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南朝墓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翔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7,共7页
2006年11月,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陈塘轮窑厂在取土施工时发现一座南朝砖室墓,南京市博物馆即派员前往清理。该墓葬(编号06JNHMl,以下简称M1)早年遭到盗掘,出土随葬品较少,但是发现了大量的画像砖、花纹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6年11月,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镇陈塘轮窑厂在取土施工时发现一座南朝砖室墓,南京市博物馆即派员前往清理。该墓葬(编号06JNHMl,以下简称M1)早年遭到盗掘,出土随葬品较少,但是发现了大量的画像砖、花纹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胡村 砖室墓 南朝
原文传递
大明泰始诗论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庆元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1,共11页
南朝从刘宋元嘉到梁初沈约谢世 ,约九十年。诗歌从古奥又未免有些蹇碍的元嘉古体 ,嬗变为清畅流利、讲究声律的永明体 ,中间还有一个大明、泰始时期。本文对大明、泰始时期的文学作了时间的界定 ,对这一时期诗风嬗变的整个进程作了深细... 南朝从刘宋元嘉到梁初沈约谢世 ,约九十年。诗歌从古奥又未免有些蹇碍的元嘉古体 ,嬗变为清畅流利、讲究声律的永明体 ,中间还有一个大明、泰始时期。本文对大明、泰始时期的文学作了时间的界定 ,对这一时期诗风嬗变的整个进程作了深细的探讨 ,分析了颜延之、鲍照、谢庄、 (前期 )江淹等人在这一时期分别所起的作用 ,认为大明、泰始时期的诗歌是从元嘉古体发展到永明新体的中间重要环节。文学史的研究 ,重视这类中间环节的研究 ,是很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诗风嬗变 南朝 大明泰始时期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南京市栖霞区东杨坊南朝墓 被引量:10
3
作者 祁海宁 张金喜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42,I0004,I0005,共9页
2007年11月,在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发掘了一座南朝时期贵族砖室墓。墓葬规模较大,平面近"凸"字形,有较长的甬道及石门,墓室后壁的砖砌塔形结构颇为少见。墓中残存有大量花纹砖、画像砖以及较具特色的陶俑、石俑、瓷器等随葬品。... 2007年11月,在南京市江宁区胡村发掘了一座南朝时期贵族砖室墓。墓葬规模较大,平面近"凸"字形,有较长的甬道及石门,墓室后壁的砖砌塔形结构颇为少见。墓中残存有大量花纹砖、画像砖以及较具特色的陶俑、石俑、瓷器等随葬品。该墓对研究南朝时期的佛教、丧葬制度及南北文化交流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东杨坊 砖室墓 南朝
原文传递
成都市下同仁路遗址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 被引量:10
4
作者 易立 张雪芬 +8 位作者 江滔 高攀 李平 李继超 杨盛 卢引科 寇小石 严彬 戴福尧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81,共27页
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 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成都罗城西墙之局部。2014年9~12月,为配合成都文旅集团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揭露面积约500平方米,清理了16个灰坑和2口水井(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下同仁路遗址 佛教造像 南朝 唐代
原文传递
南京市雨花台区南朝画像砖墓 被引量:9
5
作者 祁海宁 陈大海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50,共8页
南京市雨花台区东至花神大道、西至宁丹公路、北抵燕西路、南至宁南大道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丘陵密布,历代古墓葬多有分布,属于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之一。2006年初,南京市政府决定在此兴建华为南京软件基地。为配合该项目的建... 南京市雨花台区东至花神大道、西至宁丹公路、北抵燕西路、南至宁南大道的2平方公里范围内,丘陵密布,历代古墓葬多有分布,属于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之一。2006年初,南京市政府决定在此兴建华为南京软件基地。为配合该项目的建设,从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南京市博物馆与雨花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合作,在施工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全面、细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雨花台区 砖室墓 南朝
原文传递
武汉江夏龙泉南朝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治云 涂家才 +1 位作者 祁金刚 江卫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7,I0001,I0002,共8页
本文介绍了武汉江夏龙泉发掘的三座南朝墓,皆为"凸"字形,是长江中游比较流行的南朝墓葬形制。出土了成组的青瓷日用器,其中青瓷蟾蜍供台是一件比较有特色的器物,为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发现。
关键词 武汉 江夏 墓葬 南朝
下载PDF
中日佛寺建筑与自然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
7
作者 王瑶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3-87,共5页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 比较分析同一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与日本飞鸟时期)中日两国佛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发现虽然两国佛教理念相同,但中国南北朝时期是玄学境界型建筑自然观,而日本飞鸟时期则是神道意识型建筑自然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建筑及其自然观是日本飞鸟时期的母体,而日本飞鸟时期则为研究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这一关系做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建筑 自然观 中国南北朝时期 日本飞鸟时期
下载PDF
武汉市武昌区南朝刘觊墓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5-103,共9页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武汉市武昌区东北郊的何家大塆发掘一座砖室墓(M193),墓中出有陶买地券一合,标明墓主是葬于永明三年(公元485年)的刘觊[1]。这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墓主明确的南朝墓葬。长期以来,有关该墓的研究多聚焦其所出买地券...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武汉市武昌区东北郊的何家大塆发掘一座砖室墓(M193),墓中出有陶买地券一合,标明墓主是葬于永明三年(公元485年)的刘觊[1]。这是湖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墓主明确的南朝墓葬。长期以来,有关该墓的研究多聚焦其所出买地券,尤其是买地券中的道教内容[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刘觊墓 南朝时期 建康地区文化特色 荆郢地方社会
原文传递
广东韶关市浈江区东晋南朝墓
9
作者 李衡华(执笔/绘图) 徐风爽(执笔/绘图) +2 位作者 张艺(绘图) 罗伟德(摄影) 梁健(摄影) 《考古学集刊》 2019年第1期26-34,7-11,共14页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广东的咽喉要地。东晋至南朝时期大量北方移民从湖南、江西迁徙进入广东,并在韶关定居。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市区及下辖各个县区都发现了大量该时期的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00余座。其数量之多,... 韶关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广东的咽喉要地。东晋至南朝时期大量北方移民从湖南、江西迁徙进入广东,并在韶关定居。新中国成立后,韶关市区及下辖各个县区都发现了大量该时期的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多达600余座。其数量之多,在广东地区仅次于广州。2016年底,韶关市博物馆对浈江区的一个建筑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3座东晋南朝时期的砖室墓,其墓葬形制不一,既有长方形单室券顶墓,也有长方形双室券顶墓,还有"凸"字形券顶墓,并且首次发现了"凸"字形券顶墓后室墓壁上设有若干竖向长方形砖龛的情况。同时出土了30多件随葬器物,其中以青釉瓷器为主,主要是四耳罐、六耳罐、碗、碟、钵等东晋南朝时期墓葬常见的器物组合。此外,还发现一枚韶关地区较为少见的五乳祥云纹铜镜。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为研究粤北地区东晋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韶关市 砖室墓 东晋 南朝
原文传递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渊源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晓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4-82,共9页
南京、江宁、句容、丹阳一带的南朝帝陵、王侯墓的神道石刻至今还保存着30多处,但大多只存一二件。而具有当时规模的有丹阳三城巷梁文帝萧顺建陵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座2座,南京尧化门外甘家巷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存石兽2件、石碑座... 南京、江宁、句容、丹阳一带的南朝帝陵、王侯墓的神道石刻至今还保存着30多处,但大多只存一二件。而具有当时规模的有丹阳三城巷梁文帝萧顺建陵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座2座,南京尧化门外甘家巷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存石兽2件、石碑座2座、石柱础1件、石柱1件、石碑2座,南京张库村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存石兽2件、石柱2件、石碑1件、石碑座1座。虽有例外,仍可推知石刻规制为石兽、石柱、石碑各2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陵墓 神道石刻 石兽 石柱 渊源
原文传递
东晋南朝女性襦裙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珊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41-48,共8页
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女性襦裙均为直袖,上襦长至腰腹,不束入下裙。最迟自南朝宋中期,广袖襦裙流行,上襦束入下裙,长至腰腹。南朝齐起,裙束上襦的穿法逐渐增多,一直流行到南朝末。梁普通、大通年间(520~529年)为南朝齐之后南朝女性襦裙腰... 东晋至南朝宋早期,女性襦裙均为直袖,上襦长至腰腹,不束入下裙。最迟自南朝宋中期,广袖襦裙流行,上襦束入下裙,长至腰腹。南朝齐起,裙束上襦的穿法逐渐增多,一直流行到南朝末。梁普通、大通年间(520~529年)为南朝齐之后南朝女性襦裙腰线与领口变化的一个分界,梁普通之前,女性襦裙领口小,浅露脖颈腰线低;梁大通之后,齐胸的高腰线、欲露肩的大领口襦裙流行。南朝齐至南朝陈,上襦下垂不束入下裙的穿法依旧存在,但不属流行式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襦裙 东晋南朝 南朝梁 南朝齐
下载PDF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分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蒋晓春 雷玉华 聂和平 《考古学集刊》 2019年第1期190-238,29-34,共55页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石窟寺地点1702处,龛窟7804个,造像10696身,其中有明确纪年的石窟达239龛窟。通过纪年石窟材料,将嘉陵江流域石窟寺分为四期七段。第一期为南北朝后期,是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嘉陵江流域石窟寺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石窟寺地点1702处,龛窟7804个,造像10696身,其中有明确纪年的石窟达239龛窟。通过纪年石窟材料,将嘉陵江流域石窟寺分为四期七段。第一期为南北朝后期,是嘉陵江流域石窟寺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形制有三壁三龛式窟、佛殿窟、圆拱形深龛、小型浅龛四种。造像题材以佛教为主,有部分道教石窟。第二期为隋至晚唐,是嘉陵江流域石窟寺发展成熟并形成"唐风"的时期,也是该流域石窟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第三期为唐末、五代至两宋。其中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属于石窟寺的转型时期,以中小型龛为主,龛形简单,题材常见各类菩萨和经变,造像组合较为简单。部分造像延续了晚唐时期的颓势,同时出现了新的风貌,表现为造像丰满圆润,婉约细致。北宋中期至南宋末是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在风格上完成了由"唐风"向"宋风"的转型,形成鲜明的宋代风格和地域特征。单层方形平顶龛最为常见,造像题材方面显示出佛、道、儒合一和世俗化特点。题材内容丰富多样,造像组合复杂,造像水平很高,身体修长,比例适当,服饰华美,神态安详。第四期为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是嘉陵江流域石窟造像的衰落期。窟龛数量极多,但形制趋于简陋,很少装饰,常见观音和各类民间俗神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嘉陵江流域 石窟寺 南北朝时期 唐宋时期
原文传递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东晋南朝的铁甲和皮甲 被引量:3
13
作者 莫慧旋 白荣金 +1 位作者 韩维龙 白云燕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1-48,共8页
2004~200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成的考古队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两口水井内清理出东晋南朝时期的铁甲和皮甲各1件,铁甲有53片形状不同的甲片,皮甲应为马甲上的胸甲。这类铠甲的出... 2004~200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成的考古队在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两口水井内清理出东晋南朝时期的铁甲和皮甲各1件,铁甲有53片形状不同的甲片,皮甲应为马甲上的胸甲。这类铠甲的出土在岭南属首次发现,同时也填补了这一时期铠甲资料的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国宫署遗址 水井 铁甲 皮甲 东晋 南朝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桂敏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8,共5页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是经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今文三家《诗》衰微,《毛诗》一统天下,《诗经》的文学特性得到更多关注。魏晋与南北朝《诗》学又各具特色。魏晋《诗经》学存在郑学与王学之争,论争激烈;南朝《诗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北朝《诗经》学注重名物训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诗经》学 发展阶段 特点
下载PDF
长沙市芙蓉区允嘉巷古井群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栋洋 李建伟 +3 位作者 王传明 李强 高铁 鲁红卫 《文博》 2015年第6期10-20,共11页
2013年8~10月、2014年4~6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芙蓉区允嘉巷世茂广场和泰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在工地范围内发现并清理古井49口。其中15口古井,出土器物相对丰富,时代跨度从战国至宋元,为研究历史时期长沙城的发展演变以及物... 2013年8~10月、2014年4~6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芙蓉区允嘉巷世茂广场和泰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建设,在工地范围内发现并清理古井49口。其中15口古井,出土器物相对丰富,时代跨度从战国至宋元,为研究历史时期长沙城的发展演变以及物质文化变迁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古井 战国 魏晋南朝 唐宋
下载PDF
南京麒麟铺石兽墓主问题的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晓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5,共7页
今天南京东郊麒麟镇(麒麟门)东北麒麟铺还保存着南朝帝陵神道石兽一对,列置于麒麟铺路两旁(图一)。二者均为公兽,其中一件双角,腿残,身体长近3米;另一件单角,头部残,身体长约3米许。20世纪30年代,朱希祖先生前往考察时,“... 今天南京东郊麒麟镇(麒麟门)东北麒麟铺还保存着南朝帝陵神道石兽一对,列置于麒麟铺路两旁(图一)。二者均为公兽,其中一件双角,腿残,身体长近3米;另一件单角,头部残,身体长约3米许。20世纪30年代,朱希祖先生前往考察时,“在陵左者,倒于水塘边,已不全;在陵右者,尚完整未倒,惟头顶缺”。现在的模样系1956年整修加固的结果,相较原有位置稍有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麒麟铺 石兽 墓主 南朝
原文传递
试论南朝檄移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涛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8-71,95,共4页
南朝檄文、移文数量不多,二者性质相似又有区别。就功能而言,檄文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移文还可用于朝臣围绕国事而展开的讨论,重在阐明自身旨意,以达晓喻对方之目的;就适用对象看,檄文常针对违逆之人而作,移文则用于政见初异而终同之人。... 南朝檄文、移文数量不多,二者性质相似又有区别。就功能而言,檄文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移文还可用于朝臣围绕国事而展开的讨论,重在阐明自身旨意,以达晓喻对方之目的;就适用对象看,檄文常针对违逆之人而作,移文则用于政见初异而终同之人。南朝檄移文以俪体行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檄移文 军事文书 明白晓畅 骈体 审美
下载PDF
福建平潭县仙女山南朝至唐初砖室墓
18
作者 毕研琦 张闻捷 +7 位作者 王思怡(摄影/绘图) 马恩铭(摄影/绘图) 谈海彤(摄影) 董少清(绘图) 刘太远(绘图) 包文放(绘图) 刘宇昕(绘图) 张硕(绘图) 《考古学集刊》 2019年第1期35-43,12-13,共11页
2018年10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福建平潭县仙女山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坑、砖室组成,出土遗物包括青瓷四系罐、青瓷唾壶、青瓷灯台、青瓷双系罐、青瓷烛台和铁... 2018年10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对福建平潭县仙女山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坑、砖室组成,出土遗物包括青瓷四系罐、青瓷唾壶、青瓷灯台、青瓷双系罐、青瓷烛台和铁剪刀等。墓砖均为青灰色,包括长方形砖与券砖两种。墓砖有模印莲花纹与钱纹的组合纹饰,模印莲花纹、梳篦纹与钱纹的组合纹饰,模印"大吉"铭文、钱纹和圆涡纹组合纹饰,模印莲花纹、钱纹和半钱纹的组合纹饰及模印叶脉纹等。根据墓葬形制、墓砖纹饰和铭文以及随葬品等方面推断,该墓年代应当为南朝晚期至唐初,墓主身份应为地主。该墓的形制与同时期典型的砖室墓相同,该墓的发现填补了平潭地区历史时期墓葬考古的空白,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及发展史、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佛教和风水术、平潭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西晋以来的中原文明南迁和闽越地区汉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平潭县 砖室墓 青瓷器 南朝至唐初
原文传递
从南北朝到隋唐——唐代的南朝化倾向再论 被引量:16
19
作者 牟发松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7-24,共8页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南朝化"命题,关注的是南北分裂结束之后唐代的历史走向,前提则是南北朝的政治统一不等于南北历史发展的完全衔接。这一命题关系到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所在,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隋唐历史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化 历史主流 梁武帝改革 隋唐制度渊源
下载PDF
南昌东晋漆盘的启示——论南北朝墓葬艺术中高士图像的含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岩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6,共10页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ictorial program of the lacquered dish from Tomb No. 3 of the Eastern Jin period excavated at the Jiangxi Nanchang Railway Station. He points out that the emperor in the p...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pictorial program of the lacquered dish from Tomb No. 3 of the Eastern Jin period excavated at the Jiangxi Nanchang Railway Station. He points out that the emperor in the picture is a seeker to meet with Taoist immortals while the four worthyscholars are his fellow believers, and all of them have been given new meanings in the new context. Withthis inspiration, the treatise analyses further the recluse scholar subjects in tombs of Southern andNorthern Dynasties such as the images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the bamboo grove and Rong Qiqi.Through inquiry into their implication and function in burial rit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se figuresare paint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ylization, whereas their original individual characters and plots havedimmed and became a symbol of idealized recluse scholars or immortals. This kind of subject expressed the burial concept commonly accepted in society, and so became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of differentsocial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东晋 南北朝 南昌 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