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2
1
作者 贺志鹏 宋金明 +3 位作者 张乃星 徐亚岩 郑国侠 张蓬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根据1997-2004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As、Cd、Cu、Hg、Pb、Zn)及有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控制其分布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以及8 a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3-10南黄海... 根据1997-2004年每年1次的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As、Cd、Cu、Hg、Pb、Zn)及有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控制其分布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以及8 a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3-10南黄海表层海水中As、Cd、Cu、Hg、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3、0.078、1.41、0.0036、0.37、6.21μg/L.8 a中重金属除Zn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它元素变化较小.重金属的分布模式与离岸距离有关,即除Pb外,在离岸较远的南黄海中部地区含量较低,而近岸海区则普遍较高,这种分布模式典型地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近海的影响.对于重金属在局部海区的分布,亦存在其它控制因子,如Pb受大气沉降影响较大,Cd与海水盐度和pH密切相关,Hg受海水中有机碳浓度影响较大,沉积物再悬浮影响着As的浓度与分布,Cu、Zn则典型地受到了径流和排污的影响.8a海水重金属浓度的均值皆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ERI)分析2003年6种重金属的叠加生态效应,结果显示海水总的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较可发生重金属生态危害的ERI值小一个数量级,这从重金属的角度说明南黄海海水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分布特征 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 南黄海 表层海水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4
2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下载PDF
地震调查在南黄海崂山隆起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77
3
作者 张海啟 陈建文 +2 位作者 李刚 吴志强 张银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3,共7页
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中部,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的隆起构造单元,其调查与研究程度极低,新近系之下是否有沉积地层一直没有得到资料的证实。近年来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新近系之下发现了层状地层,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析、重磁震... 崂山隆起位于南黄海中部,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的隆起构造单元,其调查与研究程度极低,新近系之下是否有沉积地层一直没有得到资料的证实。近年来战略性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新近系之下发现了层状地层,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析、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域地质对比,推测为海相古生界,是下扬子区古生界的海上延伸。这一发现对推动南黄海海域油气新领域、新层位的调查与勘探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隆起 海相地层 南黄海
下载PDF
对南黄海盆地构造层特征及含油气性的新认识 被引量:67
4
作者 姚永坚 冯志强 +3 位作者 郝天珧 徐行 李学杰 万荣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2-240,共9页
南黄海是由古、中、新生界叠置而成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发育4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层:构造层Ⅰ(Z-S)、构造层Ⅱ(D-T)、构造层Ⅲ(T3-E)和构造层Ⅳ(N-Q)。构造层Ⅰ在海区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下古生界的盆地相-台地相沉积建造,最新地震资料推测... 南黄海是由古、中、新生界叠置而成的一个大型叠合盆地,发育4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层:构造层Ⅰ(Z-S)、构造层Ⅱ(D-T)、构造层Ⅲ(T3-E)和构造层Ⅳ(N-Q)。构造层Ⅰ在海区广泛分布,主要为一套下古生界的盆地相-台地相沉积建造,最新地震资料推测,其厚度大且稳定,但构造特征不清楚。构造层Ⅱ由上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组成,是以碎屑岩和灰岩为主的一套海相地层,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的强烈影响,南、北部残留地层及结构不同,但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与陆区比较,南黄海盆地海相构造层Ⅰ和构造层Ⅱ的构造格局相对稳定,变形强度较弱。构造层Ⅲ发育白垩系和古近系,局部存在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主要赋存在坳陷或凹陷内,隆起或凸起基本缺失,为一套陆相砂泥岩沉积,在北部坳陷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快,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半地堑的结构特征,以拉张构造样式为主。构造层Ⅳ(N-Q)为区域沉降的产物。南黄海盆地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北部坳陷发育有古生古储、古生新储、新生古储等油气成藏组合类型,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构造层 构造样式 含油气性 成藏组合类型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与物源关系 被引量:54
5
作者 蓝先洪 王红霞 +3 位作者 张志珣 林振宏 李日辉 王中波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5-749,共5页
对南黄海2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188.39μg.g-1,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 对南黄海29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平均含量为188.39μg.g-1,稀土富集与重矿物有密切关系;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均呈现Eu负异常,模式具负斜率,表明表层沉积物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地壳。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区域变化来看,南黄海东部沉积物来源于朝鲜半岛,西部沉积物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物质输入,中部细粒沉积物主要与黄河及长江物质东南、东北扩散有关,东南部为朝鲜半岛及黄河、长江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潜在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44
6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635-1642,共8页
首次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可转化氮与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研究了沉积物中可转化氮在海洋生物生长、繁衍中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生态学功能... 首次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可转化氮与该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研究了沉积物中可转化氮在海洋生物生长、繁衍中的潜在生态学功能。结果表明 ,不同粒度的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生态学功能有较大差异 ,一般细粒度沉积物中可转化各形态氮与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有较密切的关系 ,而中、粗颗粒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氮主要与浮游动物有关 ;在南黄海不同粒度的表层沉积物的 4项可转化氮中 ,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 (SOEF- N )、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 N)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提升海域的生产力有密切关系 ;两种无机形式的氮 (NH4 - N和 NO3- N)和叶绿素 a、浮游植物细胞总量以及初级生产力具有正相关关系 ,说明表层沉积物中的可转化态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以及提高初级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的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 NO3- N的作用要稍大一些 ,且粒度越细 ,影响越大 ;NH4 - N和 NO3- N对于促进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作用则不明显 ,因其不能直接被它们吸收利用 ,而与通过食物链的传输等一系列中间环节有关 ;且在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氮无论以什么形态存在 ,只有转化为无机形式的 NH+ 4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功能 可浸取态氮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南黄海NT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与物源判别 被引量:49
7
作者 蓝先洪 张宪军 +1 位作者 赵广涛 张志珣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为研究黄河、长江以及韩国河流输运的大陆物质对南黄海沉积的贡献,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T1孔沉积物做了稀土元素分析和物源判别。研究发现,南黄海NT1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长江源和黄河源,NT1孔上部0~7.70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中部7.70~16... 为研究黄河、长江以及韩国河流输运的大陆物质对南黄海沉积的贡献,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T1孔沉积物做了稀土元素分析和物源判别。研究发现,南黄海NT1孔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长江源和黄河源,NT1孔上部0~7.70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中部7.70~16.60m和40.00~50.70m沉积物以黄河源为主,其间夹近24m厚的沉积物则以长江源为主,底部50.70~69.76m沉积物以长江源为主。结果表明,长江从晚更新世早期到现代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起着主要作用,而黄河则在晚更新世晚期的早玉木冰期时已开始对南黄海陆架沉积作用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物源 NT1孔 南黄海
下载PDF
东海和南黄海夏季环流的斜压模式 被引量:27
8
作者 王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3-78,共6页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引进了黑潮边界力及长江径流,给出了东海和南黄海的夏季环流及上升流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黑潮西侧存在着台湾-对马暖流系统;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来自台湾暖流、... 基于拉格朗日余流及其输运过程的一种三维空间弱非线性理论,引进了黑潮边界力及长江径流,给出了东海和南黄海的夏季环流及上升流区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在黑潮西侧存在着台湾-对马暖流系统;进入朝鲜海峡的对马暖流来自台湾暖流、黑潮、东海混合水和西朝鲜沿岸流;黄海暖流主要来源于东海混合水,表层有部分来自对马暖流;闽浙沿岸存在上升流区且构成一带状区域;在长江口外、东海东北部和陆被上也存在上升流区;陆坡处上升流和下降流区交替出现,PN断面上为上升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南黄海 夏季 斜压模式 环流 上升流
下载PDF
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42
9
作者 蓝先洪 王红霞 +2 位作者 李日辉 林振宏 张志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7-203,共7页
通过对南黄海29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的R-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及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Al2O3、MgO、K2O、Fe2O3分布基本相似;SiO2分布与Al2O3、MgO、K2O、Fe2O3... 通过对南黄海295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的R-型聚类分析、R-型因子分析及与物质来源的关系。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Al2O3、MgO、K2O、Fe2O3分布基本相似;SiO2分布与Al2O3、MgO、K2O、Fe2O3分布相反;中、西部CaO、CaCO3分布与黄河、长江物源有明显关系;Na2O分布与黄河物质供给有关;TiO2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的运移方向。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南黄海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海区东部物质反映来自朝鲜半岛物质的对南黄海东部的作用。长江物质主要局限于南黄海的西南和南部区域沉积;TiO2和Ti/Al分布反映了长江物质可能对南黄海中部区域也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分布 物源分析 南黄海
下载PDF
谢帕德和福克碎屑沉积物分类方法在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编图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39
10
作者 王中波 何起祥 +2 位作者 杨守业 蓝先洪 张志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谢帕德(Shepard,1954)和福克(Folk)等(1970)的沉积物结构分类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尽管都是基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三元分类,但分类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有很大的不同。Shepard分类是三端元等价的纯描述性分类,不反映沉积物粒度组成... 谢帕德(Shepard,1954)和福克(Folk)等(1970)的沉积物结构分类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尽管都是基于沉积物粒度组成的三元分类,但分类的出发点和基本思路有很大的不同。Shepard分类是三端元等价的纯描述性分类,不反映沉积物粒度组成的水动力学属性,砾质沉积物未考虑在内。Folk分类虽然也是三端元分类,但三个端元是不等价,首先按砂/泥比划分基本类型,然后再按粉砂/黏土比进一步分类,砂/泥比反映动力强度的大小,粉砂/黏土比反映介质的混浊度,具有明显的动力学意义。鉴于粒度分异与搬运距离的成因联系,Folk分类也是分析物源区的工具。笔者用两种分类研究了南黄海的表层沉积物,发现按照Folk分类,南黄海的表层沉积物分布可以分为两个沉积系列。在南黄海西部,沉积物由西向东依次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而在东部,由东向西依次为砂-泥质砂-砂质泥-泥组成。由岸及海随着沉积水动力由强变弱,沉积物粒度变细,大致与由东西两侧的强潮流作用区到中部的静水涡流作用区的动力学格局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沉积物的物源和输运方向。实践证明,Folk分类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Shepard分类,可以较好地满足海洋地质研究的需要,应当在我国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沉积物 分类方法 沉积环境 粒度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欧阳凯 张训华 李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6,共8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南黄海盆地构造最稳定的地区之一,也是下古生界含油气远景区之一,其找油前景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处理南黄海重磁异常场,揭示中部隆起区结晶基底起伏特征,同时结合区域地质以及地震剖面资料,对中部...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南黄海盆地构造最稳定的地区之一,也是下古生界含油气远景区之一,其找油前景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应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处理南黄海重磁异常场,揭示中部隆起区结晶基底起伏特征,同时结合区域地质以及地震剖面资料,对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提出了几点新认识:南黄海中部隆起结晶基底的起伏特征并非"平板"一块,其平面总体轮廓可概括为"三隆两坳";受印支运动的影响,中部隆起区发育的主要地层是震旦系-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青龙灰岩和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已基本剥蚀殆尽;下古生界沉积中心大致位于结晶基底"坳陷"部位;上古生界受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的影响,分布特征是分段而不连片;中部隆起分布着火山岩,分布特征是"东强西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隆起 重磁异常 小波分析 地震剖面 地层特征 南黄海
下载PDF
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及古地理变迁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杨子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根据海侵层与陆相层相间的特点,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可划分为15个地层段,据相分析存在着7个海侵层和1个具海侵迹象的层位。主要海侵层都具备经典的海侵-海退相序列。陆架区古地理演变可分为4个时期:(1)1.70—0.50Ma,古长江河... 根据海侵层与陆相层相间的特点,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可划分为15个地层段,据相分析存在着7个海侵层和1个具海侵迹象的层位。主要海侵层都具备经典的海侵-海退相序列。陆架区古地理演变可分为4个时期:(1)1.70—0.50Ma,古长江河流平原和三角洲发育时期。Olduvai亚时期间,QC_2孔发现感潮河段河床沉积,河口在124°E附近。0.97—0.73Ma海侵期,在122.2°E以东形成了大型水下三角洲。在海退期陆架区是冲积平原。(2)0.50Ma—75ka,大规模海侵波动期。发育了HVI,HV,HIV3个海侵层,分别为0.50—0.30Ma,0.27—0.20Ma,127—75ka,海侵规模越到后期越大,在东南季风作用下增强了中国东部大陆的水汽来源。(3)75—l4ka,末次冰期低海面吋期。河流最大下切深度达—133m,古长江水系向北东方向经对马海峡和朝鲜海峡流入日本海。河间地形成受侵蚀的风化高地。岩芯中还记录了两个短期的相对高海面期,与末次冰期的两个间冰阶相当。(4)14ka以来“全新世海侵”及黄河-淮河三角洲发育时期。14ka之前海平面回升到—68m,11ka之前回升到—50m,并出现了海平面的停顿或轻微下降,与新仙女木事件吻合。黄河-淮河三角洲发育在HI海侵层上,可分出6期三角洲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沉积层序 古地理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及Ca、Sr、Ba分布特征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志华 石学法 王相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16,共8页
依据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及元素 Ca、Sr、Ba特征 ,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及其动力成因。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三角洲物质以高钙、高碳酸盐和高 Ca/ Sr比值为特征 ;海区东北部物质以低钙、低碳酸盐、低 Ca/ Sr与 Sr/ Ba比值为特征 ,... 依据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及元素 Ca、Sr、Ba特征 ,探讨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及其动力成因。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三角洲物质以高钙、高碳酸盐和高 Ca/ Sr比值为特征 ;海区东北部物质以低钙、低碳酸盐、低 Ca/ Sr与 Sr/ Ba比值为特征 ,长江物质以碳酸盐及 Ca O含量、Ca/ Sr与 Sr/ Ba比值中等为特征。表层沉积物碳酸盐、Ca O含量及 Ca/ Sr、Sr/ Ba比值的分布对不同特征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南黄海北部 Sr/ Ba低值带沿NE- SW向延伸大体反映了黄海暖流的入侵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沉积作用 来源 沉积动力学
下载PDF
南黄海海域的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远景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刚 陈建文 +2 位作者 肖国林 龚建明 闫桂京 《海洋地质动态》 2003年第8期12-16,共5页
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近 40年成果证实 ,处于扬子地块之上 ,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 ,发育了较完整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 ,厚度大 ,分布广。结合我所近几年来地震、地质研究成果 ,阐述本区海相中、古生界分布残存情况及生储盖特征 ... 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近 40年成果证实 ,处于扬子地块之上 ,除缺失志留系上统和泥盆系下统 ,发育了较完整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 ,厚度大 ,分布广。结合我所近几年来地震、地质研究成果 ,阐述本区海相中、古生界分布残存情况及生储盖特征 ,研究认为 ,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含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域 海相 油气 中—古生
下载PDF
南黄海崂山隆起地层属性及油气地质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丰 李慧君 张银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2,共8页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 应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对近几年重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同时,结合与下扬子地块的区域地质对比,建立崂山隆起地层层序格架,确定其地层地质属性,分析其地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崂山隆起海相下构造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烃源丰富,保存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下构造层 地震层序 地质属性 油气地质特征 崂山隆起 南黄海
下载PDF
冰消期海侵进程中南黄海潮流沙脊的演化模式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杨子赓 王圣洁 +2 位作者 张光威 李绍全 刘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黄海东侧底形资料、浅地层剖面和 YSDP- 10 2钻孔揭示了冰消期海侵初期的古潮流沙脊群 ;南黄海QC2孔上部岩心又揭示了全新世中期的埋藏古潮流沙脊群 ;842 2柱状岩心补充了若干现代南黄海沙脊群——苏北岸外辐射状沙脊群的特征。根据 1... 南黄海东侧底形资料、浅地层剖面和 YSDP- 10 2钻孔揭示了冰消期海侵初期的古潮流沙脊群 ;南黄海QC2孔上部岩心又揭示了全新世中期的埋藏古潮流沙脊群 ;842 2柱状岩心补充了若干现代南黄海沙脊群——苏北岸外辐射状沙脊群的特征。根据 1 4 C测年、ESR测年及突变事件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时期沙脊形成的年代标尺 ,并获得以下结论 :(1)沙脊沉积在层序地层中属上海侵体系域 (U TST) ,其发育与海平面密切相关 ,最佳发育深度在- 2 0~ - 30 m水深范围内 ,很少有超过 - 40 m者。南黄海沙脊群随着陆架海侵进程自东向西跃迁 ,沙脊群广泛发育预示海平面的相对稳定或小幅度波动期 ;海平面急剧上升期实现了沙脊群的跃迁。南黄海沙脊演化可划分为 3期 :早期 (约 12~ 9ka)是据新仙女木期 (YD)的海平面波动 ,以南黄海东侧古潮流沙脊群为代表 ;中期 (约 6 .3~4ka)包括了中全新世高温期气候突然衰退事件 (MHCR)的海平面波动 ,南黄海中部 QC2孔揭露的埋藏潮流沙脊是这一期的代表 ;晚期为 2 ka至今的海平面缓慢波动期 ,以现代苏北岸外辐射沙脊群为代表。 (2 )潮流沙脊沉积物特征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早期沙脊处于强动力作用下 ,随着海侵范围扩大 ,形成沙脊的动力条件愈来愈弱。(3)南黄海、东海与北黄海沙脊发育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消期 海侵进程 海平面变化 潮流沙脊 演化模式 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冰后期海侵沉积记录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健 王红 +1 位作者 李绍全 金仙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共10页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 南黄海北部泥质沉积区3个柱状样的沉积学研究表明,冰后期海侵沉积序列包括底部的粗粒沉积层即海侵滞留沉积(贝壳碎片层或富含贝壳碎片的砂质粉砂层)、中部正粒序沉积层(由砂质粉砂、砂 粉砂 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从下至上粒度递减)和上部细粒沉积层(平均粒径在8 左右、富含水分的粉砂质黏土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深水种主要出现在细粒沉积层中,而有孔虫的广盐性滨岸种、浅水种和冷水种以及介形虫的陆相种、广盐性和半咸水种、浅水种等基本上只在正粒序沉积层中出现,且大都表现出从底向上数量递减的趋势。这说明正粒序沉积层形成于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而细粒沉积层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南黄海北部细粒沉积物在全新世海泛面之上的稳定堆积,反映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泛面以来伴随着黄海暖流的出现在黄海海域现代环流格局的形成并维持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 泥质沉积 海平面变化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海域营养盐等物质大气入海通量的再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万小芳 吴增茂 +1 位作者 常志清 张新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根据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黄、东海海域大气营养盐和硫酸盐气溶胶干、湿沉降方面的工作 ,估算出南黄海及东海海域各个季节营养盐和硫酸盐的大气入海通量。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及东海海域营养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和降水中的离子浓度都有... 根据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黄、东海海域大气营养盐和硫酸盐气溶胶干、湿沉降方面的工作 ,估算出南黄海及东海海域各个季节营养盐和硫酸盐的大气入海通量。分析结果表明 :南黄海及东海海域营养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和降水中的离子浓度都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基本上冬季最大 ,而夏季最小 ;氮盐和硫酸盐的沉降以湿沉降为主 ,而磷酸盐以干沉降为主 ;大气沉降与河流输送相比 ,NH4+ 和PO43 -以大气沉降为主 ,而SiO3 2 -和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东海 营养盐 大气入海通量 硫酸盐 生态系统动力学
下载PDF
南黄海埋藏古三角洲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凡 张秀荣 +1 位作者 李永植 李本兆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8-244,共7页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对应。结合华北平原与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证明,晚更新世晚期低海面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并且流进了渤、黄海陆架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埋藏 古三角洲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孔8.4kaBP来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利波 杨作升 +4 位作者 赵晓辉 邢磊 赵美训 Yoshiki Saito 范德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共11页
对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钻孔的6.1m岩心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和U3K7′海表温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基本类型为黏土质粉砂,8400aBP来的沉积环境可分为3段:8.4~6.9kaBP为砂含量达13%的滨岸浅水环境;6.9~6.1kaBP... 对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钻孔的6.1m岩心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和U3K7′海表温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基本类型为黏土质粉砂,8400aBP来的沉积环境可分为3段:8.4~6.9kaBP为砂含量达13%的滨岸浅水环境;6.9~6.1kaBP为砂含量8%的滨岸浅水向稳定浅海过渡的环境;6.1~0kaBP为基本不含砂的黏土质粉砂稳定浅海环境。表层海水温度(SST)在滨岸浅水阶段较低,平均约14.2℃;在第2阶段从6.9kaBP开始增加,最高达18.1℃,指示了黄海暖流的入侵;6.4kaBP增温结束后,浅海阶段SST稳定在15~16℃之间,同时有3个SST平均为13.9℃的短暂低温期,大致为5.7~5.2、3.7~3.2和2.3~1.8kaBP。在稳定浅海环境的黏土质粉砂地层中发现了罕见的3个砂质粉砂质粗粒级夹层,大致形成于6.0、3.9和2.5kaBP,其粒度具有风暴沉积特征,重矿物表现出变质岩特点,U3K7′-SST和黏土矿物指示其沉积环境的温度偏高。上述特征与岩心其他所有层位差异较大,显示了异地搬运的特征,可能为风暴沉积。根据AMS14C测年,不考虑风暴沉积,YE-2岩心的沉积速率在50.7~75.6cm/k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古环境 U37K′-SST 粗粒级夹层 南黄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