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及其对滩涂土壤性状影响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谭芳林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526-530,共5页
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并对互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花米草进行...
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并对互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滩涂;随着互花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机耕船方法
互花米草治理
滩涂性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刈割治理互花米草对河口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何清华
黄佳芳
+1 位作者
王维奇
仝川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11,共8页
河口沼泽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极易遭受外来生物的入侵。刈割是治理河口沼泽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在涨潮前和落潮后两个时段,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7d采集气样,研究了刈割治理对闽江河...
河口沼泽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极易遭受外来生物的入侵。刈割是治理河口沼泽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在涨潮前和落潮后两个时段,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7d采集气样,研究了刈割治理对闽江河口鳝鱼滩互花米草沼泽生态系统CO2和CH4排放通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经刈割治理的互花米草沼泽样地CO2和CH4排放通量都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其中,CO2排放通量减小的幅度大于CH4排放通量;涨潮前,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在第6天开始恢复上升,CH4排放通量的增加早于CO2。落潮后,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与5cm土温显著负相关(n=21,r=-0.704,p<0.01);对照样地CH4排放通量与表层土壤盐度显著负相关(n=21,r=-0.61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碳排放
刈割
互花米草治理
河口沼泽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题名
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及其对滩涂土壤性状影响研究
被引量:
17
1
作者
谭芳林
机构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526-530,共5页
基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3A1903)
国家948项目(2005-4-07
+1 种基金
2006-4-44)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2005YZ1002)资助
文摘
在福建泉州湾开展了刈割+机耕船方法(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试验,调查了该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效果,并对互花米草治理迹地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了监测,为互花米草治理迹地的再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7月初对互花米草进行刈割,待其新萌生株生长至10~15cm后,用机耕船对滩涂进行高强度耕作,以充分破坏其根系,其后,如仍有零星新萌生株,则用人工踩踏使其深埋淤泥之中。近一年多的治理效果监测表明,该法治理迹地在第二年以后没有发现新萌生植株,治理效果理想;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草滩相比,治理一个月后,治理迹地的土壤容重减小了21.2%~23.5%,之后,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但在治理后一年时的土壤容重仍小于未治理互花米草的滩涂;随着互花米草根系的逐渐死亡和分解,治理迹地中根系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在治理后第二年的4月开始明显增大,至10月时残存根系基本分解完毕;在治理后13个月,治理迹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中水解氮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16.2%和11.7%,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11.9%和16.7%,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6.4%和17.5%。由此可见,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十分理想,2006~2007年的治理成本约为7500~9000元/hm2,该方法为红树林等乡土植被的恢复及滩涂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刈割+机耕船方法
互花米草治理
滩涂性状
Keywords
method
combining
cutting
with
machine
boat
spartina
alterniflora
controlling
wetland
soil
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Q143 [生物学—生态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刈割治理互花米草对河口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
5
2
作者
何清华
黄佳芳
王维奇
仝川
机构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11,共8页
基金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90500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48)资助
文摘
河口沼泽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极易遭受外来生物的入侵。刈割是治理河口沼泽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常用的物理方法之一。在涨潮前和落潮后两个时段,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7d采集气样,研究了刈割治理对闽江河口鳝鱼滩互花米草沼泽生态系统CO2和CH4排放通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经刈割治理的互花米草沼泽样地CO2和CH4排放通量都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其中,CO2排放通量减小的幅度大于CH4排放通量;涨潮前,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在第6天开始恢复上升,CH4排放通量的增加早于CO2。落潮后,刈割样地CO2排放通量与5cm土温显著负相关(n=21,r=-0.704,p<0.01);对照样地CH4排放通量与表层土壤盐度显著负相关(n=21,r=-0.611,p<0.01)。
关键词
气态碳排放
刈割
互花米草治理
河口沼泽
闽江河口
Keywords
gaseous
carbonemission
mowing
spartina
alterniflora
controlling
estuarine
marsh
Min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Q948.11 [生物学—植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机械法治理互花米草效果及其对滩涂土壤性状影响研究
谭芳林
《湿地科学》
CSCD
2008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刈割治理互花米草对河口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短期效应
何清华
黄佳芳
王维奇
仝川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