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灯光罩网法的南海鸢乌贼声学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权 李永振 +3 位作者 张鹏 汤勇 陈国宝 张俊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32-1039,共8页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 南海中南部深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鸢乌贼资源,为推动南海外海渔业资源开发,实验探索了灯光罩网与声学手段相结合的鸢乌贼资源量评估方法。根据2011年4—5月在南沙群岛海域灯光罩网和Simrad EY60科学鱼探仪同步采集鸢乌贼生物学和声学数据,对鸢乌贼的趋光性行为、种群结构、声学映像和分布水层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灯光诱集结合罩网采样可确定南海鸢乌贼的单体回波,分布于0~100 m水层;通过背景噪声消除、鱼类和浮游动物目标限定、单体目标检测等处理,确定鸢乌贼现场目标强度-67~-52 dB;选择鸢乌贼渔获比例较大的网次,统计得到鸢乌贼胴长10.4~14.2 cm,对应目标强度-60.7~-58.0 dB,胴长与目标强度经验公式为TS=21.23LogML-82.48。研究认为,声学与灯光罩网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可以作为南海今后开展鸢乌贼资源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目标强度 灯光罩网 声学调查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试验 被引量:27
2
作者 景建恩 伍忠良 +5 位作者 邓明 赵庆献 罗贤虎 涂广红 陈凯 王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64-2572,共9页
为了测试我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性能及其在水合物探测中的适用性,本文从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基本原理出发,首先根据试验海域水合物地质特征,建立简化地电模型开展理论研究,确定海洋可控源电磁试验的技术方案;利用研发的... 为了测试我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性能及其在水合物探测中的适用性,本文从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基本原理出发,首先根据试验海域水合物地质特征,建立简化地电模型开展理论研究,确定海洋可控源电磁试验的技术方案;利用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开展探测试验,首次获得了我国深水海域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反演,获得了试验剖面的海底电性结构模型,揭示了4号测点下方存在一个50m厚的高阻层,其电阻率为25Ωm、顶部埋深为181m,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提供了有价值的电性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指标,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向实用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 天然气水合物 南海 数据处理 反演
下载PDF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早寒武世礁滩发育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廷山 兰光志 +2 位作者 沈昭国 王顺玉 姜照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10-714,共5页
早寒武世时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属上扬子地台的北缘部分,处在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带环境中。该区生物礁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郑、西乡、镇巴、紫阳等地和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的四川南江一带;生物礁滩的类型有兰藻—古杯礁、凝块石灰泥... 早寒武世时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属上扬子地台的北缘部分,处在碳酸盐台地边缘相带环境中。该区生物礁滩较发育,主要分布于陕西南郑、西乡、镇巴、紫阳等地和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的四川南江一带;生物礁滩的类型有兰藻—古杯礁、凝块石灰泥丘、核形石生物层、生屑滩和鲕粒滩;造礁生物类型有古杯、兰藻细菌等,附礁生物除单体规则古杯外,还有三叶虫、腕足类、海百合、海绵骨针等。通过对寒武纪灰泥丘凝块石作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证明了其有机质生源为菌藻类微生物。指出由于相对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的控制,使本区礁滩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并控制了礁滩的发育类型和分布,礁滩层位自西向东有升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滩 发育特征 早寒武世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
下载PDF
基于渔获物统计的中国近海鱼类营养级结构变换及其与捕捞作业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继龙 曹坤 +3 位作者 丁放 杨文波 沈公铭 李应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 为了解我国东部海域(渤海、黄海和东海)和南海的鱼类生态结构和渔业资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在1983—2013年中国海洋渔船渔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将渔获物中的鱼类按照营养级归类,然后计算其平均营养级(TL)和Fi B指数,并结合海洋捕捞作业方式,对鱼类的营养级结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海域捕捞的25种主要鱼类渔获中,31年间TL呈现下降趋势,低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60%,中营养层级鱼类比例增长了129%,高营养级鱼类则下降了近51%;而在南海,31年间TL变化不明显,低营养级鱼类比例下降了6%,中营养级鱼类下降了43%,高营养级鱼类增长198%。东部海域和南海的渔获物鱼类生态结构变化说明,就营养级水平而言,东部海域近海渔业资源呈现明显的衰退现象,而南海则还未出现这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级 鱼类生态结构 渔业资源 捕捞作业方式 东部海域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爱华 徐行 +2 位作者 罗贤虎 廖开训 彭登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720-1728,共9页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北康盆地热流异常区的成因机制,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北康盆地热流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北康盆地热流变化范围为43.0~115.0mW/m^2,平均为76.8±21.7 mW/m^2;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49.0~133.1℃/km,平均地温梯度为82.2±22.4℃/km。热流整体偏高,具有西高东低,南部高、东南部热流最低的热流特征,且在盆地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热流异常。分析认为:(1)热流异常区中B区是由于海底高导层埋深影响,A区和C区是由海底流体渗漏区的地下水循环导致热流异常,推测A区为补给区,C区为排泄区;(2)北康盆地热流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西北部及南部受廷贾断裂控制,而东南部为古俯冲带及古洋陆过渡带,西高东低的热流分布特征还与盆地经历的3次快速沉降作用有关,但北康盆地拉张的构造背景引起整体热流值偏高。这对北康盆地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海底热流 地温梯度 流体渗漏区 拉张 南海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微型群体的摄食习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龚玉艳 孔啸兰 +4 位作者 杨玉滔 詹凤娉 张鹏 江艳娥 陈作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03,共10页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微型群体以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属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其中头足类为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65.05%、28.10%、60.91%和79.90%。摄食等级大部分以2、3级为主,除南海中、南部群体在胴长101~110 mm的摄食等级及大个体饵料类群在饵料组成中的比例偏低外,普遍存在胴长越大,摄食等级越高的趋势;同时饵料组成中的小个体饵料类群比例降低,大个体饵料类群比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微型群体 饵料组成 DNA条形码技术 南海
下载PDF
A New Evaporation Duct Climatolog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
7
作者 史阳 杨坤德 +1 位作者 杨益新 马远良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764-778,共15页
The climatology of evaporation ducts is important for shipborne electromagnetic syste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he evaporation duct climatology that is currently used for such applications was developed in the mid 198... The climatology of evaporation ducts is important for shipborne electromagnetic syste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he evaporation duct climatology that is currently used for such applications was developed in the mid 1980s; this study presents efforts to improve it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by using a state- of-the-art evaporation duct model and an improved meteorology dataset. This new climatology provides better evaporation duct height (EDH) data over the SCS, at a higher resolution of 0.312°×0.31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ew climatology and the old one is performed. The monthly average EDH in the new climatology is between 10 and 12 m over the SC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ld climatology.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poration duct over the SCS in different month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new climat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e duct evaporation duct climatology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uthchina sea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原文传递
A comparis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structur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based on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 被引量:3
8
作者 LI Jiangnan YANG Chaofeng +2 位作者 LI Fangzhou HE Qihua LI Weibia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41-49,共9页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 (TRMM). The primary results ar...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the East China Sea (EC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 (TRMM). The primary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both the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rates in the SC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EC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nvective cloud precipitation to the surface precipitation is primarily over the SCS and the ECS with a proportion of about 70%,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convective cloud precipitation is slightly larger in the SCS than the ECS. The contribution of stratus precipitation is slightly larger in the ECS than that in the SCS. Second, the content of cloud particles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in the ECS in June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SCS, while in July and August, the content of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particles in the ECS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SCS. Third, the latent heat profile of the EC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CS. In June, the peak values of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ing rates in the EC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SCS. In July and August, however, the peak values of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ing rates in the ECS are about 0.05°/h less than those in the 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 southchina sea East China sea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研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付洁 黎明碧 +2 位作者 唐勇 邱文弦 王辉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共15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许多盆地都发现了裂后沉降异常,位于深水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盆模软件Temis Suite 2007对穿过白云凹陷的3条地震剖面进行回剥分析,观测其不同时间基底的垂向运动特征,并将其与MCKENZIE经典拉张模型计算的理论裂后沉降值进行对比,发现白云主凹中心的裂后异常沉降量最大超过2.6km,白云南凹最大异常沉降量接近2km,高于白云凹陷北部边缘的异常沉降。凹陷东部的裂后沉降作用强于凹陷西部。对沉降曲线的研究发现,白云凹陷在中中新世(16.5~10.5Ma)期间有一段沉降明显加速的过程,白云南凹尤为明显,可能与南海扩张停止事件有关。白云凹陷发育了巨厚的沉积,并且呈韧性伸展状态,本文认为下地壳流可能是导致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裂后异常沉降 盆地反演模拟 沉降分析 南海
下载PDF
利用多种测高数据反演中国南海海域重力异常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淑梅 文汉江 +1 位作者 李洪超 史小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59,共4页
联合Geosat/GM、ERS-1/168和Envisat 3种测高数据,基于高精度地球重力模型EGM2008,采用垂线偏差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利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0°N~42°N,102°E~138°E)分辨率为2′×... 联合Geosat/GM、ERS-1/168和Envisat 3种测高数据,基于高精度地球重力模型EGM2008,采用垂线偏差方法和逆Vening-Meinesz公式,利用移去-恢复技术确定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0°N~42°N,102°E~138°E)分辨率为2′×2′的重力异常。在中国南海海域,测高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异常比较的标准差为±9.43×10-5ms-2。选取不同的判定准则,对残差垂线偏差进行粗差剔除后将计算的测高重力异常结果与船测重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选用残差垂线偏差分量范围为3″~5″时精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垂线偏差 逆Vening—Meinesz公式 重力异常 中国南海
下载PDF
基于DSR模型的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评估和预测--以中国南海石油安全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秀莲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58,共13页
从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收益安全的视角,结合海洋战略资源的特征,基于DSR模型的构建思想,综合考量资源与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关系,构建了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指数的指标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中国南海石油的安... 从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收益安全的视角,结合海洋战略资源的特征,基于DSR模型的构建思想,综合考量资源与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关系,构建了海洋战略资源安全指数的指标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中国南海石油的安全水平和动态发展情况,发现南海石油安全度不高,2005年~2007年变化不大,2007年~2011年提高很快,2011年达到最高点,但2012年后有所下降,并分别从D(驱动力)因素、S(状态)因素和R(响应)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预测了南海石油安全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至2020年,南海石油安全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D(驱动力)因素的上升速度超过R(响应)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R模型 中国海洋战略资源安全 南海石油安全 评估 预测
下载PDF
南海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开平 刘春霞 +2 位作者 黄颖 陈冰廉 董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1-1007,共7页
以1980--2012年共33a的6—10月在南海生成或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和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进行12~72h各个预报时效的南海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建模研究。根据相同的热带气旋个例和预报因子... 以1980--2012年共33a的6—10月在南海生成或西行进入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样本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和非线性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进行12~72h各个预报时效的南海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建模研究。根据相同的热带气旋个例和预报因子,将逐步回归预报模型、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和遗传.神经网络预报模型进行比较。试验预报结果表明,非线性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比线性的回归模型有更好的预报能力;而同为非线性模型,遗传一神经网络模型比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预报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强度预报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南海
下载PDF
南越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侵占及行为评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9,共12页
为了攫取地缘利益,南越政权在法、美的支持下,对西沙、南沙群岛不断进行蚕食,并采取政治、舆论、国内法等手段,进行主权造势。南越侵占两群岛的方式和手段,为后来的越南所继承。不仅如此,越南在与中国进行论战时,所持的"理论"... 为了攫取地缘利益,南越政权在法、美的支持下,对西沙、南沙群岛不断进行蚕食,并采取政治、舆论、国内法等手段,进行主权造势。南越侵占两群岛的方式和手段,为后来的越南所继承。不仅如此,越南在与中国进行论战时,所持的"理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南越所践行的。目前越南学者利用各种机会,搜集并炒作其拥有两群岛主权的所谓证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南越侵占两群岛的过程、方式进行研究,以还历史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 西沙 南沙群岛 西沙海战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近120ka以来的浮游有孔虫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庄畅 陈芳 +2 位作者 张金鹏 周洋 程思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6,共8页
对南海西沙海槽83PC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鉴定和氧碳同位素测试,结合碳酸盐含量及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揭示了该海区近120ka以来的古环境气候特征。浮游有孔虫分析显示冰期丰度低... 对南海西沙海槽83PC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鉴定和氧碳同位素测试,结合碳酸盐含量及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揭示了该海区近120ka以来的古环境气候特征。浮游有孔虫分析显示冰期丰度低而间冰期丰度高,暖水种的百分含量随冰期一间冰期旋回而变化,温凉水种MIS5期以来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转换函数计算结果表明,冬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1.3~26.4℃,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8.2~29.5℃,季节温差为2.7~6.9℃。与南海南部转换函数古温度对比表明,MIs2-MIS5期南海南部和北部的温差较明显,反映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东亚季风强盛,冰期时南海南北的温差梯度进一步增大,指示冰期时冬季风增强。研究区在末次冰期以来出现短期气候快速变冷的新仙女木事件和多次Heinrich事件,说明全球性气候变化事件在南海也有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 气候变化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利用非平衡态温度测井数据估算地温梯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力峰 陆敬安 +1 位作者 沙志彬 梁金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4-873,共10页
掌握真实地温梯度对于深入了解易受温压场控制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获取的地温梯度主要以海底表层的热流探针方式为主,由于海底表层尚未压实,地层物理属性多呈现高渗透性,易受到海底底流影响,... 掌握真实地温梯度对于深入了解易受温压场控制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获取的地温梯度主要以海底表层的热流探针方式为主,由于海底表层尚未压实,地层物理属性多呈现高渗透性,易受到海底底流影响,导致了部分地温梯度无法推算到较深地层。而另一方面,井下原位温度测量虽然可获取真实的地温梯度,但其经济成本昂贵并且时效性低。为此本研究依据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单一非平衡态温度测井数据和钻井进程,在前人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尝试现场快速恢复地层地温梯度的操作,并利用有限的原位地温梯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用性,当测井温度变化率在较均匀层段(例如A-B段),根据测井进程可大致估算具有参考意义的原始地温梯度。但应用该方法时也须谨慎,避免使用测井温度变化率在非均匀的数据段(例如B-c段),因为模型中受到数学条件而忽略的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权重,在外部参数环境波动较大时有可能增加,从而减弱了模拟过程中时间因子的主要作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态 温度测井 地温梯度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晚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与古海洋演化
16
作者 周辛全 刘传联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本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IODP U1433站上中新统远洋粘土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属种组合作了较为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层位底部年龄在10.40-9.75 Ma之间,属于NN9带,向上共识别出8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依据生物地层框架、... 本文对南海西南次海盆IODP U1433站上中新统远洋粘土中的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与属种组合作了较为详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层位底部年龄在10.40-9.75 Ma之间,属于NN9带,向上共识别出8个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依据生物地层框架、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与属种百分含量,发现西南次海盆在8.3-8 Ma以前处于上层海水分层性好,表层海水生产力较低的阶段;大约在8 Ma以后,生产力大幅增加。结合前人U1433站位物源研究结果,以及南海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史,作者认为钙质超微化石显示的生产力变化,与越南中部高地的抬升,以及东亚夏季风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古海洋学 晚中新世 西南次海盆 南海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探讨 被引量:67
17
作者 庞雄 陈长民 +3 位作者 朱明 何敏 申俊 柳保军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3期145-149,共5页
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白云凹陷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意义,故此称其为“白云深水区”。区内古近系文昌-恩平组巨厚烃源岩、浅海三角... 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白云凹陷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意义,故此称其为“白云深水区”。区内古近系文昌-恩平组巨厚烃源岩、浅海三角洲砂岩储层和新近系陆坡大型珠江深水扇储层、东沙运动形成的大量断裂和大型底辟带的存在,以及浅层含气亮点的广泛分布和北坡-番禺低隆起大型天然气藏的发现等显示,白云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有着大油气区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白云深水区 珠江深水扇 成藏条件 勘探前景 大油气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_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49
18
作者 何家雄 夏斌 +1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9,共8页
在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已发现的CO2气藏(田)和大量高含CO2油气藏的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将CO2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和火山幔源型三大成因类型。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海盆地及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的CO2气藏及高含... 在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已发现的CO2气藏(田)和大量高含CO2油气藏的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将CO2分为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和火山幔源型三大成因类型。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海盆地及琼东南盆地东部、珠江口盆地的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产生的大量CO2,其运聚富集规律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作用。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含CO2气藏中的CO2则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巨厚的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其运聚分布规律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根据不同成因类型CO2运聚成藏规律,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规律,综合评价CO2资源潜力,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盆地 东海及南海边缘盆地 CO2成因类型 运聚规律 主控因素剖析
下载PDF
南海深水气田群番禺34-1CEP平台乙二醇再生脱盐系统工艺设计 被引量:30
19
作者 郝蕴 周晓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5,共5页
针对南海深水气田群番禺34-1CEP平台乙二醇再生脱盐系统(MRU)设计规模大、入口流量变化范围大、含盐量高的特点,经综合比选后选用分流脱盐工艺流程,采用颗粒过滤器脱除法脱除低溶解性二价盐、增加热介质低温位回路和加热循环回路、设置... 针对南海深水气田群番禺34-1CEP平台乙二醇再生脱盐系统(MRU)设计规模大、入口流量变化范围大、含盐量高的特点,经综合比选后选用分流脱盐工艺流程,采用颗粒过滤器脱除法脱除低溶解性二价盐、增加热介质低温位回路和加热循环回路、设置MRU专用排放管汇等特殊工艺设计方案来应对MRU系统低溶解性二价盐量大、设施易腐蚀和结垢的难题,同时结合工艺模拟软件HYSYS、PROII的计算结果确定了关键工艺参数,从而为早日实现MRU设计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深水气田群 番禺34-1CEP平台 乙二醇再生脱盐系统 脱盐工艺流程 特殊工艺设计方案 关键工艺参数
下载PDF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以宣 詹文欢 《安徽地质》 1994年第Z1期82-90,共9页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南海中央西沙群岛海域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围绕该古陆周缘发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变质基底。南海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经历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 南海变质基底基本轮廓是由中央向周缘自老变新的拼盘式褶皱基底,南海中央西沙群岛海域为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围绕该古陆周缘发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褶皱变质基底。南海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经历元古代至古生代的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多次张裂与聚敛,形成晋宁期、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褶皱变质带;中生代又经历库拉-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形成“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新生代又经历陆缘扩张作用的演化才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褶皱基底 板块俯冲 陆缘扩张 构造演化 南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