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7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被引量:206
1
作者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优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文章从发达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特征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长期缺失全国国土远景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以及各地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的解剖,阐释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尊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分不同地区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和调整空间结构以及生态产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论证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地位。进而从"1、2、3、4"战略任务入手论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主要方面:"1"是建设一个美好家园,"2"是促进陆地与海洋两大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3"是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城市化、农业和生态安全3大战略格局,"4"是形成我国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域。最后,从咨询建议的提出、指标体系建立、国土空间评价、区划草案研制以及构建基础理论、研制技术规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科院研究团队在过去10年间面向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形成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国土空间 生态文明 格局 开发强度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温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82
2
作者 朱凤武 彭补拙 +1 位作者 丁建中 张燕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 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温州市及县 (市、区 )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 ,找出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 ,在土地利用方面 ,对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 ,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 ;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量结构 空间格局 温州市
下载PDF
城市生态网络空间评价及其格局优化 被引量:99
3
作者 张远景 俞滨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969-6984,共16页
合理的城市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于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识别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基质,分析生态网络连接度强弱的空间... 合理的城市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于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识别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基质,分析生态网络连接度强弱的空间分布情况,运用GIS技术和CA-Marcov模型对生态网络格局进行模拟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部生态源较外部生态源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周边地区生态源或生态节点与生态廊道连接数目较少;中北部与西南部生态廊道连接度较差,东部生态廊道连接度处于中等水平,中部个别生态廊道连接度较好;转入的大型生态用地大片集中,转入的小型生态用地零星分布。(2)优化后的生态源地在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形成集中连片态势,大型生态源地间彼此连接程度较高;大型生态源之间,以及大型生态源与小型生态源之间构成大型生态廊道,是研究区内主要生态廊道网络;研究区小型生态源之间构成小型生态廊道,是研究区内次要生态廊道网络;研究区周边及研究区中心处60%的区域为生态节点盲区,应加强生态节点盲区生态建设;新增加的大部分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水域生态源地周边,还有部分分布在绿地生态源地和风景区生态源地周边,其余少量新增加的生态用地零星分布在林地生态源地周边。研究成果为中心城区尺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空间格局 格局评价 模拟优化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 被引量:96
4
作者 关伟 许淑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0-992,共13页
能源生态效率兼顾能源利用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对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效率的度量。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1997-2012年省际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从空间格局规模、格局强度与格局纹理三个方面分析能源生态效率的空... 能源生态效率兼顾能源利用中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对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效率的度量。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1997-2012年省际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从空间格局规模、格局强度与格局纹理三个方面分析能源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中国省际能源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能源生态效率整体偏低,低效率省份约占40%,广东、海南、福建位于能源生态效率值的最前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为主要的低能效地区。全国能源生态效率总体上呈U型演变格局,局部地区主要有增长型、波动型、突变型和平稳型等4种演变类型;2中国能源生态效率在省际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低集聚区与低高集聚区,其中又以京津冀地区的集聚类型演变最为显著;3中国能源生态效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效应,某一地区的能源生态效率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程度均强于相邻地区的误差冲击对该地区的影响程度;在影响能源生态效率空间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效率 SBM模型 空间格局 空间计量模型
原文传递
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时空变化及协同/权衡关系 被引量:87
5
作者 李欣 方斌 +1 位作者 殷如梦 荣慧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363-2377,共15页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1996年、2005年、201... 揭示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协同/权衡关系,可为县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以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1996年、2005年、2015年三个时期的"三生"功能时间效应及协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1)江苏省"三生"功能生态位宽度变化各异,空间分布各具特色,具体表现为:1996-2015年生产功能生态位宽度时序上总体呈增长状态,变化过程具阶段性;空间上呈"南高北低"格局特征,长江南岸条带状集中分布,长江北岸则呈多集聚斑块状。1996-2015年生活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压缩,空间上具以市辖区为中心向外同心圆衰减规律。1996-2015年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不断增大,空间上生态功能生态位宽度具依山傍水呈高值特征。(2)江苏省1996-2015年间,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均有随时间变化正相关类型(高高、低低)集聚明显,"组团"式分布;负相关类型(高低、低高)集聚性低,"离散"状分布规律。(3)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空间协同关系,生产与生态功能呈协同/权衡波动变化态势,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与生态功能,交叉变化更明显,不同年份协同/权衡关系在不同单元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以上特征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以生产功能过速扩张压缩生活、生态功能的现象,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实现"三生"更加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生功能 空间格局 协同与权衡 江苏省
原文传递
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穆成林 陆林 +2 位作者 黄剑锋 汪莹 邓洪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3-202,共10页
以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运营频次及2010—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赫希曼—赫芬达尔、集中化等指标测度高铁网络下区域铁路旅游交通可达性和交通流的空间格局。利用高铁下区域城市... 以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运营频次及2010—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赫希曼—赫芬达尔、集中化等指标测度高铁网络下区域铁路旅游交通可达性和交通流的空间格局。利用高铁下区域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修正引力模型,综合测度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总量、方向,识别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经济联系格局。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整体提升各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产生了区位叠加、时空收敛的效应,可达性空间格局趋于均衡。区域铁路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北翼较密集南翼较稀疏的特征,北翼交通门户功能突出,上海为连接南北翼的枢纽,南翼得到高铁交通流的补给,交通功能提升。2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的特征。总量上呈现出上海为中心北密南疏的特征。方向上呈现出核心城市指向性和空间区位邻近指向性的特征。研究表明,高铁网络下长三角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上海为主核心,南京、杭州为副核心,南北两翼各自相互抱团的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一主两副双翼"的经济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交通格局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格局 长三角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陈康娟 王学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9-223,共5页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 ,景观功能的性质和发挥 ,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 ,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 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研究是湿地生态研究的核心之一 ,景观功能的性质和发挥 ,影响着湿地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特征 ,进而影响湿地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运用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 ,结合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湿地农业的区域特点 ,确定了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分类系统 ,为了更好地定量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特点 ,我们选取了三类景观格局指数来定量描述湿地景观空间格局 ,即基本空间格局指标 (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 )、景观空间构型指标 (聚集度、破碎化 )及斑块特征指标 (斑块分维数 ) ,比较系统地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人类活动 四湖地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 被引量:52
8
作者 郭湘闽 刘长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共7页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 依托空间句法技术,以深圳市平山村作为研究案例,试图从实证角度探索出一条城中村更新的新途径。指出应当破除当前"逢村必拆"的政策迷思,转而倡导一种基于地段特征的区别化更新模式,其中重点更新对象是可达性和可视性较低的区域;实施措施是通过控制引导村民的自建行为来优化城中村空间网络,促使村民自我更新和优化城中村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城中村 更新模式 自建行为
原文传递
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云才 《风景园林》 2017年第4期89-98,共10页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空间 设计理论 图式语言 空间机理
下载PDF
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质量水平格局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刘鹏飞 孙斌栋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4,共12页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集中地。本文在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城市"三生"空间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 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集中地。本文在城市"三生"空间优化理论框架指导下,构建了城市"三生"空间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三生"空间质量水平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指数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格局上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和东北地区递减;东北地区的生产空间质量塌陷尤为明显,西部地区生活空间质量堪忧,生态空间质量则与地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污染治理相关;生产和生活空间优化之间相辅相成,但不乏城市生产和生态空间质量反差较大;"三生"空间质量水平与人口规模、行政等级之间呈倒U型相关,即规模在1000万~1500万间的城市更利于实现"三生"空间优化,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水平与人均GDP正向相关,职能综合城市和城市群地区城市"三生"空间质量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空间 生活空间 生态空间 “三生”空间 城市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空间认知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11
作者 鲁学军 秦承志 +1 位作者 张洪岩 程维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从对不同空间模型的对比与分析入手,结合空间认知行为、神经系统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空间认知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空间”的一般表现形式分为感知空间、认知空间和符号空间3种,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空间... 从对不同空间模型的对比与分析入手,结合空间认知行为、神经系统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空间认知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空间”的一般表现形式分为感知空间、认知空间和符号空间3种,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空间认知方式;根据空间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空间特征感知、空间对象认知、空间格局认知3个层次,而空间特征、空间对象则是空间认知模式构成的两个基本单位。文章以大华北地区为实验区域,通过对该区域强震发生空间的格局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空间认知模式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认知模式 空间特征 空间对象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40
12
作者 周一星 张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8-24,共7页
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 开放条件下,以沿海发达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在对外经济联系中,这种格局进一步强化,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以大连、天津、上海和广州、深圳为龙头,由沿海至内地形成多条对外联系轴线。根据各地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全国基本形成东北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和华南区四大对外经济联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贸易 空间交流 空间格局 中国
下载PDF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42
13
作者 刘晓惠 李常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82,共4页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市场引导的开发行为,导致对城市边缘区公共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破坏,亟须设置郊野公园制度,在控制性规划层面上对开放空间资源给予保护。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市和郊区共同发展的需求,提...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市场引导的开发行为,导致对城市边缘区公共风景资源的占有和破坏,亟须设置郊野公园制度,在控制性规划层面上对开放空间资源给予保护。从开放空间和公共风景资源保护的角度,立足于城市和郊区共同发展的需求,提出郊野公园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包括基本概念、功能目标、土地获得、选址和划定、规划控制和管理、政策引导等,以促进郊野公园的健康发展,实现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形态格局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郊野公园 开放空间 发展模式 策略选择
下载PDF
基于空间再生产视角的西方城市空间更新解析 被引量:43
14
作者 张京祥 陈浩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 1970年代西方开启了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程,城市空间的更新变迁都打上了资本积累、资本增殖的烙印。文章将西方的城市更新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以空间再生产的视角揭示了城市更新的本质,指出1980年代以来鼓励公共—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空间再开发成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文章归纳了西方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并对其经济社会绩效进行了评估,深度解读了其动力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对中国城市更新的基本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空间再生产 运作模式 动力机制 西方城市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 被引量:41
15
作者 陆琦 潘莹 《南方建筑》 2009年第6期61-67,共7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是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水乡聚落类型。珠三角地区水乡为岭南水乡的典型,其聚居空间格局包括线型水乡、块型水乡... 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乡是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水乡聚落类型。珠三角地区水乡为岭南水乡的典型,其聚居空间格局包括线型水乡、块型水乡和网型水乡等。水乡空间形态构成,表现在村落水口、河涌水道、街巷空间和民居建筑等,综合形成水乡聚居形态的空间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水乡 空间格局 景观 聚落建筑
下载PDF
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 被引量:41
16
作者 吕龙 黄震方 陈晓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2-1158,共17页
乡村文化记忆及其空间载体的研究对于乡村文化的展示、恢复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框架,界定乡村文化记忆及其映射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类型划分,以苏州市金庭镇(原西山镇)为例,结合地方志文献和GIS空间分析法进行乡村文化记... 乡村文化记忆及其空间载体的研究对于乡村文化的展示、恢复与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框架,界定乡村文化记忆及其映射空间的概念和空间类型划分,以苏州市金庭镇(原西山镇)为例,结合地方志文献和GIS空间分析法进行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时空格局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类型可依据文化记忆的形式和记忆场的构成,划分为生活生产类、功能象征类、社会表征类、精神意识类等类型。(2)在时间格局方面,生活生产类空间一直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累计留存程度较好;功能象征类空间和社会表征类空间则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精神仪式类空间基本由始至终融会贯通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3)在空间格局方面,乡村文化记忆空间自明清时期开始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主导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向且由南向北逐步拓展,分布密度呈现由南向北的变化趋势,密度核心区域多以生活生产类空间为主。(4)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前提条件,民间信仰、民俗文风的兴盛是重要条件,官方支持、氏族及名人名仕的传承是保障条件,这些都影响着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格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记忆 空间类型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金庭镇
原文传递
中国鹅掌楸的地理分布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32
17
作者 方炎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18,共6页
中国鹅掌楸是东亚-北美东部间断分布模式。该种的现代分布范围主要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纬22~32.5°,东经104.5~119.2°。大地理空间的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小空间范围多呈均匀分布,个别地方居群里聚集分... 中国鹅掌楸是东亚-北美东部间断分布模式。该种的现代分布范围主要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北纬22~32.5°,东经104.5~119.2°。大地理空间的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小空间范围多呈均匀分布,个别地方居群里聚集分布。中国鹅掌楸在历史上有过兴盛时期,虽然总体上趋于衰退,但在局部有利的生境中表现一定的发展潜力。分布区及分布模式的形成,是鹅掌楸属的联合统一分布区分割的结果。它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三纪以来冷暖气候的波动是其动力;白令陆桥及其它地质事件是其途径和过程;该属本身的形态与遗传分化是其根源。中国鹅掌楸与其姊妹种北美鹅掌楸各自通过较近的祖先以分布区不重叠的方式分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空间格局 中国鹅掌楸
下载PDF
高铁网络对西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刘强 杨东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9,共5页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 基于GIS平台,以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和"小时经济圈"及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数据为基础数据,通过可达性、修正引力模型等指标,分析了兰新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各城市旅游交通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兰新高铁提升了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2)兰新高铁带来了旅游交通格局的变化,显示出兰州为高铁线路东翼核心、嘉峪关为中翼核心、乌鲁木齐为西翼核心、东中西三翼相互抱团的空间特征;(3)兰新高铁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沿线城市旅游经济受高铁带动明显;(4)兰新高铁缩短了起止点城市的距离,更拉近了沿线比邻城市间的距离,催生同城效应,形成多个1 h旅游经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旅游可达性 旅游经济联系 西北地区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保护模式 被引量:37
19
作者 许建和 乐咏梅 +1 位作者 毛洲 柳肃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7-153,共7页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 以湖南省前五批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使用三维数字地球(LocaSpace Viewer)确定经纬度与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以聚集态为主、分散状为辅、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湘西与湘南地区,同时沿流域呈多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坡向、河流、社会经济、交通等因素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程度。采用特征类型分析法综合提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3种保护模式:产业展示、区域聚合与遗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格局 保护模式 传统文化遗产 社会经济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市不同住宅区居民就业空间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德 李丹 傅英姿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85-1602,共18页
上海市住宅区地域分布广,住房属性、就业环境与交通环境各异,就业活动空间呈现不同的组织与分布模式。利用2014年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上海市移动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选取253个典型住宅区为分析样本,将样本住宅区居民就业地核密度分... 上海市住宅区地域分布广,住房属性、就业环境与交通环境各异,就业活动空间呈现不同的组织与分布模式。利用2014年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上海市移动手机用户的居住地和工作地,选取253个典型住宅区为分析样本,将样本住宅区居民就业地核密度分布、通勤距离—概率分布等可视化方法结合就业地特征量化因子,以综合归纳上海市住宅区就业空间分布模式,分析影响因子及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上海市住宅区就业空间的几类典型模式,包括单中心、带状、双中心、多中心或分散,以及模式间的过渡类型。在就业空间影响因子方面,就业中心分布与轨道交通线路是主导因子,影响就业空间模式的整体分布;居住区类型特征是次要因子,导致局部就业空间模式变异。研究结论可为上海市空间结构优化布局、产业空间调整、轨道交通建设及住房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空间 空间模式 住宅区 手机信令数据 上海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