 王旭红 祝新明 闫大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177-3184,共8页
利用2001年3月—2017年2月MODIS MOD08M3遥感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数据,结合GIS统计分析方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中国北方京津冀鲁豫晋陕7个省市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人口... 利用2001年3月—2017年2月MODIS MOD08M3遥感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数据,结合GIS统计分析方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中国北方京津冀鲁豫晋陕7个省市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人口密度与AOD空间分布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方面,地形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人口分布来间接的影响AOD空间分布,另一方面地形因素还可以影响气溶胶的水平扩散,这使得AOD的空间变化梯度在平原和山脉交界处急剧增大,形成了AOD空间分布与地形高度契合的分布特征,因此地形因素是中国北方AOD空间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从时变特征来看,将EEMD应用于AOD时间序列变化研究,可以从频率域的角度提取不同尺度变化的规律和特征,AOD时间序列变化是由多个波动规律叠加在一起的最终结果,具体包括:年际间变化情况(IMF5)、季节性波动(IMF3)、时间间隔为12个月的人为事件波动(IMF2)、突发事件和情况(IMF1).这些结果有助于研究AOD时空变化原因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时空特征 京津冀鲁豫晋陕
原文传递
洪泽湖出入河流及湖体氮、磷浓度时空变化(2010-2019年) 被引量:22
13
作者 崔嘉宇 郭蓉 +4 位作者 宋兴伟 张悦 陈晨 吕学研 董圆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7-1741,共15页
基于2010-2019年洪泽湖湖体水质逐月监测数据,筛选出影响湖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选取洪泽湖周边25条主要入湖河流和2条出湖河流在2019年10月2020年9月的监测数据,探讨河流外源性输入对不同湖体区域氮磷的影响及... 基于2010-2019年洪泽湖湖体水质逐月监测数据,筛选出影响湖体水质的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选取洪泽湖周边25条主要入湖河流和2条出湖河流在2019年10月2020年9月的监测数据,探讨河流外源性输入对不同湖体区域氮磷的影响及其水期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湖体TN、TP浓度长期居高不下,年均浓度范围分别在1.39~1.86、0.080~0.171 mg/L波动.主要入湖河流TN、TP时空平均浓度(1.92~5.70和0.114~0.181 mg/L),均高于同区域湖体(1.15~1.46和0.088~0.101 mg/L),其中北部入湖河流肖河、马化河和五河与临近湖区TN、TP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是影响北部湖体TN、TP浓度的主要河流;南部入湖河流维桥河和高桥河是临近湖区非极端降雨期TN、TP的主要来源.②调水工程对湖体及入湖河流TN、TP浓度分布影响显著,调水期湖体沿调水方向TP浓度逐渐上升,TN浓度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南部入湖河流维桥河和高桥河TN浓度达到水期峰值,分别为10.69和9.90 mg/L.③极端降雨期入湖河流的TN、TP浓度显著高于其它水期,由于湖体对TN、TP的富集作用不同,TP浓度呈现中间高,四周低,而TN浓度呈现沿洪水流向逐渐降低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总氮 总磷 入湖河流 外源负荷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佳驹 赵雨顺 +1 位作者 黄香 郭怀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89-4297,共9页
为研究雅鲁藏布江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016年先后采集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丰、平、枯三个水期水样212个,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全流域河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流域的水... 为研究雅鲁藏布江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016年先后采集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丰、平、枯三个水期水样212个,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全流域河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流域的水化学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水中阳离子均以Ca^(2+)、Na^+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TDS平均值为204.51mg/L,矿化度较低;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SO_4·HCO_3)-Ca·Mg(Mg·Ca)型水为主;雅鲁藏布江主干河流内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存在波动且季节性变化显著.空间上,河水中绝大多数离子遵循着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水化学样品均分布在Gibbs模型左中部,说明该流域水化学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组分受人为影响作用控制,方解石、白云岩的风化及硫酸溶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流域三个水期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绝大多数能满足地表水I类水体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雅鲁藏布江 时空变化 水质
下载PDF
中国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丛晓男 王轶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91,共8页
针对目前就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尚未有完整统一的归纳工作的现状,该文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3个模型,对我国城市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反映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 针对目前就气候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尚未有完整统一的归纳工作的现状,该文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3个模型,对我国城市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反映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稀缺性的"M形曲线",将旅游目的地分为冬季适游型、夏季适游型和春秋适游型3类,并指出我国冬季适游型城市最为稀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适游期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着衣指数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叶许春 杨晓霞 +2 位作者 刘福红 吴娟 刘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49-6959,共11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利用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系统研究了2000—2015年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二级水资源区内气候因子对GPP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作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陆地植被覆盖区GPP在0.3—2765 gC m^(-2) a^(-1)之间,均值约990.46 gC m^(-2) a^(-1),多年平均GPP总量为1.735 P gC;2)近年来,长江流域GPP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39 gC m^(-2) a^(-1)。空间上,GPP上升区和下降区分别占总流域面积的68%和32%。各二级水资源区内,除了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GPP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GPP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均值在198.50—1276.90 gC m^(-2) a^(-1)之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水田GPP呈微弱下降外,其他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中、低覆盖度草地GPP上升趋势较为显著;4)不同气候因子对植被GPP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二级水资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就长江流域整体而言,GPP年际变化受温度影响显著,其次是蒸发,而降水等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偏相关分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安徽及周边地区气溶胶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浩洋 吴艳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72-1981,共10页
利用AERONET数据对2013年6月—2014年5月Aqua/MOIDS气溶胶产品在安徽及周边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ODIS AOD与AERONET数据在研究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满足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 利用AERONET数据对2013年6月—2014年5月Aqua/MOIDS气溶胶产品在安徽及周边地区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ODIS AOD与AERONET数据在研究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满足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误差要求.时间上,安徽北部及中部春季、冬季AOD值较高,合肥-南京一带在冬季AOD值甚至高于0.9;研究区域整体在秋季达到AOD最低值.空间上,皖西、皖南山区和庐山等高海拔地区AOD较低,而处于山区间的沿江平原的AOD却明显升高,形成一个以沿江平原为高值中心的环形分布区.研究区域内AOD与能见度、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显著,风速对AOD有着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对气溶胶的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安徽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13年—2017年主要农业区秸秆焚烧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奔奔 范萌 +5 位作者 陈良富 江涛 陶金花 程良晓 纪轩禹 武卫玲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21-1232,共12页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面临大规模的露天秸秆焚烧现象,近十几年来,秸秆焚烧在突发和极端雾霾事件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为探究中国"大气十条"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2017年)以来中国秸秆...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面临大规模的露天秸秆焚烧现象,近十几年来,秸秆焚烧在突发和极端雾霾事件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为探究中国"大气十条"实施第一阶段(2013年—2017年)以来中国秸秆焚烧时空变化情况,并探究秸秆禁烧政策对秸秆焚烧时空变化的影响,借助2013年—2017年Terra、Aqua卫星MODIS热异常产品,利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数据,通过提取白天农田范围内的热异常点,获取全国范围秸秆焚烧结果,分析了2013年—2017年秸秆焚烧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讨论了全国和区域禁烧政策对秸秆焚烧治理的影响,有助于为今后针对重点焚烧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大气十条"颁布之后5年期间全国秸秆焚烧年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总趋势,最低值2016年比最高值2014年降低34.48%,2017年较2013年秸秆焚烧数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约为增加区域面积的2倍。秸秆焚烧治理成效最为显著的为河南省、安徽省和湖北省,其中,河南省在严格的禁烧政策、集中约谈、经济处罚、推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等多种措施共同影响下,2016-06和2016-10两个秸秆焚烧高峰期的秸秆焚烧数量分别较2015年同期下降86.66%和98.93%,且后期未出现反弹。黑龙江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秋季秸秆焚烧情况,但由于秸秆产量大且缺乏处理手段,会导致次年春季出现大规模反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控制问题。因此,除了进一步强化秸秆焚烧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禁烧措施,不断提高禁烧监管水平,还必须鼓励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禁""用"结合、因地制宜,形成管控秸秆焚烧的长效科学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中国 MODIS Terra/Aqua 秸秆焚烧 时空变化 政策影响 变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睿 周李磊 +4 位作者 彭瑶 嵇涛 李军 张虹 戴技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2-942,共11页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重要组成,在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径流泥沙与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研究得到了2000~2013年时间序列区域土壤保持服务"流量"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重庆段多年平均土壤保持量为604.39 t/hm^2·a,沿长江干流自西向东逐渐增强,区域差异显著;(2)三峡库区的土壤保持服务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随着高程的增加,以300 m与900 m为节点,出现递减-递增-递减的分段规律,与人类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3)增加森林覆被面积是改善区域土壤保持、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同时,在三峡库区开展坡改梯工程,减少坡耕地的数量能够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保持 三峡库区重庆段 时空格局 InVEST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GAM模型分析中国典型区域网格化PM2.5长期变化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20
作者 南洋 张倩倩 张碧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9-509,共11页
为探究中国典型区域地表PM2.5浓度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1998~2016年均0.01°×0.01°地表PM2.5浓度网格化数据进行分析.典型区域多年平均PM2.5浓度从高到低:华东华中地区(40.5μg·m^-3)&... 为探究中国典型区域地表PM2.5浓度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1998~2016年均0.01°×0.01°地表PM2.5浓度网格化数据进行分析.典型区域多年平均PM2.5浓度从高到低:华东华中地区(40.5μg·m^-3)>华北地区(37.4μg·m^-3)>华南地区(27.8μg·m^-3)>东北地区(23.7μg·m^-3)>四川盆地(22.4μg·m^-3).东北地区PM2.5年际变化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他地区1998~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8~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在典型区域PM2.5浓度空间分布上,PM2.5浓度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多年来各区域PM2.5浓度高值分布相对稳定.PM2.5浓度变化的单因素GAM模型中,所有影响因素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典型区域中对PM2.5浓度变化影响解释率较高的各个影响因素顺序有所不同.PM2.5浓度变化的多因素GAM模型中,均呈现非线性关系,典型区域方差解释率为87.5%~92%(平均89.0%),模型拟合度较高,对其变化有显著性影响.典型区域YEAR和LON-LAT均对PM2.5浓度变化影响最为显著.除此之外,气象因子对PM2.5的影响大小在各个区域存在不同.东北地区影响PM2.5最重要的3个气象因子排序为:tp>v10>ssr;华北地区为:temp>tp>msl;华东华中地区为:temp>tp>ssr;华南地区为:temp>RH>blh;四川盆地为:tp>temp>u10.结果表明,运用GAM模型,能够定量分析区域PM2.5浓度长期变化的影响因素,对PM2.5污染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典型区域 时空变化 GAM模型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