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井开采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数值模拟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刚 李小森 +1 位作者 KeniZhang GeorgeJ.Moridis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5-2337,共13页
2007年5月,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实地钻探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底存在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其作为未来我国潜在的可开发能源的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正在展开.本文以SH7站位的钻探、测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实际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主要包括上盖层... 2007年5月,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实地钻探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底存在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其作为未来我国潜在的可开发能源的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正在展开.本文以SH7站位的钻探、测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实际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主要包括上盖层、水合物层和下盖层,其中上下盖层均为可渗透的沉积物.本文利用新型的开采井设计方式,进行了单一水平井定压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区域主要集中在开采井周边区域、水合物层与上下盖层的界面附近区域.开采井产气量远小于存在不可渗透盖层的水合物藏,利用单一降压法不能经济有效地开采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水平井 南海神狐海域
下载PDF
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晖 张成龙 +3 位作者 杨剑辉 尤丰 练健生 谭烨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根据2007年5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覆盖率和死亡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出的造礁石珊瑚有74种,其中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种类最多.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澙湖内外差别较大,澙湖内... 根据2007年5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覆盖率和死亡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出的造礁石珊瑚有74种,其中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种类最多.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澙湖内外差别较大,澙湖内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和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澙湖外,但是两者的死亡率都较高.礁坪和澙湖的优势种不同且优势度较高(优势度>40%),其中细柱滨珊瑚(Porites cylindrica)在澙湖内占主导地位(优势度:47.20%),而澙湖外以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为主导(优势度:54.88%).造礁石珊瑚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必须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造礁石珊瑚 群落结构 优势种 渚碧礁 南海
下载PDF
过去5万年来珠江流域火历史的南海沉积记录 被引量:5
3
作者 裴文强 万世明 +3 位作者 谭扬 瞿成利 殷学博 李安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7,共11页
黑碳作为燃烧产生的一种独特颗粒态含碳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大气乃至极地冰雪中,因其物理化学性质高度稳定而常被用来恢复其源区火的历史。南海西北部陆架K6-2孔岩心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组成分析表明,其细粒级陆源... 黑碳作为燃烧产生的一种独特颗粒态含碳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大气乃至极地冰雪中,因其物理化学性质高度稳定而常被用来恢复其源区火的历史。南海西北部陆架K6-2孔岩心沉积物的黏土矿物和常微量元素组成分析表明,其细粒级陆源组分主要来自珠江,推测由广东沿岸流携带而来,从而岩心黑碳含量可以用来重建珠江流域火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约47~27kaBP,该时期火活动较频繁,但约35kaBP之后有降低趋势;(2)约13~6kaBP:火活动逐渐增多,尤其在11~6kaBP火活动十分频繁;(3)约6~4kaBP,火活动强度整体较之前减弱。与温度、降水等气候指标对比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珠江流域火活动强度明显受气候控制,即在温暖时期火发生较频繁,反之则较弱。进一步分析认为,升温是促进该地区火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降水的增多则可能对火起抑制作用。所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推测珠江流域火活动将会趋于频繁。而自4kaBP以来,人类活动(毁林开荒、刀耕火种、冶炼金属、战争等)的加强可能是导致珠江流域火灾频发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黑碳 珠江流域 火历史 末次冰期 南海
下载PDF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前裕 汪品先 +6 位作者 陈木宏 郑范 王汝建 孙湘君 刘传联 成鑫荣 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1-792,共12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ka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ka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平洋一致,直接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在900kaBP之后MIS22期间有明显的减弱。表层水大幅度降温还发生在后继的MIS20、18、16几太冰期,说明主要冰期旋回周期由4lka转变为100ka经历了长达400ka的过渡时期,并且冬季风增强也在过渡时期的后半段最明显。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δ1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在0.9Ma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转型时期海-气耦合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 季风 氧同位素 微体化石 南海 ODPl84航次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的分布规律及传输模式 被引量:3
5
作者 余少华 陈芳 荆夏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19,共1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海东北部陆源物质的传输模式以及南海表层孢粉所指示的植被和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海东北部273个表层样点进行孢粉分析,采用百分比组合、绝对浓度指标、与离岸最近距离进行定量对比,来揭示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传输和...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海东北部陆源物质的传输模式以及南海表层孢粉所指示的植被和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海东北部273个表层样点进行孢粉分析,采用百分比组合、绝对浓度指标、与离岸最近距离进行定量对比,来揭示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传输和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显示,南海东北部表层的孢粉属种主要来源以下植被类型,包括红树林,低地和亚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最常见的乔木花粉包括来自次生林群落的松属;其次为来自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栎属、栲属、罗汉松属、陆均松属、猕猴桃属、金丝桃属以及杜茎山属等。同时还包含少量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属种,包括鹅耳枥属、桤木属、栗属、枫香属等。最主要的陆源草本为禾本科,其它常见草本包括蒿属、菊科、藜科等。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的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珠江输入,大型河流输送区域的孢粉沉积浓度超过没有河流输送区域的50倍以上。松属花粉能够被风力携带远距离传播至深海。在表层洋流没有形成涡旋或环流的情况下,会阻挡并削弱花粉沉积,而孢子能够被海流传输携带,珠江口附近高含量的三缝孢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的破坏和珠江携带的水流搬运沉积。在珠江口东边沉积的孢粉组合显示出良好的植被多样性特征,除了以松属花粉为主的次生林以外,以栲属和常绿栎属为主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组合,和目前华南地区的原生天然植被一致。珠江输送孢粉沉积的最大范围限于120km以内,若没有大型河流传输陆源物质,花粉浓度则在离岸之后急剧降低。对现代表层孢粉浓度和离岸距离的对比,能够定量估算南海东北部冰期时钻孔孢粉与来源地的实际距离,且为推算出冰期时海岸线迁移的幅度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风力 洋流 离岸距离 珠江 南海
原文传递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及南海动力变形分区 被引量:80
6
作者 任建业 雷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03-3314,共12页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的详细解释,在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古近纪同裂陷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一条区域性的构造变革界而T70,该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显著的下削上超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发育的时代为32~30 Ma,与南...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的详细解释,在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古近纪同裂陷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一条区域性的构造变革界而T70,该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显著的下削上超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发育的时代为32~30 Ma,与南海海底扩张起始和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时间一致;T70界面将莺-琼盆地的同裂陷期地层分隔为断陷层和断坳层(琼东南盆地)或坳陷层(莺歌海盆地)两个构造-地层单元,这些构造地层单元和构造变革界面是南海及其周缘区域板块构造重组事件在莺-琼盆地的响应.论文结合前人成果,论述了以红河—越东—Lupar线断层为界,可以将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划分为结构构造、演化特征和动力学背景有显著区别的两个构造变形区: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以此构造变形分区为基础,确定了莺-琼盆地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其构造演化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南海周缘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及主要控制机制,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区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琼东南盆地 挤出-逃逸构造区 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 南海
下载PDF
A heavy mineral viewpoint o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被引量:10
7
作者 LIU Xiaofeng ZHANG Daojun +5 位作者 ZHAI Shikui LIU Xinyu CHEN Hongyan LUO Wei LI Na XIU Ch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1-55,共15页
Based on heavy mineral data in core samples from eleven drillings, supplemented by paleontological, element geochemical and seismic data,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 Based on heavy mineral data in core samples from eleven drillings, supplemented by paleontological, element geochemical and seismic data,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B) was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ement in the QDNB was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terrigenous sediments.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QDNB has gradually undergone transgressions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from terrestrial-marine transitional to littoral-neritic, neritic, and bathyal roughly. The water depth showed a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and was generally great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in the same time. With changes in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rovenances of the strata (from the Yacheng Formation to the Yinggehai Formation) showed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sources, evolving from autochthonous source, short source to distant source step by step.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the sediments were mainly proximal basaltic pyroclastic source and adjacent terrigenous clastic source, afterwards were becoming distant terrigenous clastic sources, including Hainan Island on the north, Yongle Uplift on the south, Shenhu Uplift on the northeast, the Red River System on the northwest and Indochina Peninsula on the southwest, or even a wider region. The Hainan Island provenance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Early Oligocene and has become a main provenance in the QDNB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The provenances from Yongle Uplift and Shenhu Uplift most developed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to the Early Miocene and gradually subsided during the Middle Miocene.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as a main source of sediments filled in the central canyon, the Red River System provenance added to the QDNB massively, whose impact terminated at the end of the Pliocene. The western Yinggehai Basin (YGHB) provenance derived from Indochina Peninsula had developed from the Pliocene on to the Pleistocene. In addition, the material contribution of mar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inerals PROVENANC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Qiongdongn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sea
下载PDF
《更路簿》中的海外更路试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义杰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英文版)》 2017年第1期61-84,共24页
南海《更路簿》,除记载有从海南岛前往我国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往返更路外,还记载了从海南岛本岛及南海诸岛前往海外各地的更路,即海外更路。这些海外更路以本岛港群和南海诸岛港群为始发港,前往东南亚各地,是海南渔民开辟的从... 南海《更路簿》,除记载有从海南岛前往我国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往返更路外,还记载了从海南岛本岛及南海诸岛前往海外各地的更路,即海外更路。这些海外更路以本岛港群和南海诸岛港群为始发港,前往东南亚各地,是海南渔民开辟的从事海外贸易的航路,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海外更路的存在,证明我国海南渔民最早开发南海和管理利用南海,是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重要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路簿 海外更路 港群 南海诸岛 中转港
下载PDF
迁徙与认同:中越跨国“艾人”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何良俊 乔艳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的流动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区域研究成为难解释因人群迁徙而形成的地方社会的重要工具。作为环南中国海区域中的重要群体,"艾人"为客家人的一支,因所操方言为"艾话"而得名。由于生计、避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口的流动几乎已成为一种常态,区域研究成为难解释因人群迁徙而形成的地方社会的重要工具。作为环南中国海区域中的重要群体,"艾人"为客家人的一支,因所操方言为"艾话"而得名。由于生计、避难、避祸等原因,艾人在不断从福建、广东向广西,以及越南迁徙,形成跨国而居的分布局面。区域文化及族群互动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艾人"的研究,既是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区域研究的具体实践,同时可能也从民族志个案的角度丰富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研究 环南中国海 跨国民族 艾人 艾族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渐新世沟鞭藻类 被引量:2
10
作者 祝幼华 覃军干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4-92,共9页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立了2个沟鞭藻组合,其中上部2 709.7~3 304.0 m为Homotryblium plectilum-Cordosphaeridium gracile组合,下部3 304.0 m~4 288.5 m为Homotryblium tenuispinosum-Hystrichokolpoma rigaudiae组合。依据组合特征和标志种,并与邻区沟鞭藻组合进行对比,探讨了组合的地质时代,认为上部组合的时代为晚渐新世,下部组合的时代为早渐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鞭藻类 渐新世 崖北凹陷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南沙岛礁区中西部海底岩石拖网和发现早第三纪半深海沉积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蒂 施小斌 +1 位作者 陈汉宗 钟石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42,共11页
在南沙岛礁区中西部实施海底岩石拖网,有3个站获得海底岩石样品。其中在巽它陆架东北缘水深200多米的NS99-17站见深灰色淤泥中有大量铁褐色含泥钙质结核,说明该区(可能在末次冰期时)处于滨海或海滩氧化环境形成结核,之后海平面上... 在南沙岛礁区中西部实施海底岩石拖网,有3个站获得海底岩石样品。其中在巽它陆架东北缘水深200多米的NS99-17站见深灰色淤泥中有大量铁褐色含泥钙质结核,说明该区(可能在末次冰期时)处于滨海或海滩氧化环境形成结核,之后海平面上升了至少 150m。在南威岛西北方康泰滩的 NS99-57站 1360m水深的海底获强溶蚀的白垩状多孔灰岩,含底栖有孔虫化石,指示康泰滩是从早──中中新世或更早开始生长的生物礁。在永暑礁东北约55km处的NS99-52站新命名了“东生海山”,其西北坡获含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的礁灰岩,以及由抱球虫类等生物碎屑和胶磷矿组成的钙质磷块岩和含磷生物屑灰岩滚石,指示半深海环境,其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大部分时代为中始新世──渐新世,以始新世可能较大,小部分属第四纪。这次海底岩石拖网为研究南沙岛礁区中部地质构造演变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硬证据”,尤其是发现早第三纪半深海相钙质磷块岩离南海西南次海盆很近,不但证实了南沙海域广布下第三系海相沉积的推断,而且为判断南海的张开时间提供了补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岩石拖网 下第三系 海相沉积 南沙岛礁石 南海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张裂特征与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志峰 施秋华 蔡嵩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31,共6页
大陆边缘研究是板块构造运动史重建、地球环境演变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火山型(volcanic passive margins)与非火山型(magma-poor passive margins)大陆边缘作为被动大陆边缘的2种基本类型,在结构特征、演化过程、洋陆过渡带等方... 大陆边缘研究是板块构造运动史重建、地球环境演变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关键。火山型(volcanic passive margins)与非火山型(magma-poor passive margins)大陆边缘作为被动大陆边缘的2种基本类型,在结构特征、演化过程、洋陆过渡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形成机制、构造过程、沉积特征等方面显著不同。向海倾斜的基底反射层(SDRS)以及其下高速异常体是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的典型标志,而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以低角度拆离断层(S反射面)为主要标志。我国南海地处三大板块与两大构造域的结合部,构造特征复杂,北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一直备受争议。以国外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多尺度构造综合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 南海北部陆缘 构造属性
下载PDF
内孤立波作用下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海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苏玉玺 乔路正 +1 位作者 郭秀军 田壮才 《工程勘察》 2017年第11期30-36,共7页
当前研究表明,内孤立波不仅能够导致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并发育成沙波、沉积物波,而且导致沉积物动力响应,产生超孔隙水压力甚至发生液化,使海床产生滑坡等不稳定现象,对海洋工程造成重大影响。为了分析内孤立波作用下南海北部陆坡海床的... 当前研究表明,内孤立波不仅能够导致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并发育成沙波、沉积物波,而且导致沉积物动力响应,产生超孔隙水压力甚至发生液化,使海床产生滑坡等不稳定现象,对海洋工程造成重大影响。为了分析内孤立波作用下南海北部陆坡海床的稳定性,基于二维Boit理论,建立简化两层流内孤立波模型以及有限深度多孔弹性海床模型,利用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内孤立波作用下海床沉积物的剪切应力、瞬态孔隙水压力和残余孔隙水压力,并针对内孤立波对海床沉积物作用导致的海床剪切破坏、液化破坏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海床稳定性 动力响应 沉积物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